APP下载

典型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实践及其启示借鉴

2022-03-23

关键词:国家文化

林 红

(闽江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

世界安全形势深刻变化和出现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文化市场的开放性、多元性以及人工智能和5G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等等,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来说是一场挑战。同时,全球国家间经济政治不平衡加剧,导致权力失衡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势力范围的重新争夺,以及霸权,霸权主义带来的干涉、扩张、强权政治等,都是引发战争、冲突的重要因素。“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1]因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意识形态的作用。

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意义

文化安全是国家安全必须坚守的精神阵地,是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造成国际力量对比变化,利益格局调整,甚至重组国际秩序。我们必须审视不同国家文化安全问题,防止过于强调差异而忽视共性,避免文化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即文化排斥与冲突,通过异质文化接触、交流、创新、融会贯通,从而实现多元文化共存及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安全影响国家对外政策倾向模式

人类社会的转型与发展都会波及政治、经济、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进而带来文化安全问题。美国等西方国家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单边行动的权力日益增强,这使得文化战争比过去更容易在国际舞台上展开,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推动国内文化战争的动力正在日益影响美国的外交政策,最值得注意的干预是1984年罗纳德·里根总统提出的“墨西哥城政策”,它要求外国非政府组织(NGO)同意不将促进或实施堕胎作为接受美国对外援助资金的条件。[2]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以及阻止一些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前往美国的努力,都是由文化战争扩展到外交事务的案例。[3]对国家文化建设来说,它是基于个人和群体实际生活感受的现实选择,关乎民生福祉。文化安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整体安全状况的晴雨表和风向标。[4]中国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提出给予了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明确的定位,标志着中国国家文化安全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5]文化安全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密切相关,这是确保充分完整的国家文化安全,对内保持向心力、延续性,对外保持独立性、完整性,不受外来的侵犯或同化,维护文化、民族、国家认同的基础。

(二)文化安全坚定文化自信和实现文化繁盛

文化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文化安全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基础,而文化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通过理念创新、资源开发、人才培育等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驱力、影响力、支撑力,应对文化产业的“全面西化”、“文化霸权主义”的挑战与威胁,从而彰显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明确文化领域扩大对外开放的底线,“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借“新闻自由”和“网络自由”之名,诋毁中国制度、中国形象,恶意炒作,严重危害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我国对外援助项目多集中于农业、工业、经济等基础设施领域,文化项目缺乏,文化输出能力较弱,中国文化要具有全球影响力,仍需要长期努力。国家文化安全与文化产品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对于像电影《长津湖》这种艺术作品应当大力提倡、多加支持。该电影深刻教育观众、回归主流价值、塑造文化自信,体现出观众对电影的文化认同,实现了艺术造诣、商业成功与文化安全三重价值的统一。[6]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产业具有特殊的文化国际安全意义。

二、典型国家维护文化安全的政策实践

全球化对各国文化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冲击是全方位、全领域的,一些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在重大性、普遍性、可批判性方面都具有代表性,都产生过极为巨大的影响。

(一)“新思维改革”负面成效

1987年戈尔巴乔夫于提出“新思维”改革理论,以“公开性”允许其毫无限制地表达自我观点和价值观、以“民主化”实施完整的无条件的民主、以“社会主义意见多元化”为核心,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它导致西方文化通过构造文明等级论、传播西方宗教信仰、文化产业植入、学术交流等方式全面渗入,致使传统国家的文化与价值体系被怀疑和被批判,整个社会被西方主流意识形态强势灌输和控制,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被取消。新思维的核心是“要把全人类利益置于时代的至高无尚的地位”,主张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这种主张脱离了民族性、文化特殊性和思想独特性,国家价值取向与文化建设方向彻底发生了转变,丧失了文化发展的自主性,加剧民族文化主体性危机。在外源性危机层面,冷战时期文化方面的斗争与较量,基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文化主权与文化霸权之争,“新思维”忽视文化内生性力量,为西方国家的文化渗透和和平演变提供了绝佳的机会,西方国家以政治和经济利益为诱饵,迫使苏联在文化安全上做出重大让步,例如反共反社会电影的禁令被纷纷解除,苏联放弃了对“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BBC电台”和“自由电台”的干扰等。内源性危机层面,苏联对长期实行的文化专制主义矫枉过正,伴随着西方文化模式或文化精神的介入和影响,“新思维”主张的“民主化”与“公开性”被反对派加以利用,人们强烈质疑和批判原来的文化模式,从而使社会上的自由化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攻击党国家历史的现象泛滥。

苏联“新思维”指导下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冲击社会主义信念和文化价值观,客观上为“和平演变”创造条件,直接导致政府文化领导权的丧失,国家文化安全丧失殆尽,这导致“新思维”下苏联文化安全的崩溃、本国文化根性的丧失,最终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6]苏联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导致各种异质文化在相互交接或相互交叉区域中结合成的状态常常也伴随着冲突,这种冲突一般情况下是非对抗性的,但有些时候是对抗性的、激烈的,并且影响到国际间的政治关系,甚至发生战争。苏联解体后俄国和乌克兰分裂为两个国家,虽都同属斯拉夫民族,但在全球化进程急剧改变着两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生活,消解了斯拉夫民族对他们的文化纽带和政治亲缘的记忆。

(二)“文化例外”的政策效应

上世纪 90 年代出现了“文化例外”一词,意思是文化是特殊商品,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的服务贸易,目的是保护本国文化而不被其他文化侵袭,之所以这样,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针对美国热衷于文化扩张、推出的以美式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和舆论空间,从而实现西方谋求“文化霸权”的目的。法国在关贸总协定的谈判中,为防止本国家本民族的文化遭到稀释和解构,坚决反对把文化列入一般性服务贸易内容中。除了法国之外,沙特阿拉伯在贸易谈判中坚持“伊斯兰文化例外”。法国的“文化例外”政策在1993 年正式为国际社会所认可并坚持到底。“文化例外”的核心是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政府介入文化管理,采取配额制、行业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大力支持文化事业的发展。法国文化例外政策也是与时俱进的,及时调整国内文化政策,以应对数字化的冲击。且该政策政治色彩浓厚,高度警惕外来文化的渗透,注重捍卫具有鲜明民族特质的文化传统、习俗、心理,增强民族身份认同感。法国虽坚守本国固有文化但也遭遇一定困境。法国文化安全建设面临社会支出、成本巨大和优秀人才外流等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它忽略了参与全球市场与文化流动的文化建设。

三、典型国家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政策实践的启示

文化安全属于国家主权的组成部分,建立在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安全的基础之上,它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重要层面,为此,重视国家安全的文化向度,须充分考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利益等诸多方面,结合现实与未来发展,防止西方利用经济手段进行文化“植入”,揭露“文化全球化”的欺骗性,认清其兜售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实质,警惕并正确应对文化霸权主义,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增强文化软实力,提升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效度。这需要充分调动传播中各方主体力量,开展多层次立体化融合传播,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进行动态管理,开展受众细分并分众传播。在传播的文化产品上坚持守正创新原则,保持中华文化先进性、巩固文化话语权、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

(一)保持中华文化的先进性——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文化的先进性就是指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适应时代变化,体现时代发展要求、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文化。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轨道的正确性、有助于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为增强“四个自信”提供深厚持久的力量,激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的信心和决心。文化安全需要从整体上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以国家为主导的、立足于对时代科学把握的统一对内、对外文化战略。国家文化安全体系既要涵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核心安全,也要将传统文化安全与非传统文化安全有机结合,还包括既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民族独立性的各少数民族文化安全。只有真正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融传统精华与时代特征于一体,既弘扬历史长期积累与沉淀的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又基于时代需要对文化进行传承、改进、创造,防范和对抗西方文化的隐形渗透、及蓄意而为的思想侵蚀。对待西方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而应理性客观、辩证地分析与鉴别,反对腐朽思想,清除精神污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保持文化民族特色,又提升文化竞争力,与世界其他文化实现多元共处、取长补短。还应开展对当代生活方式、文化走向与价值体系的再思考,力求创造建立在中国多元文化传统基础上,吸收人类共同价值与伦理的新的文化观念和体系,使更多的人逐渐认同中华文化,从根本上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二)构筑国家文化安全防线——把握文化话语权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国家文化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文化生产与传播,国家间前所未有的网络化联系打破了传播时空藩篱,日益重构国家间的文化交往方式,加深了多种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有些国家利用网络技术对他国进行价值渗透,渗透手法更隐匿、更多样、更复杂,比如通过文化侵染、舆论抹黑、利益输送、勾连策动等方式传播宣扬西方价值观,使得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呈现出复杂多样化样态。为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应遵循文明交流互鉴,在跨文化对话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创新的原则,这既需要自身文化产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等内在动力的支撑,也需要警惕外来不良文化和错误思潮的侵蚀。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互联网时代的话语权,构筑文化安全的对外防线,要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舆论引导力,强化文化安全防线的内源性力量。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个人主体性凸显,需进一步增强公民个体的自我认同、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树立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并传播本国文化,加强以个人为主体的国际交往和文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向上向好态势,不断扩大承载价值取向的优质网络文化产品的规模、提高文化产品生产速度,提升具有物的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的文化生产力,满足群众健康文化需求,有效传播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观念,提升中华文化国际辐射力、影响力、提升文化的认同感,在互联网领域牢固确立意识形态主动权、话语权,切实维护好国家文化安全。

(三)提升美誉度和影响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明显提升。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19064亿元。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它兼具经济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意识形态属性是它的本质属性,是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国家文化生产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它在全球化进程中成为国家文化安全核心关切,必须再牢牢把握正确意识形态属性基础上,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即文化产品输出和服务供给高质量。它的高质量发展具有保障国家文化安全的性质,有助于坚持文化生产领域和文化市场领域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最大限度地把可能发生的国家文化安全危机消灭于萌芽状态。中国的文化安全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的独立性,建立起足够文化自信,同时寻求与其他文化在价值、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共振,挖掘广为接受的伦理和价值。还要动员民间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加强话语能力建设,增进民间团体的国际交往交流交融,鼓励相关机构进行预评估和调研,讲究文化输出的方式方法,增强文化输出的能力,了解项目援助国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传统、习俗禁忌等,制定务实的政策和项目,使文化输出有的放矢,确保目标达成。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建设既要丰富自身意识形态文化内容,增强其科学性和凝聚力,也要从与异质文化的对话中不断推陈出新,提升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建立以守代攻、以攻促守的协同互补国家文化安全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猜你喜欢

国家文化
国家公祭日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国家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