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2022-03-23辉,赖

关键词:生产力科学技术道路

孙 辉,赖 敏

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理念

孙 辉,赖 敏

(安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当代中国的发展理念,较为鲜明地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辟的中国式现代化和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以劳动作为社会生活的组织原则,科学技术创新去除了资本凌驾其上的剥削假象,重新表现为提高生产力以促进人类自我解放的本来面目,创新发展具有了新的进步意义;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在发展的原则层面体现着劳动原则和以人为本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的构建作用;共享发展作为发展原则的落脚点,在逐步解决经济发展和公平正义问题的进程中,标志着一种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趋势。

中国式现代化;新发展理念;文明新形态;劳动原则;以人为本

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不仅使中国进入到不可逆转的民族伟大复兴进程,而且开辟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发展观的角度来看,集中体现当代中国发展原则的新发展理念,可以被视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侧面表达。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的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劳动原则和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特性。对新发展理念进行深入考察,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开辟的新型现代化道路及其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由于这种新发展理念实际将创新摆在了发展原则的首位,而创新又被主要地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创新,那么,对新发展理念的考察,就必须首先考察科学技术创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特征和阶段性特征之间的关系;其次,阐明以创新发展为引领的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在发展的原则层面体现了劳动原则和以人为本对社会整体发展具有的构建作用;最后,在上述论述的基础上,揭示共享发展作为发展原则的落脚点所蕴含的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

一、以劳动为原则的科学技术创新

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与人相敌对的性质,甚或说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体现。然而在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被打上了资本原则的烙印,从而成为资本增殖自身的手段。但是,科学技术所具有的这种与人相敌对的历史性质,绝不能够被超历史地加以把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当前所处的新时代,创新发展被视为发展的首要原则,而创新被主要理解为科学技术的创新。就新时代这一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期而言,科学技术本身同样处于新一轮历史性变革的关键期。这反映出科学技术对中国当前发展阶段所具有的特殊的关键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具有的以人为本的发展特质,决定了科学技术在一种有原则高度的实践过程中得以重构,使得其不仅能够推动新的文明形态的快速发展,而且有助于维护新文明形态已然占有的文明成果。特别是在这种文明形态发展到一定的关键性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它不仅能够有助于新产生的文明形态逐渐脱去旧文明的窠臼,而且有助于在新产生的社会基础上全面地塑造每个个人的生活。

从根本性质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也是一条逐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而这条现代化之路从起始处就历史性地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尽管人们对于现代化的含义还有争议,但这些争议性的观点都至少包括一个共同点,即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道路不仅意味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意味着带有具体的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从中国道路的时代特征来看,近代中国所处的社会状况,决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一场根本性的社会革命为前提,而这场社会革命在经历了多重探索之后,历史性地选择了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的形式。中国社会的革命性质决定了中国生产力发展所具有的性质。由于中国的革命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自身的指导原则,从而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同样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有力保障。所谓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与中国具体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因而这种指导原则本身,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特殊性。以社会主义为基本定向的中国道路,内在地决定了它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本质区别和对立。《共产党宣言》早就以宣言的形式公开了这种对立,即“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2]45。消灭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也就是消灭资产阶级存在的根基和前提条件。共产主义运动在消灭资产阶级的同时,也就是在消灭建构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劳动形式。由此就决定了以新的劳动形式为原则的中国道路,在其发展过程中必然要面临两种文明形式之间的冲突。

而且,就这两种文明分别具有的实然性质和或然性质来说,中国道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考虑到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国家如何确保其胜利果实并取得比资本主义国家优越性的发展?”[3]这个问题在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最早提出和回答这个问题的是列宁。在此问题上,列宁和马克思的观点基本相同,即社会主义只能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因此,发展生产力就成为确保胜利果实的重要保障。列宁曾经根据当时俄国的国情,为俄国制定了维持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新经济政策”,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始终在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并且同样将社会发展的重点放在了发展生产力方面。关于生产力和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关系,邓小平曾作过明确的论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4]255如果说在现代文明的境况下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发展生产力就意味着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尽可能全面地占有已产生的科学技术,另一方面意味着发展主体本身对科学技术的接续发展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毋庸置疑,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广泛交流,但这种交流的前提是依靠自身发展出来的科学技术。由此可见,科学技术创新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始终是中国发展进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科学技术及其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对于中国道路的整体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处在新时代的中国道路来说尤其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社会发展探索的最新成果,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发展道路,而且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更加侧重社会整体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首先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5]10这是中国道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展的历史叙事,它特别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当前具有的阶段性特征。仅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个阶段性特征表现为:“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6]8这样的历史交汇期意味着当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即新的科学技术及其在产业中的应用将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发展的内在动力。科学是一种能够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性的力量,特别是那种能够立即对工业生产乃至历史发展发生革命性影响的科学技术,更有必要引起人们的关注。从表面来看,科学技术对于任何共同体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它对于尚且作为发展趋势的新文明形态来说尤其重要。

从科学技术的历次变革及其对生产的影响来看,每一次新的科技革命都促使包括工业生产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革命性的变革,都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尽管新一轮的科技革命目前还在酝酿阶段,它可能是一种信息技术革命,也可能是一种生物学革命,当然还有其他多种可能性。但是重要的问题在于,这一新的科技变革以及由其导致的产业变革,在何种基础上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换句话说,新的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是否依然会造成人们日常生存环境的恶化,继续被人们视为一柄双刃剑?科学技术本身并不具有异化性质,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客观体现。坚持以劳动原则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根本上解决了科学技术的异化性质,使科学技术及其应用回归到真正共同体的控制之下。生产力的发展不再充当价值形式的社会财富增长的手段,相反,它的发展直接意味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的降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人们逐渐从直接劳动中解放出来,获得越来越多的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发展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社会整体性的具体展开

任何一种不仅仅是思辨的理论研究都有其所依据的现实社会,而整体性作为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其作为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而言,它是对现实社会这一实在主体的能动反映。马克思曾强调:“就是在理论方法上,主体,即社会,也必须始终作为前提浮现在表象面前。”[7]43中国当前的发展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侧面表达,因而对于任何一种具体的发展理念的考察,中国社会都必须始终作为理论考察的前提。如果说创新发展原则主要涉及的是科学技术创新,而后者又主要体现为它对社会生产力所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那么,由此导致的产业结构的系统性变革,必然在不同程度上重塑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但是,关键问题不仅在于生产力的水平,更在于这种生产力的性质,在于这种生产力是在劳动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如果说“落后的社会生产”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还不足以彰显社会的整体性,那么当“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作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时,中国社会所具有的整体性就突出地呈现在社会发展面前。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的原则正是中国社会发展之整体性的具体展开。这些发展原则不仅涉及共同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这些问题在共同体层面上的解决。

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类历史原初的两种基本关系,它们始终影响和反映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就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而言,个人仍然处于自然形成的或历史形成的共同体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彼此作为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由于生产力的水平低下,劳动者还需要花费几乎全部的时间从自然界当中获取生活资料,从而很少存在社会剩余物。主要由于交换价值和科学的发展,旧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占据了诸种生产方式的支配地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有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也决定其他一切关系的地位和影响。”[7]48如果在资本主义以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农业生产,那么资本主义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则主要是工业生产。工业的历史及其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8]192。在工业生产中,人类所具有的巨大的生产潜力得到史无前例的释放,从而人的本质力量在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得到了发展和确认。但是在资本主义劳动基础上构建的工业生产,导致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异化形式,以至于生产力越发展,人越呈现出孤立的、单向度的特性,而生态环境危机也越具有更广泛、更深层的特征。

正像科学技术本身不具有异化性质一样,工业生产的异化性质同样是历史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劳动原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重塑了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而从根本上消除了工业生产异化的、与人和自然相敌对的历史性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也就是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但是,对工业化进程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纯经济领域,它还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9]8-9。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不仅以工业生产作为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而且这种以新的劳动原则为基础的工业生产同时还在重新塑造着整个社会。在理解中国的工业化或现代化进程时,首先必须将中国工业化借以构建的基础同资本主义工业化借以构建的基础区分开来。后者是以历史特定的资本主义劳动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而前者是以超越资本主义劳动的新的劳动方式作为工业生产的基础;后者以价值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前者以物质财富作为社会财富的主要形式;由此决定了后者注重物(交换价值)而不关注人,而前者注重物(物质财富)但更关注人的特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视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就决定了整体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发展原则方面,主要表现为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出人们对社会整体发展的迫切要求,而这首先体现在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上。协调发展原则主要针对的就是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中国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主要体现为城市和乡村之间、不同地域之间、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多个方面的矛盾。任何一个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会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后发型的现代化国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在起步阶段,其生产力发展就处于后发状态,因而必然需要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内,以在生产力方面“追赶”较发达的现代化国家作为自身发展的目标[9]8。这一由历史特殊性决定的客观的发展道路,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上述多个方面的矛盾。但是由于中国道路以劳动原则和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指导原则,这些历史地产生的矛盾必然会历史地得以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道路内在具有的和谐的人与人和人与自然关系要求,与历史特定阶段呈现的人们对社会整体发展的具体要求结合在一起,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以协调发展作为自身发展原则的必然性。

社会的发展总是内在地表现为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中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具有其特定的现实内容,因而都具有一定程度的现实性。正如社会的主要矛盾同样会客观地、历史性地发生转变一样,每一次这样的转变都具有现实性,都以客观的社会现实为内容。由此而言,社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那种从静态的角度将社会的各个方面都描述得尽善完美的观点和要求,只能是纯粹主观的幻想。

再者,绿色发展主要针对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必须要强调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讨论,务必要放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去讨论。从人类历史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首先就表现为个人所隶属的共同体与特定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人是社会性的存在物,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样始终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以资本主义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本身就具有与自然相对立的性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和结合,只是由于它同时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10]580。但是,以新的劳动方式为原则的中国发展道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过程中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仅仅是社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在具有的以人为本,从而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质并不矛盾。

从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因而不能够站在未来的角度来批判当前同样具有现实性的境况。从共同体的角度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倾向于合理地调节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将其置于共同体的控制之下,从而是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11]928-929。因此,绿色发展原则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本性,也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阶段性特征。

开放发展主要针对的是发展的内外联动问题。中国社会作为世界诸多相互联系的共同体的一个部分,不可能孤立地完成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只有按照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特殊性逐步地实行开放,乃至全面开放,才能够使得中国“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占有资本主义制度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2]580。中国的社会发展作为“有原则高度的实践”,首先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使自身的生产力发展到世界先进水平。而其之所以是有原则高度的实践,正是在于这种实践将生产力的发展置于全新的基础之上,从而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所内在具有的异化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当代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就说明,在新的基础上将生产力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是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关键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坚持全面开放的策略,加强各共同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合作。而且,在汪洋大海式的现代性包围下进行发展,各共同体也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够共同抵御现代性带来的各种风险。

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必然要建立在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于简单的物质文化领域,而是要求更为全面的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和开放发展正是这种整体性要求的具体展开,从本质上符合人们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内在规律。

三、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趋势

以劳动原则和以人为本为指导原则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将人民始终作为发展的中心。这具体表现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现实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明确揭示了发展的最终归宿。共享发展的原则针对解决的是社会发展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发展的动力问题、不平衡问题、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以及国内外联动问题,最终都可以归结到这一问题上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确定“五大发展理念”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具体原则,主要是为了在整体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因此,共享发展的原则就事关人民生活本身,从而在对公平正义问题的理解方面,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分配方面,也不能单纯从生产层面进行探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探讨公平正义问题,必须从劳动原则出发,亦即从社会生活得以构建的基础出发。在劳动原则的基础上,共享发展不仅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公平正义问题,更主要的是它代表了社会整体发展的根本原则,从而代表了一种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趋势。

以劳动原则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构建,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分配领域,还要辩证地考察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分配问题所具有的不同特征。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社会发展动力的关键时期,人民的创造性和生产积极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发展的最终力量来源于人民,而人民的生产力和创造性则主要来源于不断产生的需要和需要的不断满足。在人民需要的不断满足和不断产生新需要这一良性循环过程中,产生了促进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推动分配公平、促进社会正义的过程同样也就是不断满足人民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提高人民创造性和生产力的过程。

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社会分配问题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方面,关键问题在于人民是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对个人来说,与个人不断增加的物质财富相比,能够获得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是更能促进个人自由个性发展的重要问题,尽管前者是后者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因此,对新时代的中国道路而言,既要看到社会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又要将这种重要性安置在合理的范围内。

以劳动原则为基础的社会生产构建,要求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生产领域的范围内,虽然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但发展的生产力归根结底是为人民的自由发展服务的。“就业是最大的民生。”[5]46保障人民的工作稳定是激发人民群众创造性的重要条件,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但是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使得人民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就必须尽可能缩短社会直接劳动时间。“劳动的社会将科学地对待自己的不断发展的再生产过程,对待自己的越来越丰富的再生产过程,从而,人不再从事那种可以让物来替人从事的劳动。”[7]286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劳动必然不会是资本主义劳动,而是一种超越资本主义劳动的新劳动方式,亦即劳动原则。在这种劳动形式下,由于物——各种类型的机器,同时也是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应用,人民在直接生产活动中的劳动时间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减少。在劳动原则的前提下,直接劳动时间的减少,同时也就是意味着个人具有的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加。正如马克思所言:“一切节约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约。”[7]123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一方面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充分就业,使得人们能够发挥自身的独特力量;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降低劳动者的直接劳动时间,使得人们能够获得更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因此,生产领域中的公平正义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同样是发展的关键问题,但同时也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来反观当前的生产力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揭示当前社会生产领域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所具有的真正性质。

共享发展原则旨在解决经济发展与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但是公平正义问题既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分配领域,也不能够仅仅局限于生产领域。这个问题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的发展趋势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这个发展趋势就是真正共同体的彻底现实化,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彻底现实化,是新的劳动方式的彻底现实化。这就是说,真正的共同体和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不再仅仅作为尚未实现的可能性而存在,尽管这种可能性具有比事实更大的现实性。在以劳动原则为基础构建而成的社会关系整体中,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将更加明确地表明:对自身的探讨必须超越资本主义劳动方式所建构的社会话语体系。这种话语体系只是在相互分裂的方面探讨一个具有整体性的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言:“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作为人来考察,却把这种考察交给刑事司法、医生、宗教、统计表、政治和乞丐管理人去做。”[8]124这种视角意味着人不仅在主观上而且在客观上被单向度化了。对人的考察,转变成为对涉事者、病人、信徒、统计对象、政治对象、乞丐等等角色的考察,从而无论这种考察有多么详细,它都是对片面性的人的考察,而不是对完整的、真正的人的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恰恰表明这条道路是以真正的人,以人的自由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因此,从共享发展原则的真实含义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基本立场,超越了纯粹的分配领域,也超越了纯粹的生产领域,同时还超越了二者的简单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劳动原则为根据重构整个社会生产关系,因而超越了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和分配的理解,可以说这条道路本身就代表着对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批判。尽管社会分配正义问题和就业问题仍然是中国道路当前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包括共享发展在内的五大发展理念,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为本的根本性质。即便同样是对物质生产力加以强调,新发展理念在发展的性质、过程和目标上都具有根本区别于现代资本文明的特性。这种发展代表着以人为本的文明发展趋势,从而这种发展所具有的特殊的阶段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也只有在新的文明形态的立场上才能得到真正把握。

[1]吴晓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人类文明新类型[J].哲学研究,2019(7).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杨生平.五大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On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in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SUN Hui, LAI Min

(School of Marxism,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2, Anhui; Department of Basic Theory, Guoyang Communist Party, Guoyang 241229, Anhui)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in contemporary China clearly embodi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opened up by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created by it. Taking labor as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social lif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removes the illusion of exploitation over which capital dominates, and represents itself as the true feature of improving productivity to promote human self-liber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 has new progressive significanc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green development, open development, in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embodies the construction role of the labor principle and people-orientedness to the overall social development; Shared development, as the foothold of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 marks a people-oriented trend of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gradually solving the problem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quity and justice.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new development concept;civilization, new form of labor principle, people-oriented

10.14096/j.cnki.cn34-1333/c.2022.06.15

B03

A

2096-9333(2022)06-0101-07

2022-09-1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马克思劳动原则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SK2021A0079)。

孙辉(1990- ),男,安徽亳州人,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道路。

猜你喜欢

生产力科学技术道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2021年CCF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名单(2)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征稿简则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