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噪声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
2022-03-23邱福国
邱福国
(武威市天祝生态环境监测站,甘肃武威 733200)
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促进社会经济进步的同时,加剧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既影响市民日常生活与休息,还会严重破坏城市生态系统,与经济、生态协同发展理念相违背。因此,需提高对环境噪声问题的关注程度,加大环境噪声监测力度,并采取科学且可行的措施为监测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实现环境噪声问题的有效解决,为市民打造良好且舒适的生活环境。
1 环境噪声的危害
环境噪声危害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影响市民休息及睡眠,甚至会引发身心健康问题。充足的睡眠时间是群众缓解工作压力、消除疲惫感的重要方式,确保身心健康,但噪声的产生会严重影响市民睡眠质量,并加强其疲惫感,长此以往,会引起神经衰弱。研究表明,若声音超过85dB,则会使人产生烦躁情绪,严重影响工作效率。②损伤听觉。若长时间处在高噪声环境中,会增大耳鸣风险,往往需经过长时间的调整才可恢复。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人体听觉器官可以灵敏感知外界环境声音,能够确定可承受的声音接受范围,实现对听觉神经的有效保护。若一直处于嘈杂环境中,受强烈噪声的影响,人的听力会不断衰弱,从而导致听觉受损。③对人体生理方面有较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接收到噪声信号时,可使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直至失调,并引发各种症状,如头痛、心慌、头晕、耳鸣等,若不重视噪声污染问题的处理与控制,会对市民正常生活与工作构成严重影响。
2 环境噪声监测问题
2.1 监测制度问题
开展噪声监测工作时,需积极落实基本制度以保证工作规范性,但由于缺乏完善的制度内容,导致监测制度指导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也无法实现对噪声污染问题的全面控制。此外,制度缺陷增大了工作的落实难度,且与设定的标准相差甚远,不利于监测工作有序进行,所得监测结果缺乏参考性、准确性。这就需要加强与环境噪声监测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并不断完善制度内容,为监测工作秩序执行提供制度保障,确保监测结果精准可靠[1]。
2.2 监测方式不统一
城市规划与建设时,要求施工期间产生的环境噪声不能超出设定标准,若不在规定范围内,需要施工人员立即对施工作业进行调整,还需对现场产生的环境噪声加以实时监测,为噪声污染问题的控制提供数据参考。现阶段所开展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常出现监测方法缺乏统一性的问题,在没有明确监测目标的情况下,不利于监测工作有序开展,导致监测工作质量与预期要求相差甚远。比如,开展噪声监测工作时,各工作人员采取的监测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导致监测结果不一致,为环境噪声控制工作的开展提出难题。因此,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时,应结合现场实际,科学布设监测点位,并选择同一监测时段取得等效声级,增强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完整性。
2.3 日常监管规范性问题
工作人员在对某区域的环境噪声进行监测时,未正确选择监测时段,在后续环境噪声改善工作执行期间缺乏可靠监测数据的支撑,严重影响噪声控制效果。此外,由监测人员开展的日常监测工作不具备规范性,导致监测工作落实不到位、监测范围不全面等问题的发生,从而使监测结果精确程度受到严重影响[2]。
3 改善环境噪声监测问题措施
3.1 完善监测制度
环境噪声监测工作执行内容较多,为保障工作质量,需根据具体噪声控制需求及要求制定科学且可行的监测制度,并对各项工作细节和具体标准加以细化,以增强监测数据完整性,精确性。此外,还需依托于所制定的工作标准及流程,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以及实际工作需求进行综合分析,将分析结果作为依据,制定明确的环境噪声监测目标,在此期间,需保证各监测环节工作质量均满足相关标准,确保所获取的监测数据具备参考价值。与此同时,科学合理选用监测方法和仪器,并严格按照所推行的规范流程执行各项工作。尽可能采取网格化的分布形式,并根据监测范围着手于监测点的布置。比如,若监测范围较大,则需设计1 000m×1 000m的正方形网格,并根据监测需求确定监测点布设间距与数量,实现监测工作的全区域覆盖,增强监测数据完整性、全面性。由此可见,监测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可从真正意义上强化监测工作水准,还可增强各项工作彼此间的衔接性,在明确目标的支撑下,推动环境噪声监测工作秩序进行,规避监测数据错误、不全面等问题的发生。
3.2 统一监测方式
监测部门应制定具有参考性、科学性的监测标准,并要求监测人员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确定统一的监测方法。与此同时,还需在监测过程中做到监测数据信息的全面收集与记录,通过整理与汇总生成数据表格,有助于监测工作标准程度进一步提升。比如,监测时可结合现场具体环境情况确定监测时段及监测点,应用同一时间段内平均的方法得出对应的等效声级,并做到监测数据的及时反馈。现如今,相关部门已针对环境噪声标准进行合理划分,确定监测时间段,分别为白天监测、夜间监测,要求监测人员尽可能在以上两个时间段开展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以保证监测作业质量,并采集到精确度较高的监测结果。常采用的监测方法是通过布设监测点采集监测区域内的噪声数值,结合监测数据确定该区域的环境噪声是否在标准范围内。若监测工作在不同区域内开展,要求监测人员根据具体环境条件,着手于工作流程的规划,以保证环境噪声监测工作顺利开展。并将所采集的监测数据第一时间反馈给上级部门,由专业人员依据数据结果制定科学且可行的噪声控制措施,以降低噪声对市民生活质量的影响[3]。
3.3 加大日常管理
在对环境噪声进行监测时,为保证监测效率与效果,要求工作人员加大日常监督力度,确保监督工作标准化、严格化,以规避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各类风险的发生。为提高监督水平需做到以下几点:①确保监督工作顺利开展,尽可能发挥出该项工作的时效性。如果区域内的环境噪声远超出设定标准,便可判定为噪声污染,在此期间,若无法对噪声源头进行精准定位,也不能实时采集噪声数值,则要求监测人员及时将这一问题上报给相关部门,并做到与环境噪声有关信息的实时反馈,由管控人员对监测程序进行调整,实现对环境噪声的精准把控,全面了解现场噪声情况。②全过程管理监测人员工作态度与状态,充分发挥监管工作指导性、约束性职能,帮助监测人员树立起正确工作意识,并主动投入到环境噪声监测工作中,确保最终的工作成果达到相关工作标准,为环境噪声监测质量提供先进性人才支持。③对环境污染进行监测时,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打造信息系统,并借助物联网技术建立起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有效联系,实现联动式作业,促使各系统性能及功能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与此同时,还需在环境噪声监测各环节中注重现代化技术的科学使用,以此全过程掌握具体工作情况,并实现对监测人员工作行为的远程监督与管理,指出工作不足之处,要求其立即调整,在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增强环境噪声监测结果精确性、可靠性[4]。
4 其他建议
4.1 引进先进仪器和技术
4.1.1 自动化监测系统
为强化环境噪声监测水准,应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并在多元化、现代化技术的支持下打造自动监测系统。利用网络渠道实时传输监测数据,以扩大环境噪声监测及数据采集范围。自动化监测系统运行优势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实时监测区域内的环境噪声,并自动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监测数据,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高效传输特点,将采集到的数据及时上传于数据处理中心,利用计算机系统整理、分析已接收数据,以增强监测信息的时效性,还可实现区域内环境噪声整体情况的真实反映。②减少人力成本。系统构建时应用到多类现代技术,如自动化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还涉及大量先进环境噪声监测仪器的使用,这类设备支持网络连接和无线通信,可通过操控自动监测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远程管理,提高监测效率的同时,减少了在监测点设置工作中的人力投入。依托于多元化设备可实现多点抽样,以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为相关部门环境噪声管控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参考。③提高数据采集简易程度。利用网络技术,监测人员可从控制中心查询各端站的数据信息,极大地便利了监测数据采集工作的开展。此外,自动化监测系统又专门设置数据存储服务器,可自动存储备份原始监测数据,实现数据信息实时存储的同时避免断电导致数据丢失。
4.1.2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噪声监测系统
传感器可实时接收环境噪声监测信息。作为噪声监测系统中的重要构成,现如今的传感器功能已得到全面优化,融合了计算机技术和半导体加工技术,可实现同信息技术的良好兼容。将噪声传感器作为系统核心,打造由多个传感器节点及网关组成的传感器网络,充分分析环境噪声监测具体需求后,着手于传感器节点的设置工作,确保该区域内声音数据的实时采集,再利用无线传感器网络处理接收到的各类信息,将经过处理的信息上传至网关中,通过网关实现所有数据的整合,并传输到网络中心,此时控制中心的监测人员便可对环境噪声监测数据进行可视化观察与分析。
此外,噪声监测系统构建时又引入物联网技术,为传感器噪声数据的采集与传输创造良好作业环境。现阶段的生产与生活中使用的移动端、PC端等设备均需以网络为渠道接收、发送各类信息,这一期间就需应用到物联网技术将数据信息存储于对应服务器中。因此,可借助物联网技术为传感器设置最优的数据传输通道,以提高数据传输效率与质量。
以往所打造的环境噪声监测系统在设计与维护等方面的成本较高,且无法获得理想中的环境噪声监测效果,致使各传感器节点布设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还会严重影响监测数据传输实时性、准确性。基于这一问题,对环境噪声监测系统结构进行优化,深入贯彻物联网设计思想,赋予系统更高噪声监测功能。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噪声系统由三个模块组成:①噪声采集模块。将噪声数据采集装置安装于监测现场,利用物联网技术连接设备于LED显示屏,确保监测得到的数据能够自动传输于监控终端,并由监控中心对数据进行统一管理与存储,再投放到显示屏上。②数据传输网络模块。这一功能模块的设计能够大幅提升噪声数据传输稳定性,传输信息包括噪声音频、噪声分贝等。③管理中心。管该模块的工作职能是统一整理、分析接收到的所有噪声数据,还可实现对各类信息的实时存储,并自动生成相应的数据报表,监测人员只需登录管理中心便可查询由传感器实时反馈的监测信息以及历史数据,使环境噪声监督管理效率及质量大幅提升。
4.2 提升人员综合素质
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与能力是保障环境噪声监测工作顺利开展以及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对此,需加大对监测人员培养力度,为其讲解现代化监测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以提高监测团队整体技术水平。同时还需强化其主观工作意识,自觉参与到培训活动中,并以正视的态度积极落实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将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及前沿技术应用于实际,从根本上提高监测质量。为获得理想的培训效果,应针对培训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核制度,并搭配奖惩机制、激励机制,对于培训表现优异的监测人员,给予其物质及精神奖励,以调动工作积极性。而针对考核成绩未达标人员,应进行批评教育,并开展二次培训,直至考核通过方可上岗[5]。
4.3 合理设置噪声监测点
环境噪声监测成果受监测点布设工作质量的直接影响,为保证噪声监测点设置的合理性,降低其对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尽量设置于开阔且空旷地带,规避外界因素对监测工作的干扰。此外,尽可能减少地形因素对监测数据完整性的影响,通常设置于地势平整区域。监测点布设前,对周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需避开特殊行业场所,如建筑施工场所等。为保证监测点设置科学性,应事先安排专业人员深入现场,做好实地勘察工作,依托于勘察结果着手监测点位置的确定与布设流程的设计工作。
4.4 提升监测频次
对不同地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再根据噪声监测及噪声控制需求确定监测频次。比如,若监测区域的交通环境较为复杂,车流量及人流量较大,则需适当增加环境噪声监测次数,确保监测数据的完整性。此外,监测时间与季节的不同,会使区域噪声监测数据发生改变。这就需要监测人员结合以往数据,找出噪声数值变化规律,以此为依据,做好环境噪声监测频次的调整工作,确保所获得的监测结果能够反映该区域的噪声情况,为噪声管理与控制措施的制定提供可视化参考。
5 结束语
要想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与水平,就需注重对环境噪声问题的处理,做好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在此期间,应不断完善监测制度,以保证监测工作规范化开展,还需创新监管方式,并将监管工作落实到全天环境噪声监测中。加强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打造自动监测系统,并合理布设噪声监测点,为噪声污染控制工作的执行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