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犊牛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2022-03-23张宇

江西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6期
关键词:轮状病毒孢子病牛

张宇

(巴林左旗农牧局,内蒙古 赤峰 025450)

在犊牛养殖中,腹泻病被称为犊牛头号杀手,可造成犊牛过早的淘汰或死亡,对犊牛养殖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由于犊牛胃肠道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发育不全,因此易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病原造成腹泻病。不同的病原引起的腹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防治措施存在较大的差异,并且临床上经常会出现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因此导致犊牛腹泻病的诊断和防治难度较大。本文对犊牛常见的传染性腹泻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治疗和防控犊牛传染性腹泻提供参考。

1 犊牛大肠杆菌病

犊牛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幼犊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内的犊牛,10日龄以内的犊牛最为常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多个省市不同牛群中均有该病的报道,该病流行范围较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犊牛大肠杆菌病主要感染犊牛,成年牛感染后无临床症状或仅表现轻微症状。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污染水源、饲料、母牛乳头和皮肤等进行传播,犊牛在哺乳或采食饲料时经消化道感染。在牛群中,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带病牛和发病牛是主要的传染源。犊牛大肠杆菌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末春初和气温变化较大的季节多发,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犊牛出生后未及时摄入初乳、饲料质量变化、气候剧变、圈舍环境卫生条件较差、应激等因素也可促使该病的发生[2]。

1.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犊牛大肠杆菌病可表现出败血型、肠毒血型和肠型症状。

败血型的病例可在无临床症状时就急性死亡。常见患病犊牛临床表现为发热、腹泻,在症状出现数小时后死亡。部分病牛还可出现关节炎、肺炎、胸膜炎等。病牛通常死亡,部分病例耐过后发育不良,恢复缓慢。

肠毒血型病例较为少见,多表现出中毒性神经症状,如不安、兴奋、昏迷等,死前病牛多出现腹泻症状。

肠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病牛患病初期体温升高,随后开始下痢,排粥样黄色粪便,随病情发展排水样、灰白色、含有凝乳块、血液、泡沫的粪便,气味酸臭。发病后期病牛腹痛,用蹄踢腹,多因脱水衰竭死亡。

1.2 防治措施

犊牛大肠杆菌病应根据患病症状和病原特点进行对因和对症的综合治疗。对因治疗可使用长效土霉素、氨苄西林等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前进行药敏试验,筛选抗菌效果较好的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对症治疗主要是根据犊牛的腹泻、脱水症状进行治疗,可使用碱式硝酸铋、白陶土等止泻药物进行止泻,根据病牛腹泻程度进行补液,维持犊牛的体液平衡和电解质平衡。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预防主要措施是加强妊娠母牛的饲养管理和犊牛的护理。在母牛妊娠期,给予足量的优质饲料,适量运动,加强圈舍的卫生和消毒。在接产时应做好人员和器具的消毒工作,断脐应采取无菌操作。在犊牛哺乳时,应保持母牛乳头清洁,防止犊牛接触粪便或尿液,同时做好犊牛的保温、防潮工作,做好圈舍的消毒工作。

2 副结核

牛副结核又名牛副结核性肠炎,是由副结核分支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散发性疾病,病毒可出现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生产性能下降明显,严重时可导致病牛死亡[3]。牛副结核可出现于各日龄的犊牛,1~2月龄的哺乳期犊牛最易感,多数犊牛感染后呈带菌状态,在3.5岁龄出现临床症状。感染副结核分支杆菌的病牛和带菌牛是主要的传染源,可通过乳汁、粪便等在牛群中传播,易感牛通过摄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等经消化道感染该菌,母牛也可通过胎盘将副结核分支杆菌传播给犊牛。

2.1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牛副结核是一种慢性病,在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但随着病程的延长,症状逐渐明显。病牛在患病初期体温、采食等无明显变化,仅表现出腹泻症状,并且通常腹泻和常规排便交替出现,随病情发展腹泻频率逐渐提高,病牛精神状态变差,食欲不振,贫血,可视黏膜苍白,不愿走动,粪便呈喷射状排出并含有气泡,卧地不起,通常3~6月后因腹泻衰竭死亡。

剖检病牛可见空肠、回肠、结肠前段浆膜和肠系膜水肿,肠黏膜增厚并形成横向脑回状褶皱,粘呈黄色或灰黄色,褶皱出有出血,表明附有粘稠混浊的粘液。盲肠充血、出血。严重病例真胃至肛门的消化道都有类似的病变。肠系淋巴结肿大,切面湿润、充血、出血。

2.2 防治措施

目前,牛副结核无特效的治疗药物和疫苗。由于牛副结核潜伏期长,病程缓慢,死亡率高,因此该病主要通过综合性的防控措施进行预防。

首先,应做好牛的检疫工作,防止从疫区引进带菌牛。其次,建议每年春、秋检疫中将该病作为检疫对象,发现阳性牛应及时淘汰处理,避免疫情扩散。

3 轮状病毒病

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多种幼龄动物传染性腹泻。牛轮状病毒主要感染1~7日龄的犊牛,引起犊牛消化系统紊乱、腹泻、脱水。轮状病毒可感染所有日龄的动物,但一般呈隐性经过,幼年动物感染后会出现腹泻为主的症状。牛轮状病毒病多出现于晚秋、冬季和早春,传播迅速[4]。

3.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自然感染情况下,1~10日龄的犊牛发病最多。在发病初期,病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严重腹泻,粪便呈水样,淡黄色,有时混有粘液和血液。随后出现脱水症状,眼球凹陷,四肢无力,病重者可因严重脱水、心脏衰竭死亡。有时可见轮状病毒并发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导致病牛临床症状加剧,病程缩短。

剖检病牛可见其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容物变稀,呈黄褐色、红色,黏膜脱落,小肠绒毛萎缩,柱状上皮细胞脱落,固有层圆细胞增多,淋巴细胞浸润。

3.2 防治措施

发现患病牛后应立即停止哺乳,对症治疗,使用收敛止泻药物进行止泻,使用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使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溶液防止酸中毒和脱水。

目前,国内无牛轮状病毒病疫苗可用于该病的防控,因此该病的预防主要是加强犊牛的护理工作,增强母牛和犊牛的抗病能力,同时对牛舍定期消毒,犊牛哺乳时注意乳头卫生,防止犊牛接触牛粪便等。

4 冠状病毒病

牛冠状病毒病是由牛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新生犊牛传染性腹泻,此外,该病毒还可引起牛的呼吸道疾病和成年牛的冬季血痢。牛冠状病毒病多发生于冬春两季,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一旦发病极易导致群体感染,并诱发继发感染,对牛养殖业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5]。

4.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牛冠状病毒引起的症状与犊牛的日龄、免疫状况、毒株毒力等有关,一般低日龄的犊牛腹泻发生快,病情严重。急性感染期的犊牛表现食欲不振,发热、腹泻、脱水、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成年牛和奶牛冬季可发生血痢,表现为突然腹泻,排出黑色血便,生产性能受到影响。

剖检病牛主要病变为小肠、结肠炎,肠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小肠绒毛缩短,严重时上皮细胞可完全脱落,杯状细胞数量减少。

4.2 防治措施

牛冠状病毒病的防治措施与轮状病毒类似。治疗主要是使用止泻药物进行止泻,同时防止继发感染和脱水。预防主要是加强犊牛的产后护理和母牛产前的饲喂工作,同时防止犊牛接触成年牛的粪便,做好牛舍的消毒工作。

5 隐孢子虫病

隐孢子虫病是由不同虫种的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疾病,该病临床表现以严重腹泻为主。近年来,牛隐孢子虫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感染的犊牛可表现出严重腹泻、体重下降,生长迟缓等。免疫功能正常的牛感染隐孢子虫后多呈隐性感染,免疫低下的牛则会出现致病性损害。

5.1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感染隐孢子虫病的犊牛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厌食、腹泻,粪便呈黄色或灰白色,含有大量纤维、血液和粘液,患病后期病牛粪便透明,呈水样。病牛生长发育停滞,极度消瘦,运动失调。

剖检主要病变为病牛空肠、回肠变薄,充血。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其空肠、回肠固有层嗜酸性、嗜中性粒细胞以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肠黏膜绒毛变性、萎缩、坏死,立方上皮细胞变短,陷窝变长。

5.2 防治措施

牛隐孢子虫病多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对于腹泻的病牛纠正水、电解质紊乱,使用增强免疫力的药物恢复其免疫功能。

目前牛隐孢子虫病无疫苗可用于预防,主要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发现病牛隔离治疗,做好圈舍的消毒和粪便清除工作,犊牛出生后要防止犊牛接触污染物,及时给犊牛喂食初乳,防止犊牛胃肠消化功能紊乱。

猜你喜欢

轮状病毒孢子病牛
猪轮状病毒病及其防控措施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牛瓣胃阻塞的发病机理和治疗
秋季牛常见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揭开“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的面纱
牛呼吸道感染诊治
艾滋病合并肺孢子菌肺炎23例临床分析
制作孢子印
无所不在的小孢子
开封地区奶牛隐孢子虫种类及基因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