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河渠书》:开中国水利史之先河
2022-03-23牛志奇
□牛志奇
《史记·河渠书》(以下简称《河渠书》)列于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是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主要记述从大禹治水开始到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黄河瓠子堵口及其后各地区倡兴水利、开渠引灌等水利史实,包括防洪、治河、凿渠、漕运、引水灌溉等水利建设和管理。体现了司马迁对治水历史的深切关注,对水的利与害两面性认识。《河渠书》为以后历代史书中的水利卷志编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是古代水利史志的奠基之作。
一、主体框架
《河渠书》按照时间顺序及内容可划分为5大部分:第一部分写大禹治水;第二部分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概况,记述李冰、西门豹、郑国等人的治水功绩;第三部分写汉武帝大兴水利,引渠灌田,发展漕运;第四部分写汉武帝封禅安外,关心民瘼,亲率百官堵塞黄河瓠子决口,取得成功的过程;第五部分记载了各地大兴水利和司马迁对全国水利的考察,反映了他对水利的思考与探究。《河渠书》还首创了“水利”一词,“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明确了“水利”的内涵,与现代意义的“水利”相当一致,时至今日,防洪、引水、灌溉工程依然是现代水利事业的核心内容。
《河渠书》全书共涉及黄河、长江、淮河、济水、泗水、淄水、漳水、渭水、洛水等大江大河及支流共18 条之多。按水利工程技术分类,计有防洪6 事,灌溉13 事,漕运3 事,漕运兼灌溉3事。还记载了自大禹治水至西汉时期2000 年间的重大治水事件和各地的水利建设,其中的大禹治水、李冰修建都江堰、西门豹治邺、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汉武帝瓠子堵口等,都是影响后世的重要历史事件,有些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巨大功效,惠泽千代。
二、主要内容
大禹治水的历史及功绩。这部分是《河渠书》开篇,首先将《尚书·夏书》对大禹治水的过程进行叙述,与现存《尚书》和先秦的其他文献中对大禹治水的记载大体一致。“《夏书》曰:禹抑洪水十三年,过家不入门。陆行载车,水行载舟,泥行蹈毳,山行即桥……”接着论述大禹治水的功绩,他划分了九州疆界,随着山势疏导河川,根据土质确定贡赋的等级。他开通九州的道路,修筑各湖泊的堤岸,估测山脉的走势。大禹对黄河的治理运用了水利工程的方法,即“乃厮二渠以引其河”,将黄河水道分为两条,以减小水势,其一引水北行,漳水汇入后,入巨鹿泽;再北流遂分成多条河道,分别入海。由于大禹的治理,所有的河道都被疏通,所有湖泊的岸堤都修筑完毕,中原地区获得安宁。司马迁评价“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称赞大禹的功绩至高无上,并惠及夏、商、周三代。
春秋战国时期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的概况。司马迁在这部分列举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水利沟渠建设情况。一是通过河道沟渠的开凿进行引水、漕运、灌溉。如,引黄河水自荥阳往东南流,这就是鸿沟,鸿沟流过宋、郑、陈、蔡、曹、卫等地,与济水、汝水、淮水、泗水4 条河流相连通。在楚地,西边有渠道连通了汉水与云梦泽,东边则有邗沟将长江与淮河相连。在吴地,有渠道连通三江、五湖。在齐地,有渠道连通淄水、济水。在蜀地,郡守李冰开凿离碓,以排除沫水暴溢之患。司马迁评价道:这些渠道都可以通航,其多余之水可用以灌溉,百姓享受到渠道带来的好处。二是记载了西门豹治邺的历史。“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指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治理漳水水患,开凿12 个渠道,引漳河水灌溉农田,使魏国的河内地区得以富足。三是记载郑国渠的修建过程。从韩国“疲秦之策”到郑国修建渠道,凿穿泾水,修一条水渠,向东注入洛水,全程300 多里,用来灌溉农田,“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司马迁评价:于是关中地区沃野千里,没有荒年,秦国因而富强,最后统一了天下。
关中漕运开渠与农田灌溉。司马迁记载了关中漕运工程的修建过程以及取得的效益,一是开凿连通渭水与黄河的漕运水道。汉武帝时期,任大司农的郑当时提出建议:为缩短从关东地区向长安运粮的时间,从长安凿一条渠道,引渭水傍着南山直到黄河。汉武帝采纳了郑当时的建议,命来自齐地的水利专家徐伯进行勘察,测量地势,确定河道走向,动员数万名兵卒开凿漕渠,历时3 年完工。通水后,漕运十分便利。二是开凿渠道引汾水灌溉皮氏、汾阴一带的土地。汉武帝接纳河东太守番系的建议,引黄河水灌溉汾阴、蒲坂一带被遗弃的荒地,可造田5000顷,可得粮食200 万石以上。三是开凿井渠用以灌溉。为实现引洛水来浇灌重泉县以东1 万多亩盐碱地的目的,汉武帝动用了上万名士卒去开凿河渠,从徵县引洛水到商颜山下。但所开凿的渠岸常常崩塌,只好改为挖井,有的井深达到40 多丈,沿线依次挖井,井下水流相通,就这样水从地下流过商颜山。有水利专家认为:“井渠”技术从这里出现后传到了西域,新疆地区的“坎儿井”吸纳了“井渠”的技术。
汉武帝黄河瓠子堵口。司马迁记载,汉武帝自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登封泰山以及巡行祭祀其他山川后,派汲仁、郭昌调用士卒数万去堵塞瓠子决口。汉武帝也来到黄河决口处,亲眼看到了黄河决口的情景,伤悼20 多年的堵口没有成功,作《瓠子歌》以纪念这次的堵口。汉武帝把白马玉璧沉入河中心以祭祀河神,让随从大臣自将军以下都去背柴草以堵黄河决口。当时东郡的百姓多以柴草为燃料,所以地面上的柴草不多,于是汉武帝便下令砍伐淇园的竹子,编制堵塞决口的竹笼等,终于成功堵塞决口。
各地大兴水利和司马迁的水利考察。这部分记载了自“瓠子堵口”后各地重视水利的情况:各地纷纷开渠灌溉,朔方、西河、河西、酒泉诸郡都是引黄河或其他川谷的水来灌溉农田;而关中的六辅渠、灵轵渠引的是当地各条河的水;汝南、九江两郡引的是淮水;东海郡引的是钜定泽的水;泰山脚下引的是汶水。每处都有上万顷的农田得到灌溉。这段记载说明西汉时期重视灌溉渠系的建设,农业灌溉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大力促进了西汉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河渠书》的最后一部分,主要叙述司马迁对全国的水利进行实地考察,他登过庐山,看过大禹疏导的九江,南到过会稽郡,登过姑苏山,巡视了引淮、泗、济、漯、洛诸水的渠道,看了蜀地的岷山与离碓的水利工程。司马迁深有感慨地说:“甚哉,水之为利害也!”
三、历史地位
《河渠书》为《史记》中的“八书之一”,与记载礼乐、天文、历法、经济政策等内容的“书”并列,说明水利在西汉时期经济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河渠书》内容丰富、叙事详细、体例完备,对后世史书中水利专志的编撰影响深远,无论从体例上,还是内容上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的历代志书中,直接用“河渠志”这个名字的有5 部,即《宋史·河渠志》《金史·河渠志》《元史·河渠志》《明史·河渠志》和《清史稿·河渠志》。虽然《汉书·沟洫志》用的是“沟洫志”这个名称,但其写作体例和叙述结构都沿袭了《河渠书》的写法。此外,《新唐书·地理志》也按地域记录了唐代主要的水利工程。这7 部水利志和《新唐书·地理志》中的水利内容,基本概括了我国长达4000 多年水利发展的重要史实。而司马迁在《河渠书》中以独特的叙事艺术,非常注重对水利事件因果关系的更深层次的探究,反映出深厚的治水思想。《河渠书》此例一开,不仅正史,而且有很多地方志、专项志书都将水利列为专章,水利成为古代史志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对治水方略、水利工程技术、水利管理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河渠书》开了中国古代水利史的先河,是中国古代水利史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所记载的水利史实和反映出的治水思想被后世所秉承和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