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依法治国战略下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调查研究
2022-03-23伍梅尹莹王丽娟
伍梅,尹莹,王丽娟
(广西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23)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1]。2020年,中共中央印发《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把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确立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任务艰巨”“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全面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202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发布《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公民法治素养和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显著提升,全社会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显著改善,全民普法制度完备、实施精准、评价科学、责任落实的工作体系基本形成”[3]。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强调:“普法工作要在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特别是要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4]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5]以上的重要论述,对担负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职责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因此,法治素养是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在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阶段,加强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提升大学生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顺利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意义重大。
课题组深入广西6所高校开展问卷、访谈和实地调研,共发放1080份调查问卷,回收92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92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85.92%,有效率为100%。问卷围绕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本质的理解、法治思维的运用、权利维护和义务履行等教育问题,以及大学生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素养和用法能力等培养问题展开调查;走访了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登录了国家机关网站,收集获取与大学生法治教育相关资料,查阅了2016—2021年与广西大学生法治教育相关的文献资料;把握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基本情况,了解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现状,深入分析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剖析影响和制约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变化因素,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提出加强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建设性的建议。
一、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研究对象界定
法治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全面提高公民法律知识水平,促进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和法治素养的养成,培养公民遵法、学法、用法、护法自觉行动的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治、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6]法治教育是法律规定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专项教育,法治教育已经被国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学校是法治教育最重要的阵地。我国法治教育重点放在国民教育的三个阶段,即义务教育阶段、高中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是指在广西高等学校范围内对大学生开展的法治教育,属于法治教育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高等学校学生中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年龄偏大,有的超过28岁,与国家重点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要求不相匹配,因此,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研究重点对象为高校本科和专科学生。
二、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现状
(一)建立法治教育政策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教育政策在全面依法治国战略推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构建和完善法治教育政策体系,一系列新政策陆续出台。
国家层面,一是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总要求。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公民法治宣传教育提出“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从青少年抓起,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1]的要求。二是制定包括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育大纲。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系统规划和科学安排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原则要求和实施路径[7],2016年,教育部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要求。三是制定规划加强对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2021年,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发布《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提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目标、普法宣传重点内容和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引导。
自治区层面,一是制定《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办法。2018年,自治区教育厅和司法厅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实施办法》给各单位。二是制定法治社会建设有关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实施方案。2021年,自治区党委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2021—2025年)》,方案强调突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活动。三是开展第八个五年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2021年7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关于开展第八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尽快制订“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和“加强分层分类法治教育”等政策法规配套文件。
以上的法治教育改革政策都惠及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大力推动广西对大学生法治教育开展改革创新,全面促进广西高校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的提高。
(二)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成效
1.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逐步提高
广西各类高校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法治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大学生法治观念初步养成,对法治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具有良好的守法观念和法治意识,能够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的大学生信任、服从和遵守法律;91.2%认为学习法律对于日常生活的作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89.7%认为法治中国的建设是一个可以想象的未来。针对“您认为自己如何才能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力量?”的问题,大学生普遍选择了“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和“努力工作,诚信做人”。大学生高度认可法治作用以及我国法治建设成就,立志为建设法治中国贡献自身力量,法治观念逐渐养成。课题组的问卷设置了“您会如何对待消费争议?”“假如您在公交车上遇到骚扰时,您将会怎样做?”“如果您到超市购物时被工作人员搜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您会?”“在生活中,当自己家人、朋友的权益受到伤害时,您会如何处理?”4个问题,从大学生对4个问题的回答情况来看,态度大多数是积极的。大多数学生会考虑向政府部门、消费者协会和媒体部门等投诉,向律师、法治教师咨询或上网搜索相关法律条文,拿起法律武器解决问题。这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治教育有了较大提升。
2.高校普遍开设法治教育课程
依据教育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中“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高等教育阶段要把法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范畴,开设法治基础课或者其他相关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7]的要求,广西所有高校都把法治基础课列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除此之外,有些高校还把法治教育相关课程列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通识教育课范畴,如广西师范大学开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为主题的通识教育系列讲座;有些高校邀请当地法官、检察官等法律工作者到学校开展法律知识专题讲座,如南宁学院邀请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法官走进校园开展法治教育授课活动。
3.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不断开展
为全面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效性,广西高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充分利用校内教育资源,开展法治教育实践教学活动。二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与当地法院、检察院等司法机关建立大学生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如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宁市武鸣区人民法院共建法治教育实训基地;柳州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与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检察院共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与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共建法律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广西医科大学与南宁市兴宁区人民法院共建“大学生法制教育实践基地”。三是组织大学生参加第二届全国学生“学宪法讲宪法”活动暨全国青少年学生法治知识网络大赛和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四是推荐教师参加2019年全区青少年法治教育优秀教案的评比,推动教师法治教育能力的提高。
三、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当前广西高校学生法治素养状况不容乐观
通过对广西高校学生开展法治教育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结合近几年网络发布的广西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认为当前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法治意识初步形成,守法意识较为薄弱
从整体上看,广西大学生法治意识已初步形成,对法律重要性形成了基本认知,能明确“遵纪守法”是自身应尽的义务,但守法意识并不强,大学生违法行为屡见不鲜。例如,2018年400多名广西大学生被广西某金融投资公司因借款合同纠纷诉至南宁市西乡塘区人民法院。对于接受过法治教育的这些大学生,没能遵守法律规范,没有尊重法律权威,守法意识淡薄,真让人感觉到非常之不解。
2.接受法治教育积极性不高,法律知识相对欠缺
由于高校提供给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途径并不多,除了给大一年级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外,仅仅开展一些法治专题讲座或主题班会,学生在参与课程学习和活动上也不够积极。从问卷调查结果看,大学生认为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一般、无所谓”和“无聊、不喜欢”的占比为31.1%;对“我国‘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是什么?”“我国《刑法》规定的公民承担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为?”和“对于明星吸毒、酒驾、性侵等违法行为,您的态度是什么?”4个常识性法律问题的回答效果也不理想,回答正确的占比分别为80.9%、64.1%、10.8%和67.5%,平均55.82%。这说明大学生对宪法法律知识的掌握比较差,广西高校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育效果不佳。经过与一些大学生交谈,他们认为,虽然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有助于培养法治意识,但课程法律基础内容距离实际社会生活太远,遇到具体问题无法依据所学知识判断问题是否可以采用法律手段维权,也不知道应该运用什么法律知识解决问题。走访高校的辅导员均反映,以专题讲座或主题班会形式进行的法治教育活动,基本要靠强制措施才能保证部分学生参加。高校学生缺乏学习法律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法律知识匮乏,日后将面临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困境。
3.维权意识淡薄,维权手段不正确
维权意识是当自身合法权益正在受到侵害或者已经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渠道保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法律知识匮乏,当不法侵害发生时不知道采取何种途径去解决,或者向哪个部门求助,或者拨打哪个求助热线电话。从调查问卷结果看,对于“如果您或者亲朋好友有现实的法律问题,您会首先求助于?”这一问题,44.3%大学生向网络和图书求助。对于“您会如何对待消费争议?”这一问题,有9.8%的大学生表示“自认倒霉,算了”,25.8%的大学生选择向媒体投诉曝光。这说明当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有些大学生维权意识比较薄弱,不知如何寻求正确的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权益。
4.网络法治意识薄弱,网络违法犯罪时有发生
网络已经融入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获取知识,参加社会交往和娱乐等活动。但是,有的大学生网络法治意识薄弱,以为互联网是法外之地,通过网络实施违法犯罪的行为时有发生,如南宁某高校学生黄某涉嫌电信网络诈骗,广西某高校学生何某非法下载观看64部暴恐音像视频被检察院依法逮捕等等。
5.安全防范意识薄弱,成为犯罪分子实施诈骗重点群体
当前大学生从高中直接进入大学,社会经验严重不足,法治意识淡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在诈骗分子的蛊惑和金钱诱惑下,有些学生难以自持,不知不觉地走进诈骗陷阱。在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成了诈骗分子进行诈骗的主要对象。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收到的诈骗短信和电话数量快速增长,在网络中遭受诈骗的差不多占到50%,已经成为诈骗犯实施诈骗行为较为集中的群体[8],广西高校学生被诈骗分子诈骗的情况也经常发生。
(二)广西高校大学生法治教育突出问题分析
课题组对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现状开展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和深入高校与师生访谈情况进行整理分析,认为当前广西大学生法治素养状况不容乐观的原因是广西高校在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法治教育重视程度与大学生需求存在矛盾
高校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把法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但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只放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的其中一章,内容非常有限,学时也不多,且未形成教材体系,导致在高校专业学科课程体系中,法治教育尚未作为独立课程列入课程体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高校法治教育很重要,但是对法治教育的现状满意度不高。例如大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开展法治教育“非常重视”、“重视”和“不重视”程度分别是34.9%、62.4%和2.7%,认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需求度要求较高,99.3%以上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培养法治意识,96.6%的大学生认为法治教育应当由自我教育和他人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希望通过法治讲座、法律培训途径了解所需的法律达到70%。这说明目前广西高校对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非常重视的程度偏低,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需求较高,存在供需矛盾。
2.忽视大学生法治素养教育
当前高校仅仅强调大学生守法意识和预防犯罪的教育,而对大学生树立法律信仰,培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治素养教育不够重视,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结果的评价也缺乏评价标准和体系。因此,高校在编制教学计划时,更多注重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学科学习,在法治教育的培养素质上存在一定的忽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通过设置问题“您认为当代大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如何?”其中,选择“素养较高”的大学生人数占30.9%,选择“素养一般”的人数占63.7%,而选择“素养较低”和“素养很低”的仅占5.4%,这说明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教育培养有待提升。
3.专业师资力量匮乏,任课教师缺乏法律知识
教师是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育主体,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成效取决于教师的相关法治专业素养。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认为高校法治教育的师资力量比较充实的占56.7%,认为比较薄弱和严重不足的占43.3%。这说明广西高校法治教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经课题组到高校走访,了解到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法治教育课(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由没有法学专业背景的思政课教师专任或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没有受过正规高等院校法学院法治教育的培训,缺乏必要的法学理论知识和法治素养,对合法与违法间的边界认识不清晰,对实施行为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不明确,仅仅依靠自身浅薄的法律知识理解和讲解习近平法治思想,讲授法律知识。当大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现实的法律问题而向教师请教时,教师无法帮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质量和效果自然地大打折扣,既不能满足大学生对于法治教育的需求,更不能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大学生法律知识储备不足,运用法律能力不强,法律意识也较淡薄。因此,法治教育师资配备的数量和质量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4.大学生法治课程设置不合理
毋庸置疑,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材内容和学时是影响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根据教育部颁布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高等教育阶段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是非常明确的,但由于高校缺乏对法治教育重要性的正确认识,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从而只注重思想政治教育而不太重视法治教育,在高校本科专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中通识教育开设的课程,只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与法治教育有关,法律基础仅仅占全书六章中的一章,占比不到四分之一,教学学时也仅为6-8节,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理念和众多的法律知识仅有6-8节课时的教学安排,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高等教育阶段的对大学生开展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要求的规定很不匹配、不对标。有些高校甚至把法治教育课寄托在专业课中,要求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中深挖所谓的法治元素,以此承担起大学生法治教育的功能,这种做法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在通识教育开设的法治教育课程大相径庭。如我国全民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每位大学生必修的法律知识,它如此庞大的法律知识体系是无法融入专业课程当中展开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这个问题无疑是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课程设置上的最大缺陷。
5.法治教育方法单一,教育效果欠佳
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教育方法的运用,而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在教育方法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校法治教育教学方法形式单一。由于当前除了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材中含有少量法律知识以外,大学生法治教育都没有正式教材,高校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教育方法流于形式。课题组调研发现,广西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传授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法治部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时,采用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较多,在考试形式上有些老师勾画重点,学生背诵记忆法治原则原理知识居多。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7%的大学生认为学校法治教育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枯燥”,20.3%认为“内容不够实用”。再从形式方面观察广西大学生参加法治教育实践教育,依照教育部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部署,广西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教育部“宪法卫士”2021年行动计划,截至2021年9月,广西高校参加活动人数仅有96792人[9],仅占大学生总数的10.1%,这说明广西大学生法治教育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教育方法在形式上缺乏多样性。二是高校忽视培养法治思维、法律知识的运用和法律实践能力的培养,法治教育教师过于倾向于理论灌输,导致学生无法把法治思维和法律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加以运用,法治素养的培养效果欠佳。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部分“很喜欢”的仅占69.6%,“一般、无所谓”和“无聊、不喜欢”却占了29.4%。这说明大学生对高校法治教育效果的认可度还有待提高。
6.校内课堂法治教育为主,忽视网络教育引导
目前高校学生法治教育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法治知识讲座或法治知识竞赛等。这对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需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4%的大学生最希望了解所需的法律的途径是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43.3%的大学生遇到法律问题时选择向网络搜索求助。这说明大学生希望开展网络法治教育。但是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安全防范及应对能力培养上缺失,忽视对大学生开展网络渠道的法治教育和引导,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或被诈骗分子网络欺诈。
四、完善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为了促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健康发展,尽快提升大学生法治素养,课题组针对广西高校学生法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产生原因,提出了如下对策建议。
(一)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大学生法治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高校的建设工程,具有系统性和长期性,需要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做出顶层设计,从多方面入手构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长效机制,保障大学生法治教育可持续高效发展。一是国家教育部和司法部出台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从中确定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制订相关的配套政策予以保障;建议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导下,修改《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6年版)。二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要把大学生法治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制定《大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为专项推进大学生法治教育,制订大学生法治教育评价标准和体系及组织保障措施,切实解决高校在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重大问题,并做好督促落实工作。三是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把大学生法治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就广西而言,自治区教育和司法行政部门联合成立高校法治教育专项督导机构,对各高校实施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情况进行常态化的监督和引导,督导结果作为衡量高校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指标和高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高校把法律素养纳入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大学生法治教育工作情况纳入学校依法治校工作指标体系,把大学生法治教育作为对学校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四是国家及各级司法部门把大学生作为普法对象纳入普法教育体系中,统一规划和部署工作。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纳入高校普法教育考核范围。
(二)高校防止法治教育“边缘化”扩大,加强重视大学生法治教育”
高校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主体和主渠道,由于受到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其中一部分的理念影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度重视,而把法治教育“边缘化”,出现法治教育课时严重缩水,授课教师法治教育效果不佳等现象。这些现象是高校对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造成的。因此必须纠正。一是各高校要明确法治教育的定位,着力在提高法治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根据中共中央《法治社会建设实施纲要(2020-2025年)》的相关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把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与大学生法治素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专门设置的法治教育课程中,促进大学生自觉尊法守法,增强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组织有法学专业背景的高校法治教育教师编写大学生法治教育系列教材,并纳入高校高等教育教科书的范围征订,作为大学生法治教育主导教材。二是高校应统筹安排相应经费,支持与司法机关共同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教育研究基地,加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的统筹规划和建设,合理设置功能配置,提高教育基地的使用效率,增强法治教育效果。三是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网站建设、教师法治教育专项培训和教研等工作,不断在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上取得新进展。
(三)多层面多渠道开拓教育路径,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实效
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还取决于法治教育路径的合理性、多层性和现实性。一是高校应当注重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规则导向与价值导向。高校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遵守法律和预防犯罪教育规则导向的同时,还需注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教育价值导向,在法治教育课堂和实践教学中加强大学生对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训练,培养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时代模范。二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有计划、有安排、有部署地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进入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程、教材和课堂,把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政治任务。三是增加大学生法治教育课程,加强教育资源建设。高校要严格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对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要求,以独立设置的法治教育课程列入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模块。按照高校教育的特点,全面体现循序渐进的要求,紧跟国家法治建设步伐修改大学生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增加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部分教学内容,通过开设法学概论、大学生法律热点问题、大学生法律案例分析、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民法典》等法律方向选修课和专题法治讲座,制作适合大学生法治教育的课件、教育教学资源和微课程视频资源。四是注重网络法治教育引导。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指导大学生学习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有效地引导大学生利用政府和官方法治媒体及网络法治宣传平台开展自我法治教育,构建高校和网络平台协同教育的格局,提高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法治教育实效性。
(四)加快教师专业化和专职化建设,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
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法律专业水平专职从事法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提高大学生法治教育质量的根本。高校可在以下三方面着手优化整合:一是引进一批有深厚的法学理论和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的人才充实到法治教育师资队伍中,弥补高校法治教育中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还可通过这批教师利用其法律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带动现有教师提高法治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二是加强现有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对思政课教师进行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法治理念和法律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现有法治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养和专业教学能力,逐步提高法治教育质量和水平。三是高校以与司法机关共同建立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和法治教育研究基地为契机,聘请司法机关法律工作者或者校外法律专家宣讲团不定期地到高校开展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同时法治教育教师以此机会增加与法律工作者或法律专家开展法律实践的学习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学法用法的能力水平。
(五)创新法治教育模式和方法,提升大学生法治教育效果
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育方式方法。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一种入脑入心、知行合一的行为规范教育,为了增强大学生接受法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吸引力,高校需要在教育模式方法创新方面进行如下改革:一是创新以大学生为主导的法治教育模式。高校教师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况,在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判别是非能力上侧重强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和法治信仰的教育,加强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推动与大学生有关的网络安全教育、家庭法律宣传教育和创业就业法律教育等专题法治教育,建立以培养良好法治思维、具备用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及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全面提高法治素养的教育教学目标。二是改革大学生法治教育方式和方法。高校教师要改变以单一讲授为主的陈旧教学方式,采取参与互动式、案例分析式、启发式、交流讨论式、体验式和网络学习式等法治教育方式方法,并积极开展如法治专题讲座,模拟法庭审判、法治微视频、法庭审判视听、法治主题班会、法治演讲比赛、法治案例分析会、法律知识竞赛、法治情景剧等形式丰富的实践法治教的活动,以提高大学生对法治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实践性,使大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法治思想理念和法律知识做到入脑入心,并规范自身行为,从而增强大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的意识及用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