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自嘲文化下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
——以B站“柠檬头”系列视频为例
2022-03-23胡一苇
□ 胡一苇
B站“柠檬头”视频缘起
B站是当下中国年轻群体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随着B站用户的不断壮大,B站从早期以ACG为主要分享内容的视频网站逐渐发展为涵盖音乐、舞蹈、游戏、知识、生活等15个内容分区的多元文化社区。根据B站2021年财报显示,生活区是B站用户活跃度最高的内容分区,近期走红的“柠檬头”视频就来源于B站生活区。
“柠檬头”出自抖音上一个名叫“万物五官”的录影特效,这种特效可以单独将人的眼睛和嘴嫁接在所选的图片上,柠檬背景就是其中一个可选择的模版,在录制时特效还会自带喜剧感的变声效果。“柠檬头”特效只露出了人的部分五官,既不会暴露长相又具有喜剧色彩,因此有些人选择借助“柠檬头”特效讲述自己的尴尬经历并上传到B站,这类视频通常具有吸引人眼球的标题和戏剧性的故事内容。
“柠檬头”视频的走红始于2021年10月8日B站用户“东北lisa分sa”发布的一则《关于搬家后对门是我前男友且我还在菜市场偶遇他导致“社死”这件事》,小说般的故事情节和生动有趣的柠檬特效使得这则视频迅速在B站传播,点击量高达156万。自“柠檬头”视频走红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在“柠檬头”特效的遮挡下分享自己的尴尬故事和“社死”经历,逐渐在B站形成“柠檬头”景观。目前盛行的“柠檬头”视频主要有小说照进现实、特殊癖好被发现、尴尬事件分享这三种类型。这些视频满足了青年群体的表演欲,在异化面具的背后可以尽情地展现自我。
“柠檬头”青年群体的自我呈现
异化面具下的前台表演。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拟剧理论”,认为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会进行表演,并且引入戏剧表演中的概念,将人们表演的场所称为舞台。舞台有前台和后台之分,前台是特定表演的场所,人们通常会表演出理想化、社会化的自我。前台活动主要由布景、个人外表和举止三部分组成。
B站为青年群体提供了表演的舞台,每个人在B站上既可以是用户也可以是投稿视频的up主,实现身份的自由转换,“柠檬头”视频就是青年群体在B站舞台上的一次表演。首先是布景,“柠檬头”视频画面中除了一颗人脸柠檬为视觉中心外,其余有三颗静止的柠檬分布在视频右上角,柠檬周围夹杂着一些绿叶,整个画面被覆盖了一层怀旧风的滤镜。其次是个人外表,通常戏剧表演中的面具遮住人脸但观众能通过个人身型、衣着等判断出表演者的身份,和一般戏剧表演中的面具不同,在“柠檬头”特效的遮盖下,受众能看到的只有会动的眼睛和鼻子,无法分辨表演者的外表和身份,表演者显得更加神秘。最后是举止,虽然在“柠檬头”视频中只能看到表演者的局部五官,但是受众仍然能从中感受到表演者的情绪,比如在表演者讲到激动处有时候会脱离“柠檬头”特效,人脸一下子消失,或者眼睛突然放大和露出牙齿,因为受众能关注到的地方只有眼睛和嘴巴,所以这两个地方稍微有变化很容易被观众发现。通过“柠檬头”特效,青年群体在B站上完成异化面具下的前台表演。
前台呈现下的后台表演。“后台”是与“前台”相对的概念,“后台”被定义为这样一个场所:与给定的表演相关联,在这里的表演所促成的印象,故意要制造出与前台表演相反的效果。后台是为了前台表演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的场合,人们会把他人和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匿在后台,演出结束后演员回到后台才会显现出真实面目,恢复本来的自我。此外,戈夫曼还提出后台与前台可以相互转化。
通常青年群体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个人动态时,虽然是自己的真实生活,但仍会经过美化、修饰后呈现出一个理想化的自我。青年群体在B站发布的“柠檬头”视频内容来源于他们的真实经历,但是在“柠檬头”遮盖下青年群体并不需要美化形象,更多是采用调侃自嘲的方式来呈现自我。一方面青年群体通过自我消解式的主动披露,满足了他们的情感倾诉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害怕自己真实的一面被其他人发现和揭露,但是青年群体在“柠檬头”视频中主动披露自己的秘密,和他人分享,把“柠檬头”视频当成自己倾诉的后花园。另一方面,满足了人们的窥探欲,“柠檬头”视频中的故事很难在现实生活中听人提及,但是在B站上人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戏剧化故事,受众不仅期待新的“柠檬头”故事,还期待每个“柠檬头”故事接下来的后续,窥探欲被极大满足。强连接关系下人们会在他人面前维持一个较好的形象,B站作为弱连接关系,人们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可以尽情分享自己难以启齿的遭遇。这种匿名前台呈现的方式让这场后台表演显得更加真实,受众在观看过程中也会更加相信表演者。
弹幕互动下的剧班协作和不协调角色。日常生活中表演参与者会以剧班的方式进行合作,或是为了维持某一情境而共同合作。当台上的剧班在进行表演时观看表演的台下参与者对表演进行回应,这时台下参与者也构成他们自己的剧班。如果把控制舞台设置的、在互动中更为积极主动的一方称为表演剧班,那另一个观看表演的剧班则称为观众,同时把这种互动看作两个剧班之间的戏剧互动。在B站平台中,青年群体发布“柠檬头”视频后可以看作是表演剧班在向观众进行表演,同时B站用户刷到视频后会进行评论和发送弹幕,B站用户此时可以看作是观众剧班,他们与up主进行着回应性表演,up主与B站用户在这种情况下的互动可以看作是表演剧班与观众剧班之间的互动。
戈夫曼认为,除了舞台上的表演者、前台上的观众和被排除在外的局外人这三类角色以外,在表演过程中还有不协调角色的存在,虽然不协调角色既不是表演者也不是观众,但他却知道表演剧班不想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在日常生活中,要保证表演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留意不协调角色的破坏。B站用户“东北lisa分sa”视频中就经常提到“对门哥”这个人,作为故事主角“对门哥”并没有参与演出,但是随着视频走红,“对门哥”的B站账号被主动泄露,并且“对门哥”账号的发布内容与视频故事发生时间相对应,和表演者一起维持了她的前台形象,让故事后续能够一直表演下去。但是,不协调角色也存在披露表演者真实意图的可能,导致表演失败。“对门哥”的出现给表演者增加了可信度,让受众对故事更加信以为真。然而随着披露内容变多,表演开始出现漏洞,表演者被发现是一人分饰两角同时操作两个账号,不协调角色被质疑,整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大打折扣。可见,不协调角色虽然能增加表演的可看性,但也存在破坏风险。这类不协调角色在“柠檬头”视频中属于少数,更多的时候都是表演者一个人进行讲述。
“柠檬头”视频背后的网络自嘲文化
自我宣泄与新型“树洞”。随着网络流行文化和亚文化的发展,青年群体对社会现实的反抗从激进转为消极,从拼贴到主动创造。B站早期青年群体的亚文化发展是以鬼畜恶搞为主,通过拆解拼贴主流文化表达他们对现实的不满。随着B站用户的增加,亚文化不再是单一抵抗式的,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亚文化,“柠檬头”视频就是自嘲群体在B站的亚文化表现方式。但是B站并不是自嘲文化的发源地,自嘲文化产生自社交媒体的网络流行语,每年的网络热词中都能看到自嘲文化的影子,如“佛系”“凡尔赛文学”“打工人”等。这些自嘲热词含义简单、高度概括、没有攻击性,很快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并在群体中进行传播,豆瓣、知乎等文化社区成为青年群体自嘲的聚集地。随着短视频的发展,青年群体在短视频中纳入自嘲文化,丰富了自嘲的表现形式。
B站“柠檬头”视频也是青年群体自我宣泄下产生的新型“树洞”。社交平台上的树洞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情感宣泄和秘密倾诉地,因为“树洞”的匿名性强,人们可以没有负担地在“树洞”分享自己的秘密,还可以为他人建言献策。这种模式一直到现在都很受青年群体的欢迎,并且逐渐发展出了不同圈层的“树洞”文化。但是“树洞”由于投稿人数多、投稿时间长、投稿接收的不确定性,不是每一个人的声音都能被发出,“树洞”的延时性无法满足人们想要即时倾诉的需求,而B站为青年群体提供了畅所欲言的舞台,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树洞”,并且可以在最快时间内将自己的想法传达出去,如果故事本身有趣有些人还会催投稿人出后续,“柠檬头”视频成为了青年群体又一心理栖息之地。
自我贬抑与情感共鸣。自我贬抑是自嘲者从一般性的自我解嘲走向自损或自污的重要特征,进一步使自嘲者主动降低自我价值和社会尊严。“柠檬头”视频中的青年群体主要通过自我贬抑的方式来进行自嘲。他们选取的故事多是自己遭遇的尴尬经历,选择使用轻松幽默的口吻进行转述,在叙述过程中不仅详细交代了当时故事的发生情境,还将自己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将自己最狼狈的一面展现在众人面前。青年群体的自我贬抑,既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也能逗人一笑,达成了自嘲的目的。
但是,一旦这种自嘲方式盛行开来会在青年群体中形成共识并产生情感共鸣。B站用户“东北lisa分sa”发布关于前男友偶遇视频火了之后,B站不断涌现出偶遇前男友的系列视频,还有自曝自己不为人知的特殊癖好等。青年群体逐渐将“柠檬头”视频作为猎奇故事展现的方式,看到“柠檬头”视频就知道这又是一个自嘲者的自我倾诉。视频引起的情感共鸣主要表现在弹幕上,在看到比上一个柠檬头视频更搞笑的故事时,用户会发送“这位更是重量级”和“哈哈哈哈哈”的弹幕,在看完一个柠檬头视频并获得快乐后用户会发送“谢谢你,柠檬头”的弹幕。青年群体从弹幕中获得认同,促使越来越多的人从别人的经历中引起共鸣和获得启发,并且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加入到这场自我贬抑的游戏中来。
自我娱乐与流量至上。起初发布“柠檬头”视频的青年群体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进行自嘲,随着“柠檬头”视频在B站的盛行,它不再是单纯的自嘲,更多的是娱乐狂欢。从“柠檬头”视频本身来看,青年群体选择用柠檬头是因为“柠檬”本身就有自嘲含义,来自于自嘲热词“柠檬精”,表面含义是吃柠檬很酸,背后含义是看到别人某方面优秀心里会觉得酸溜溜的,简称“我酸了”。“柠檬头”在“柠檬精”的基础上发布,青年群体可以很快理解其中的内涵,是自嘲文化的又一次衍生。从标题上来看,青年群体将自媒体上的标题党行为移植到了视频上,这些视频的标题通常很是引人注目,如《关于我前女友和我亲姐在一起了这件事》《关于我成为班主任发现学生都是通讯录这件事》等,生活中各种难得一遇的事都在“柠檬头”视频里百花齐放。从视频播放量来看,目前“柠檬头”视频B站俨然已经成为流量密码,不管是什么内容的“柠檬头”视频,只要封面出现柠檬头点击率都不会太低。加上算法推送的辅助,用户在看完一个“柠檬头”视频后会不断推送新的“柠檬头”视频,无形之中推动了这类视频的流行。
自嘲者借着“柠檬头”视频的东风,凭借几个不露脸的“柠檬头”视频和无法判断真伪的故事情节收获了大量的粉丝,为了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所说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离谱夸张。有些甚至打着分享故事的旗号玩色情擦边球,视频走向逐渐偏离,开始走向低俗化、恶俗化、庸俗化。故事的真实性也值得推敲,在B站虚拟社区和“柠檬头”特效的双重掩盖下,“柠檬头”故事的真真假假更是难以分辨,目前已经发现有好几个up主的故事都是凭空杜撰的。“柠檬头”视频发展到后期热度逐渐衰退,一方面青年群体是因为职业的特殊性不方便露脸,采用这种方式叙述身边的故事,可以理解为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讲的内容也偏向于温馨搞笑的日常生活,并不以夸张有卖点的故事为话题。另一方面,当人们回归理智之后更希望看到积极向上的内容,搞怪的内容确实能赢得一时的流量,但那也只是昙花一现,只有真实、有意义的内容才能更好地促进网络自嘲文化的良性发展。
结语
网络自嘲文化有着丰富的形态、方式和内容,作为网络社会的流行文化现象,它折射出了网民通过自我贬抑进行心理防御的目的,并以戏谑、自污、幽默等方式进行大众狂欢。社会压力与日剧增,青年群体通过自嘲的方式排解压力、释放心情无可厚非,但是要避免滥用自嘲、异化自我,观看者也要保持理智,避免人云亦云。青年群体如果长期将网络自嘲作为抵抗现实的方式,不利于积极面对和解决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群体应当适当舒缓情绪,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展现一个积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