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短视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
2022-03-23段苏怡
段苏怡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移动网络用户的迅速增加,移动短视频平台异军突起并迅速成为网络舆情传播的新渠道和主阵地。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10.47 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6%。网络视频用户规模9.95亿,占网民总体的94.6%,其中短视频用户9.62亿,占网民总体的91.5%。”[1]移动短视频作为新兴的信息传播载体,因其生动形象的呈现方式、短小精悍的传播特点,契合了受众群体碎片化的浏览需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网民的认可,由此逐渐成为各类互联网应用的基础功能。当代大学生作为移动短视频黏性最高的受众群体,也是移动短视频用户的“主力军”。新时代催生新技术,新青年需要新教育。移动短视频行业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运用短视频新媒介增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新时代大学生与移动短视频高度黏合
2016年以来,移动短视频以势不可挡的态势闯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产品之一。短小精的移动短视频倍受年轻人的追捧,其中“00后”大学生是移动短视频的主流用户。作为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讲究个性、崇尚自我,对网络新事物充满好奇,对移动短视频产生了使用惯性和高度黏合性。凭借移动化、低门槛等新媒介特征,移动短视频深刻地改变了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模式、诉求表达方式和社会交往模式。
(一)沉浸式体验创新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模式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快速有效地获取更多信息是大学生关注的焦点。随时随处都能上网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短视频平台凭借密集化的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内容资讯输出,为大学生营造了一种沉浸式信息获取的新模式。移动短视频播放时长之短、内容呈现之精及传播速度之快,使其牢牢抓住了大学生的注意力。移动短视频的兴起深刻变革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实现了由静态文字向动态视频模式的转变。大学生对于“视觉学习”有着强烈的需求,因为“视觉学习”调动了他们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和热情,而沉浸式体验则创新了他们的信息获取模式。例如新闻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通过时长几秒至几十秒不等的短视频,便能独立构成一个完整的新闻类信息单元。在融媒体发展的战略下,新闻类短视频凭借其直观生动、短小精炼的视听传播形式,已成为主流媒体探索新闻传播新渠道的实践空间。[2]这种传播形式更容易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共鸣。又如知识类短视频的内容生产者,充分运用数据可视化技术分享学习资源、分解要点难点,帮助大学生快速识记理解知识点。大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热点、社会事件,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等,由此充分体验沉浸式学习的高效益。
(二)个性化呈现迎合了大学生的自我表达诉求
在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越来越追求标新立意和个性化的自我表达方式,而融合了字、声、影三者优势的移动短视频则迎合了他们个性的张扬与渴望展现自我的诉求。传统视频制作过程复杂,生产周期长,要求拍摄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拍摄设备也比较昂贵,故其生产与传播门槛较高。相较于传统视频,移动短视频生产流程简单,制作门槛低,用户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拍摄、制作和上传分享,随拍随传,实现了制作过程的最简化。根据移动短视频APP 的功能设计,短视频创作者可以在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开展各类再加工程序,如添加个性贴纸、滤镜道具、背景音乐、弹幕、表情符号等二次创作元素和特效设置。大学生可以利用移动短视频平台海量的资源数据库寻找创作素材,运用充满创意的剪辑手法、时尚动感的转场和节奏、轻松幽默的文案创意,打造独一无二的短视频作品。[3]在移动短视频平台强大的视频编缉功能加持下,大学生可以尽情创作专属自己的个性化短视频作品来表达诉求、展现自我。
(三)圈群化交往实现了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网络社会化已成为网络世界的鲜明特征,网络新媒介的发展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网络空间距离。大学生从现实生活当中抽离,在虚拟空间尽情展示着个体化生活。他们通过移动短视频传递信息、促进交流,在虚拟网络世界创设了一个个多样的社会圈群。大学生正处于社会人格的塑造期和情感的发展期,他们对于集体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有着强烈的渴望,亦更倾向于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来进行自我匹配,寻找身份认同。目前深受大学生追捧的移动短视频平台兼具了媒体属性和社交功能。大学生通过创作、发布短视频作品,转发、点赞、评论短视频作品等方式表达个人观点,参与对社会事件和热点话题的讨论和评价。移动短视频平台普遍采用了基础算法的推荐功能和内容智能分发机制。根据用户以往的搜索、观看分享等行为,用大数据分析用户的喜好,挖掘用户兴趣背后的社交诉求,从而实现短视频内容的精准推荐和用户之间的聚类关联。基于平台打造移动短视频部落,大学生们逐渐形成共同兴趣偏好、共同生活习惯等相同属性的网络社群,并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移动短视频平台为大学生圈群化交往打造了一个社交磁场,增强了他们的社交归属感,实现了他们的身份认同。
二、移动短视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移动短视频已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媒介之一,它满足了年轻人对新媒介的需求,为大学生开辟了全新的网络参与模式。移动短视频在促进网络文化空前繁荣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其主要体现如下:
(一)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实施者通过对教育过程的严格把控,将经过筛选的信息施加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在教育实施的过程中,教育者即是权威。这种教育模式能有效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性和方向的正确性。然而在移动短视频时代,教育的实施者传导知识信息的权威性被消解。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和共享性使得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同步获取所需信息。借助于移动短视频平台,有的受教育者甚至能够先于教育者获得知识信息。移动短视频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精准施教功能弱化,从而使得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认同有所下降。这不仅消解了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权威性,也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从而给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不同于传统媒介的传播模式,新媒介实现了创作主体的“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在新媒介条件下,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传播源,成为信息创作生产和传播扩散的主体。传统媒体的权威性和中心化在新媒体的变革当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消解。在移动短视频平台,人人都能成为移动短视频创作的主体。此时,移动短视频用户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接受者,而是成为了掌握话语权的传播主体;加之互联网新媒介的信息传播是网状结构,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了培增效应,由此必定会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危机”。
(二)信息传播的“碎片化”拆解了思政知识结构的理论完整性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大学生往往通过整体的系统学习来建构知识结构体系,从而发挥知识信息的最大效用。但在移动短视频传播过程中,为了使知识信息的传播更为便捷迅速,短视频的创作者往往会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移动短视频平台支持受众利用分散的业余时间,在沉浸式、伴随式状态下进行碎片化知识信息的获取。如用几十秒的移动视频内容来解释一个知识点,在极具压缩的视频当中,受众只能看到最表层的知识信息,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原理和逻辑等都没有深入的探究,从而造成了一知半解的局面。对于部分知识领域,这种做法是有一定效果的,但并非所有的学科知识内容都能够被拆解为一个个短小精悍的知识点,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通常来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绝非是一个个知识点的简单累加。通过移动短视频,尽管受众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但这些信息却是一个个孤立的点,受众并没有学习到系统的知识结构。受众会被拆解的知识信息片段所误导,他们以偏概全,误将局部当作全部。[4]移动短视频有限的时长,使得短视频创作者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受众人群的注意力。因此,通过短视频呈现出来的知识点必须凸显最重要的框架,尤其是最有冲击力的内容。这一做法的确能令受众迅速抓住知识信息的主干,但却忽略了论证过程,使受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识信息逻辑被进一步简化为非此即彼的简单认知,不利于受众对复杂世界的辨证把握。更进一步的是,受众会产生思维惰性,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开展系统性、整体性的思考。由此,通过移动短视频碎片化传播的知识信息难以产生最大化的效益,受众也很容易遗忘。
(三)新媒介的“虚拟娱乐性”消弭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观念及其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对个体发展具有约束规范行为、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的功能。[5]而移动短视频的“虚拟娱乐性”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化功能,容易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甚至引发人际关系危机。对于生活学习压力日增的大学生来说,包罗万象的移动短视频凭借其自带的丰富性和娱乐性给人们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移动短视频内容涵盖大学生生活、学习、社交的方方面面,这些纷繁多样的移动短视频作品通过抖音、快手等小视频平台,微信、微博、QQ 等自媒体平台,秒拍、美拍等传统短视频平台,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不断刷新大学生的视域。观看、转发、制作、分享和评价移动短视频作品成为大学生释放精神压力、缓解焦躁情绪的重要途径之一。短视频作品给大学生带来愉悦感的同时,也使不少大学生对短视频产生了极强的依赖性,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学习、社交和休息时间,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可自拔。刷屏成了一些大学生唯一的兴趣爱好,这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学习和人际交流,甚至导致不少大学生出现了身心危机。大学生长时间浏览短视频会引发手指、关节、颈椎、视力等问题。很多人患上了“手机依赖症”,短暂离开手机就会感到不安,遇到手机没电、断网等情况更是精神紧张焦虑,这就是过度依赖新媒体、过度依赖新科技工具形成的严重后果。当大学生过度沉迷于移动短视频的“虚拟娱乐性”,“沉浸在对短视频的依赖中,被屏幕背后陌生人之间的媒介繁荣所左右”[6]时,便很难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互动,由此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导致社会诚信的缺失和信任危机,催生现实生活的社交障碍,引发人际关系危机。
三、移动短视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在移动互联背景下,以移动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介大行其道,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方法,也带来了新挑战。我们要善于化挑战为机遇,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弱化乃至消除移动短视频等新媒介带来的负面影响,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引领思想,推动短视频场域主流话语传播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形势下依托移动短视频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住机遇,创新思政话语内容、丰富思政话语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转变话语体系。要建构立体、互动、渗透性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促使话语体系由政治性向生活性、由抽象性向形象性话语转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的单纯性灌输,推动话语主体之间的平等交流。要使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深入人心,就要将理论话语加以转换,采取年轻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解析语义,摒弃无关的套话空话、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相关信息,形成契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新素材,制作移动短视频传播给受众,推动短视频场域主流话语传播。二是科学设置话语议题。利用新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根据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特点设置灵活多样的话语议题,特别是要合理运用那些符合大学生原有认知范围的议题,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同时,要保持对舆论热点事件的敏感度,围绕这些事件凝练出能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要挖掘能引起大学生共鸣的热点事件和话题,把思想政治教育核心观点融入精心选择的移动短视频故事之中,引导大学生通过短视频的可视化符号自己去领悟道理。三是创新话语内容。不断优化移动短视频的内容供给,即不仅要优化背景音乐、时长选择、配音、字幕、弹幕等创作元素的配置,提升短视频作品剪辑技术手段;更要优化短视频叙事的技巧,要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微叙事”模式,增强他们的直观体验。无论是从人间烟火到宏大叙事,还是从微观生活到宏观理论,都要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话语内容。
(二)整合资源,织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网
随着移动传播的升级迭代,互联网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构了传播格局和社会人际关系。在“三全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优化资源整合,逐步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势在必行。那么,我们应该从何着手呢?一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用好移动短视频,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互动平台。高校应主动入驻抖音、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走进大学生的社交生活圈,用官方帐号推送传播主流价值观和大学生生活相关内容的移动短视频作品来满足大学生在生活和思想层面的合理需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二是强化意识形态批判机制。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种社会思潮裹挟着各种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悄无声息地渗透进移动短视频场域。一些短视频创作者创作的作品内容有的传播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的错误观念,有的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造成了不良乃至恶劣的社会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观的异化。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社会思潮打着还原历史和学术研究的幌子活跃于互联网空间,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一些恶搞丑化革命先烈、贬低党的形象、推崇西方所谓“民主、自由”和“普世价值”的移动短视频时有出现。这类错误社会思潮伪装性强、传播面广,危害极大。要从根本上扭转这一现象,必须从机制体制方面进行科学谋划,组建一支完备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吸收立场坚定的专家学者、媒体人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参与其中,科学研判,协同作战,及时“发声”[7]。三是发挥“意见领袖”引领作用。在移动短视频领域打造深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新时代青年楷模、行业精英等正能量“互联网偶像”和“意见领袖”。收集代表人物的奋斗故事为原始素材,创作弘扬真善美、积极向上的系列短视频作品,让鲜活的人和事激励大学生,用榜样的力量来凝聚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引领校园网络文化新气象。
(三)掌握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新媒介条件下,网络空间充斥着众多庞杂的内容,这对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新的时代要求。具体而言,一是提升大学生对虚拟网络空间的正确认知能力。加强大学生获取、分析、分享和评论各种信息的能力。面对形态丰富的移动短视频视听内容,如影像、解说和评论弹幕等内容信息,要有甄别、评估并理性判断的能力。网络空间中的意识形态斗争更具迷惑性和隐蔽性,要着重培养大学生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正确价值判断的能力,增强大学生对移动短视频传播信息的筛选、鉴别能力。二是增强大学生的网络空间自我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强化他们道德伦理底线的自律;另一方面要加强大学生网络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制作、分享含虚假信息的移动短视频作品对社会、个人的不良影响,明晰虚拟网络空间亦不是法外之地。生产、传播负面视听作品不单属于道德范畴的行为失当,严重者将涉及法律层面的违法犯罪。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对生产、传播负面移动短视频作品的警惕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三是提升大学生的美学素养。鼓励大学生寻找、发现身边的美,用心观察生活中的美好,制作和传播能够体现美好生活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移动短视频作品,这些来源于生活的优秀移动短视频作品往往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灵触动。
综上,随着移动短视频平台的异军突起,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诉求表达和社会交往模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它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宣传阵地,将大学生培养成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