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设计及实践策略
2022-03-23易明兵
易明兵
(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芜湖 241003)
建成体育强国,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高校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内容,积极推进高校体育一体化教学实践,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水平,达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收获乐趣的目的,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1]。
1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意义
当前体育教育在高校各学科教育中仍处在边缘性地位,存在着师生重视度不够、资源供给不充足、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在体育管理方面,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活动的开展难成体系,体育教学组织效率低下,管理效果不尽人意,公共体育教育价值呈弱化趋势[2]。高校应积极推进体育教育改革,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和方法,提高体育教育在高校工作开展中所占的权重,因此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所谓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是指充分调动课外和课堂内部两方面的资源展开教学实践、促使教学效果取得最大化的一种教学模式。作为一项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它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因材施教、提升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精准性等方面具有凸显的优势,对于构建高校公共体育新格局,更好地担负起强健学生体质的使命与责任,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2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设计
2.1 转变传统思想理念,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应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构建高校公共体育俱乐部、实施教学、训练、竞赛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的分层性体育教学为主。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教育者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优化其精神品质为导向开展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要以国家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方针为指引,全面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及方法,在创新思维的引领下为学生设置更加符合其个性化需求的体育教学课程。高校开展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能更加全面地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对体育运动的个性化需求,最大化地贴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来设置教学内容,使以人为本、团队学习的教育理念真正贯穿于体育教学的每一环节中,真正让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成为最能激发和调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热情的模式。
2.2 优化体育教学课程,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开展有五大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即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热情、锻炼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优化学生心理精神品质及提高其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将体育教学、训练、竞赛、课外活动等整合于课程体系之内,实现了体育教学课程的优化和改进,该模式下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热情更高,项目更全面。教育者可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教学,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且该模式以团队学习为指导思想,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3]。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实现了对体育教育各项工作的整合,使体育课程更具体系化,提高了对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使体育管理更加有效。
2.3 践行学习者中心理念,开展分级分层教学
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应以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体育学习需求为导向,对学生进行分级分层的课程教学,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实现最佳发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充分顾及到了大学生群体的多样性特点,通过对学生进行层次化教学、个性化教学,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此过程中都能提升体育能力。在实践中,根据学生层次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与方案来践行差异化教学,比如对于体育水平较低的学生,要注重运动常识的传授及专项基础技能的训练,教学方式以套餐式教学及自助式学习为主;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教学主要围绕校内级别的比赛或表演开展,教学方式以菜单式教学和小班制教学为主;对于高水平的学生,则围绕高水平层次的比赛或表演开展教学,教学方式以因人而异的个性化定制教学为主。该模式中,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具有良好的流通通道,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潜能。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取的差异化教学规避了传统体育教学形式单一的弊端,使体育教学实现了个性化、精准化,很好地解决了课内外彼此脱节等问题[4]。
2.4 增加体育考核权重,完善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应以促进体育教育事业发展、提升学生健康素质为宗旨,积极向教育部门建言献策,推进体育在高校评估工作中所占权重的不断增长,以有效提高师生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度。当前体育教育在高校评估工作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较小,缺少对体育教学工作的专项考核督查,体育教学考核指标不够健全,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高效发展。为此高校应不断健全体育工作相关规章制度,制定系统化的考核指标,并积极提升体育教学在高校评估中所占的比重,以制度促发展,使体育教育事业在完善的制度保障下得以顺利推进。
3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及保障
3.1 严格贯彻中央精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
党和国家历来都非常重视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工作,并先后出台了多项政策以指导和引领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发展,为高校开展公共体育教学指明了目标与方向。高校应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体现《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要求,高度重视学生的健康素质,并将学生普遍健康素质状况与高校的办学能力与水平联系起来,将之上升到高校战略发展高度,全面纳入高校的议事日程。应在学生的评优、评奖、毕业等多个事项中体现对体育成绩及健康素质的要求,体育成绩不达标的学生将失去更多评优机会,且会对毕业造成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度,督促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体育教学,提高身体素质。此外高校应对体育教师加强培训教育,使其深刻地领会、认真地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精神,从强化师资力量出发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教育,发挥充分的健康育人功能。
3.2 拓展资金来源渠道,确保运作经营经费
高校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必然会对运营经费有大量需求,经费问题成为制约课内外一体化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问题。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涉及到训练、竞赛和活动等多项事务,缺乏充裕的资金支持,这些事务的开展将难以为继,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到高校公共体育事业整体的发展。高校应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以确保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资金支持,使其能得以顺利推进。在实践中,高校可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资金问题。
其一,以发展品牌体育赛事来获得更多的企业赞助,然后由高校拨款至体育部门,助力体育部门教学、训练、竞赛、活动等事项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设立体育单向奖学金及教师奖励金,以褒奖学生及教师的辛苦付出,并促进其再接再厉、再创辉煌。其二,鼓励学生到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等担任体育助教、助管,一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以锻炼提升,促进了其全面发展,二来也可节约一定的经费,推动资源的合理配置[5]。其三,注重学习通等信息化推广管理软件的使用,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提高教学的便捷性与成效,降低教学成本。其四,建立体育基金、社会赞助基金等,体育基金在四年后可退还本金,以基金方式运作,能有效地缓解开展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的资金压力。其五,创办经济实体。高校应大胆革新,发展经营性实体企业,以企业创收来缓解资金压力,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
3.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首先应严把体育人才的入口关,持续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体育教师人才,通过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来吸引“双师型”教师的加入,从源头上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学目标的全方位实现。其次要加强对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与再教育,可借助信息化技术来为教师搭建完善的培训平台,将系统化培训与教师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自我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在该平台获取优质的学习资源,并对学习成长效果进行在线检测考核,以此来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升专业技能与职业素颜,以更好地应对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改革。最后要构建完善的用人制度。以体育俱乐部建设为例,应对体育教师实行聘任制,根据教师的能力素养、技术等级等与其签订教师责任书,分配相关的工作任务,并进行定期的考核评估,考核结果应与教师的职称评定、福利待遇相挂钩,对于未能很好地完成责任书约定相关任务的教师应调离教学岗位。此外,要加强教师岗位设置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对于岗位人才的选拨应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以保障最优秀的人才安排在最合适的岗位上,使得岗尽其才、人尽其用。
3.4 创建学生体育社团联盟,发展学生助教助管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即学生越来越多,师资却比较匮乏,这与多年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有关,现有的师资很难满足不同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为此有必要成立学生体育社团联盟,发展学生助教、助管,以学生来负责部分体育管理事宜,从而有效地解决学校体育管理人手不够等问题。学生体育社团联盟可设置二级组织架构,由联盟主席全权负责联盟运作各项事宜,下设办公室、宣传部、督查部、会员部等部门机构,同样选派学生担任部门负责人,这些部门负责各个单项体育社团的管理事项,每个单项体育社团又分别设置宣传部、外联部、培训部、后勤部、会员部等机构,这些机构的运作效率将直接影响单项体育社团各项活动的开展[6]。
3.5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提高体育管理效率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由于整合了大量资源,突破了传统专业和行政班级的划分,将学生按照兴趣和能力进行重新分组,并开展会员制的教学管理,由此则必然会对信息的采集、分析、整理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与技术,搭建高效的信息化体育管理平台,通过推进体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来优化其管理模式、提升管理效率。该信息化管理平台应面向教师、学生及管理者三大主体开放,不同主体可获得不同的功能支持,比如教师端的功能应涵盖通知公告、会员管理、成绩管理、在线签到等功能,学生端则应为学生提供网上选课、在线评教、成绩查询等功能,管理端应具备移动终端管理、问卷调查、后台管理等功能,通过搭建信息化体育教学管理平台,师生可获得在线教学、互动沟通的最佳渠道与空间。在信息化技术的支持下,管理瓶颈将被逐一打破,教学资源将被高效配置,由此可全方位在线监控和管理体育课内外教学各项工作的开展,管理效率将实现进阶性提升。
3.6 利用各种校园媒体,强化体育工作宣传
体育工作的高效开展离不开校园媒体的积极宣传,只有在各种媒体的大力宣传下全校才能形成重视体育教育、关注学生健康的良好氛围环境,因此校方应加强引导,激励校园网站、报纸等各类媒体及时对学校体育赛事或课外活动等进行报道宣传,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此外,校方应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利用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开展深度即时的传播宣传,并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互动,向学生推送相关的体育资讯,借助新媒体快速高效的传播影响力提高体育宣传效率。在宣传中应注重对学生体育认知与理念的引导,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强化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教学,在系统的体育教育中提升自己的身体素质,淬炼自己的精神意志。
3.7 改革行政管理机制,促进多部门形成合力
随着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行政管理机制也应进行积极地改进与优化。在传统模式下,高校的公共体育行政管理机制存在着明显的条块化、分治性特点,即由不同部门分别负责体育管理某一领域的事务,比如学工处负责学生测评、奖学金发放等事项,体育教学部负责教学、训练、竞赛、校团委负责体育社团管理等,这样分治化的状态事实上是将整体性的体育工作进行了分解,无益于大学体育事业的系统推进及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通过创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来促进部门间的协同合作及优势资源共享与互补。实践中学工处可与体育教学部合作进行学生的测评工作,由此提高考核评价的公正性与客观性,学工处对学生的评优及专项奖学金的评定与发放也应充分参考体育教学部的意见,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与评优等事项挂钩,以促进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此外,校团委与体育教学部之间也应加强联动合作,体育类优秀学生干部的认定、体育社团管理等事宜应与体育教学部合作进行开展,以此来保障体育教学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高校公共体育一体化的行政管理机制在促进多部门间联动形成协作优势上具有凸显的作用,它有效地规避了权责不清所造成的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同时也减轻了行政部门的负担和压力,促进高校公共体育事业的快速全面发展。
4 结 语
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是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的创新之举,它以激发学生体育兴趣、优化体育教学课程、开展分级分层教学、增加体育考核权重为设计根本,以严格贯彻中央精神、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学生体育社团联盟、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强化体育工作宣传等为具体的实施策略与方案,该模式的实施对于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提升体育教育效率、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