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下小班幼儿的生活习惯培养策略
2022-03-23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幼儿园桑金吉
□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幼儿园 桑金吉
幼儿教育作为启蒙教育,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形成、发展,这也是幼儿今后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幼儿园、家庭环境作为幼儿初期成长的重要环境,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发展的过程中,家园共育模式的引入在维护教育工作的连续性、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应用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家园共育背景下的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方式研究,立足家园共育方式的内涵分析,分别从幼儿、家长、幼儿园三方面探讨了影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因素,在文后提出家庭、幼儿园达成共育共识,幼儿园教学方式优化、创新及家长积极配合各项园内活动三项对策。
一、家园共育的内涵分析
第一,家庭、幼儿园在教育工作目标上保持一致。当下,我国有关幼儿园教育工作的文件中明确指出家庭也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幼儿园在落实各项教育工作时,要严格秉承平等、合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帮助家长群体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及能力体系,保障二者可以在现代化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共同发力,达成最终的教育目标。在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家庭、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完全维持一致,二者在不同环境下的发挥教育作用,帮助幼儿形成并长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二,家长要为幼儿塑造行为上的榜样。幼儿不仅对身边一切事物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而且对自己亲近的人的行为有着极强的模仿心理。家园共育模式需要幼儿园、家长同时为幼儿树立生活习惯方面的榜样,又以家长的行为榜样树立最为重要,家长作为幼儿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其行为模式将会对幼儿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可以共同与幼儿在玩完玩具之后,将之回收到固定位置,又或者可以在家庭大扫除时为幼儿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其感受一个整洁环境带来的影响,借助家长的身体力行和幼儿的亲身实践,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中的家园共育方式引入、应用的价值
第一,扭转家长在教育观念方面的误区。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家长认为小班幼儿的教育工作,包括生活习惯养成等,都是幼儿园的责任,自己在幼儿教育中只需要负责幼儿部分基础知识的传授即可,忽视了自己行为及指导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中的影响。家园共育方式的引入,使幼儿园在促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亲子活动、家长座谈会等途径,帮助幼儿家长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认识到自己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中的价值,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为后续家园共育工作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第二,保障幼儿生活习惯养成的连续性。在家园共育模式的影响下,家长和幼儿园都能各自承担在幼儿成长中的职责。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工作帮助幼儿形成对良好生活习惯的初步认知,并通过园内的一日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长则可以通过和教师进行及时沟通,了解到幼儿在生活习惯的发展及缺陷,在家庭生活中借助身体力行及幼儿实践弥补在生活习惯培养方面的不足,使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带有连续性,为幼儿今后的良好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影响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因素分析
(一)幼儿本身发展因素
小班幼儿因其年龄所限,仍旧处于规则的学习阶段,主观能动性方面的优势并不明显,这也是幼儿良好生活养成、实践的重要影响因素。幼儿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类型玩具混合玩耍的行为,就是幼儿规则意识发展不到位的重要原因,并且在玩完之后并没有主动询问教师玩具原本的位置,没有收拾玩具的主观意识,只有在得到教师的指导后才能将玩具归还到原本位置上。这种幼儿规则意识薄弱的现象与其年龄和身心发展不够完善的关系较为密切,需要家长和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同时,幼儿对家长形成的依赖心理也是影响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现阶段,部分家长,尤其是老一辈对幼儿的溺爱现象较为严重,导致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对家长的严重依赖,哪怕是生活琐事,也都是寻求家长的帮助,这导致幼儿的主动意识水平较低,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更少,幼儿进入一个依赖心理持续发展的恶性循环中。
(二)家长教育不当因素
家长教育观念方面的缺陷也是影响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部分家长更加关注幼儿在园内的知识文化发展水平,认为幼儿的生活习惯随着年龄的增加会逐渐改善。此外,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承担着幼儿各个方面的教育职责,自己无须参与其中,这种思想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幼儿生活习惯的养成缺乏连续性。即便部分家长对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但因为工作压力的影响,缺乏足够的时间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家长群体出现的替代行为会产生明显的阻碍。部分幼儿想要玩玩具时,家长就会为幼儿提前准备好,在幼儿玩完之后,家长因为担心幼儿归位玩具时会出现磕碰之类的问题,也代替幼儿进行收拾,使幼儿对个人物品的整理经验较少,对后续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产生阻碍。
(三)幼儿园教育不到位
幼儿园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过程中承担着教育、养成的职责,但部分教师在促进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并未结合幼儿兴趣所在,没有选择科学的方式传授生活习惯,而是倾向于使用理论知识讲解的方式进行教学,导致幼儿的学习兴趣明显下降,对各种良好生活习惯的要领掌握有所不足,在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也存在着一定缺陷。同时,在幼儿生活习惯出现偏差的时候,教师的解决方式以批评为主,并未与幼儿共同分析行为出现的背后原因,导致幼儿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一定的不满,这也会影响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四、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培养中的家园共育教育策略
(一)家庭、幼儿园形成对家园共育方式的共识
基于家园共育理念下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要求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方面达成认识上的一致,各自发挥作用,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体系。如果双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着明显分歧,家园共育工作的实施就会失去思想基础,后续工作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幼儿园可以通过幼儿园开放日、家长座谈会等方式,与家长共同探讨有关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和其他教育方面的思路,保障双方在教育理念方面始终一致。
第一,认识到良好习惯和坏习惯在幼儿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影响。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责任,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孩子的教育,家长的认知往往与幼儿园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幼儿园想要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中实现家园共育,必须做到在生活习惯教育管理方面与家长保持理念的一致。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与家长共同讨论采用何种方法规范孩子的生活习惯,确保家长在思想层面意识到良好生活习惯对孩子今后成长的导向作用,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对孩子身体健康带来的副作用。比如,部分幼儿卫生习惯养成度不足,饭前便后不洗手的现象普遍存在,患病的概率就会明显增大。部分幼儿公共意识相对较差,在公共场合习惯大吵大闹,对其他人正常的生活和学习都会产生明显的干扰,在幼儿园内和家庭生活中,也分别会对教师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周边邻居的日常生活产生明显干扰。从某种程度上看来,这也是小班幼儿在发展中道德不合格的重要表现。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彼此之间的有效沟通以及案例分析,确保能从思想层面意识到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以及管理的重要价值。
第二,了解幼儿生活习惯养成方面家园共育模式的重要价值。即便部分家长已经在思想层面意识到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在幼儿成长和道德发展方面的重要价值,但却不愿意主动和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进行配合,使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和应用出现了一种不连续的发展现象。家园共育模式工作实施不到位,致使家庭和幼儿园对幼儿的生活习惯养成使用的教育管理方法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使幼儿在实践中很容易产生体验落差。教师要帮助家长群体意识到家园共育的重要价值,使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克服工作繁忙等方面的各种困难,积极地和教师进行沟通以及协调,确保小班幼儿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能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幼儿园借助教学方式优化、保障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形成的连续性
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幼儿园承担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教师要将生活习惯方面的养成教育和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以及游戏活动有效结合,确保幼儿能在无形中接受教师正确生活习惯的影响。
第一,教师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使用趣味教学方式引导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班幼儿更加喜欢参与各种游戏,这也是幼儿的天性所在,他们喜欢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接受来自教师的指导、教育,并对自己的各种不良行为进行约束。比如,在幼儿的日常活动中,洗手、入睡和穿衣脱衣是最为重要的习惯。传统教学方法使幼儿在实践中通常会出现顺序混乱以及细节达不到标准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幼儿在儿歌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将洗手、入睡、穿衣等方面的动作要领编制成相应的儿歌,确保小班幼儿能在熟悉儿歌的过程中掌握各项良好生活习惯的动作要领。从心理学层面看来,幼儿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愉快的情绪能在大脑皮层部分建立兴奋灶,保障幼儿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
第二,幼儿园生活习惯的养成遵循反复训练的要求。对于小班幼儿而言,因为其年龄和身心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意识自觉性相对较差,需要得到来自成年人的长时间提示和帮助。教师要在小班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将其渗透到园内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并且相关内容需要带有明显的可操作性。教师可以将之前编制的生活习惯儿歌在幼儿在每天的生活中进行反复歌唱及要领练习,确保幼儿可以在音乐的刺激下,熟练掌握动作要领。
(三)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的各项教学活动
幼儿园通过教师的教育工作职责发挥,在帮助幼儿掌握良好生活习惯的动作要领之后,让家长在家庭环境中和教师共同努力,确保幼儿能自觉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第一,家庭环境教育工作需要和幼儿园内的教育工作维持一致。家庭作为小班幼儿早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课堂,家庭中的全体成员都是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重要指导教师。家长可以根据自家孩子性格方面的特征,提出有关生活习惯方面的要求,让幼儿亲身长时间地进行实践。比如,对于孩子玩玩具这一行为,家长需要向其提出玩具自己取用以及玩完之后独自收拾的要求。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需要家长和教师在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要求和工作方法等方面始终保持一致。幼儿园需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沟通方法,与家长群体保持及时沟通。在小班幼儿的学期初阶段,幼儿园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法,将幼儿入园之后的生活常规以及各种良好生活行为习惯要求明确宣布,确保家长群体能认真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方面的具体要求,并且教师要明确告知需要家长在生活习惯养成中配合的各个环节。在幼儿进入幼儿园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幼儿基本掌握了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初步要求,幼儿园可以通过家长开放日这类常规活动,邀请家长对幼儿在幼儿园里的一日生活活动进行观察,确保家长能完全了解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习惯方面的具体要求,保证家长能严格遵循幼儿园的相关制度,在家庭生活中对幼儿的生活习惯进行训练。
第二,幼儿园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在幼儿生活习惯培养中遭遇的困难。教师需要对班级里每一个幼儿的言行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形成相应的记录,对于出现各种不良生活行为习惯的幼儿,需要第一时间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反馈,确保家长能在全方位了解幼儿生活习惯问题的前提下,在家庭环境中进行教育。家长也可以将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向教师进行反馈,由教师在幼儿园内进行纠正。幼儿园也可以通过每月举办一次父母座谈会,围绕幼儿与生活习惯养成方面的相关主题,由家长共同进行讨论,并通过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经验,确保家长能共享彼此之间的良好生活习惯养成资源。
总而言之,家园共育模式作为保障幼儿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有效教学方法,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在教育理念上始终保持一致,并且在幼儿园完成各种良好生活习惯动作要领传授之后,由家长结合幼儿园里的制度要求,在家庭环境中对幼儿进行长时间训练,配合家长和幼儿园之间有效及时的沟通,解决幼儿在良好生活习惯养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