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制造业升级研究

2022-03-23于锦荣钟质文胡扬鹏

科技和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生产性双循环江西省

于锦荣,钟质文,胡扬鹏

(南昌航空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昌 330063)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江西省推出了“制造”到“创造”的强省战略,加大制造业的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在制造业持续升级的发展态势下,生产性服务业突破了空间限制呈现出了集聚特征,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动力。2017年国家发改委制定了《服务经济创新发展大纲(2017—2025年)》,提出推动生产服务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兼顾投资、消费与净出口,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并拓展国内价值链。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十三五”期间,江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转型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产业的高端化、精细化提供发展动力,促进江西经济向高质量发展。根据江西省经济数据显示,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对江西省经济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产业规模和产值都实现了新的突破。2021年是江西省“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制造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是影响江西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本文运用产业集聚理论,研究江西省生产性服务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的关系,提出促进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

1 文献综述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服务行业,它能促进经济交易,刺激商品生产,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1]。国内外学者针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内在联系、互动机制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国外专家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绝大多数学者都没有对其进行定义,而是借用已有的集聚概念来进行讨论。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定义。Scott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因为生产者企业将非核心生产部门进行分离,这些部门间进行合作生产,产生集聚效应,从而结合在一起,并且这个现象更容易发生在大城市中[2]。在此基础上,国外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目光瞄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联上,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出现可能是和制造业产业各方面的发展相关。Sass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是因为生产性服务业需求的不断扩大,针对制造业专业化的转变,生产性服务业急需统一管理[3]。Rainald提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出现是为了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并且通过多种组织集聚形式可以更好地为制造业服务,它们从本质上来说是供应链的重塑整合[4]。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将新知识与新技术传至整个产业链,不仅是新技术的扩散者也是新知识的创造者。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微观服务企业作为与制造业产业联系的微观组成单元,是制造业产业升级和知识外溢的关键,其生产经营活动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益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外部性特点[5]。积极促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一个省未来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国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研究也更多。但中国的服务业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的特殊一类,对这一行业的研究就更是晚之又晚。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投入在论述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及其未来发展上。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差异性,制造业集聚的理论不能完全运用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陈建军等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理论框架,采用了全国222个地级以上城市的截面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影响因素做了实证研究[6]。

国内学者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联性研究,也是从近些年才开始的。胡晓鹏和李庆科、高觉民和李晓慧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不一定是简单的单向影响或共生发展,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更深层次的互动因果关系[7-8]。张晓涛和李芳芳通过对大量国外文献的整理提炼,发现国外经济学者通过研究实证了两者之间是一种共同发展的协同关系[9]。杨浩昌等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内人才、知识、信息的大量集聚和流动,有利于形成涵盖知识、信息和技术的交流网。此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还会节约企业的交易成本,使制造业能够把更多的资源用于开发新产品,促进制造业的优化发展[10]。

近些年来,政府将促进服务业集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着力点。在工业园区及周边配套建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制造业产业的竞争优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高的地区往往具有较高的制造业效率,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关联发展[11]。

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大趋势下,对服务业、制造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变得更加精细化,单体化的服务业以及能耗大的制造业发展道路变窄,服务业集聚为制造业升级带来的利处逐渐凸显,而作为供应链前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是成为社会经济急需发展的一环。中国早些年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科学研究是选取一定省区市数据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构造模型来测算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共生度和共生系数,深层次地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但其共生性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差异较大。近年来,许多研究视角开始放到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上来,发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深度的互动关系。比如说,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集聚能在很多方面作用于制造业,帮助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国外发达国家,由于其科技实力雄厚、无论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比较早,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远超其他国家,因此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渐趋成熟。他们通过产业集聚这一形式,淘汰掉落后产能,大力发展高新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也能更好地共享资源,吸收知识专利,进而通过专业化分工、减少物流费用、推进区域创新,对推动制造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发挥重要作用。

2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的测算

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测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方法较多,如E-G指数法、区位熵、空间基尼系数法等。本文根据方法的实用性及数据的易得性,为了使所得结果尽量公正,选用区位熵公式来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各市的服务业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区位熵是衡量一个地区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体现某个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重要性与作用等地方,在相关产业的研究中是一个十分重要且被频繁运用的指标。区位熵指数(LQ)表现为某一个区域内特定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在该地区总产值(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与全国该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在全国总产值(就业人数)中所占比例之间的比值,计算公式为

LQij=(qij/qj)/(qi/q)

(1)

式中:LQij为j地区的i产业在全国范围内的区位熵;qij为j地区的i产业的相关指标(如产值、从业人数等);qj为j地区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qi指在全国范围内i产业的相关指标;q为全国所有产业的相关指标。

区位熵指数法判断产业集聚程度的原则是:LQ的值越低,地区产业集聚水平就越低,总的来讲,当LQ>1时,可认为j地区的i产业集聚程度较高;当LQ<1时认为j地区的i产业集聚度较低,若LQ值大于1.5,则说明该行业在该区域内集聚程度很高。根据人力资本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作用,选择2009—2019年江西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分行业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数来反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情况。相关研究数据取自2009—2018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最新分类标准,将生产性服务业细分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6个行业。从城市系统结构出发,运用区位熵指数法,选取江西省11个地区市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计算江西省2009—2018年各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指数平均值,以此区分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在地理空间上的差异性,结果见表1。

根据表1,对江西省地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状况从3个层面进行描述性分析:①江西省各地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普遍不高且呈现不均衡的状态,具体表现为11个地市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区位熵存在较大的差异。就江西省来看,集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为南昌,其他为萍乡、景德镇和宜春。②南昌的集聚程度最高,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平均值均大于1,体现了较高的集聚水平。萍乡的金融业、景德镇的批发和零售业、宜春的金融业的细分行业的区位熵平均值大于1。③从薄弱地区来看,新余、赣州、九江、鹰潭、抚州、上饶和吉安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区位熵指数均小于1,集聚程度较低。由此可见,江西省服务业集聚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江西省还需进一步统筹发展,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

表1 江西省地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指数

计算出江西省各市的服务业集聚程度后,根据上述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标准,从行业层面进一步测算2009—2019年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结果见表2。

表2 2009—2019年行业层面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指数

根据表2,从以下3个角度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层面的集聚状况进行描述分析。①从江西省生产服务业集聚的总体情况来看,2009—2019年的11年间,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LQ值均小于1,可以断定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不明显。②从江西省6个生产性服务业细分来看,整体集聚水平不高,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和金融业的集聚区位熵相对高些,而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区位熵值非常低。③从各细分行业变化趋势来看,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呈现先高后低的发展趋势,在2009、2010、2013年,区位熵大于1,集聚程度较高,近年发展呈下降趋势,金融业近几年发展比较稳定。

综上可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且呈一个下降的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联系紧密,是制造业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配套行业。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下降不利于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江西省亟须提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

3 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实证研究

3.1 模型设立

借鉴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的相关研究理论,选取江西省各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相关数据为研究对象,研究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为此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假设1: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与制造业升级之间关联性高。

假设2:当前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当一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较高时,制造业生产效率也高。

为了验证上述假设,建立以下方程来测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江西省制造业生产效率提高的影响。

MEit=Φ(αLit+Zit+β)+εit

(2)

式中:i和t表示地区和时间;ME为因变量,为反映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指标,用制造业总产值/制造业从业人数来表示;Φ(·)为单调递增函数,随着被解释变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方式;L为自变量,为江西省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表示地区的产业集聚水平;Z为控制变量集;β为常数项;ε为误差项。

3.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选用制造业生产效率作为因变量,根据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来定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引入以下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变量作为控制变量,用来展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1)研发投入(Reaserch)。一个地区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政府部门主导的产业研发投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需要大量科研创新经费,采用政府科学技术经费支出/工业总产值来表示。

2)人力资本(Labor)。人力资本是制造业升级中重要的一环,取“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来表示。

3)产业结构(Structure)。选用服务业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来表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第三产业比重越高,说明国家越发达。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分别是工业和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占比变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制造业升级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联度。

4)金融实力(Finance)。用金融业产值来表示,作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省份的金融业越发达,说明可用资金就越多,就越有可能引进新人才,获得新技术,推动生产率的提高。

5)需求规模(Need)。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给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配套产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也决定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程度。采用制造业总产值来表示。

6)交通运输能力(Transportation)。用货运总量来表示,交通运输是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省份的发达与否,离不开发达的交通。发达的交通也能使制造业企业减少成本,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

7)政策支持(Police)。用GDP/服务业财政支出来表示,展现地方政府对发展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支持度。

本文研究的范围为江西省地区,所有数据均为国家统计局和江西省统计局数据整理的第二手官方数据,根据研究的重点及数据的可获得性,数据来源为2009—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及《江西省统计年鉴》。针对极少数数据缺失的情况,采用插值法进行数据补充,对实证检验结果不会有实质性的影响。由上述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及制造业的门类描述,对数据进行筛选设置,除金融实力、需求规模、交通运输能力的单位为亿元外,其余皆为计算而来的指标。

3.3 数据分析

用数据实证分析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是否存在相关性及影响。基于所得的数据,用SPSS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3.1 相关分析

分析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用来验证两者之间的密切程度,根据表3分析结果可得,显著性值小于0.05,相关性为负且大于0.8,说明二者在0.05显著水平上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这也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生产效率之间密切相关,假设1成立。但由于现阶段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不足以满足制造业的需求、提供配套条件,导致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无法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

根据表4显示,前6项相关性系数都大于0.8,表明江西省2009—2019年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生产性服务业相关变量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但在政策支持这一项上,存在一个负的相关性,说明这3年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配合不了制造业升级的发展。但是,在显著性上均存在P>0.05,差异性不显著,偏差较大。

3.3.2 基本回归

运用SPSS计量软件,运用简单最小二乘法进行逐步检验,得到回归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表4验证了模型中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的关系,也展现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于制造业升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列(1)来看,仅考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1%水平上显著,即二者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促进制造业升级。

列(2)、列(3)分别将经济和行业特征等控制变量引入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方向没有发生改变,对江西省制造业升级的作用正向显著。从列(3)政策支持呈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江西省相关的政策支持越高越能促进制造业升级;产业的研发投入越高越能促进制造业的科研创新效率;人力资本输出越高制造业升级效果越显著。

3.3.3 分行业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不同行业是否有异质性影响,分别将制造业分类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再根据邱斌等[14]的处理方法,将制造业按技术发展水平分为中高技术和中低技术行业(1)对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具体划分如下:中高技术产业共9个,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飞机及航天器制造业、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办公器械与精密仪器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低技术产业共23个,包括煤炭采选业、有色金属采选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品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工艺品与其他制造业等。。进一步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不同行业升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不同行业升级检验

从表4可得,列(3)、列(4)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呈现正向关系,列(2)表明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呈现反向关系,可能是因为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升级受人才、技术的需求较大,资源型和劳动型制造业对初级资源依赖性较强。

把行业按技术水平划分后检验结果[列(5)]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中高技术制造业行业升级起到了正向的推动作用,对中低技术制造业行业的升级作用不明显。

4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4.1 研究结论

本文从2009—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及《江西省统计年鉴》中收集整理出相关行业二手数据,并运用SPSS分析工具进行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得出以下结论:

1)根据区位熵测算结果可知,相较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西省整体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偏低。在江西各市的服务业集聚程度中,少数城市如南昌、赣州等市服务业集聚程度较高,新余、萍乡、吉安等市偏低,存在着不均衡发展的现象。

2)由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之间存在一个显著的相关性,相关程度高,为线性相关;江西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但这个相关是一个负相关,也就是说,随着前几年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却发展缓慢,难以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步伐。江西省目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较低,不能给制造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提供一个明显的促进作用;当制造业增长率放缓,出现发展问题时,就需要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来帮助制造业突破瓶颈,转型升级。

3)近年来,江西省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方面科研投入加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金融产业迅速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提高;但是人才流失较多,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方面专业性不够;同时,制造业需求规模增大,生产性服务业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各细分行业内部存在着单打独斗的局面,联动发展不足,无法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中发挥显著促进作用。

4.2 政策建议

随着江西省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势在必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当前发展的重点之一,又是制造业的配套产业,能在江西省今后制造业转型升级中发挥重要作用。根据对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关联性的研究及上文总结的实证结论,针对性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发挥集聚效应。针对江西省各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专业化水平不高的情况,各市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计划,将重点放在与高新制造业急需的生产性服务业上。南昌市作为全省经济中心,制造业、服务业发展程度更快,需要发挥南昌市的核心作用,辐射其他市区。其他市区也要积极利用区位优势和外部条件,建立相关行业的集聚区,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间合作,形成规模优势。做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其更好地为制造业发展提供服务,降低制造业发展的成本,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内部的联动发展。目前江西省制造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制造业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为主,对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科研及信息技术服务需求少,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动力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如果跟不上制造业的发展,就无法对制造业升级提供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内部之间联动发展;制造业企业也要转变思想,多同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进行业务合作,满足需求;减少企业运行负担,帮助制造业企业专注于本企业科技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自身生产效率。

3)注重制造业企业创新,大力引进人才。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重要一环,鼓励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政府应优化财政支出,加大对科学技术研究投入及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及时公布信息;优化企业结构,减少信息获取成本,破除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困境。人力资本也是影响服务业发展及制造业效率的重要因素,江西省人才流失严重,对人才吸引力不够,这也是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落后于周边省份的一个重要原因。政府需要推出更丰厚的优惠政策,以人才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同时,合理推动高校与本省制造业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助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4)打造江西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由实证结果可知,两大产业之间存在关联性,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需要政府适当地进行政策倾斜,顺应国家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潮流;还要营造一个由政府引导,市场作用的商业环境,包括市场的公平竞争,政策信息、企业信息、市场信息的深度交流沟通,增加两大产业之间的互动频率,使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更好地为制造业升级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生产性双循环江西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模拟成真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江西省志•审计志》顺利通过验收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考了个大的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谈《网络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项目教学实施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