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科医学+”医共体模式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社区网格化防控专家建议

2022-03-23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基层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分会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中国全科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医共体全科医疗卫生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基层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分会,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已经成为最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我国的COVID-19疫情防控在全国各条战线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全球的疫情防控形势仍较为严峻。在我国的COVID-19疫情防控过程中,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医共体内全科医生团队发挥了关键作用[1]。医共体是指以县(区)级医院为龙头,整合区域各级医疗卫生资源,形成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最大化发挥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逐步提升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构建分级诊疗、合理诊治及有序就医秩序,着力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开展医共体建设是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进一步优化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实现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2]。实践表明,充分利用医共体优势,开展医共体内上下联动、区域联防联控,构建全覆盖的社区防控体系,对COVID-19疫情防控具有重要作用。为更好地指导和规范医共体建设,推进各地构建医共体内上下联动、“平急结合”的COVID-19疫情防控体系,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团队在疫情防控中的“桥梁”和网格化管理角色,进一步提升我国的COVID-19疫情防控效果,本项目联合组织了我国相关领域的多位专家,对“全科医学+”医共体开展COVID-19疫情社区防控的优势进行充分分析,并形成本专家建议。目前,尚未有针对疫情防控中“全科医学+”医共体作用的共识/指南发布,本专家建议的提出可进一步规范和发挥我国医共体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作用,也可为后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提供参考。

1 专家建议形成的方法与过程

1.1 专家组成情况 本建议由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与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基层医药教育专业委员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全科医学分会、广东省基层卫生协会、广东省医师协会全科医师分会等共同发起。专家组由我国卫生应急、公共卫生、全科医学、卫生管理、卫生信息、卫生法学等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分为证据总结组、建议撰写组和实践总结组。

1.2 检索策略及筛选标准 专家组拟订关键问题和建议提纲后,证据总结组进行文献检索。以“新冠、医共体、医共体、医卫共同体、社区卫生、乡镇卫生、基层卫生、社区医院、初级卫生保健、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团队、健康管理团队、社区COVID-19”为中文关键词,以“COVID-19、community、GP、general medical practitioner、health management team、primary health care、familydoctor、medical center、guideline(s)、consensus、systematic review、clinical trial、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experimental study、cohort study、system evaluation、meta-analysis” 为 英文关键词,检索医脉通、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PubMed、Ovid Medline、Web of Science、Cochrane及WHO、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官方网站。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1-08-01。文献纳入标准:(1)研究对象为医共体、医联体、社区或全科医生等相关内容;(2)研究背景为COVID-19疫情防控;(3)文献类型为指南、共识、综述、原始研究、案例报告或经验总结、专家建议等。排除标准:摘要、数据不全或无法获得全文的研究。

1.3 文献检索结果 检索数据库获得文献11 484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剔除与主题无关、无法获取全文的文献10 922篇,初步获得文献562篇;使用NoteExpress剔重后,纳入文献357篇;阅读全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274篇,最终纳入83篇文献进行证据提取,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通过阅读文献对防控策略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文本报告。

图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Figure 1 Flow chart of literature retrieval

1.4 建议撰写与修改过程 本专家建议初稿的制定是基于广泛性的国内外文献综述,包括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各省份卫生部门和WHO发布的COVID-19诊疗方案和技术标准,以及国内外学术组织公布的相关标准/指南/共识等[3-4],同时结合国内区域性COVID-19疫情防控实践经验和国家疫情防控战略措施,尤其是对建议撰写组、实践总结组、专家指导组的医共体建设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最终达成共识性的专家建议。初稿由全体专家组成员经过2次现场研讨会和3次远程会议讨论、修订,形成专家建议草案。草案经所有专家组成员函审,提出书面意见,并在第3次远程会议上逐条讨论、确认,经多次修订后,形成本专家建议终稿(第一版试行)。

2 专家建议的适用范围

本专家建议包括“全科医学+”医共体的内涵、组织结构、职责与分工、运行机制、工作内容、工作流程、培训与考核等内容,可以为已建立医共体的地区(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已按需配置了全科医生团队)开展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对于未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医共体的地区,也可以根据当地疫情防控的需求酌情参考。

3 “全科医学+”医共体的内涵

“全科医学+”医共体是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下,以高校和地方政府的支持和资源配置为基础,将行政辖区内的龙头医院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五个统一”的原则进行重新组织,通过强化医共体内全科医生团队的作用,按照“医防融合”的目标统筹社会行业力量,构建起一个具有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健康管理、科学研究、教学培训、运营管理6项功能且旨在为区域全人口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的新型组织[5]。

“全科医学+”医共体的构建目的:通过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促进卫生健康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全科医生团队的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的上下贯通,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医共体内进一步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强化全科医生团队建设,形成新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链,实现“五个统一”(即统一工作目标、统一业务管理、统一信息平台、统一服务团队、统一薪酬方案),最终实现目标、法人、信息平台、全科医生服务团队和薪酬方案的“五个统一”管理[5-6]。构建形成一个责任共同、利益共同、命运共同的新型“全科医学+”医共体。

4 “全科医学+”医共体疫情防控组织结构

医共体应在政府部门的组织与协调下,成立“决策-协调-执行”三层次组织架构,搭建“领导小组-防控办公室(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组”的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管理三级组织架构[7],形成“平急结合”的COVID-19疫情社区网格化防控指挥模式。在疫情常态化防控中,发挥“全科医学+”医共体与卫生系统外的协作和联动作用;在疫情发生时,迅速发挥“决策-协调-执行”三层次组织功能。(1)成立医共体COVID-19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由医共体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建立区域疫情防控指挥部行政领导与医共体领导小组组长的双组长决策机制。医共体领导小组主要职责包括:确定社区COVID-19疫情防控目标、实现目标所采用的战略及战略实施原则,提出社区COVID-19疫情防控模式,决策实现社区COVID-19疫情防控的关键干部组成及资源配置。(2)协调层为医共体防控办公室(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其主要职责包括:结合领导决策,做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科教等工作,确保疫情防控工作的高效运转。(3)设立防治专家组,为领导小组提供决策咨询,并指导医共体防控办公室(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及各执行模块开展社区疫情防控工作。(4)执行层包括医院防控模块(管理传染源模块、切断传播途径模块、保护易感人群模块、医疗防护模块、综合管理模块)、全科医生团队(医疗组、公共卫生组、健康促进组),其主要职责是COVID-19疫情社区防控具体措施的计划、组织、控制与反馈等。

5 “全科医学+”医共体中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疫情防控职责与分工

“全科医学+”医共体模式中的各机构要贯穿“大卫生”观念,充分落实医共体内医疗卫生机构与卫生系统外机构的联防联控机制;要建立责任共担和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安排和运作人力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等;要落实各机构的功能定位,上级综合医院发挥技术指导、全科医生团队人才培养和疑难危重病例救治功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充分利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优势,在疫情防控中发挥“桥梁”和网格化管理作用。

5.1 上级综合医院的职责与分工 (1)负责县(区)级政府部门的政策指令传达与实施,做好与卫生系统外机构的协调与联防联控;牵头完善医共体内区域疫情防控专家委员会。(2)制定医共体统一的COVID-19疫情防控管理规定,制定诊疗规范和流程、基层疑似患者筛查及识别途径、转运方式、预防措施的合理使用、医疗废弃物管理、疫情防控和救治中的注意事项。(3)组织建立医共体内线上信息交流平台,及时了解、收集医共体内网格化区域疫情数据,做好防控对策指导、交流和远程会诊,做好风险评估,指导基层实施分类排查,制定工作流程和防控技术规范等[7-8]。(4)医共体内全科医生团队做好首诊、预检分诊及具有COVID-19相关症状患者的后续处理工作,优化转诊流程,实现社区患者转诊的无缝对接。(5)医共体龙头医院统一采购和调配疫情防控物资。(6)组织培训、技术指导和督查基层各成员单位全科医生团队的防控工作,制定医共体内全员培训方法,落实培训方案。

5.2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职责与分工 (1)负责街道/乡镇政府部门的政策指令传达与实施,做好与卫生系统外的协调与联防联控,并督导其他部门的疫情防控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充分发挥全科医生团队“守门人”作用,会同城乡社区街道工作人员、公安民警等组成社区联防联控小组,组织实施网格化管理,包括病例密切接触者的追踪排查和隔离医学观察、出院患者的随访管理等[1,9-10]。(2)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是识别疫情的“先头部队”,应积极发挥其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哨点”作用。全科医生团队在提供诊疗服务时要进行预检分诊和门诊登记、流行病学史跟踪,并按需及时转诊;开展医学隔离观察(可根据相关指南进行集中隔离观察或居家隔离观察),做好健康监测和及时报告、配合开展流行病学个案调查。(3)为辖区重点人群开展精准管理和卫生服务:针对孕产妇、儿童、老年人群和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实施科普教育、健康管理、预防、康复和心理疏导,通过电话、短信、微信、视频、区域健康云APP等多种信息化手段开展随访服务,落实慢性病患者长期处方、延伸处方等政策。(4)开展广泛的群众动员和宣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应及时向辖区居民宣传COVID-19疫情防控知识,科学指导群众预防疾病,引导居民树立科学的防控观念,规范社区防控行为,提高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和个人防护能力,引导出现发热等症状的群众及时、主动就诊等。(5)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我国COVID-19疫苗接种、观察及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我国COVID-19疫苗接种的主要机构。

6 “全科医学+”医共体中上下联动疫情防控机制

6.1 建立医共体一体化疫情防控协调应对机制 建立和落实医共体与政府、街道相关部门的一体化联防联控机制。医共体内应建立一体化疫情防控协同作战工作机制,全力做到上下联动、“平急结合”。平时做好沟通、全科医生团队培训、储备等准备。疫情发生时,医共体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间要建立联席会议、情况通报、现场协商等协调制度,还需建立不同层面的定期会议制度,组织活动,交流信息,增进医共体各成员单位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确保医共体各单位之间、各全科医生团队之间协调有序和配合密切。

6.2 建立疫情防控保障机制 医共体内龙头医院在自身承担疫情防控的主责之余,也肩负着对医共体下级成员单位的防控帮扶责任。(1)由上级医院牵头整理完善相应的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制定管理条例,并在医共体内进行广泛宣传与培训。(2)畅通上、下级之间疾病预防与控制部门的组织、协调渠道,当疫情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根据应急预案及时响应。(3)资源应统筹安排和运作,尤其要统筹安排全科医生团队的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发挥医共体“龙头效应”,制定周密的帮扶计划,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及各全科医生团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支援。一方面从物资上帮扶,向医共体下级医院援助医疗防护物资,为医共体成员单位提供物资保障,增强医共体下级医院的硬件实力;另一方面从技术上帮扶,派遣联合专家组下沉医共体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全科医生团队,就相关疫情知识培训、医务人员防护、消毒隔离措施等内容进行现场指导。

6.3 建立全科医生团队主导的社区防控及人群网格化管理机制 要在健全社区人群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疫情防控的社区联防联控工作。社区网格化管理方面,通过全科医生团队的网格负责制,体现全科医生团队“管理网格划分到边、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动态跟踪及时到位”的原则。疫情发生时,全科医生作为网格化疫情防控的业务负责人,也将全科医生团队网格管理人员范围从社区医护扩大至医共体内全体医务人员、第三方服务人员,联合社区其他部门(如街道、公安、民政等人员)开展“全政府-全社会”联合防控[11]。同时,要充分发挥党建的优势,在医共体相关卫生机构党委领导下,建立以支部为核心的人事五级管理网格,即“管理小组-党支部-科室-全科医生团队-个人”五级人员管理架构。

6.4 建立诊疗管理机制 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要进一步完善疫情下的医疗精细化管理工作,包括预检分诊设置管理、健康筛查管理、院感管理、疫情报告管理等,明确管理导向,推动医共体内医疗水平同一标准、相同水准和同等质量。完善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及全科医生团队的COVID-19疫情防控统一工作方案。

6.5 建立医共体参与的疫情防控应急恢复机制 疫情控制后,医共体应统筹安排各医疗卫生机构根据居民的卫生需求和急缓情况,分步有序地恢复卫生健康服务。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应继续承担疫情防治和日常医疗卫生服务的双重任务。在疫情防控方面,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要继续做好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筛查工作,对疑似病例做到及时发现、快速处置、精准管控、有效救治。在恢复全科医生团队正常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要针对性地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做好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区管理、环境通风管理、消毒隔离。同时还要健全陪护和探视管理,加强人员科学防护意识,落实好标准防护措施。在恢复日常医疗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创新医疗卫生服务方式,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7 “全科医学+”医共体上下联动疫情防控工作内容

7.1 预防与应急准备

7.1.1 工作架构组建及人员管理 (1)成立医共体疫情防控组织架构:由医共体负责人牵头,在区域内搭建“领导小组-专项办公室-全科医生团队工作组”三级防控工作组织架构。组织实行领导小组双组长制,由医共体负责人与区域防控指挥部负责人共同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其他成员由医共体领导班子组成。专项办公室设在医共体的专职防控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落实领导小组的工作指示和要求。领导小组根据实际防控工作需要,整合医共体内部人员,将其划分成不同的全科医生团队工作小组,以具体落实各项防控工作。(2)组建应急梯队:医共体内组建至少3个应急全科医生团队,每个团队可由医生(专科/全科医生,以全科医生为主)、公共卫生医生、护士、医技人员、行政人员和健康促进员等组成,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确定各梯队人数及技术人员结构。在疫情防控期间,3个应急全科医生团队分别以业务脱产、半脱产和灵活调度的方式参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落实对应急全科医生团队人员培训,并制定应急团队的管理制度、人员绩效方案和培训方案,以此为依据落实对应急全科医生团队的管理。

7.1.2 防控工作的条件准备 (1)预检分诊点、发热门诊及隔离场所设置。①预检分诊点:医共体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规范设置预检分诊点,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避免人群聚集,缩短患者及陪同人员等候时间。此外,各医疗卫生机构应推行非急诊患者预约诊疗,合理分配就诊时间,避免患者在机构内聚集。②临时隔离观察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设置与常规就诊区域相对独立、通风良好且具备消毒条件的临时隔离观察点。当预检分诊点发现发热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时,应由专人及时指引患者在临时隔离观察点等候,并通知上级医疗卫生机构尽快将患者转运至就近发热门诊就诊。③发热门诊:医共体内除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外的其他机构应规范设置发热门诊,接诊区域内发热或有流行病学史的患者。其选址、布局、用房设置和工作流程等应符合《关于印发发热门诊建筑装备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国卫办规划函〔2020〕683号),且按有无流行病学史分设两个互不交叉的诊区接诊患者。④非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临时留观区:医疗卫生机构接诊需住院、但未能排除或确诊为COVID-19病毒感染者的患者时,应将患者单人单间收治于专门的临时留观区。临时留观区的设置应基本符合发热门诊留观区或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收治病区的要求。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的要求,并在其指导下在区域内合理选择集中隔离场所,设置成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12],接收区域内的入境人员、有流行病学史人员或其他需要集中隔离的人员。(2)核酸检测能力提升。医共体内部可建设基因扩增实验室(PCR实验室),减少因标本运送消耗的时间,必要时也可邀请第三方检验公司投入检测设备和人员支援,以最大限度提高区域的核酸检测能力。(3)人员转运能力提升。医共体须尽量提高自身的转运能力,配置充足的转运车辆、设备和人员,必要时可增设负压担架和负压救护车。(4)设备和物资储备。医共体按照实际情况,配置足够的空气消毒机、紫外线灯等消毒设备;储备种类齐全、数量充足的救治、防护、检测和消毒用品,储备量不少于疫情高峰时期1个月的使用量,供货链不顺畅时应适当增加储备量。(5)信息化技术支持。疫情监测、预警和报告,区域内外疫情信息的互联互通,患者就诊和疫苗接种预约,核酸检测报告的灵活获取等,都需要信息化技术的支持。因此,医共体须加强防控的信息化技术建设。(6)心理健康服务提供。医共体建立区域疫情防控心理干预队伍,制定本区域的人群心理干预方案,完善区域内各类心理健康服务,加强对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知识宣教。

7.1.3 制定“平急结合”的行动方案及反复培训/演练 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应及时更新防控和诊疗制度,形成统一、科学、可行的行动方案,分类制定成各项工作的常态化流程和应急预案,并对医共体全体人员进行反复培训,做到“人人参训、人人考核、人人过关”。此外,应定期组织演练,全面提升疫情防控能力和应急能力。

7.1.4 健康知识宣教 医共体应与政府、社区紧密合作,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和广播、电视、宣传栏、宣传册等多种群众方便、可及的宣教形式,对群众开展全面的COVID-19疫情防控知识宣教,提高群众的防疫意识、知识知晓率和行为依从性,充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自觉配合全科医生团队的各项防疫工作。

7.1.5 推进疫苗接种工作 医共体需配置足够的接种场地、人员及所需的软硬件设施,为区域居民接种疫苗提供基本保障。同时,医共体应与政府和社区紧密联动,充分动员区域群众“应接尽接、愿接尽接”。

7.2 疫情监测预警

7.2.1 全科医生团队参与社区网格化管理 全科医生团队以网格化形式深入基层各类社区(生活社区、功能社区和医卫社区),协助社区落实人员排查、环境整治、健康宣教和居家管理等措施,特别是落实来自中/高风险地区人员或特殊岗位人员等重点人群返回社区的摸排、信息登记、健康监测和管理。全科医生团队的工作情况向疫情防控专项办公室汇报,由办公室对其实施监管。

7.2.2 实行多点触发机制 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常规医疗卫生服务期间,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和首诊负责制,加强来诊、来院人员的症状体征和流行病学史询查。全科医生团队应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实施网格化管理期间收集居民的健康和行程信息。医共体应对全科医生团队收集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三间分布分析,对疫情隐患和疑似病例进行深入挖掘并及时预警。

7.3 疫情处置

7.3.1 疫情报告 医共体要建立统一、流畅和便捷的疫情报告系统,专项办公室为报告系统终端所在部门,收集区域内所有的疫情相关信息。当医共体内发现人、物品、环境和病原等监测的异常情况时,立即通过报告系统将信息传递给专项办公室,由办公室向领导小组汇报,再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推进下一步工作。当疫情信息与COVID-19监测方案规定的须上报的情况相符时[13],专项办公室应在规定时限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报告,并根据后续疫情处置的情况,在必要时按要求进行订正。

7.3.2 传染源控制 (1)感染者转运:医共体加强与定点医疗卫生机构的沟通和工作衔接,当区域内出现COVID-19(疑似)感染者时,医共体应立即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挥下,与定点医疗卫生机构有效对接工作,及时将感染者密闭转运至定点医疗卫生机构。(2)流行病学调查:医共体全科医生团队严格听从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指挥,在其指导下协助开展个案调查、密切接触者追踪、聚集性疫情调查和污染范围调查,及时发现并介入、切断潜在传播链。(3)大规模核酸筛查:医共体全科医生团队应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指挥下,与区域政府、社区充分合作,科学、高效地调动应急梯队人员和核酸采样物资,畅通贯穿全域的标本运送路线,最大化借助区域内外的核酸检测力量,尽快开展筛查工作,防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7.3.3 隔离管控 根据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对疫情的研判和工作要求,医共体全科医生团队应及时配合区域政府落实封控和闭环管理社区的疫情管控,并做好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的管理工作。

7.3.4 环境消毒 医共体全科医生团队在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的指导下,根据COVID-19疫情防控消毒技术指南[14],规范开展风险场所的环境消毒,并指导区域重点场所的预防性消毒。

7.3.5 医院感染防控 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和隔离场所须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防控工作,强化感控底线思维,坚守感控底线要求,落实好“内外同防、医患同防、人物同防、‘三防’融合”的防控策略。医共体全科医生团队须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加强人员管控,聚焦源头管控,提高全员感控意识和水平、建立行为屏障,实施全员健康监测,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控等,力争“医院零感染”[15]。

7.3.6 加强防控督导 领导小组根据防控工作需要,定期组织医共体内外专家对重点场所、人群和环节的防控进行督导检查,及时“查弱项、堵漏洞、补短板”,并督促不当措施的整改,避免过度防控或层层加码,确保全科医生团队各项防控措施科学、有序、规范落地。

7.4 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的复工、复产、复学

7.4.1 医疗卫生机构恢复常规诊疗服务 疫情常态化时期,医共体各医疗卫生机构需有序恢复常规诊疗及卫生保健服务,但同时更应坚持不懈地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因此,在恢复常规诊疗服务前,医疗卫生机构须全面检视自身的疫情防控能力,包括所有制度是否完善、流程是否合理、防护物资是否充足、人员是否培训合格、风险评估是否到位、应急演练是否充分等。

7.4.2 指导功能社区复工、复产、复学 当属地推进区域内企事业、工厂等单位和学校复工、复产、复学时,医共体应在区域政府的统一指挥下,向每个功能社区派遣一名中层干部或资深疫情防控人员,作为该社区的“健康副厂长”“健康副校长”等,指导其为复工、复产、复学开展各项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宣教、健康监测、防护物资储备、临时隔离观察点设置、人员发热处置、异常情况报告和应急演练等,确保各功能社区在充分准备应对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安全复工、复产、复学。

8 “全科医学+”医共体上下联动疫情防控工作流程

在常态化疫情防控期间,医共体通过各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医防融合,实行多点触发机制。对相应小区采用全科医生团队网格化管理,对居民进行体温筛查、行程排查、流行病史等关键数据监测。当区域内发现(疑似)感染病例、密切接触者、次密接者、聚集性疫情或其他需上报的情况时,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应立即报告办公室,由办公室召集领导小组和各工作组对情况进行研判,并在指定时间内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领导小组在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和指示下,启动疫情处置程序,统筹和指挥各全科医生团队落实相应处置措施,配合上级部门有序开展待排对象控制、人员转运、流行病学调查、环境采样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重点人群核酸检测和社区管控等(图2)。

图2 “全科医学+”医共体上下联动疫情防控工作流程Figure 2 Workflow of a general practice network in combination with a regional medical consortium for contain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9 “全科医学+”医共体上下联动疫情防控中的信息化管理

要加强医共体内疫情防控相关信息的全过程管理。强化科学防疫、信息共享,积极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手段提升精准防控能力。

医共体内各医疗卫生机构应运用“互联网+”信息化技术,全面开展社区居民登记、筛查、报告和病例跟踪监测工作。严格落实传染病的网络直报工作,支撑疫情数据填报和逐级统计,重点涵盖疑似、确诊病例等内容。全科医生团队通过互联网信息系统,对发热门诊、预检分诊和门诊登记、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等信息进行及时、准确上报。

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规范服务。积极推广、普及疫情防控期间的有效做法,创新全科医生团队服务模式,积极推动远程医疗、预约诊疗、线上就医指引、信息化便民服务、在线支付、药品配送、健康管理等服务;探索全科医生团队为居民提供无接触性服务。使用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应急管理指挥系统,基于传染病管理体系知识库,满足“看到即做到”的基于医卫、功能、生活3类社区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联动的网格化管理,实现管理协调、人员调配、传染源管理、防控措施、物资保障、数据分析上报等的安全、高效管理,确保社区全科医生团队疫情防控“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全科医生团队人员可利用相关信息平台进行线上学习,提升对COVID-19疫情危害性的认识,提高全科医生团队防控疫情的能力。全科医生团队也可以通过公共信息资源和服务,参与疫情防控科研,提升疫情防控效能[16]。

医共体应强化信息化的疫情监测预警工作。加强医共体区域信息统筹,提升软硬件环境,实现疾病预防与控制、医疗、实验室等信息共享,实现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疫情相关核心信息快速报送;积极运用大数据支撑全科医生团队对重点人群的排查,突出疫情防控重点,提升精准防控能力,为疾病控制、传染病疫情分析、预警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和技术服务。同时,要加强网络安全工作,切实保障个人信息和网络安全。

医共体应大力加强“互联网+医疗健康”标准的规范管理,医共体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订医疗卫生服务、卫生应急、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保护、信息共享等基础标准,支持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组织制定相关团体标准,逐步将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团体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地方和国家标准。

10 疫情防控工作中“全科医学+”医共体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具备的核心胜任力

要充分发挥“全科医学+”医共体在COVID-19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尤其要加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全科医生团队的防控作用,重点统筹安排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做好精准防控工作。

10.1 领导小组成员的核心胜任力

10.1.1 领导小组组长的核心胜任力要求 要求具有很强的战略思维能力,能够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疫情防控工作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能够运用历史维度和长远眼光来分析疫情防控中的突发性复杂性问题,精准提出工作目标;其专业水准能够被同行认可,同时应具有很强的识人、选人能力,能够将组织内最合适的人安排在疫情防控的关键岗位。

10.1.2 领导小组成员的核心胜任力要求 在分管的业务板块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能够为所领导的全科医生执行团队提供有效的指导;具有较强的跨部门协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真心关心下属,运用有效的策略提升全科医生团队士气和工作效率。

10.2 COVID-19疫情防控办公室(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成员的核心胜任力

10.2.1 办公室主任的核心胜任力要求 具有扎实的急性传染病应急防控知识、较强的跟踪COVID-19防控发展动态的能力,能够为全科医生团队提供专业支持并有效指导各执行团队成员;能够掌控会议,清晰陈述领导小组制定的目标,并合理有效的分配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能及时解决防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0.2.2 办公室秘书的核心胜任力要求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执行力,能够及时汇总任务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障碍,可自行处理简单障碍,及时反馈、上报复杂障碍;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做好上传、下达工作,努力协调各全科医生团队以实现疫情防控目标。

10.2.3 办公室专员的核心胜任力要求 在负责的业务板块具有较高专业水准,能够针对下达的防控任务及时制定可行、分工清晰的工作方案,提高工作效率;能够随时寻找和发现防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反馈;具备较强全科医生团队内、外沟通和协调能力。

10.3 全科医生团队的核心胜任力 应具备基本的急性传染病防控知识,具有重强传染病监测和预警能力;熟悉疫情防控有关的管理制度、流程;具有一定的循证能力,能较好应对和解决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问题;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执行能力,能发挥重大疫情前的“侦查兵”和“吹哨人”的作用。

11 “全科医学+”医共体相关机构和人员的培训

“全科医学+”医共体内的牵头医院要切实落实防控培训的第一责任,开展对医共体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的防控知识和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分级分类开展培训。

11.1 培训重点及内容 培训重点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新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等相关文件和方案要求,包括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体征、诊断、治疗方案、消毒、隔离、转运、康复等操作流程,规范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管理,特别应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用垃圾处理培训[17-18]。全科医生要牢固掌握最新的COVID-19诊疗知识,尤其是关于流行病学史的更新及检验方法、诊断标准、危重型病例治疗、出院标准的变化,熟悉工作流程,提高“早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意识,提高医疗救治水平、院感防控能力及自我防护能力。全科医生团队内其他医护人员及参与疫情防控的人员要重点学习COVID-19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防控措施、疫苗接种、宣传教育、疫情处置等。

11.2 培训方式 应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的平台作用,疫情防控期间全科医生团队通过以线上为主的远程教育,开展COVID-19疫情自我防护、诊疗救治等培训,提高医共体内尤其是一线医务工作者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和能力,减少医务人员的聚集性接触,杜绝医务人员感染的发生[19]。

11.3 培训效果评估 通过防控理论与技能考核通过率、培训满意度及医共体交叉感染情况来客观评价培训效果,及时改进培训工作。

12 “全科医学+”医共体中上下联动疫情防控的质量控制及效果评估

从管理体系、制度建设到自查自纠,建立“全科医学+”医共体防控质量控制和效果评估体系。

12.1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是成立“全科医学+”医共体应急防控及质量控制领导小组。“全科医学+”医共体内牵头医院为领导小组组长单位,肩负对“全科医学+”医共体内部疫情防控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与督导责任;二是“全科医学+”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制定质量目标、标准及相应制度,如防控制度、医疗安全、医院感染控制、物资后勤保障制度、督导检查、评估制度等;三是建立全科医生团队疫情防控质量控制相关指标的日报体系,如院感日报、防护物资日报等。

12.2 积极开展督导检查和评估工作 制定质量控制工作计划,定期开展自评及督导评估检查、反馈与改进。“全科医学+”医共体内各成员单位制定督导检查评估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抽查,也可采用自评、互评、第三方评估等方式,通过现场查看、访谈、问卷调查、考核等方式,确保疫情防控质量。督导检查和评估内容包括:一是组织管理,各级管理者职责分工明确并认真履职;二是规章制度落实,包括预检分诊、院感控制、个人防护、医疗废物管理、消毒隔离实施;三是检查全科医生团队疫情防控相关培训,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实施及参与率、培训效果;四是“全科医学+”医共体内疫情防控协调、联防联控情况,上级综合医院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团队的指导作用,防控知识共享等;五是针对上述自评、督导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反馈与整改。

13 “全科医学+”医共体疫情防控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1)做好顶层设计,将COVID-19等急性传染病防控纳入医共体总体架构,在医共体章程、组织管理体系中明确疫情防控具体职责,清晰界定医共体内各单位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日常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职责与角色,建立和完善医共体与纵向、横向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强化绩效考核,奖罚分明,确保防控措施落实到位。(2)加强COVID-19等急性传染病防控技术储备,尤其是医共体内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常态化开展全科医生团队传染病防控培训,强化对传染病防治知识、疫苗紧急接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与应急知识的培训和训练,做好卫生应急、技术培训、紧急演练、物资储备等工作。(3)加强全科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从培养、使用、激励、执业方式等方面加快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加快培养大批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把基层“健康守门人”制度早日建立起来。强化全科医生疫情防控等公共卫生知识常态化培训,加强医防融合。(4)持续加强基层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实现疫情防控信息互联互通。发挥居民健康档案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利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工具等手段,开展网格化管理、健康宣教、健康监测和跟踪服务、随访服务、传染风险评估等。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制定统一、规范的信息收集标准,保证信息准确、完整、全面,实现部门间资源互通共享。(5)丰富爱国卫生工作内涵。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做好环境整治、健康宣传,推动“健康社区”和“健康乡村”建设,推动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6)加强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保障力度。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共体内相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各全科医生团队开展COVID-19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主动协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备足防控工作必需的检查、消毒和防护等用品或设备;统筹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疫情防控的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等支出,确保相关补助经费及时、足额到位。对于在疫情防控一线工作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个人评优、绩效考核方面予以优先保障。

专家建议编写组专家名单:

撰写组:杜庆锋(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周志衡(南方医科大学坪山总医院)、吴晓亮(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家骥(广州医科大学)、韩建军(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证据总结组:王宁(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中心)、王丽洁(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科教部)、成艳丽(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杜柳林(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

实践总结组:杜庆锋(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中心)、徐亚非(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王培席(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里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龚志均(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李鉴轶(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中心)、王玉林(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魏小雪(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中心)、肖菊姣(南方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全科医学中心)

专家指导组:梁万年(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吴浩(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祝墡珠(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全科医学科)

猜你喜欢

医共体全科医疗卫生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藏北农牧区县域医共体建设实践与成效:比如经验研究①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医疗卫生装备》杂志稿约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欢迎订阅《全科护理》杂志
2019年宁波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建设
县域医共体财务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