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清盆方内服联合外用治疗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2022-03-23李卫卫
李卫卫 栗 蕊
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妇产科,安徽太和 236600
盆腔炎是育龄期妇女常见的妇科疾病,当患者免疫能力低下,生殖系统自然防御力降低时,细菌入侵内生殖器官导致炎症发生[1-2]。其西医机制为细菌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及厌氧菌为主,故治疗多以敏感的抗生素左氧氟沙星及抗厌氧菌的甲硝唑为主[3-4]。但近年来随着病原体变迁及耐药性的增强,单纯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病情反复[5]。研究表明,其中医发病机制主要为“湿、热、瘀”,并将其归类为湿热瘀阻型盆腔炎,在治疗方面以祛湿提气,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为主[6]。中药方剂对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疗效突出[7-8]。故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妇科研制自拟清盆方,以白花蛇钱草、红藤为主,通过内服联合保留灌肠观察其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我院妇科就诊的200 例湿热瘀阻型盆腔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纳入标准:①湿热瘀阻型盆腔炎;②18~55 岁;③可完成所有治疗;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②合并其他妇科疾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医伦会审〔2018〕第143 号)。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的症状体征: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不调、腰骶部或小腹胀痛;通过B 超或宫颈分泌物检查发现子宫粘连或盆腔包块,伴压痛[9]。②中医诊断的症状体征:舌苔暗红,苔白黄腻,脉象弦涩,带下量多,小腹固痛,腰骶胀痛,月经失调,小便黄赤,大便干燥[10]。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左氧氟沙星[第一三共制药(北京)有限公司,规格:0.1 g×10 片]400 mg,1 次/d;甲硝唑(厦门金日制药有限公司,规格:0.2 g×24 片×2 板)0.5 g,3 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自拟清盆方,自拟清盆方(白花蛇舌草25 g、败酱草25 g、薏苡仁25 g、车前子15 g、泽泻15 g、丹参15 g、黄柏10 g、血藤20 g、木香10 g、金银花15 g、栀子15 g、丹皮15 g、甘草10 g)加水浸泡30 min,煎煮取汤内服,2 次/d,另留50 ml 做灌肠处理,1 次/d。两组均连续使用14 d。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估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1],痊愈: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妇科检查基本无异常;显效: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有所好转,检查有所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未改善。
1.5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临床疗效。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选取带下量多、腰骶疼痛、小腹胀痛、神疲乏力4 种中医症候,根据严重程度分为0~10 分,评估患者积分。③比较两种盆腔积液及炎症包块。B 超检测盆腔积液及炎症包块,并记录。④比较两组炎症因子及免疫因子水平。治疗前后空腹抽血5 ml,离心取上清,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s,IL-1)、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后CD4+、CD8+、CD4+/CD8+。⑥记录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 检验,组内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失联2 例,未遵医嘱用药2 例,实际入组96 例;对照组失联3 例,未遵医嘱用药2 例,实际入组95 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腰骶疼痛、带下量多、小腹胀痛及神疲乏力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积液、炎症包块直径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盆腔积液、炎症包块直径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盆腔积液、炎症包块直径及炎症因子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积液、炎症包块直径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盆腔积液、炎症包块直径及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IL-1:白细胞介素-1;CRP:C 反应蛋白
2.4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免疫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CD8+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5。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表5 两组治疗前后免疫因子水平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 <0.05
2.5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6。
表6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例(%)]
3 讨论
盆腔炎作为妇科常见病,主要症状为月经失调、白带异常、下腹疼痛、低热疲乏等[12]。《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2019 修订版)》[13]中推荐氟喹诺酮联合抗厌氧菌治疗,常选取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14]。抗生素的作用靶点为感染的病原体,长期使用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但对受损的组织器官无修复作用,导致病情易绵延反复,久治不愈[15]。盆腔炎在中医理念中属“带下病”“下腹痛”等范畴,由于湿热邪气入侵,肝郁脾虚,导致气血失调,血脉瘀滞[16]。针对此种体征,众多中药方剂内服或保留灌肠在治疗盆腔炎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目前用于盆腔炎治疗的中药主要为败酱草、蒲公英及血藤,三者在治疗盆腔炎中均可发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17]。本方剂中白花蛇舌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痛散结、利尿除湿等作用,内服后具有强大的抗感染作用,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18]。辅以其余有效成分并给予合适配比,可增强抗菌消炎、祛湿解毒及清热散结的作用。保留灌肠的联合使用可增加药物与病灶的接触面积,通过肠壁的渗透作用,药物直达病灶附近,减少了口服药物的首关消除作用,延长药物作用时间[19]。研究表明中药方剂通过保留灌肠方式给药在盆腔炎中发挥了一定作用[20-21],本研究与上述结果一致,提示自拟清盆方用于湿热瘀阻型盆腔炎安全且有效。
腰骶疼痛、带下量多、小腹胀痛及神疲乏力作为湿热瘀阻型盆腔炎的主要症状,车前子及薏苡仁可利水祛湿、健脾补肺、清热泻火,改善身疲乏力及带下量多的症状[22]。方中血藤、黄柏、木香等清热凉血、消肿散结、行气止痛,可改善小腹胀痛及腰骶疼痛。多种中药以多靶点发挥作用,在清除病原菌的同时,及时改善患者症状,以整体的观念修复机体损伤,改善中医症候,并降低盆腔积液及炎症包块直径[23]。细菌入侵后激活体内免疫功能功能,释放IL-1 等细胞因子,可使机体出现发热、疼痛等症状[24]。CRP 是机体感染或损伤时释放的急性蛋白,常作为体内感染的常用指标之一。方剂中的丹皮及蒲公英等在体内具有良好的抑菌抗毒作用[25]。炎症与免疫息息相关,CD4+及CD8+均为体内重要的免疫细胞,正常机体内,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当两者比值下降时提示机体免疫力降低[26]。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D4+/CD8+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自拟清盆方不仅可改善患者症状,还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有利于控制疾病复发。
综上所述,自拟清盆方可通过降低机体炎症反应及增强免疫功能,改善患者症状,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