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陷入『鸡娃式』教育的漩涡?
2022-03-23祁陶宇
文/祁陶宇
“鸡娃式”教育指的是家长催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新说法,是指家长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这成为家长转移焦虑情绪的主要方式,然而用自己对孩子的高期待来裹挟孩子,真的能让孩子脱颖而出成长为优秀的人才吗?我们来看下面的案例:
“我不想上学了!”秋秋一句话让家里突然炸开锅了。秋秋过完暑假马上就要上初三了。可是在临放暑假的前夕,却突然通知家里说自己不想上学了。家里人急坏了,怎么问都问不出原因,最后逼急了秋秋才说出一句:“我太累了!”太累了?这是什么理由?听到这个原因,家里人一致认为这肯定是因为秋秋太懒了,给自己找借口。“人活着谁不累,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上学已经算是最不累的工作了,进入社会上班之后你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累”,随之,将七大姑八大姨的贴心经验教训紧跟其后,试图劝说秋秋打消不上学的念头。最终,秋秋爆发了:“平时上课就不说了,剩余的所有休息时间全被你们规划的课外辅导填满,就连去辅导班的路上也要背单词、背课文。我是人,不是机器!”秋秋的妈妈却不这么认为:“谁家孩子不是这样过的,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不这样很容易就会被甩下。怎么别人都可以做到,就你累呢?”劝说也就此陷入僵局。
正如案例中所说的这样,这就是“鸡娃式”教育越来越盛行的原因。如今的教育竞争是非常激烈的。很多父母表示,当你遇到了“鸡娃”父母,你才知道现在的父母究竟对孩子有多狠,当周围的父母都在对孩子进行“鸡娃式”教育时,你就开始担心孩子之间的差距了,面对这样的现实,别人都在“鸡娃”育儿,自己又怎么可能不跟风进行呢?谁都怕自己的孩子会被别人落下。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父母的心态倒是变得安稳了一些,但孩子却越来越累,苦不堪言。然而,很多父母根本就没有看清“鸡娃”背后的本质,只知道跟风。很多父母在这场“鸡娃式”教育中提前消耗了孩子过多的能量,很容易引发诸多问题。
一是厌学。学习是孩子认识世界的方法与途径,但是家长却硬生生地把学习当成了一种任务让孩子去做,这样下来孩子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二是叛逆。“鸡娃式”教育,说白了就是来自父母外在的推动力,当孩子到了青春期,就会逐渐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孩子会非常厌恶、抗拒这样的教育方法,最终走向叛逆的道路。三是亲子关系恶化。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待非常高,要求孩子既能文也能武,甚至希望孩子能十项全能。在这样高压式教育下,孩子会出现厌恶父母、反抗父母的行为。
这种“鸡娃式”教育不是中小学才开始出现的,有的父母从孩子几个月大就开始安排不同类型的早教班要求,两三岁的孩子开始学乐器、学绘画、学语言,到幼儿园阶段,开始超前学习小学课程,孩子的童年被一个个的兴趣班排满,快乐玩耍的时间十分有限。
对此很多家长也表示很无奈,自己也是被迫“鸡娃”,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呢?然而如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内卷越来越严重,在这种社会环境中,家长对于孩子的未来感到更加焦虑和不确定,只能被迫卷起来,逼孩子努力学习。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陷入“鸡娃式”教育的旋涡呢?
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接受孩子的平凡。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在网络上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她和自己的老公都是985大学的硕士,然而在北京这么好的教育条件下,自己的儿子却是一名“学渣”,最后妈妈表示自己对孩子不会抱过大的期望,孩子只要平安健康就好,选择接受孩子的平凡。其实过于强烈的期望会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压力以及沉重繁忙的学习任务极有可能导致孩子在学习的道路上原地踏步,甚至不断后退。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会放平心态,接受孩子的平凡和普通。平凡不是贬义词,它只代表孩子在能力上没有那么出众,不代表着孩子将一辈子碌碌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家长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平凡感到焦虑或不甘心。
其次,要尊重孩子本身成长发展的规律,“鸡娃”有度。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的发展阶段不同,每个阶段孩子都有发展任务,他们的认知能力也有上限,不能太过于拔苗助长,否则不利于孩子身心发展。父母不是不可以给孩子“打鸡血”,但要注意方法得当且适度,循循善诱。同时家长可以在孩子学习生活之余,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孩子有了自己的兴趣,将来可能在自己所喜欢的领域有所成就,岂不是一件好事。
最后,家长们应多关注下自身的发展。研究表明,中国家庭的父母中超过半数都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在孩子的学习中,事实上,孩子不应该成为父母生活的一切。家长与其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不妨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关心自身的发展,关注自己的情绪也是很有必要的。只有在家长情绪冷静且自身认知更广阔的情况下,才会比较有主见,保持理智,在对待孩子的时候才不会过于焦虑,跟风“鸡娃”。同时,家长自身的学习和发展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给孩子形成良好的榜样,孩子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会受到感染,不需要家长催促学习,这有利于孩子养成自主自觉学习的习惯。在教育孩子的同时发展自我,和孩子一起进步。
正视孩子的教育本质,是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让孩子在该学习的年龄阶段接受教育,不是为了满足我们输不起,甚至为自己将来铺路的心理。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逼迫孩子是没用的。父母与孩子之间最理想的状态———孩子懂的,我们懂;孩子不懂的,我们也懂,至少,我们要与孩子有交集。这个漫长的求索过程,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孩子。
或许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短时间内“鸡娃”不会轻易被改变,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应该在竞争激烈的漩涡中看清方向,找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