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路径探讨
2022-03-23侯丹
侯 丹
(上海商学院 交通路院区,上海 20033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学校是立德树人的主战场,国际商务专业教学应按照专业人才需求,将思政育人全方位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一、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实施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等项目的逐步推进下,我国对国际商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更应注重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与其他专业相比,国际商务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具有特殊必要性。
高校国际商务专业为涉外企事业单位以及高职院校培养了众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学生完成学业步入社会后,大多数进入涉外商业领域,与外国商人洽谈业务、开展国际贸易合作。在国际商务活动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与挑战。培养学生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执着的爱岗敬业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团结协作的职业态度是国际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国际商务专业课程需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功能。因此,开展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可以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奠定基础。
二、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专业课程思政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学校层面积极领会和贯彻国家教育大会精神,尝试开展各项思政教育建设工作。但具体到专业层面,还未形成融入专业课程思政的课程体系。部分核心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已先行试点。国际商务专业思政课程体系的搭建,专业课程思政效果的测评,以及如何形成长效机制有待制订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和措施。
(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
国际商务专业因教学内容的“涉外性”,要求专业教师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开阔的国际视野、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是非观念。专业教师在紧跟国际贸易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挖掘思想、意识和情感等隐性教育元素上还不够充分。由于缺乏较为系统的思政培训与实践,大多数专业教师思政教学和能力有待提高,在如何紧跟国家时事政策,自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方面有待提高。
(三)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
伴随课程思政的提出和推行,国际商务专业部分课程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已经开始进行课程思政实践活动。然而,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无法形成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另外,有些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专业课程本身关联度不高,无法实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育人功能。与此同时,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没有量化的指标进行测量,因此无法准确判断是否已经达成既定的育人教学目标。
三、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
国际商务专业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为指引,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立足政治思想意识和职业精神意识两个着力点,将课程思政教学融合到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中,实现师生良性互动的教学生态,搭建立体化的专业课程育人体系,促进思政与专业的自然相融、协同育人。
(一)充分发挥教、学、管一体化合力,实现全员育人
思政教育的实施者除了包括思政课程教师外,还应包括专业教师、班主任、学生家长、企业导师等各种角色。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以及学校与校企合作单位的协同育人,充分调动各个相关角色的育人热情,凝聚教、学、管一体化育人合力。
(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现全程育人
思政教育不是阶段性任务,是责任重大、持续全程的过程性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将思政教育理念融入人才需求调研、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改革等全过程,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确保全程育人。
(三)挖掘多种思政教育载体,实现全方位育人
专业教师应该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探索立体化的育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第一课堂,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等为第二课堂,实现各个教育课堂的协同联动、同向同行,在人才培养整个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教育,对人才形成全方位的培养。
四、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国际商务专业从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保障等四个维度进行课程思政的路径探索,在探索与实践中提升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能力。
(一)涵养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
以德施教是职业教师的时代重任。专业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意识和育人能力,是专业课程思政能否实施的前提条件。专业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并从思想上接受专业课程思政是一项授课任务。需要有意识地组织教师开展与思政育人相关的教研活动和示范教学活动。一方面鼓励教师留心收集时政热点和鲜活案例,从中挖掘恰当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要求教师找准思政元素可以有效融入的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尝试灵活而有效的教学方法,通过集体智慧提高专业教师在课程思政育德过程中的使命感和获得感。
专业教师需要走出课堂,接受新鲜及时的思政教育。通过集体参观学习四史知识,近距离体验与感受中国文化,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等形式,提升自身思想觉悟,转化思政学习成果,提炼思政育人元素。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进一步锤炼党性,开启课程思政探索之路。专业教师应视立德树人为己任,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以德化人,多层次、多维度地思考和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二)优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
2020 年6 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专业课程思政不是将思政课内容盲目生硬地插入课堂教学中,而是要在专业教学内容中挖掘出相伴而生的思政元素,并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由此引发学生在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共鸣,以及思想道德水平、理想信念等全方位的提升。
国际商务专业采用思政元素多元渗透的教学策略,找准专业微焦点,通过案例解读的方式融入思政元素,形成“微微浸润”思政育人模式,于细微之处铸人树魂。
表1 “微微浸润”思政育人模式
(三)采用混合教学模式进行课程思政方法与手段创新
国际商务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思政方面做出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调整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重构教学流程,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形式与内涵。教师课前通过学习通平台发布有思政元素的相关案例、学习视频和在线测试题目,引导学生关注课程需要感知和体验的人文素养和职业文化;在线下课堂上,教师结合线上资源和案例,通过任务驱动和分组讨论等形式,面对面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以及专业教师的教授、引导、启发功能,采用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教学形式,实现师生良性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工匠精神和素养,培育学生拥有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中国自信,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铭刻于心;最后,在课程总结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感悟分享,提升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化力。
国际商务专业借助“互联网+国际商务+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思路,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运用,以及课程思政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改革,将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嵌入到专业课程中,助力学生德技并修、规范品行,达到立德树人的良好效果。
(四)通过组织保障有力稳固专业课程的育人育德功能
学校党组织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党建带团建的实践工作,坚持以思政育人作为工作总方向,通过开展思政课题调查研究、开展思政工作研讨会等多种形式,引导教师形成良好的思政意识,积极践行思政实践,丰富课程思政素材,整合思政实践成果,分享思政育人心得,鼓励并引导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一道做课题搞教研,躬行课程思政,践行专业育人。
与此同时,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大力支持,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互通有无、教学相长,都为国际商务专业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打造上下联动、协调发展的课程思政生态,国际商务专业的课程思政实践之路才能稳扎稳打、初见成效。
五、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为例的思政路径实践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理念与目标
1.课程思政理念
国际贸易人才应该厚植家国情怀,培育工匠精神,坚定政治方向,崇高理想信念,以“德行修身、诚信立业、心怀家国、坚守匠心”为初心,培育自觉服务于国家民族发展的伟大实践,勇于担当国家历史使命。通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让知识教育和思政教育回归初心,使国贸实务课程既有专业教育的宽度和深度,又有思政育人的广度和温度。
2.思政定位与目标
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商务、商务英语、报关与国际货运等诸多专业的必修课,一般开设在大一第一学期,属于职业通识通用课程。本课程思政旨在为“一带一路”大开放格局助力,提供职业能力过硬、职业素养可靠的人才支撑。旨在培养具有高尚爱国情操、通晓国际规则、拥有全球视野、诚信敬业、奋斗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3.课程核心价值观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的核心价值观确定为“爱国、敬业、诚信、合规”。
4.课程思政模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主要围绕厚植家国情怀和培育工匠精神两个模块进行。具体思政目标包括“坚定中国道路、汇聚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和孕育中国工匠”四个方面。通过“搭平台、创体验、巧引导、齐评价、促融合”来设计完善教学工作环节,调动师生、行企、家校的共同参与,并注重将教学向社会环境、网络环境和心理环境等方面延伸和渗透,为育全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整体设计
1.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思政育人活动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契合“人的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理念和“德技并修”的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结合专业课程思政定位与目标,凝练思政育人元素。然后,基于课程内容寻找契合点,点对点发掘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元素的系统性融合。最后,遵循“职业浸润式”的人才培养规律,明确重点,全程深入渗透素质教育,承载育德功能,确保课程思政的良好效果。
2.课程思政工作流程
教师通过搭建德技并修平台,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思政活动。通过创设体验环境,激发学生的感知、感受和感悟。通过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和浸润,使学生孕育了家国情怀,培育了工匠精神,并树立了诚信合规的核心价值观。通过全方位、多元化的课程思政评价,培养了学生“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能力。教师通过精细的组织、引导和设计,激发学生情感发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智圆行方、知行合一”的思政期望。
3.课程思政模块
一方面,针对国际贸易活动频繁进行国际交流与经济往来这一特点,通过“坚定中国道路,汇聚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缔造中国经典”来培育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葆家国情怀,展现民族自信,把握交易底线,维护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针对国际贸易急需提升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这一需求,培育学生践行“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执着专注”的工匠精神,开拓国际市场,坚守诚信合规,增强专业自信,助力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和“一带一路”倡议扎实推进。
4.课程思政实践内容
将专业知识分为国际贸易概述、国际贸易术语、国际货运运输与保险、国际贸易方式、国际贸易结算、交易磋商与合同订立、进出口合同履行、违约和争议处理等八个模块,对应每个模块找出思政契合点,凝练出思政育人元素,同时呈现思政手段与方法以及所对应的思政目标。
(三)实践与成效
1.课程思政资源整合
本课程从时事政治经济中挖掘社会热点,以期培育社会伦理、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意识和国际视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具有感染和教育意义的精华要素,以期培育家国情怀、公民素养、人文精神和职业情怀。从行业企业文化中吸收精髓,渗透企业文化特质,以期培育职业精神、职业规范和职业素养。通过课程思政资源的挖掘和整合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载体,促进思政育德功能的全面实现。
2.课程思政手段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手段创新主要包括两种:一是通过隐性渗透式的手段进行德行浸润。教师通过规范自身言行举止,做到以行导人;通过强化职业道德和素养养成,做到以规正人;通过引用和设计经典案例分析,做到以事服人;通过对职业和学生的深情热爱,做到以情感人;通过挖掘教学资源和文化元素,做到以文化人。二是通过元素化合适的手段强化德技并修。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升和育德功能的实现无缝对接,完美融合。例如,在讲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贸易合同时,将法律、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相链接,合成做事与做人的公认的核心价值观。
3.课程思政方式灵活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采用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教学案例、教学专题、实践项目等多种形式增强教学的参与度,通过情景化、故事化、游戏化、幽默化等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根据高职学生学情特点,在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上注意适当和适度,使学生在引人入胜的学习环境中,情不自禁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获得感。
4.课程思政评价多元
在课程评价考核方面增加思政元素考核分10 分,考核内容更加全面,考试形式更加灵活,考核评价更加多元。通过行为观察学研究和心得体会等形式来鼓励学生自发提升学习内动力和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给学生时间去思考,给学生空间去展示,给学生矛盾去辩论,给学生话题去讨论,给学生情境去体验,给学生权利去自我评价,以此来观察和收获学生潜移默化的成长和成熟。
通过课程思政的创新实践,学生的成长进步明显。如在“浅谈中美贸易战”的专业报告中,很多同学抒发了自己对当今世界贸易战的理性看法并表示出自强不息、爱国荣国的强烈愿望和提升专业技能、增强自主创新的顽强斗志。课程思政对学生专业技能与德育素养的全面提升起到强有力的辅助支撑作用。
(四)特色与创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思政实践收获了一些有效经验,例如专业思政需要坚持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的圆融共生,例如国贸服务行业也需要大力培育工匠精神,通过校企联动可以高效汲取优秀行企文化,突出文化融合作用。课程教学活动通过思政育人与专业内容的有机融合,形成育人有高度、教育有温度的课堂,在铸魂育人的道路上实现跨越式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