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及其突出时间的法医学探究
2022-03-23雷亚军
雷亚军
摘要:【目的】探究腰椎間盘突出症及其突出时间的法医学。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收治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同月)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按照突出时间的不同将其均分为<3月组与>3月组各36例,结合病史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记录两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结果: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突出时间<3月组髓核突出信号强度改变小于>3月组(P<0.05),两组突出髓核的大小以及突出间盘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突出时间与髓核突出信号强度有关,与突出髓核的大小以及突出间盘厚度并无直接关联。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时间;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1)02--01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多发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之一。主要是由于腰部姿势不当、长期久坐或久站、妊娠期腹压增加等多种因素导致。临床症状表现为发病时伴有明显的腰背或腰腿疼痛,若症状严重甚至无法直立行走,该疾病多发于中老年人群,疾病病变程度会随着年龄增加而加重,且女性群体的发病率高于男性群体[1]。而在法医鉴定过程中,被鉴定患者其特殊原因,可能出现隐瞒病情的现象,给法医学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不便,故能够准备的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突出时间非常重要。因此本研究对已知突出时间的患者通过结合病史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出的不同。现内容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此次研究选择(收治时间2020年10月-2021年同月)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对象,按照突出时间的不同将其均分为<3月组与>3月组各36例。<3月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21例/16例,年龄30-74岁、平均(47.83±9.16)岁;>3月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别为23例/14例,年龄32-79岁、平均(48.97±9.68)岁,两组成员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对比后显示匹配且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标准符合医学伦理会规定内容。
加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疗中国疼痛专家共识》中相关诊断标准;(2)临床病例资料完整、无缺失,且既往无手术史;(3)入组成员均已知悉且自愿参与本研究,均已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意识障碍或智力障碍者;(2)排除心、肾、肝等器官严重功能不全患者;(3)存在感染性疾病者;(4)依从性较差、不愿配合或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采取1.5T核磁共振检查:本次研究仪器选择1.5T核磁共振仪器(美国GE BrivoMR355新光纤超导1.5T核磁共振)进行扫描,扫描参数设置为层厚3mm、层距1mm,视野设定为160-180mm,260x260矩阵设定,激励次数为2,TR设定为3000ms,TE设定为35ms。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双腿伸直固定,为患者右侧肘静脉注射速度为3ml/s注入15ml的钆喷酸造影剂,对患者以脊椎中心平行方式进行T1W1、T2W1、STIR扫描检查,对病灶部位进行重点检查,可根据患者病灶位置调整姿势。扫描完成后将数据传输至计算机中进行图像成像处理,并交由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生对图像进行评价。
1.3观察指标
髓核突出信号强度:取髓核中心点信号为突出髓核信号强度值,同时相同病灶椎间盘的三个最高信号点去平均值为相同椎间盘信号强度值。百分改变计算公式:(相同椎间盘信号强度值-突出髓核信号强度值)/相同椎间盘信号强度值×100%。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纳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处理,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且数据采用(x±s),并行组间(组内)独立样本(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以χ2作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突出时间<3月组髓核突出信号强度改变小于>3月组(P<0.05),两组突出髓核的大小以及突出间盘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后,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相邻脊神经根受到刺激或压迫,产生腰部疼痛,腰腿痛、骨质增生、椎管狭窄与神经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2]。腰椎是支撑人体活动的重要关节部位,但日常的活动都会给腰椎增加负担,随着年龄的增加,腰椎组织的结构开始逐渐的老化,再加上人们长期保持不当姿势、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缺乏运动、腰部受伤等均会加快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进程[3]。
腰椎间盘组织中髓核是由软骨细胞与蛋白多糖构成的弹性物质,即使到了老年时期,髓核的含水量也能保持在70%左右,是因蛋白多糖的亲水性较强也成为椎间盘接受营养渗透的主要途径。但随着解聚逐渐增多的蛋白多糖、其含水量也会随着减少,当胶原纤维软骨替代蛋白多糖后,其亲水性和水分也会消失,而核磁共振检查对于其含水量的敏感性较强,因此椎间盘突出时间的不同在检查后其含水量的明显改变能够通过核磁信号强度表现出不同的变化[4]。本次研究中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后突出时间<3月组髓核突出信号强度改变小于>3月组(P<0.05),便证实了上述内容。而两组突出髓核的大小以及突出间盘厚度无明显差异(P>0.05),其中突出髓核的大小与纤维环断裂、椎间盘受力点有关,突出间盘厚度则与纤维细胞增生或纤维增生有关。
综上所述,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突出时间与髓核突出信号强度有关,与突出髓核的大小以及突出间盘厚度并无直接关联。
参考文献
[1]尹利强,张建,吴永贵,李晋惠,杨青.三种不同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比较[J].中国药物与临床,2020,20(15):2579-2581.
[2]刘明阳,李洁清,谢丽娜,罗劭涵.艾箱灸联合神经干刺激疗法治疗寒湿痹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研究,2020,12(04):264-265+268.
[3]尹逊屹,祁全.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学杂志,2020,41(02):95-99.
[4]张建波,刘少颜,林楚妍,万丽.富血小板血浆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促进家兔髓核细胞Ⅱ型胶原及蛋白多聚糖表达机制的研究[J].中华疼痛学杂志,2021,17(02):141-148.DF17F1A3-5CA3-439D-B6B9-933A339D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