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如何提出的

2022-03-23胡益安

党史博览 2022年1期
关键词: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

胡益安

1962年,邓小平、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周恩来、朱德(右起)在七千人大会期间亲切交谈

很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曾经从宏观上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前者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或初级阶段,后者则是其高级阶段。而对社会主义是否还要分阶段,如果要分怎么分,很长时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重大贡献。

对建成社会主义所需时间的最初认知

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建成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以此来完成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即将建立,毛泽东等领导人也开始考虑中国社会主义的建成时间问题,认为50年左右即可将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54年6月14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第三十次会议上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讲话时指出:“我们的总目标,是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我们是一个六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实现农业的社会主义化、机械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需要多少时间?现在不讲死,大概是三个五年计划,即十五年左右,可以打下一个基础。到那时,是不是就很伟大了呢?不一定。我看,我们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差不多了,就像个样子了,就同现在大不一样了。”

1955年3月21日,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致开幕词时,毛泽东又说:“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情况是复杂的,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可能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但要建成为一个强大的高度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国家,就需要有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

同年10月,在扩大的中共七届六中全会上,当有人问到将来的趋势如何时,毛泽东说,趋势就是大约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里所说的建成一个“强大的”或“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究竟是怎样的国家,毛泽东并没有具体的说明,大概也就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开始。所以,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前后,对于建成社会主义的时间,党内的判断是大致50年,而建成社会主义实际上就意味着可以开始向高级阶段的共产主义过渡了。

按照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完成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致需要15年的时间。但是从1955年夏季开始,通过对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所谓“小脚女人”即右倾保守思想的批判,各地农业合作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到1956年初,全国农村基本完成了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化,并由此带动了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速度的加快。到1956年9月中共八大召开之时,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比原定的时间大大提前。因此,中共八大宣布:“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意味着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确立,这也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重要标志。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前完成,又使毛泽东认为,既然通过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可以加快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那么,工业、农业、文教等各项事业只要克服了右倾保守思想,建设速度同样可以加快。于是,从1955年底开始毛泽东就提出了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而其中关键是多与快。各地各部门克服右倾保守思想的结果,是导致1956年上半年经济建设中一度出现急躁冒进的倾向。为此,具体负责经济工作的周恩来、陈云等领导人不得不开展反冒进,并且提出既反右倾保守又反冒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并且得到了中共八大的认可。但是,毛泽东对于反冒进当时是持保留态度的,只是由于领导层多数人主张反冒进,他没有明确表示反对意见。到了1957年秋,经过几个月的反右派斗争,毛泽东认为政治与思想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重大胜利,有必要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而且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尽快将我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社会主义制度。要加快社会主义建设速度,办法就是应继续克服右倾保守思想。1956年的反冒进不但没有鼓起干部群眾社会主义建设之劲,反而为右派的进攻提供了口实,因而在1957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对反冒进提出了严厉批评。从这次会议起,在批判反冒进的声浪中,“大跃进”运动被一步步发动起来。

“大跃进”运动最显著的特点是提出了许多实际上无法完成的高指标,并由此导致各项工作中出现严重的虚报浮夸即所谓的“放卫星”。而高指标的提出和浮夸风的形成,又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觉得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也可以大大加快,不但可以迅速地“超英赶美”,而且有可能先于苏联进入共产主义,因此有必要从现在起就考虑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形式问题。因为经典作家在他们的著作中曾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层单位是公社,因此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之后,中共中央决定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以此作为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基本形式。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决议》最后满怀信心地说:“看来,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这里所说的“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当时会议确定的大致时间也就三个5年即15年的时间。这次会议之后,全国农村迅速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在人民公社的建立过程中,有的地方还开始搞向共产主义过渡的试点,甚至提出三五年内就要过渡到共产主义。

有意思的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热潮中,《人民日报》在一篇题为《高举人民公社的红旗前进》的社论中,第一次出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说法。社论中说:“无论如何,目前的人民公社运动并不要求一律立即把集体所有制转变为全民所有制,更不表示它已经由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转变为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与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相对应的,与我们今天所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语意并不相同。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与开展,表明当时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缺乏深刻的认识,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导致从1959年起连续三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的暂时困难,结果是欲速则不达,从1961年起不得不对国民经济进行伤筋动骨的调整。经历过“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之后,人們开始意识到建成社会主义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艰苦努力。

从1959年底至1960年初,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提出:“在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任务,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还说:“苏联的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现在还没有超过美国,我们则差得更远。人口虽多,但是劳动生产率远远比不上人家,还要继续紧张地努力若干年,分几个阶段,把我们的国家搞强大起来,使我们的人民进步起来。”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还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论,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阶段可能比前一阶段需要更长的时间。”应当说,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成不发达的和发达的两个阶段,是毛泽东在读《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一个很重要的创见。毛泽东这一论断的提出,说明他在向共产主义过渡问题上与1958年相比,已经冷静多了。“不发达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也为后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随后,毛泽东更是进一步明确提出建成社会主义需要100年的时间。1960年5月,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蒙哥马利对毛泽东说:“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下主席,50年以后中国命运怎么样?那时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蒙哥马利的意思是到时中国会不会侵略别人。毛泽东明确地说:“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50年以后,中国的命运还是960万平方公里。”毛泽东还对蒙哥马利说,中国强大起来需要50年到100年。1961年10月5日,他在与来访的尼泊尔国王马亨德拉和王后谈话时,又讲到这个问题。他说:我们的国家还是个穷国,要搞得好一些至少要几十年。蒙哥马利元帅说需要五十年时间。我说至少要五十年到一百年,一个世纪不算长,欧洲、美洲花了几个世纪才到今天的程度,我们用一个世纪超过就算好了。

在1962年1月召开的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即著名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再次讲到了这个问题,并且指出,欧洲的一些国家经过300多年,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有了现在这个样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比较,有许多优越性,中国经济的发展会比资本主义国家快得多。“可是,中国的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也许只要几十年,例如有些人所设想的五十年,就能做到。果然这样,谢天谢地,岂不甚好。但是我劝同志们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点,因而把时间设想得长一点。三百几十年建设了强大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我国,五十年内外到一百年内外,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那又有什么不好呢?”这说明,当时党内已经意识到建成社会主义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

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可是,随后不久“文化大革命”爆发,全国上下忙于搞阶级斗争,主要精力自然没有用在搞社会主义建设上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命题的提出

1978年开展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促使人们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于是学术界开始讨论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问题,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社会仍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1979年3月,《经济科学》发表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一文,认为根据几十年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可以把社会主义划分为不发达与发达两个阶段。同年8月,《黑龙江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我国现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一文,一方面认为“我国现阶段的社会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同时又强调“我国当前的情况表明,它属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发达的社会主义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不是社会性质上的差别,而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生产结构上的差别”。

随后,一些人提出了“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样的表述。1980年1月,《学术月刊》发表的《关于研究我国目前社会发展阶段的方法论》一文,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最本质的属性,就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及与此相应的个人消费品的按劳分配。一种社会制度一旦具有了上述规定,就可以算是进入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社会可分为“不完善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或者叫作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完善的、成熟的社会主义,或者叫作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它较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图为会议现场

此时,中央领导人也开始考虑社会主义的阶段性问题。1979年恰逢新中国成立30周年,这年9月底,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的大会上,叶剑英代表中共中央发表讲话,第一次较为系统地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验教训作了总结,并且提出:“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它同世界上的任何其他事物一样,有它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同已经有了三四百年历史的资本主义制度相比,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幼年时期。……在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有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过程,但是世界先进国家已经做到而我国同样需要做的事情,我们一定也能够做到,这是毫无疑义的。”这里的“幼年时期”已经蕴含初级阶段的意思了。

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在中央的正式文件中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其中说:“尽管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但是毫无疑问,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任何否认这个基本事实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值得注意的是,《决议》中虽然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在初级的阶段,认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由比较不完善到比较完善,必然要经历一个长久的过程”,但它所强调的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批评那种中国尚未进入社会主义或者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观点。在此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表述逐渐多了起来。例如,1982年5月,《经济科学》杂志发表了题为《试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就业问题》的文章,文中多次使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

虽然《决议》作出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的阶段”的判断,但对于如何看待我国社会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时人们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这种不一致在1982年9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大的报告中便能看得出来。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时,尽管承认“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但接下来的文字并不是对为何还处在初级阶段展开论述,而是强调能够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建立起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的重要性。

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直在思考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认为这是一个必须回答而且必须回答好的问题。1980年4月12日,他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新中国建立30年来,不论农业方面、工业方面,还是其他方面,都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初步基础,但是一个根本的问题是生产力的发展太慢。因此,“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1980年4月,邓小平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

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前来参加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的日本委员会代表时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我们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要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他强调:“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1985年4月15日,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阿里·哈桑·姆维尼时,再次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社会主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发展生產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在邓小平所倡导的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总要求下,人们对我国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的认识也日渐清晰,报刊上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表述逐渐增多。1986年6月,《陈云文选》第3卷出版并在全国发行,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陈云文选》编辑组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介绍该书的文章,就直接使用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的说法。文章中说,要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从已有的实践经验看,确实需要一整个历史时期。只有在这个历史时期内,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的发展以后,才有可能向共产主义过渡。因此,“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时期中,社会经济的发展,还将从低级到高级,经历若干个历史阶段。我国目前社会经济文化的实际状况,表明我们还只是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搞建设,搞改革,都要考虑这个事实”。

1986年9月,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其中,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树立和发展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重要依据。《决议》为此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发展社会主义的商品经济和竞争,而且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还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在共同富裕的目标下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全民范围的道德建设,就应当肯定由此而来的人们在分配方面的合理差别,同时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发扬顾全大局、诚实守信、互助友爱和扶贫济困的精神。”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第一次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依据。

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之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同年11月下旬,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京委员和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委员学习、讨论《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在讲话中指出:“作为社会制度,马克思是把共产主义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的,即社会主义阶段和共产主义阶段。即使他说的那个初级阶段,也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已经相当高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我们还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正如决议说的,‘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的初级阶段。它的含意是很清楚的。”

从此时起,理论界、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讨论逐渐多起来。例如,有学者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含义不仅仅是指一般所说的发展顺序上的第一阶段,而主要是指在我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不发达的国家,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程度上的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概念,一方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一般本质,说明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停留在过渡时期。另一方面,又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性,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成熟程度还很低。亦有学者明确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的基本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各项工作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阶段。

中共十三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

1987年秋,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十三大的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是起草中央委员会的政治报告。邓小平一再强调,十三大的报告要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的改革的性质讲清楚,阐明我国的改革是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而不是搞资本主义,这样就可以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认识统一起来,更加勇敢地更加大胆地投入改革。他还强调,加快和深化改革,尤其是把政治体制改革提上日程,应该是十三大的主题和基调。

1987年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人谈话,在谈到十三大报告起草时,明确提出:“十三大报告要在理论上阐述什么是社会主义,讲清楚我们的改革是不是社会主义。要申明‘四个坚持的必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必要,改革开放的必要,在理论上讲得更加明白。十三大报告应该是一篇好的著作。”3月8日,在接见坦桑尼亚总统姆维尼时,针对一些人对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误解,邓小平指出:“今年下半年,我们要召开党的十三大,大家看了十三大结果就会清楚。总的讲,我们有四个不变: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变,一心一意搞四个现代化建设不变,对外开放政策不变,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不变。”

2月底至3月中旬,十三大报告起草小组对报告的思想、结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多次广泛深入的集体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起草十三大报告的设想。3月21日,起草小组负责人就十三大报告的起草问题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出:十三大报告全篇拟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立论的根据。“确认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明确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不能倒回去搞资本主义,全盘西化是害国害民的;二是明确指出我们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只能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急于求纯,必须允许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长期存在,必须允许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原则长期存在,必须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正确处理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的关系。同时,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必须在我们党的領导下有秩序地逐步地展开。看来,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立论,有可能把必须避免左右两种倾向这个大问题说清楚,也有可能把我们改革的性质和根据说清楚。如能这样,对统一党内外认识很有好处,对国外理解我们政策的长期稳定性也很有好处。”

3月25日,邓小平作出明确批示:“这个设计好。”之所以作出这个批示,是因为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已有深刻的思考,与报告起草小组有相同的看法。1987年4月26日,他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理什特劳加尔时讲道:“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尽管邓小平没有使用初级阶段的表述,但实际上蕴含有中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的意思。同年8月29日,他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时更是明确提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邓小平的这一论述,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正式形成,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突出的贡献,就是系统地阐述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十三大报告强调: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根本依据。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也正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十三大报告同时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我国从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总起来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变为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阶段;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的阶段;是全民奋起,艰苦创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经过中共十三大,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识。

邓小平对中共十三大的报告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我们党的十三大报告是集体创作”,党的十三大的特点,“是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在这个理论指导下,坚定地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在1989年前后一再强调:“改革开放政策不变,几十年不变,一直要讲到底。要继续贯彻执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连语言都不变。十三大政治报告是经过党的代表大会通过的,一个字都不能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在原有基础有了新的提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深入认识的结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它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一理论告诉人们,既然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对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则必须毫不犹豫地坚持,如坚持党的领导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等等。同时,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制定各项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最基本的国情为依据,之所以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等,都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决定的。依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既坚持了社会主义,又发展了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猜你喜欢

初级阶段共产主义阶段
黄龙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者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基于语料库的初级阶段泰国学生“把”字句习得考察
多元智能理论对制定初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培养方案的启示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
两岸婚恋迈入全新阶段
落后国家革命胜利后不能立即搞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由来及其历史定位
对外汉语听说一体化教学模式新探——以初级阶段听说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