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的百年奋斗读懂坚持胸怀天下
2022-03-23张太原
张太原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坚持胸怀天下作为我们党百年奋斗的一条历史经验。坚持胸怀天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的典型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精神气质。
传统的读书人,有一种浓郁的家国情怀和兼济天下的抱负。但是,在近代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面前,这样一种优越感和抱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以毛泽东为例,十六岁左右,他读了一本关于瓜分中国的小册子,书中叙述了日本占领台湾的经过。在得知国家陷入了这样一种状态的时候,心情会是何等的沮丧!若干年后,毛泽东都还清楚地记得,这本书激发了他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思考。
因近代中国在世界上处于弱势地位,中国人逐渐产生出一种独特的世界主义。1918年,毛泽东与几个友人创建新民学会,提出其宗旨就是“改造中国与世界”。1920年,时任湖南一师附属小学主事的毛泽东题写了一副对联挂在小礼堂里面:“世界是我们的,做事要大家来。”面对小学生,告知这样的道理,提出这样的希望,可知那时中国人的世界眼光到了何等普遍与深入的程度。
稍后,毛澤东致信旅居新加坡的张国基,主张湘人往南洋,应取世界主义而不采殖民政策;世界主义,“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愿大家好的主义”;殖民政策,“只愿自己好,不愿别人好”,质言之,“即损人利己的政策”。不难发现,毛泽东的世界主义隐含着两层含义:一是愿自己好,也愿别人好;二是世界好,中国才能好。
这样一种胸怀天下的世界观念和担当,可以说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从不依附别人,也从不掠夺别人,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
具体地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坚定地反对帝国主义,特别是通过持久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的划分及对第三世界的支援;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由全球化进程的融入者逐渐变为引领者和维护者;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如果把这些情况与共产党人最初的世界关怀相对照,就可以看出这样一种历史逻辑。
面对中国日益在世界舞台发挥重要的作用,面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面对人类文明新形态,一些国家的担心显然是不必要的,这反而应该是世界的幸事——“愿大家好的主义”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