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减”政策创新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

2022-03-23朱宝伦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34期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共识双减

朱宝伦

【摘要】“双减”是国家关于学生减负提质增效最大的政策,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开始普遍重视学生的体质问题,随之而来就是体育教师开始变着花样,让学生们运动起来。创新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借助于丰富多样的大课间活动,不仅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感受“双减”政策所带来的实效。再加上借助于大课间体育活动能够极大地夯实学生的全面发展总基调,促进他们实现传统课间体育活动的创新化应用,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就基于“双减”政策下创新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研究,以及能够为今后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落实提供一定的经验借鉴。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生;大课间体育活动;新课程改革;共识

引言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拥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够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和“双减”政策的要求,学校方面不仅仅要从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大胆创新,还要在体育活动中进行深入改革,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日常体育活动中,从而帮助他们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不仅仅是对传统大课间开展活动的一种继承和发扬,同时也是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高效教学策略。大课间活动是在整个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借助于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能够帮助学生不断激发运动兴趣,进而深入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之中。

一、“双减”政策解读及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意义

(一)“双减”政策解读

“双减”是在进一步减轻学生科学教育上所花费时间和精力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政策,尤其是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减轻学生在课业上分担的时间。这一政策一经发布,就引起了教育界的震动,不仅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他们能够充分参与到学生的日常学习之中,同时还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从更高的角度去面对学生的教育问题,进而帮助学生理性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意义

大课间活动是在响应国家每天体育运动一小时理念的重要保证,在不断丰富学生课余体育生活的同时,也增强他们的体质。大课间活动本身就是在以弘扬体育精神、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的,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 引导学生有序、高效地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中,达到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的目的。近年来,大课间活动的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广播操、跳绳、皮筋、集体操、篮球、足球等多项体育运动都参与到了其中,其中还有部分教师自创的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态的,都能够成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长此以往,势必会带动大课间活动“井喷式”的增长,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二、基于“双减”政策创新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基于“双减”政策下创新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大课间的活动时间是有限的,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让学生“玩好”“尽兴”,这就对大课间的质量有了一定的要求。因此大课间的设计与选择就必须是兼顾科学性的原则基础上,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将大课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让身处其中的学生感受到更多的体育魅力。

(二)趣味性原则

传统大课间活动一般是以课间操为主的活动,而在“双减”政策下为了提高大课间活动的质量,就必须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到浓浓的运动热情。因此,在“双减”政策下的体育大课间活动就要体现出趣味性的原则,将一些游戏环节、内容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浓浓的趣味。借助于这样的方式,充分利用大课间活动中的趣味性内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育性原则

大课间活动也是学校日常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借助于大课间活动可以很好地发挥其教育意义。依赖于大课间的丰富多样的活动,学生可以从中更好地感受体育大课间的魅力,尤其是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多样、形式较为灵活的形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宜的大课间内容,从而促进自己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三、当前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

(一)大课间活动缺创新

目前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響,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形式和内容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还是以传统的广播体操为主,在其中还穿插跳绳、跑步等比较单一的方式。长此以往,缺乏创新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会慢慢消耗到学生的积极性,令他们产生一定的厌倦感,由于不能够自行选择大课间活动,会令他们丧失参与大课间活动的热情。

(二)大课间活动少活力

由于目前大多数大课间活动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模式,相对枯燥的活动难以持续激起学生的活动热情。而且这种比较固定的大课间活动与现在学生的需求是不相契合的,因此这也使得学生在参与大课间活动时是缺乏必要的活力的。再加上初中生本身由于年龄的增长,他们对大课间这种活动模式已经很熟悉了,难以从中获得持续的“兴奋点”,因此他们在大课间活动中也是应付多于锻炼。

(3)大课间活动资源缺乏

大课间本身是一项要求参与度极高的运动,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聚集在一个场所之中,尤其是将全校所有的学生都聚在操场之中,这种情况下大课间的活动资源势必是缺失的,不仅仅是活动场地的缺失,同时还有活动器械的短缺。这种情况直接导致部分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参与兴趣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就站在原地,或者在嬉戏打闹,完全达不到体育活动的效果和目的。

(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

目前很多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大课间的作用,仅仅是依靠广播体操是很难达到预想效果的。再加上很多学校在大课间活动开展过程中,并没有真正拓宽自己发展思维,没有将自己学校的特色与大课间活动相结合起来,进而难以真正实现大课间活动内容的创新,自然而言就无法真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

(五)大课间活动体验差

对于很多初中生而言,大课间更多的是应付了事,主要是由于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一项内容,而不像体育课那样受学生喜爱。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大课间的活动内容比较固定,无法与学生的需求契合,使得学生体验比较差而造成。再加上个别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在内容设计时就是出于玩任务的考虑,并没有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贯彻其中,直接导致学生的活动体验感比较差。

四、基于“双减”政策创新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策略

(一)改革创新,与时俱进创新大课间体育活动

大课间活动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还是要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借助于更多改革创新的思想,设计出更多与时俱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喜欢大课间体育活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充分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在充分考虑初中生需求的基础上,从中挖掘出更多的创新因素,设计出真正适宜学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例如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大课间活动,如初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安排一些花式跳绳、球操等以基本功为主的大课间活动;初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花样跳绳、花样踢毽等展示个人的大课间活动;初三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接力、跳长绳等比赛活动。同时还可以结合气候进行调节,夏天的时候选择球类、跳绳等为主,冬天的时候选择跑步、蛙跳等运动量大的活动,天气好的时候选择踢毽子,天气不好的时候选择跑步、接力等。这样将一个大课间活动内容,以创新化的方式表现出来,供学生选择,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体育运动兴趣和积极性,进而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双减”政策下初中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发挥出更多的改革创新因子,从而不断提升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让学生能够自愿、自发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

(二)达成共识,统一思想培养大课间活动热情

体育大课间的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他们能够从体育活动中找到乐趣,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要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设计中要达成共识,以统一思想的方式达到培养大课间活动热情的目标。为此,教师在设计大课间活动内容时,就可以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喜欢的、易操作的项目,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调整,保证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的新鲜感。例如我们在大课间的内容选择时,给学生发放了征求内容表,让他们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并根据最终的投票多少设计相应的内容,让这些深受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能够变成大课间的活动。同时我们还让学生自行选择大课间活动项目,尽可能满足他们所需,让学生的学习压力能够得到释放。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实际活动中,达成共识、统一思想,不断提升他们对于大课间的活动热情。

(三)拓宽思维,利用资源和现有场地开展活动

学校中的体育资源和场地毕竟是有限的,尤其是大课间这种全校学生都参与的活动,势必会造成资源的紧张。为此,教师在大课间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中就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思维,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和场地开展适宜的大课间活动。例如当下课铃响了时,学生就要从教室快速排成两路纵队,到达操场。在操场上,给学生每人都打一个固定的点位,左右间隔都是2米左右,保证他们在这个区域内的活动是相互自由的。这样的距离不仅能够完成传统广播体操,同时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完成球类、接力等活动。如我们在利用这些点时就设计了“环形跑”“蛇形跑”“连续跳”等多种活动内容,在活动完成后再返回“点位”上,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通过这样的方式,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场地的情况下设计更多大课间活动方式,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课间的真正魅力,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身体素质。

(四)丰富内容,发展特长提高大课间活动成效

初中生由于年龄的关系,他们的发展所需也是不同的,因此借助于大课间活动,教师就可以不断丰富其内容,将学生的发展所需与大课间活动充分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在发展特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大课间活动的成效。例如我们在大课间中充分将音乐伴奏、口令、口哨等进行了融合,在集合时,用三遍口哨督促学生们尽快就位,接着利用口令让学生能够进入大课间准备状态之中,然后在音乐伴奏中完成相应的活动。这其中的音乐伴奏都是由学生自主推荐的,如体能操时使用的《加油歌》,跑步时使用的《快乐出发》等等。此外为了进一步丰富大课间活动的内容,我们还结合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设计出了很多比赛的游戏,让学生能一边玩游戏,一边体会体育竞争的乐趣,不断增强他们的抗压能力。此外我们还将传统游戏中的老鹰抓小鸡、开火车、丢手绢、击鼓传花等活动也引入到大课间活动中,让学生们自行选择,让他们在欢快的氛围中度过大课间的时光。通过这样的方式,不断丰富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长,从而进一步提高大课间活动的成效,让每个学生都受益。

(五)组织评价,引导参与品味大课间活动体验

评价活动是体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在大课间活动中也同样如此,合理的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发展定位,也能够引导他们提升自己的参与热情。这就要求教师要在大课间活动中组织有效的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品味大課间活动的体验感。例如我们在大课间活动中采用了计时跳绳的活动内容,由两组的学生进行比赛,并由裁判员记录下相应的成绩。然后将每周、每月的跳绳比赛成绩都张贴在公告栏中,并设置相应的奖励。让学生能够在这种评价中,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优点,进一步引导他们充分参与到大课间活动之中,帮助他们在体育运动中养成积极参与的心态。通过这样的方式,组织有效的评价活动,让大课间活动的作用和价值能够进一步提升和发挥,促进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提升。

结束语

总而言之,基于“双减”政策下的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作,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双减”政策所带来的“实效”,同时还要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帮助他们养成必要的体育锻炼习惯。只有这样,学生在大课间活动中能够感受到浓浓的乐趣时,他们才能够真正愿意参与到大课间体育活动之中,进而投身到终身体育的行列之中,最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晓冬.初中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策略[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4).

[2]刘桂丽,王茂球.初中学校有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策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9).

[3]李可,冯道光.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策略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14(1):79-80.

[4]郝连胜.对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我校开展体育活动的调查分析[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5]姚向珍.浙江省普通高校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09.

[6]苏普玉;陶芳标;高茗.中学生参加体育活动与危害健康行为[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责任编辑:黄洁梅)

猜你喜欢

新课程改革共识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浅析新课改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创新当前中学体育创新教育模式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活动组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