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转向探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彝学22002211年度研究报告
——基于网络数据平台检索相关文献的统计分析
2022-03-22王小丰王明贵
王小丰,王明贵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1.组织部 2.彝学研究院,贵州 毕节 551700)
2022年,公开数据平台上可检索的数据显示,以CNKI为主要检索平台,时间限定为2021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检索到“彝族”主题文章总量为1142个(检索时间为2022年2月10日,较上一年推后10天),“彝族”研究相关文章数量与上一年度(1127)几乎持平,绝对数量仅增加15个,增长0.01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立项13项,较上一年度增加2项,稍有回升。[1]
一、“彝族”研究相关文章
通过对“彝族”这一主题词的检索,总库中文文献共1132篇,较外文文献10篇来说占绝对优势,且这10篇外文文献均为外文期刊上发表的中文文献的译文,本质上仍旧属于中文文献,故此处以总库中文文献为重点论述对象。
(一)“彝族”研究文献相关主题
2021年度关于“彝族”主题的文章中,时政方面的关注异军突起,在本年度研究主题中占比较高。在主要主题分布中,尤其以主题词“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数量居首如图1,计40篇;“凉山彝族”39篇;其余有“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排名第三,有38篇;“乡村振兴”排名第五,计24篇;“人大常委会”排名第九,计16篇;“成员名单”排名十一,计14篇;“委员会”排名十二,计13篇;“中国共产党”排名第十三,计11篇;其他还有“人民代表大会”、“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本级预算”、“优秀党务工作者”,各计6篇。上述几者与时政相关的文献合计共180篇,占据中文总库所收集文章总数的15.90%。
图1 “彝族”研究主要主题分布(TOP 35)
与此同时,区域研究仍旧保持一贯领先地位,以四川尤其是凉山地区研究,以及云南研究为重点,凉山彝族、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省、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云南彝族、楚雄州、楚雄彝族自治州、民族地区、凉山彝族地区、喜德县、玉溪市这13个主题下发表文献数合计192篇,占中文总库列举文献总数的16.96%。
而彝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方向也保持研究热度,彝族服饰、彝族刺绣、彝族舞蹈、彝族漆器、创新设计、彝族文化、《迟到的挽歌》、火把节几大主题发表文献共计76篇,占中文总库列举文献总数6.71%。
结合次要主题分布数据如图2,可以看出,传统的区域研究及文化艺术热度不减,但与时政与国际形势结合更加紧密,2021年度新兴研究热点围绕时政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延展到各个细化领域,紧跟时代步伐与国家政策,从独立的民族学科走向大同领域,这也将是彝学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2]另外,在本年度文章中,还有11篇关于吉狄马加的研究,虽较上年13篇稍有回落,但针对个人的专门研究连续两年保持热度,这与吉狄马加的持续创作密切相关,继长诗《裂开的星球》后,又发表长诗《迟到的挽歌》并获2020年度瓜亚基尔国际诗歌奖,成为首位获此奖项的亚洲诗人,由此在2021年度引发热议。[3]
图2 “彝族”研究次要主题分布(TOP 35)
(二)“彝族”研究文献涉及学科
从“彝族”研究涉及的学科排名前十位来看如图3,音乐舞蹈居首,共计119篇;中国文学106篇;农业经济103篇;轻工业手工业76篇;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61篇;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60篇;文化57篇;建筑科学与工程44篇;旅游42篇;中等教育40篇。从排名前40的学科来看,社会科学类仍占绝对优势,计三十一类。作为主流研究方式,除了延续近年来以艺术、教育、文学、历史、法学几大学科的探讨,社会科学类中也出现了新的学科研究方向,尤其以行政学及国家行政管理、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政党及群众组织几大类最为新颖,体现出新一年来彝学研究对于国策与时政局势的关注热度持续上涨。
图3 “彝族”研究学科分布(TOP 10)
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类的学科分类也涉及了更专深的领域,在历来关注的医药科学门类,中医学、感染性疾病及传染病、预防医学与卫生学共占38篇,而工程与技术科学门类中,轻工业手工业位列学科总分类第四,计76篇,建筑科学与工程位列类第八位,计44篇,其余如地理、工业通用技术及设备、生物学、计算机,也名列分类前四十之中。
(三)“彝学”研究发表年度
在平台检索时设置限制搜索时间为2021.1.1-2021.12.31,得到数据为,2021年度文献发表篇目1122篇。
(四)“彝学”研究层次
该分类标准来源于检索平台(知网)所显示的研究层次一栏中列举的分类信息,所分类别较多且包含不同层级及相互交叉不易分类情况。如图文中所列应用研究,虽为总数第一,但可继续细分的文献又另列为应用研究、行业研究、应用研究·业务研究,同时也有交叉分类如开发研究、业务研究,故未能列举穷尽,仅摘取前面数据。本年度研究层次分布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共计108篇如图4,其次是工程研究,共计29篇;第三是技术研究,共计23篇;第四为应用基础研究(科技)共计21篇;第五为应用基础研究(社科),共计17篇;第六是开发研究,共计13篇;第七是技术研究·临床研究,共计11篇;第八、九是开发研究·行业研究和开发研究·政策研究,均为8篇;第十、十一分别是技术开发和基础研究,均为4篇。从数据可以看出,研究层次绝大部分是应用研究,在研究层次方面缺乏广度,涉及层次有限。
图4 “彝族”研究层次分布(TOP 11)
(五)“彝族”研究涉及文献类型
本年度发表文章仍以研究论文为主,计275篇;其次是资讯类,计22篇;第三为综述类,计5篇如图5。与历年文献类型分布比重相当。
图5 “彝族”研究文献类型分布(2020-2021)
(六)“彝族”研究主要文献来源
2021年发表文章来源中,刊载彝族研究文献5篇及以上的机构有37家。非高校类机构高居榜首,排名第一的凉山日报(汉)多达50篇,第二的楚雄日报(汉)紧随其后,也有48篇如图6。而往年发表成果较多的高校及其出版学报在本年度同样表现优异,机构总入榜数与文献总篇数均有所增加。分列排名第三、四、六、七、八、九、十的机构及刊载文献篇数分别为:云南师范大学32篇、西南民族大学22篇、四川师范大学17篇、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6篇、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16篇、云南艺术学院15篇、红河学院学报15篇。这延续了一直以来彝族聚居地云贵川的地方机构、地方高校及其发行学报作为支持彝学研究重地的现象。此外,艺术类机构也是重要刊载平台。
图6 “彝族”研究文献来源(TOP 10)
但与上一年度相比,2021年度各文献来源的刊载文献篇数与排名有较大起伏。连续几年稳居前三的红河学院学报在2021年度仅刊载15篇(2019年度26篇、2020年度31篇),位居第十;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戏剧之家则是三年来首次排名跌出前十。2021年度艺术类机构在高校及其发行学报的崛起下呈现相对退步的局面。
(七)“彝族”研究文献主要作者
2021年度发表3篇及以上相关研究文献的作者有21位如图7,较2020年度少了7位,且没有出现发表5篇及以上的作者(2020年度3人、2019年度3人)。发表4篇的八位作者中,龙倮贵(红河学院)、王明贵(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两位长期从事彝学研究;而同样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张亚池、杨丁、汪莉君三位则是4篇均为共同成果,研究方向是彝族主题下的家具及室内装饰;其余三位分别是余刚(四川省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吕建华(四川农业大学)、叶辉(云南艺术学院)。发表3篇彝族研究文章的作者则有杜春兰(重庆大学)、王菊(四川省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淑娟(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陈铭(四川农业大学)、吉克春农(四川省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世武(云南大学)、高莉莎(云南大学)、路菊芳(乐山师范学院)、李平平(楚雄师范学院)、令狐雅琪(西南民族大学)、王丽莹(西南民族大学)、杨柳(内蒙古师范大学)、杨静。
图7 “彝族”研究作者分布(TOP 21)
(八)“彝族”研究相关机构
本年度排名前三十的机构发表文献总计404篇如图8,较2020年度总数453篇有明显减少。其中发表5篇及以上的机构有31家,比2020年度多一家。本年度排名第一的云南师范大学发表篇目则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46篇);上一年度排名第一(58篇)的西南民族大学本年度发表篇目骤减11篇,降为第二,这可能是机构改革及政策效应的体现;而排名第三的云南艺术学院较上一年(21篇)有较大的增长。排名四到三十一的机构分别为:四川师范大学、西昌学院、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楚雄师范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大理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乐山师范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林业大学、红河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昆明医科大学、贵州民族大学、成都师范学院、西南大学、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四川省凉山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六盘水师范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云南中医药大学、云南省楚雄州文联、西南交通大学、重庆大学。前三十一机构中,四川省疾病控制中心和四川省凉山州疾病控制中心的上榜体现出彝学研究团队中医学力量的壮大,而文化艺术机构表现相对上一年势头减弱,仅云南省楚雄州文联一家入榜。
图8 “彝族”研究相关机构分布(TOP 31)
(九)“彝族”研究相关支持基金
2021年度提供项目基金的支持单位共39家总计237篇(项)如图9。其中提供2项及以上支持的有15家单位总计213篇(项),较上一年20家261项的数量有大幅下降。历年来独占榜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数目上也较上年减少27篇(项),而全国艺术规划课题取得重大突破,取得6项基金支持。
图9 “彝族”研究基金分布(TOP 15)
(十)“彝族”研究资源类型
有关“彝族”研究的文献共1142个。其中,中文总库分类下,各有学术期刊555、学位论文189(博士5,硕士184)、报纸154、会议16(国内会议13、国际会议3)、学术辑刊11;外文总库分类下,仅有学术期刊6、会议4,均为译作。
二、“彝族”研究相关课题
根据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官网2022年2月25日显示相关数据,可检索到2021年度相关项目共13项。总数及质量均较上一年有所增长。其中有5项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民族融合共存的课题。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1项:《川滇黔彝族古歌调查与研究》(宋阿依姆,四川大学,民族学)如表10;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立项10项,其中体育学、中国文学、哲学各1个,其余均为民族学:藏羌彝走廊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及路径研究》(谢卫,成都中医药大学,体育学);《藏彝走廊视域下的历代西藏纪行文学研究》(王若明,内蒙古民族大学,中国文学);《彝族医药文化价值及现代转型研究》(胡奇志,贵州中医药大学,民族学);《彝族古籍文献中各民族相互依存关系研究》(杨树美,云南师范大学,民族学);《社会治理共同体视域下四川藏羌彝区相对贫困人口重大生活决策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陈璟,成都师范学院,民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的彝汉文化交融实证研究》(高翔,贵州财经大学,民族学);《基于脆弱性分析视角的凉山彝区巩固脱贫成果与后续帮扶机制研究》(张克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明清时期藏彝走廊中华符号的多民族共享研究》(王海兵,浙江理工大学,民族学);《分子人类学视域下的藏彝走廊民族迁徙史研究》(范光耀,绍兴文理学院,民族学);《彝汉审美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肖国荣,云南师范大学,哲学)。
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个:《基于清代译音文献的彝语历时音变研究》(聂鹏,江西财经大学,语言学);《乡村振兴背景下凉山彝族村寨“景村”空间融合的机制与模式研究》(李念,四川农业大学,社会学)。
彝学研究立项项目种类连续两年呈现类别缩减的情况,仍需提升研究实力,拓展选题领域,再续2019年课题立项的门类与数量齐头并进的盛况。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课题研究也需要密切关注相关政策及国情变动,与时俱进找准正确研究方向。
图10 “彝族”研究相关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2019-2021)
三、“彝族”研究相关著作
著作部分的分类参考中国图书馆分类法:G文化、科学、教育、体育;I文学;J艺术;因数量不多,故将后两类合并在一起。
截止2022年3月12日(与2021年度同期),在读秀网上输入“彝族”检索2021年度图书,共计49部。同时,其他渠道检索到《新平年鉴(2021)》(中共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委员会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德宏:德宏民族出版社)1部。
2021年度著作合计49部,除去1部明显与彝族研究无关的文学作品,较2020年度相比增加18部,但其中有大量文学艺术类、译作及教材工具类著作,主要是资料价值而缺少学术性。而在近两年热门的史志年鉴著作一类,则仅检索到一部。但文化研究及区域发展研究著作数量均有所增长,持续研究热度。
(一)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研究是“彝族”研究的一个重点,2021年主要聚焦个案研究,包括农民流动、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等。著作有:《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研究丛书春去冬回凉山彝族农民的流动生活》(罗木散,知识产权出版社);《城乡基层治理制度创新和能力建设的四川实践案例研究》(裴泽庆、郭丛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威宁模式贵州省基层人工影响天气模式》(李能、黄浩隽编,气象出版社);《云南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调查研究(2017-2018)》(何明、郑宇编,人民出版社)。彝族区域发展研究以四川凉山地区为重要样本,与云贵二地研究侧重不同,这与其自然条件、历史背景及发展现状密切相关。
(二)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历来是“彝族”研究的主要领域,所以历年取得的成果也比较突出。《凉山彝族民歌与民俗研究》袁艳、陈建林、钟继刚,民族出版社;《彝族文化与三官彝寨》谢定国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当代凉山彝族汉语诗歌意象研究》叶俊莉、朱秀英、毛晓英、吉洛打则,中国农业出版社;《彝族医药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理论与实践》徐士奎、罗艳秋,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云南少数民族古籍珍本集成第91-94卷彝族》起国庆、赵石定总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少数民族仪式词译辑》昂自明,民族出版社;《凉山彝族社会文化百年论述》马林英,民族出版社;《彝族北京方言区文献选译女性叙事诗卷》摩瑟磁火、沙友富、秦艳,民族出版社;《西南民族文化节丛书集体记忆的消解与异化凉山彝族火把节仪式的现代反思》张建、张艳、薛文忠,四川大学出版社;《凉山热土彝乡变迁纪实》麻世强,四川文艺出版社;《字在云南基于民族文字的字体设计研究》向云波,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土掌房文化及审美深描城子彝寨》王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观物取象中国本原哲学体系的葫芦崇拜及图示研究》胡继宁,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第5辑》阿牛木支、马燕春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家族研究(上下)》多洛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阿诗玛〉的英译与回译一个人类学诗学回译个案》王宏印,民族出版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报告建水苏家坡墓地》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物管理所、建水县文物管理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彩云绮梦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的伟大跨越》孔祥庚,云南人民出版社;《旅游影响下的阿细女性实践对可村的的研究》蒋如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南民族村落信息贫困研究小世界生活情境的视角》杨峰、张小倩、张月琴,经济科学出版社;《彝学服务发展研究》王明贵,民族出版社。有专家评论,《彝学服务发展研究》“能够把许多‘道理’和‘真理’糅合起来,把‘本来就有’和‘无中生有’融会贯通,满足各方需求”“该书通过彝学研究的理念创新,实践创新,对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作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的一个具体行动”[4]。
(三)文学艺术
文学前此未纳入“彝族”研究成果统计,这不利于对彝族研究的整体认识,因此本年度对出版的作品择要作了统计,主要有:《识记撒梅》钱凤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西行影记》马晓峰、庄均,四川美术出版社;《爨字韪书璞玉光》王明贵主编,三江文艺出版社;《彝文格律诗新探新泽西花园》王明贵,民族出版社;《火焰上的辩词吉狄马加文集》吉狄马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生为兄弟》吕翼,安徽文艺出版社;《云端小学》迟慧,春风文艺出版社;《归山图》英布草心,作家出版社;《支格阿鲁歌谣故事集(上)(下)》安天荣、李幺宁主编,贵州民族出版社;《金沙滚滚》饶红梅,云南人民出版社;《走出悬崖村》陈杰、刘旻,中国工人出版社;《羊群里的孩子》李姗姗,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文艺创作方面,在本年度持续诗歌创作热潮,散文及小说多着眼于反映彝族生活及教育现状。
(四)其他专著、教材工具及译作
没有归类到前述3类的著作有:《彝语凉山话语法标注文本》马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彝医方剂学》张吉、方文才、王敏,民族出版社;《藏彝侗壮民族多形态胡琴音乐集成》席玲玲、谭勇、韩利,民族出版社;《中国南方民间文学典籍英译丛书梅葛汉英对照》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学楚雄调查队;邓之宇、张立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南方民间文学典籍英译丛书彝族民间故事汉英对照》张永祥、H.W.Lan作;汤茜、张立玉译,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南方民间文学典籍英译丛书查姆汉英对照》张永祥、郭思九、陶学良、H.W.Lan;杨柳译,武汉大学出版社。
四、“彝族”研究相关会议及活动
除了专业性较强的学术研究之外,一些学术研讨会议、学术(学会)机构的建设、节会中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有关的培训会(座谈会)、一些学会组织的常规活动等,是“彝族”研究的重要支撑或基础,在此作一概要介绍。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学术研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西南地区2021年会暨助力乡村振兴社会工作研讨会在成都召开,特设“彝路相伴”分论坛学术研讨会(11月13日),“彝路相伴”是易地搬迁及安置新型社区治理三年行动计划,旨在开启搬迁群众新生活。[5]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彝学研究院建院1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毕节举行,出版发行了《爨字韪书璞玉光》,对10周年的项目、著作、论文、发明专利、获奖等作了统计(12月7日)。
二是机构建设:四川省彝医医院正式挂牌(3月18日),贵州省六盘水市社会科学院彝族文化研究基地成立(7月9日),云南省南华县彝族服饰传习所挂牌成立(2月3日),昆明市蟠龙区双龙街道乌龙社区彝族民俗文化展厅建成开放(9月),深圳盐田区文化馆彝族文化分馆开展体验(12月)。机构建设方面虽数量有限,但形式多样,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及文化传播。
三是节会:“中国·双柏2021彝族虎文化节”开幕(3月22日),“秀美马边·彝茶飘香”2021中国乐山·马边第四届小凉山采茶节文艺晚会暨“中国彝茶之乡”彝茶公共辨识标准发布会举行(4月3日),“中国峨边·北京宣传周”举行(7月30日),四川省第六届彝汉双语演讲比赛颁奖典礼在西昌市邛海宾馆举行(9月28日),中国乐山·马边彝族风情狂欢节暨“孟获达斯”摔跤大赛在马边县体育馆圆满落幕(10月3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会议(COP15)在昆明举办,在COP15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与成果展馆的彝药展块(10月11日至15日)。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加入为探寻民族研究新路径提供一定参考。[6]
四是座谈、培训:贵州省彝学研究会在贵阳市举行“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书写贵州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年会暨发展彝族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企业家座谈会(7月24日),楚雄州2021年彝族服饰(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在楚雄开班(9月29日)。
五是常规活动:贵州省赫章县彝学研究会(1月15日),云南省巍山县彝学会(2月4日),四川省雷波县彝学会(6月25日)分别召开了年度工作会。其他彝族聚居区域的地方性常规活动因疫情及其他因素影响,未见报道。
由于疫情持续影响,2021年度学术讨论会议活动有限,部分文体类活动也选择线上活动形式,较往年会议活动国内国际两开花的局面大为沉寂。但个别文体类活动采取的线上互动形式取得不错效果,这也许是疫情时期各项会议活动值得借鉴的开展形式。值得重视的信息是,非滇川黔桂彝族传统聚居区域的深圳市盐田区,其文化馆设置了彝族文化分馆,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张力,以及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城市的文化包容性。[7]而彝医作为中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有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医疗实践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第二个彝医医院。
五、关于“彝族”研究的讨论
本研究受搜索手段局限,部分彝文文献著作未能通过“彝族”主题词搜索呈现,同时介于各报刊媒体及书籍出版有延迟,在搜索日期之后仍可能出现未被收入本研究的2021年度出版文献著作等。虽不能穷尽所有本年度彝文文献及著作,本研究大体也可反映2021年度中国彝学研究基本情况。
2021年时政类文献异军突起,源于本年度是地方党委、纪委和人大、政协换届期间,州市一级党委、纪委、人大常委会、政府、政协领导班子成员名单要在州市级报纸上公布,是少数民族的要标注民族成份,所以在相关文献检索中都会呈现。这在凉山日报(汉)和楚雄日报(汉)的文献量大幅上升中得到印证。如果减去这类非研究型资讯和信息类文献,2021年度彝学研究文献的数量相比于2020年度有所减少如图11。
图11 “彝族”研究文献发表年度分布(2000-2021)
从文章发表数量连续三年的负增长现象来看,彝族研究正处于学科研究方向转型关键期。过去,彝族研究主要有两个传统方向,一是以彝族聚居区为例的彝族民生医疗为重点的自然科学研究,一是以彝族文化传承为重点的社会科学研究。无论是哪一种,都更多地关注彝族本民族人民,针对性及代表性强,但层次单一。所幸在2021年度,此类将视野落于单一民族的研究形式已有所突破,出现更多关注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的作者,彝族研究正积极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探索发展新途径。
2021年度彝学研究,在学术方向上做了重要转向,政治站位更高,大局意识更强,研究者响应国家号召,从单一民族的研究开始转向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并与此前热门的凉山彝族、医疗卫生、文化传承等研究方向相结合,开辟了新的研究发展路线。继脱贫攻坚全面完成之后相关研究也告一段落,接续的乡村振兴成为国家重大战略,有关乡村振兴的研究继而成为新的研究对象。与此同时,一些研究者注意到新媒体传播手段对文化传播和传承产生的影响,从短视频、直播、“云”传播等角度思考彝族文化传承、创新。[8]从彝学研究文献发表年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在经历了高速上升与稳定发展阶段后,彝学研究进入阶段性回落时期,未来发展如何,还需长期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