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2022-03-22张守涛
赵 慧 程 楠 张守涛 姚 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南京市浦口区作为南京唯一的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始终紧扣“都市近郊型数字乡村”发展定位,将数字化作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切入点,统筹全区数字基建、数字产业、数字服务、数字治理,形成了“遍地开花、百景争艳”的喜人态势。为更好地使数字乡村成为浦口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产业发展的新高地、美丽浦口的新名片,本文在资料搜集、座谈交流、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其做法,梳理其瓶颈,并对推进路径加以探析。
一、浦口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优化网络设施,建设大数据中心平台。一是加快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全力推动全域数字化。全力打通光纤入户最后“一公里”,实现100%光纤到户覆盖,宽带接入能力达1G bps,农村地区全面进入光网时代,数字鸿沟逐步弥合。启动乡村4G深化普及和5G探索应用行动,对接专业技术团队制定完成区域规划方案。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1295个5G基站、3477个4G基站,各涉农街道均匀分布,实现农村区域4G网络覆盖率达100%,5G网络覆盖率超95%,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100%,远高于2021年底全国73%的互联网普及率。二是建成浦口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加快打造中枢大脑。搭建完成的“浦口数字乡村大数据中心”,涉及基础资源、智慧农业、惠农服务、乡村治理等七大板块,形成了以农产品透明供应为核心的浦口智慧农业体系、以聚合和普惠为核心的一站式“三农”服务体系、以社区为单元网络的乡村治理样板。平台目前已整合区内47个相关单位涉农数据,对接省、市、区20余个信息化系统,梳理600余项数据表单,数据量达4000余万条,基本实现涉农数据一屏全览、一网统管,为浦口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数据底座及决策依据。
搭建应用场景,助力农业数字化转型。汤泉农场数字大田围绕农业生产环节,进行农情、农水、农机、农事四个部分的智能化升级改造,提升汤泉农场农业产业化水平,降低人力投入60%以上,农机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水、肥、药作业效率提高10%—15%。绿丰源谷数字温室通过安装无线农业物联网数据采集设备、视频监控设备以及水肥一体化控制设备,将数据集成至物联网系统,利用手机端、电脑端对农作物进行远程监控,实现农业生产在线指导与控制。通过搭建数字化生产管理系统、设施环境测控系统与先进的设施农业机器人生产系统,打造透明农场体系,为农产品透明供应提供数据支撑和溢价依据。永宁联合社区数字渔场通过搭建水产生产管理系统、水质监测系统、增氧系统、水产养殖环境测控系统及无人投喂系统等,在养殖环节打造了全产业链信息化覆盖和智能化控制、渔业资源统筹管理和科学决策的浦口数字水产示范区。2022年实现产值提升1600元/亩,人工投入减少150元/亩,投入品投入减少200元/亩,青虾收益提升了46.4%。星甸数字猪场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和视频智能分析技术,搭建生猪可视化智能监控系统、生物安全管理系统,采集存储与生猪生产相关的视频及基础信息数据,为生猪养殖企业提供标准化支持;同时实时掌握生猪生长情况,辅助做好疾病预防,提升安全等级,帮助养殖企业做到精准监测、智能管理。
集成先进技术,推动基层治理高效化。一是全方位精细管理。自主开发“大联勤网格化社会治理模式”,通过信息化指挥系统,开展联勤巡防、联动指挥、联合执法,实现快速受理、实时指挥、分流处置和解决反馈,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21年以来,全区处理大联勤总工单145725条,办结145671条,办结率达99.96%。同时,推动“互联网+社区”“互联网+党建”建设,配合工作人员手机端App、居民端“我的浦口”公众号,为居民搭建诉求反馈渠道,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共建共治,全方位提高基层治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二是全链条高效服务。建立社区数据中心,打造社区基底数据库,将分散的数据汇聚、归集成一体化数据体系,最大化发挥数据价值,实现乡村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并实时更新,确保数据信息资源的有效性。系统搭建人工智能分析模型,以算力换人力,优化基层工作环节,降低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整合数据资源,助力“慧”农服务更惠农。一是智慧服务民生。搭建“汇浦”一站式信息服务平台,以信息化全面服务涉农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围绕浦口都市近郊型乡村特点,深入服务对象画像勾勒,依照“便民、利民、惠民”的管理原则,以科技服务农民为宗旨,以数字化技术为纽带,打造一站式“三农”服务平台,通过平台面向政务服务、农业服务、生活服务、公共服务等4大服务领域汇聚179项惠农服务,提高了农业服务效能,延伸了产业链上下游服务,构建了农业产业互联网生态圈,助力提升117万浦口居民生活服务与保障质量。二是高效配置资源。优化民生资源配置,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试点区内18家中小学光纤宽带覆盖率达94%,名师课堂、名师网络课堂均完成应用落地。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7家乡镇医疗机构远程医疗覆盖率达100%,乡镇级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加强乡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率先打造“文旅浦口云”平台,以“云”的方式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为市民群众提供一站式文旅体生活服务,实现由“办文旅”向“管文旅”转变。
二、浦口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存在的瓶颈
数字应用融合不畅,供需资源尚待链接。一是技术创新不足。数字农业具有显著的多学科交叉特点,由于农业的生物特性,将工业信息技术直接用于农业领域往往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必须开展基于农业生物特性和农业问题的专题研究。浦口数字农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将已有先进农业技术进行场景化应用,优先考虑的是可以广泛推广的技术成果,例如在大田种植、水产养殖、设施种植等领域进行试点示范,但在数字化育种、农业人工智能、作物生长模型研究等前沿创新领域尚未开展相关研究。 二是应用融合不畅。一方面,对数据的分析、建模水平不高,对产业本身的降本增效作用不明显。“一张图”大屏加上视频监控是标配,除了展示作用,或者减少一部分人力成本外,无法以数据实现农产品质量的优化。另一方面,目前数字农业市场项目型的应用居多,缺乏成熟的标准化软件,尤其是农业生产、农业管理类软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不明显。
运营模式传统单一,市场化运作有待深入。一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浦口数字乡村建设至今已持续投入4.9亿元,重点涉及智慧农文旅、森林防火、长江生态保护等领域,其中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一、二期项目分别安排区级财政资金1953万元和2500万元。在数字乡村建设初期,主要依靠政府财政资金无可厚非,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缺少直接或间接融资等外部资金渠道就会成为其扩大生产能力的主要制约因素,直接影响数字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运营模式难以持续。数字乡村的内生发展是一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业务体系庞大,内生发展模式需要激活数字乡村各参与主体,通过建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形塑政企合作和政民互动的协同模式。浦口数字乡村单纯依靠政策帮扶、财政补贴等输血式外生资源驱动,经济基础难以负担乡村数字治理所需的各项要素投入费用。囿于资金体量和机制限制,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的程度较低,从而影响了数字乡村建设的长足发展。
信息孤岛依然存在,数据价值有待挖掘。一是数据获取范围窄。浦口数字农业技术应用场景单一,大部分应用还停留在生产环节,以物联网技术应用为代表,目前主要停留在大田种植的灌溉,设施农业的光照、温湿度、水肥一体控制,水产养殖的自动增氧,畜禽养殖的环境控制等。产业链其他环节的信息化和数字化程度较低,如流通端的精准溯源目前仅局限于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协同,消费端依赖于电商平台,数据多元、零散、质量差等情况比较普遍,缺乏与农产品生产数据的融合,未形成闭环的全流程数字化能力。二是数据资源整合难。调研发现,浦口数字乡村建设内容涉及产业、治理与服务三大领域,在区级层面,除区农业农村局外还涉及区委组织部(党建红云平台)、区委政法委(大联勤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区行政审批局(政务服务平台)等单位,各单位在数据采集时口径不同,给数据采集、整合和共享带来较大阻碍。另外,因跨部门共享机制不健全、政策滞后等原因,“不愿共享”“不敢共享”“不会共享”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数据资源共享应用的整体效能。
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字生态有待营造。一是在人口结构上。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充分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农村中青年人外出务工,只留下一些老人、妇女、儿童,以至于许多村成为所谓的“993861”部队,而这一群体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有限,面对数字技术的使用门槛,存在对数字乡村服务参与不足的情况。二是在应用能力上。部分涉农政府部门干部学习与使用信息化技术及设备存在困难,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较低;基层农技队伍知识严重老化,年龄结构、专业结构、梯次结构不合理现象普遍,推广新技术的人才尤其缺乏;农民信息意识薄弱,大多数农民的信息化应用仅停留在新闻浏览、娱乐等层面,而将信息化技术、设备和服务用于促进农业生产和改善生活则严重不足。此外,农业生产规模小,很多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生产和经营,致使现有的农业机械、设备、农具以及劳动力利用不充分,导致单位面积的投入成本较高。
三、浦口数字乡村建设赋能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从技术单点应用到产业“智改数转”。浦口目前还存在数字技术“单点应用”多、产业链“综合应用”少,多形态智能化技术在示范区运用多、覆盖更大区域和更多农户少的现象。一是注重全链条发展。坚持“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发展导向,借助南京国家农创中心科技创新资源,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原则,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视角、全过程的数字化改造,推动数字乡村技术与传统农业相互融合,改造传统农业供应链体系,再造智能化的供应链生态,探索建立上下游协作机制,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创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积极培育新业态。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求,立足汤泉农场数字大田、永宁联合社区数字鱼塘、绿丰源谷数字温室、星甸数字猪场等四大典型应用场景,充分利用赵春江院士工作站等优质团队和资源,通过产业链数据收集、汇聚、整理和挖掘,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康养体验、农事体验、民宿文化等新产业新业态,进而形成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实现由核心产业向衍生产业过渡,最终向配套产业发展。三是强调龙头企业带动。综合考虑产业发展状况和产业融合发展要求,加快培育一批诸如丽铭农庄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按照产业透明化模式重组,通过生产端、流通端、消费端全环节数字化,打造订单生产、透明供应、信任消费的赋能体系,实现从生产到消费的“产能聚集”和“产品销售”,从消费到生产的“需求汇聚”和“订单分发”,从政府角度实现市场监管和透明供应,从居民角度实现透明履历查询和信任消费,进而创响一批诸如“永宁青虾”等全国地理标志的“土字号”特色品牌。
从单一政府主导到多元协同共治。数字乡村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在深入了解和分析本地实际需求及发展现状基础上,结合建设项目特点,探索相应的建设和运营模式,实现数字乡村创新、集约、高效、可持续发展。一是理顺政企社三者关系。在数字乡村建设中,政府有追求治理绩效推进乡村振兴的目标,企业有追逐市场利润的动力,农民有实现共同富裕的向往。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建“政府主导、企业运营、社会参与”的市场机制,最大限度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积极探索“公投民建、公管民营、先建后补”的可持续发展机制,构建政企社良性互动、相互赋权、彼此增能的制度化安排。二是引导撬动社会资本。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秉持数字化、市场化、系统化“三化”协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原则,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的融资合作方式,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支持龙头企业进行投资,在生产、加工、物流和销售等方面开展合作,加大对智能化设备购置、重大应用示范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三是加快产学研用合作。广泛整合政、产、学、研、用、金、媒等资源,构建“技术人员+咨询专家+地方政府+产业经营主体”多元衔接机制,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面向数字乡村贡献科技创新成果,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成立一批具备科技创新和创业孵化能力的机构,推动各协同创新主体加快对一些关键技术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和对新产品新模式的应用推广,实现多方共赢。
从封闭分割应用到共建共治共享。随着浦口数字乡村建设从破冰期走向深水攻坚期,数据治理的“碎片化”问题凸显。“碎片化”现象以全链条的方式存在于数据采集、归集、开放共享等全周期过程中。一是数据权责明确化。在建立富有弹性的制度规范体系、消除数据治理的规则空白的基础上,政府内部实施省域一体、条抓块统的首席数据官制度,促进体制贯通。同时,明确数据资源所有制、数据及其产品服务的定价分配制度等,促进具有公共属性的数据流通,保障各类市场主体分享数据的权利和机会平等,从而合力建成共建共享共治的良好生态。二是台账管理闭环化。利用浦口区信息中心正在建设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统一扎口梳理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对接端口,推进数据全量汇聚,实现数据“应汇尽汇”。在此基础上,对全区各条块数据资源进行归集、整合、编目与挂载等全流程闭环管理。同时,构建全省“数据目录”台账闭环管理大平台,简化数据申请渠道,明确数据使用方向,提高数据使用效率。三是试点推广贯通化。以治理数字化、服务数字化为创新方向,主动转变和创新社会治理理念,采取“点上精选(东葛社区)、线上链接(街道社区)、面上拓展(浦口全域)”的方式,通过集成信息化、智能化、AI识别、模型算法等先进技术,构筑浦口区域应用场景揭榜挂帅的双向贯通路径,做优数据共享,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从中国传统农民到现代新农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手机成为“新农具”,直播带货成为“新农活”。提升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一是盘活本土资源。深化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农民数字技能培训,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开展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村(社区)第一书记、科技镇长团等主体作用,不断提升乡村人才队伍数字素养。二是借智高端资源。抓住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的重要窗口期,加快培育数字乡村领域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员到乡村兼职挂职、技术指导、项目合作、基地共建和离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完善农业农村信息化领域科研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创业创新。三是深挖乡贤资源。借助本地乡贤“德高望重”优势,大力实施引才回归、引业回乡、引智回哺、引资回流工程,引导鼓励在外优秀企业家、农村实用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回乡创业,积极助力数字乡村建设;结合区域、行业和当前乡村发展实际,通过加大资金激励、落实政策扶持、健全社会保障等方式,鼓励在外乡贤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出谋划策,利用自己的资金优势投资实业,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牵线搭桥等,形成数字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群众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十四五”是实施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在全球疫情肆虐、经济放缓和增长乏力的大背景下,数字经济在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展现强劲态势,浦口正瞄准农业农村现代化主攻方向,聚焦重点领域和短板弱项,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动能”,助力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做强浦口乡村建设“数字样板”。同时,浦口也将尽快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经验,最终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