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困境及提升策略

2022-03-22俞静宜郑君辉

中国国情国力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减培训家长

□ 俞静宜 郑君辉

“减负”一词在教育改革中已不是首次出现。20世纪50 年代,国家就针对学生的学习负担提出了“减负”[1],尽管减负已持续进行近70 年,但学生的“负担”仍然存在。2021 年7 月24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压减作业总量、时长和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2]。“双减”的力度不同以往,决心更强,范围更大。“双减”政策坚持一手抓减负,一手抓提质,不仅要解决学生的课业、校外培训负担和家长经济负担问题,更要解决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目前,“双减”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想深入发展仍需家庭教育的积极参与。然而,当前家庭教育仍存在观念“错位”、能力有待提升和社会支持不足等现实困境。因此,在审视“双减”实践成效的基础上,剖析家庭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多层面的改进建议,对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和“双减”政策的落实均有现实意义。

一、“双减”政策的实践成效

2021 年12 月21 日,召开了“办实事、见实效”系列新闻发布会[3],主要介绍“双减”实践活动成效。在“双减”实施后近四个月里,学生的课业负担得以减轻,教师和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得以提高,家长的教育焦虑得以缓减,“双减”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一)“双减”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缓减了学生学习焦虑

长期以来,超量的作业与校外培训带来的双重负担使学生一度失去正常的成长时空,产生严重的学业焦虑、分数焦虑、排名焦虑和考试焦虑[4]。据报告,“双减”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的学生大幅增加[3],这说明:“双减”下作业总量和时长得到有效控制,作业质量和学校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转向“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拥有更充足的课外空余时间和正常的成长时空,学生校内外的课业压力和学习焦虑得到缓解,有更多的时间去“喘息”,去挖掘生命里的美好事物,去激发自身的潜力和天赋。

(二)“双减”减少了教师繁杂事务,增加了教师“教育时间”

一直以来,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大多被繁杂事务占领,真正投入教育教学中的时间严重不足。这一现象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减弱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双减”政策的要求“倒逼”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设计水平和教学评价水平方面付出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据报告,“双减”后,超过九成的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去,课堂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高[3]。由此可见,“双减”让教师回归教育本体,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有限课堂”的教学效率,提升“有限作业”的质量,让课堂教育成为教学的主阵地,从而让学校成为基础教育的主阵地。

(三)“双减”提升了学校课后服务,提高了学校教学质量

近年来,学校忙于应对各类繁杂事务,未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研活动。同时,校外培训愈发壮大,造成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局面。为扭转这一局势,“双减”政策提出相应要求,不仅使得校外学科培训机构逐步退出市场,也促使学校有意识地规避部分低效的事务,更多关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后拓展活动。“双减”后,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学生参与到课后服务中[3]。这表明:“双减”有效提升了学校课后服务和教学质量,激发学校整体的活力,让学校形成一潭“活水”,将学校从“短视化、功利化”的教育困局中解放出来,真正回归教育主体地位。

(四)“双减”减轻了家长经济负担,缓减了家长教育焦虑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深入当代家长的灵魂,大多家长选择报班来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然而,盲目报班不仅未能缓解家长的教育焦虑,反而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双减”后,校外学科类培训大幅压缩,大量家长选择自己陪伴孩子度过课后时间。此外,据“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家长‘双减’政策态度”调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之后,72.7%的受访家长表示教育焦虑有所缓解,中等收入群体缓解比例更高[5]。这说明,“双减”下,学生统一在学校里“补课”,放学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不仅解除了家长接送孩子难、辅导孩子难的后顾之忧,也较好地缓解了高额辅导费给家长带来的经济负担及其教育焦虑状态。

二、“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现实困境

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6]2021 年10 月23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旨在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双减”政策和《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加深刻的“不缺位”要求,赋予了家庭教育更丰富的角色。然而,当前家庭教育存在观念“错位”、能力欠缺、社会支持不足等现实困境。

(一)认识层面:家庭教育观念“错位”

目前,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存在“缺位”和“错位”两种问题。其一,“缺位”家长认为家庭只需负责孩子的“生养”工作,教育的任务必然是学校的事情。“养教分离”的观念使得家长顺理成章地把子女养育职责甩手于祖辈或将家庭教育职责推脱给教师。其二,“错位”家长切实重视孩子的教育,但选择将孩子“送出去”,让教师,培训机构等人员教育培养。事实上,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必不可缺性。家庭是进行多方位教养的最佳场所,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要求家长必须注重对孩子进行身体素质、生活技能、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等教育。倘若家长选择“砸钱”的方式把孩子送到别人手里教育,就好比把力气用错地方,即使耗费再多的力气也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二)能力层面:家庭教育能力有待提升

《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中显示:“当前,我国家长普遍具有迫切教育好子女的强烈愿望,但不具备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缺乏家庭教育能力,导致家长对子女教育充满迷茫和焦虑。”[8]无效沟通和不当的教养方式是家长家庭教育能力和水平不足的直接表现。首先,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不知如何与孩子沟通的问题。父母往往有好好沟通的意愿,但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学习经验使他们缺乏共同话题,无效的沟通并不能增加双方的亲密,反而会在孩子心中留下负面印象。其次,家长缺乏恰当的教养方式。一些家长过分宠溺孩子,另有一些家长习惯采用专制手段压迫孩子学习,当孩子提出反抗意见时,甚至会采用极端的方式。这些行为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父母和孩子间产生隔阂,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成员幸福感降低,成为阻碍当前家庭教育发展的“拦路虎”。

(三)外部条件:家庭教育社会支持不足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教育“内卷化”的焦虑氛围日趋累积,教师、家长和学生都面临着相当的竞争压力。家长很难全身心地照顾孩子,只能将孩子托付给校外培训机构、保姆或者祖辈等“代抚养人”。由此带来的高额教育支出迫使家长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才能缓解经济负担,造成金钱和时间“双无”的局面,有效的家庭教育的时间很难真正得以保障。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仍局限于以成绩作为主流评价标准。在这一评价体系下,社会整体缺乏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意识,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平台不足,家庭教育指导体系不够完善,家长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支持,无法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不能及时获得具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无法确保家庭教育有效开展。

三、“双减”政策下家庭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创设良好环境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和健全要发挥政府部门统筹指导作用,积极推动以家长为基础、学校为主体、社会为平台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与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共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政府有关部门要提供制度保障,包括法律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其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家庭教育促进法》都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9],并对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提出了相应要求,为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法律保障。其二,政府部门要加强对家庭教育指导队伍专业化管理,组织开展家庭教育服务人员队伍的建设,制定家庭教育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设立家庭教育指导师的培养标准和资格认定门槛,提高家庭教育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其三,政府部门要建立评估督导政策,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列入质量评估范畴,依据相应评估规范进行评估。

除建立制度保障外,政府有关部门要推进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共享服务平台。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需要,组建由家庭教育权威人士牵头,学校优秀班主任、社会志愿工作者和有充足育儿经验的家长共同参与的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同时,政府部门要引导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建设线上共享服务平台,平台设立包括专家公益讲座、家庭教育专业课程、提供针对性指导的社会志愿者服务热线以及家长互助论坛等服务内容。此外,政府部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学校应协力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指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和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调查指出:“学校是家长最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渠道,但当前学校仍面临资源和途径无法满足家庭教育现实需求的情况。”[10]因此,政府部门要整合长期从事家庭教育的社会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和服务站点的资源,使其与学校所能提供的服务相结合,协同促进学校家庭指导服务体系发展和完善。

(二)开展有效家庭教育指导,提升教育水平

“双减”政策将教育交还到家长手中,赋予家庭教育更多的时间和教育责任。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普遍证明,儿童在学校的学业成果和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表现直接受家庭教育品质和水平的影响[11]。因此,“双减”下,政府部门、家庭教育机构和平台应提供更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学校应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培训,家长必须主动提高家庭教育内在逻辑和科学规律的认知,学习掌握专业的家庭教育知识,从而为家庭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

1.有关部门通过落实家庭教育指导体系提供保障

在各级政府的统筹下,婚姻登记、医疗保健机构、妇女联合会、社区和新闻媒体要协同完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在不同阶段,针对不同主体宣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提供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有研究指出,父母离异与未成年人犯罪有较大的关联性[12]。因此,婚姻登记处应通过现场咨询辅导、播放宣传教育片等形式向办理结婚或是离婚登记的当事人进行宣传,使他们更谨慎、严肃地对待婚姻。在孕前,医疗保健机构应向家长开展科学养育知识的宣传,使家长能提前掌握为孩子营造优质善养环境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降低孩子出现需要矫正问题的风险。在上学阶段,学校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定期组织公益性家庭教育讲座和实践活动。在学生严重违反纪律时,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应对家长开展针对性指导工作,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和机构协同解决问题。此外,家庭教育指导应采用线上和线下相联动的方式。在线下,以社区为单位开展面向居民、村民的线下宣传、培训活动。在线上,通过互联网等新闻媒体面向大众宣传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传播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

2.学校应该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培训工作

家长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必须重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首先,学校要强化整合各方资源的能力,推进“家校协同共育”生态环境的建设。有专家指出:“学校要牵头组建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学科教师和班主任等在内的咨询团队,建立家校联系网络平台或网络咨询空间,为家长管理孩子提供科学指导、帮助和咨询。”[13]学校要定期邀请家庭教育专业人员举办培训讲座,为家长提供答疑解惑的咨询服务。学校还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力量,班主任是家长寻求家庭教育指导的最佳人选,学校要对班主任等教师提供专业培训,提高他们指导家长的意识和能力,使其成为链接家庭和学校的纽带,为家校协同育人提供支持。其次,学校要利用课外拓展时间邀请家长发挥一技之长,为学生授课,或者开展亲子读书会、亲子运动会等实践活动,为家长营造融入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机会,逐步学习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此外,家庭教育还应成为一门课程、一门学科,如在高等学校开展专门的家庭教育课程,充分借助学校力量使家庭教育不断走向科学化和专业化,培养专业的家庭教育服务人才。同时,通过学校教育传递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破解“5+2=0”的困局,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

3.家长通过自觉参与家庭教育培训活动提升自我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应同教师一样做到“持证”上岗。首先,家长要树立承担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意识,自觉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积极转变自我身份定位、轻心理抚养和“成绩至上”的观念,完成从“甩手掌柜”到“合伙人”,从重物质抚养到重心理抚养,从“成绩至上”到“成长至上”的观念转变。其次,家长应当积极参与政府部门、家庭教育指导机构以及学校开展的家庭教育指导培训活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指导平台提供的课程、讲座等资源,阅读家庭教育读本,从而掌握科学系统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不仅要学会用恰当的方式与班主任积极沟通,及时获取孩子在校情况,配合班主任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工作,还要能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重视心理的沟通和对话,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帮助孩子从心底建立自信。总而言之,家长应主动通过培训、咨询和阅读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中去,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等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有意识地建立民主、健康和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孩子全面、多元和健康发展提供切实保障。

猜你喜欢

双减培训家长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家长请吃药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