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区精神研究述评

2022-03-22

苏区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老区革命中国共产党

提要: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老区精神的历史生成、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时代价值、弘扬路径及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现有研究成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未来进一步深化老区精神的研究,应首先辨明老区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之间的关系;充分挖掘史料,增强老区精神研究的深度;密切联系时代问题,增强老区精神研究的广度;进一步拓宽老区精神研究的视野,不断破解研究难题,提高研究质量。

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形态,老区精神便是其中一种。老区精神是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老区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伟大精神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老区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我们不能忘记我们是从哪里走来的,永远都要从革命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1)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44页。显然,老区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但是,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精神形态相比,学界对老区精神研究的历程与现状作系统性梳理的成果极少。对此,本文拟对老区精神研究的历程与现状作一系统性梳理与分析,并为进一步深化老区精神研究提出参考性建议。

一、老区精神研究的历程回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区和老区人民,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这些牺牲和贡献永远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丰碑上。”(2)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45页。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高度重视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红色基因传承。1951年8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为革命老根据地人民的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386—387页。1973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河北邯郸考察时嘱托当地领导干部:“一定要把老区建设和群众生活搞好,把工农业生产搞上去。”(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邓小平年谱(1904—1974)》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1986页。1996年9月,江泽民在视察京九沿线革命老区时强调:“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跟着党,艰苦卓绝,前赴后继,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形成了光荣传统。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我们要把老区的精神和传统世世代代传下去,永远发扬光大!”(5)何平、卢晶、吴恒权:《任何时候不能忘了老区人民——江泽民考察京九沿线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纪行》,《人民日报》1996年9月24日,第1版。2003年9月,胡锦涛在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时指出:“革命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对我们坚定信念、鼓舞斗志、做好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永远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6)樊如钧:《胡锦涛在江西考察工作时强调 继承发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人民日报》2003年9月3日,第1版。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河北阜平、山东临沂到陕西延安、贵州遵义再到江西井冈山、安徽金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革命老区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间他多次强调:“吃水不忘掘井人。我们决不能忘记革命先烈,决不能忘记老区人民,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7)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第47页。

革命老区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革命老区的重视,不仅推动了革命老区与老区精神研究阵地、宣传平台的相继建立,也引起了国内学界对革命老区与老区精神研究的高度关注。在研究阵地方面,1990年7月9日,为促进革命老区的建设发展,在陈云、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倡议下,经党中央批准设立了由国家乡村振兴局(原国务院扶贫办)主管的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作为一种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以“全心全意为老区人民服务,协助党和政府促进新时代老区振兴发展”为宗旨。(8)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简介》(2022年7月10日),中国老区网:http://www.zhongguolaoqu.com/index.php?m=content&c=index&a=lists&catid=25。1990年代以来,全国各地的老区建设促进会先后创建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国老区建设》《源流》《红土地》等期刊,研究与宣传老区精神,助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

在研究成果方面,国内学界主要聚焦于以下两个维度:一是关于革命老区的研究。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成立以来,先后向党中央、国务院正式上报了《关于革命老区现实情况和政策性建议》《湖南新化、安徽金寨两县库区人民的呼声》《关于中国老区的若干资料》等诸多报告材料,为革命老区与老区精神研究作出重要贡献。1997年6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了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主编的《中国革命老区》。著作较为全面地记述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发展过程以及党、政、军、群组织的建设状况,也系统介绍了革命老区建设的成就、扶贫开发工作、自然资源开发和发展规划等。2017年6月,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组织编撰了《全国革命老区县发展史丛书》,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正式出版。这部丛书主要记述了全国各革命老区的百年发展史,填补了革命老区红色家谱上的空白。二是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如黄宏等主编的《弘扬革命精神系列丛书》、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编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等,对不同革命老区的精神形态,如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从历史生成、精神内涵、时代价值、弘扬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深刻阐释,是新世纪以来的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系统性研究成果。

国内学界关于老区精神的研究始于21世纪初,起步较晚,但是对于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地域性革命精神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它们与老区精神的联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地域性革命精神是老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观点指出:“老区精神中,既有革命精神的因素,也有民族精神的因素。具体到一个地区的老区精神,首先和我们党和军队进入当地所处的时期有关,与我们党当时的中心工作有关。”(9)薛宝生:《学习与研究论集》,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6—207页。还有观点认为:“中国革命精神,是我们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革命老区最珍贵的政治资源和文化品牌。”(10)丁凤云、黄宏主编:《沂蒙精神》,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37页。二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各精神形态对振兴革命老区的积极作用。李忠杰指出:“苏区精神的研究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个中心、大局,最重要的就是革命老区的改革、建设和发展。”(11)李忠杰:《深入研究和大力弘扬苏区精神》,《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第1期,第15页。刘泽双等人则认为:“大别山精神的弘扬和推广既能对大别山革命老区的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也将会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的优化以及优秀革命传统的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12)刘泽双、赵毅:《大别山精神研究中存在的几个认识误区》,《老区建设》2015年第8期,第9页。薛宝生也认为老区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形态的总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轮番在全国引起感动,革命文化研究在借鉴传统文化、外国文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正在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旋律,重新成为推动发展的重要驱动和强力支持。”(13)薛宝生:《学习与研究论集》,第204页。

以中国知网为文献来源,以“老区精神”为主题进行检索,目前共检索出711条文献,其中,学位论文4篇、会议论文10篇、报纸文章106篇、期刊文章541篇。但是,这些研究成果绝大多数是宣传性文章,缺乏一定的理论厚度与思想穿透力。同时,在部分学术性文章中,老区精神也被置于老区扶贫研究中的次要主题。可见,将老区精神作为主要的研究论域,从学理上全面阐释老区精神的生成与发展及其践行路径等问题,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老区精神研究的现状

目前,国内学界主要围绕老区精神的生成、内涵、特征、价值及其弘扬路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老区精神的历史生成

精神形态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来源于其所属的社会存在。任何一种精神形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有它自身的生成依据。总体而言,国内学界大多从历史、理论、实践、文化等多维度探讨老区精神孕育形成的过程及其原因。一是历史依据。王作义强调:“历史铸就老区精神。老区精神是党和毛泽东等一大批老一辈革命家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同敌人浴血奋斗中,在创建发展和保卫革命根据地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14)王作义:《大力宣传弘扬老区精神 为老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第6期,第6页。二是理论来源。老区精神的形成过程与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发展、生成是同步的。譬如,赵耀宏指出:“延安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即毛泽东思想指导下的产物,它的核心是毛泽东思想。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延安精神。”(15)赵耀宏:《延安精神概论》,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47页。三是实践基础。石宝华表示,老区精神不仅是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也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得来的,在新的形势下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16)石宝华:《老区精神是中国人民的魂》,《中国老区建设》2016年第3期,第6页。郭凌云认为,“闽西老区精神在阶级斗争的急风暴雨中产生和发展,是阶级理想和阶级斗争经验的结晶”(17)郭凌云:《闽西老区革命精神对加强党的建设的方法论意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1991年第6期,第65页。。四是文化根基。余伯流指出:“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威武不屈,舍生取义’、‘爱国至上,精忠报国’、‘一身正气,救民于火’和‘敢为天下先’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一直滚动不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年代,这种民族精神和革命精神相结合,就凝聚成特定的‘苏区精神’。”(18)余伯流:《苏区精神新解读》,《党史研究与教学》2008年第4期,第11页。

(二)老区精神的基本内涵

国内学界对老区精神基本内涵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两个维度:一是对老区精神本身承载的党、军、民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意志品质等作系统性界定。如张学奇将老区精神的内涵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是伟大的革命理想,坚定的革命信仰,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二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伟大的创造精神。”“三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的奉献精神。”“四是无惧无畏,伟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五是积极的思想斗争,批评与自我批评精神。”“六是思想统一,步调一致,伟大的团结精神。”“七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八是勤俭节约,廉洁奉公的新风尚。”(19)张学奇:《老区精神的深刻内涵》,《中国老区建设》2002年第7期,第42页。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将老区精神的内涵凝练为爱党信党、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顽强斗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鱼水情深、生死相依的光荣传统六个方面。(20)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走好新的长征路》,《求是》2017年第2期,第38—39页。二是从老区精神的精神特质角度进行阐释。如胡润认为,自力更生是老区精神的核心,艰苦创业是老区精神的精髓,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意志是老区精神的显著特色,团结奋进是老区精神的灵魂。(21)胡润:《云南省西畴县弘扬老区精神的启示》,《广西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第151—152页。许宝财更侧重于“老区精神是一个历史概念。它凝聚着先烈们的历史功绩和革命老区人民的历史贡献。它的核心是:不怕牺牲,勇于奉献,艰苦奋斗,敢于胜利”(22)许宝财:《老区精神是宝贵财富》,《中国老区建设》2005年第2期,第63页。。三是基于某种特定的研究视角阐释老区精神的内涵。如孙功兵等人基于文化传承的视野分析老区精神的内涵,提出“老区精神具有拯救民族的担当精神、勇闯新路的探索精神、献身革命的牺牲精神、忠诚为民的服务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等五大价值内涵”(23)孙功兵、王常柱:《文化传承视野下的老区精神与中国梦》,《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26页。。姜约从美学的视野考察老区精神,强调:“在信仰层面,我们可以说老区精神的核心和灵魂是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仰。若从哲学本质的角度去看,则老区精神反映了老区人民对摆脱物质和精神枷锁,而获得某种程度解放的渴望和追求。”(24)姜约:《美学视野中的老区精神》,《中华文化论坛》2017年第12期,第100页。

(三)老区精神的基本特征

一种精神形态的基本特征是这种精神形态区别于其他精神形态的显著标识。关于老区精神的基本特征,国内学界的观点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老区精神呈现的整体性特征。黄宏等认为老区精神“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无产阶级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特别是老区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爱党爱军的高尚品质,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价值观念”(25)丁凤云、黄宏主编:《沂蒙精神》,第237页。。李资源也持有相同的观点,认为“民族团结精神是左右江革命老区精神重要特点之一,同时也是今天左右江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活力之源”(26)李资源:《民族团结精神与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几点思考》,《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6期,第26页。。除此之外,徐仁立指出,老区精神还具有实践性、地域性、大众性、创新性等鲜明特征。(27)徐仁立:《老区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代价值新探》,《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02—103页。二是老区精神蕴含的精神特质。薛宝生认为,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高尚的目标引导,追求理想、坚守信念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构成老区精神的鲜明特征。(28)薛宝生:《学习与研究论集》,第205—206页。

(四)老区精神的时代价值

价值的实质是从主体的需要出发,指的是客体的存在、属性等同主体的需要相一致或接近。凡是具有这种属性或状态的主客体关系,就叫作客体对主体有价值。国内学界对老区精神时代价值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老区精神的育人价值。田晓丽等提出,老区精神“有助于培养具有坚定政治信仰、远大理想、优良品德、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重大”(29)田晓丽、李可世:《老区精神对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探析——以广西老区精神为例》,《文教资料》2016年第14期,第135页。。二是老区精神的经济价值。杨霄认为,老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在根据地的实践结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力量源泉。(30)杨霄:《弘扬老区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乡村振兴》,《中国老区建设》2022年第2期,第52—53页。徐仁立强调老区精神在革命老区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老区精神中坚定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建设的强大动力,依靠群众、真心为民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建设的力量源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要素是老区建设的思想灵魂。(31)徐仁立:《老区精神的内涵特点及现代价值新探》,《百色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103—104页。三是老区精神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助推作用。白亚光指出,老区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直接赓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灵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32)白亚光:《深刻认识老区精神的意义》,《中国老区建设》2022年第1期,第46—47页。王建强调新时代“实现中国梦伟大事业同样需要老区精神哺育滋养,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得精神鼓舞,为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33)王健:《铭记革命历史 弘扬老区精神 奉献伟大事业》,《中国老区建设》2017年第7期,第12页。。四是老区精神的党建价值。袁继道认为,老区精神的价值功能体现在:“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作用;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引导作用;对执政的共产党继续坚持群众路线的促进作用;对共产党如何立党、如何执政的警示作用;对共产党如何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的启示作用。”(34)袁继道:《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比较研究》,《世纪桥》2012年第17期,第14页。

(五)老区精神的弘扬路径

凝练或总结一种精神的核心要义,不是就精神论精神,而是为了铭记历史、服务现实,将革命先辈们用生命铸就的伟大精神形态一代代地传承下去,成为个人与国家不断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那么孕育于革命战争年代的老区精神,在历经几十年的时代变迁后如何为现实服务呢?对于老区精神弘扬路径的研究观点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弘扬路径。戴爱国提出,弘扬老区精神“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念,树立信心”,“最需要的是保持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好作风”,“最注重的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最根本的是关注民生、务实为民”。(35)戴爱国:《推动跨越发展 必须弘扬老区精神》,《中国老区建设》2011年第1期,第23页。张智全表示,新时代弘扬老区精神应“坚持崇高的理想信念,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走出一条传统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诚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坚持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不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36)张智全:《不断赋予老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人民日报》2011年6月14日,第7版。二是以全国各地的老区建设促进会为主体的弘扬路径。谷安林提出,全国各地的老区建设促进会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弘扬老区精神:“一是倡导红色旅游”;“二是协助有关部门对承载老区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革命纪念地、遗址、标志物、纪念馆等进行修缮、保护,通过整理发掘革命斗争史料,认定一批纪念地和老区”;“三是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四是编辑出版红色书籍和史料”。(37)谷安林:《大力传承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老区革命精神 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中国老区建设》2011年第7期,第15—16页。三是以革命老区为主体的弘扬路径。王健认为:“老区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矿藏,做好新时代老区宣传工作,就是要深入挖掘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用老区精神牢牢占领宣传阵地。……老区一个个鲜活、真实、感人的革命故事凝结而成的历史经典,是老区精神的生动体现。”(38)王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老区思想 努力开创新时代老区宣传工作新局面——在“学习习近平老区思想、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老区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国老区建设》2018年第7期,第12—13页。刘建平提出,弘扬老区精神要紧密结合革命老区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故事,“及时推出老区脱贫致富过程中不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代表人物,宣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创新、先富帮后富的优秀品质和真实故事,展现老区精神的时代魅力以及在脱贫攻坚中的激励作用”(39)刘建平、王昕伟:《讲好老区故事 传承红色基因》,《党政干部论坛》2019年第12期,第19页。。

(六)老区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他革命精神的关系研究

对于老区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多认为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如有学者将老区精神作为井冈山精神、沂蒙精神、延安精神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形态的统称:“在中国民主革命辉煌历史长卷中的老区精神,以井冈山精神为开篇居于卷首,继之以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为巨制续篇。这些前后相继、比肩而立的老区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光照千秋的宝贵精神财富。”(40)本刊编辑部:《老区精神之魂:解放思想 锐意进取》,《中国老区建设》2008年第6期,第7页。有学者认为老区精神是“革命战争年代在各革命根据地创造形成的,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所以说老区精神是这些精神的总称和概括”(41)王作义:《大力宣传弘扬老区精神 为老区加快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中国老区建设》2010年第6期,第6页。。

三、老区精神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国内学者们从历史事实出发,努力挖掘史料,深入探讨了老区精神的历史生成、基本内涵、主要特征、时代价值与弘扬路径等问题,初步建构起老区精神研究的知识体系,为新时代进一步深化老区精神研究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但从总体上而言,国内学界对老区精神的研究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其一,关于老区精神的宣传阐释性文章较多,高质量的学术性论著较少。虽然目前国内学界关于老区精神研究的文章较多,但是大多数文章停留在老区精神宣传层面,或者是复原史实的“讲故事”层面,对老区精神进行学理性阐释的文章较少,也尚未有对老区精神进行系统性研究的专著。其二,关于老区精神研究的史料挖掘有限。从时间上来看,老区精神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发展于抗日战争时期,成熟于解放战争时期。从空间上来看,作为老区精神承载地的革命老区星棋罗布,遍布于全国各地。这就说明老区精神研究的史料挖掘上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三,关于老区精神研究的延展性不够。虽然国内学界从多个角度考察了老区精神的生发历程、科学内涵与当代价值等等,但是现有的研究与时代问题相融合的成果较少,致使老区精神研究的时代感缺位。其四,关于老区精神研究的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国内学界关于老区精神的研究多基于革命史研究范式,重复性研究成果较多,富有创新性的老区精神研究成果较为缺乏。

针对国内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对于老区精神的研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第一,辨明老区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之间的关系。2021年9月,党中央批准了中央宣传部梳理的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形态。在官方文献中,老区精神与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等伟大精神形态并列,显然,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整体与部分或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反观当前国内学界的研究成果,多认为老区精神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的总称,它们之间是整体与部分、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这种观点尚待进一步商榷。所以,未来进一步深化老区精神研究,应首先明晰老区精神的主体,挖掘老区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之间相区别的精神特质,揭示老区精神生成与发展所蕴含的内在规律,而后辨明老区精神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其他精神形态之间的关系。

第二,充分挖掘史料,增强老区精神研究的深度。老区精神孕育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团结带领老区人民进行的革命实践活动中。一方面,老区精神是各革命老区的精神共性的呈现。另一方面,革命老区遍布全国各地,不同地域的革命老区蕴含的精神形态各有其特色,这就意味着老区精神研究具有较为丰厚的史料来源。但是史料本身不会自我完整呈现,需要研究者对其不断进行深入挖掘。新史料有时不仅能够带来研究内容的创新,也会进一步增强研究主题的深度。如果史料单薄而粗略,或者是史料的呈现停留于“讲故事”的层面,那么老区精神的研究就很难有深度。因此,要把老区精神孕育形成的历程讲清楚,就需要充分发掘、利用新的史料,考证核准关于革命老区的人物、事件等的史料,并依据新的史料重新审视原有的认知,力求使老区精神研究的内容更加丰富、完备,增强老区精神研究的历史感。

第三,密切联系时代问题,增强老区精神研究的广度。老区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形态,其研究的落脚点在于铭记历史、服务现实。对老区精神的研究如果仅仅是基于历史事实的简单化解读,既难以深入挖掘老区精神的时代价值,更无法体现出老区精神研究的系统性。因此,要进一步增强老区精神研究的广度,应牢固树立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在重视老区精神在精神层面研究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向实践转化的研究。具体言之,一方面,需要辨明老区精神与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红色革命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对老区精神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历史定位有一个较为清晰而全面的认识。另一方面,将老区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与文化建设、乡村振兴等问题的研究密切结合起来,使老区精神的研究与时代相契合、与实践相适应,提升老区精神研究的延展度。

第四,进一步拓宽老区精神的研究视野。未来进一步开拓老区精神研究的视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转换老区精神研究的视角。通常情况下,研究视角的转化往往与学科背景、研究立场、资料收集以及研究者的思维方式与分析框架密切相关。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切入点,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研究结论。未来关于老区精神的研究,既要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老区精神研究的主维度,又要加强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吸收、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或方法,譬如,基于政党理论视角对老区精神的政治功能的分析、老区精神的伦理阐释、老区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研究等等。二是开拓老区精神研究的国际视野。国外从事中共党史研究的学者对基于历史面向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形态的探讨,形成了一些富有历史洞见的研究成果。他们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值得我们进行对比与借鉴。所以,未来进一步深化老区精神研究,应避免学术问题研究上的闭门造车,加强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研究上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猜你喜欢

老区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老区在努力奔跑
坚决打赢打好老区脱贫攻坚战
老区也需要一个节日
采取超常规举措 打赢老区脱贫攻坚战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