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洛学派关系研究的一部力作
——评魏涛《关洛之辩——宋代关洛学派思想关系研究》

2022-03-22□刘

华夏文化 2022年4期
关键词:关学二程张载

□刘 艳

不同学派之间的争鸣、交锋是思想史发展的必然现象。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两大高峰——先秦和宋明,皆是学派林立、思想激荡、交锋不止的时期,因此也成就了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以及宋明新儒学的诞生。学界对先秦时期各家学术的比较研究向来深入、丰富,所产生的学术著作不胜枚举,而对于宋明时期,尤其是北宋诸学派争鸣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在北宋庆历之后的六大学派(濂、洛、关、新、蜀、涑水)中,或为政事之儒,如王安石的新学和司马光的涑水学派;或为辞章之儒,如三苏的蜀学;或在当时并没有产生大的影响,如周敦颐的濂学。而对宋代新儒学的实际作用而言,也就集中在张载开创的关学和二程建立的洛学二系。对于关、洛学派的关系问题,历来有“关学出于洛学”“横渠之学源于程氏”的说法,这其中当然有张载早逝、弟子转投二程之因,也有二程的自我认同以及朱子的表彰之功,致使关学乃是通过洛学才被思想界所了解和认知的观点几成衡定关、洛学派思想关系的共识。然而,思想史的真相是否真的如此,或者说关、洛学派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未被开掘的面向,值得进一步探究。

2022年8月,魏涛《关洛之辩——宋代关洛学派思想关系研究》(以下简称《关洛之辩》)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就是对以上问题作出的回应。《关洛之辩》突破了传统的道统、学派偏见,超越门户,直面张载、二程之间的正面交锋和相互评价,从文献互入、语录相混的角度展开探究,澄清历史上关、洛学派争鸣的基本问题,并从二系弟子的视野进行追本溯源式考察,还原了关、洛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的真实关系。最值得称道的是,在著作的最后,作者将理论争鸣下贯到南宋,与中国哲学史上影响重大的朱陆之辩进行关联性探讨。这一做法,发前人所未发,对于关洛之辩的学术地位和历史影响进行了重新评估,使得这一重要问题得以清晰展现,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通观全书,《关洛之辩》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重识张载,否定了“关学洛学化”说法

有鉴于二程“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出,倡圣学以示人”的自我认同,以及朱子对二程“使夫天理之微、人伦之著……莫不洞然毕贯于一,而周、孔、孟氏之传,焕然复明”的学术表彰,学界普遍赞同二程是继韩愈之后传承了儒家道统的说法,突出了二程在宋明理学史上无人堪比的奠基之功。相形之下,张载关学的地位则相对较低,似有关学被洛学所裹挟,成为洛学附庸的感觉,于是便有了“关学洛学化”“横渠之学源于程氏”的说法。

对于学界的以上说法,《关洛之辩》一书进行了细致分析。一方面,无论是张载讲学关中时,还是其逝世后,张载及其弟子们的思想对学术发展和社会政治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学术层面,严异端、辟佛老,张载重“气”之“造化”,通过“太虚”与“气”之演化和“天叁”模式的建构,形成了“一有无”“同庸圣”“合内外”的天人合一哲学体系。在社会政治层面,倡导躬行礼教、注重践履,在伦理、礼仪、法度等方面提供了本体依据,形成了朴实敦厚的关学学风,尤其对清代戴震、颜元等人强调实体实用、崇实蹈虚的学风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重识了张载关学在宋元明清思想史上的独特价值。另一方面,《关洛之辩》通过详实的考辨和推理,否定了“关学出于洛学”的说法。“张载与二程确实多有学术上的探讨和交流,但说张载之学源自二程之学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张载之学源自洛学,应是二程后学出于抬高其门户而对二程的溢美之词。”(第44页)进而,作者指出关、洛两个学派是平等的关系,张载之学是在二程的相互交流中日益发展起来的独立思想体系。对于学界已有的“张载影响二程”“二程影响张载”以及“张、程的相互继承”等说法,作者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驳,并认为“二源并流”说较为客观地反映了两者思想关系的真实性。但“二源”的说法也并不十分完美,众多学者忽视了一个曾在陕西一带有重要影响的,作为二程之舅的侯可,而作为亲戚,其思想一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程,同时因为地缘因素,也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张载。故而,《关洛之辩》指出,张载、二程既属“二源”,亦为“同源”,较为客观地厘清了关洛学派的源流问题。同时,为了进一步坐实这个论断,作者在“超越门户——‘关学洛学化’再考察”一章中,通过多角度的审视与辨析,指出所谓的“关学洛学化”其实在古典时期是不存在的,张载逝世后吕大临对其理论方向的坚守,其他关学弟子的传承,能够充分说明张载关学并没有因为三吕、范育、苏昞等人投学于二程而被洛学化,明确了关学形成、发展的独立性及其重要影响。

二、史论结合,多维度展现了关洛学派关系

《关洛之辩》对关学和洛学学派关系进行了多维度、立体化的考察,这是本书的重点和核心。作者从张载和二程的四次正面交锋,张载去世后二程对其的评价,张、程语录的相混,以及弟子视野中的关洛关系等方面展开阐述,既照顾到了张载在世时与二程的直接对话,也涉及了张载去世后二程及弟子们的评价,同时还不忘从文献互入层面挖掘二系的关系,论述角度多元,视野开阔,史论结合,考辨精当,有理有据,全面展示了关洛学派的思想关系。

从张载、二程的四次正面交锋来看,作者认为自“京师论《易》”至“洛阳议论”的二十年间,张载和二程就许多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张载与二程学术交往的过程中,因张载思想具有自主性和系统性,所以主导了讨论的主题和方向,他将其最有心得、体会的观点就正于同好。无论是张载还是二程,都或多或少地从对方那里汲取了理论营养,对北宋时期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作者指出,在这一时期,张载完成了《横渠易说》、《正蒙》等著作,标志着关学的形成;而二程的著作除了《定性书》外,都不是在该时段完成的,洛学尚在形成过程中,并未最终确立。所以张载、二程之间的学术论辩,对于洛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张载作为二程在理论创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言说对象,对于二程洛学问题域的形成、问题讨论的深度等皆有不可磨灭之功。”(第96页)从二程对张载的理论继承来看,虽然一方面张载的气学与二程的理学在本体上有差异,但另一方面二程却从张载那里汲取了“气化万物”的思想,他们把“气”作为生成万物的质料,完善了以“天理”为本体的形上学体系。此外,二程还吸收了张载“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相分的人性论思想模式,在宋明新儒学的宏阔背景下,张载哲学无疑是二程思想最为重要的话语对象,也是其理论创发的重要参照。所以,《关洛之辩》指出:“除了佛老之外,张载乃是二程在理论建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言说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张载理论探究的终点,也是二层理论创发的起点。”(第130页)从张载、二程语录相混的角度看,作者认为,二程语录汇入张载存世的文献主要见于《经学理窟》和《礼记说》之中,根据相关考证,《经学理窟》本就是张载和二程语录的合编,只是因为其中张载的语录较多,故后世认其为张载的独著,导致后世在对张载、二程思想的把握上,因语录的归属问题而形成了思想上的误解。从文献互入的视角去把握关洛学术争鸣,有利于更为清晰地展现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历史生成的文献演化脉络,这也成为我们今天从学术思想的发生学角度,展开关洛学术争鸣新的研究方向。“文献是我们今天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依托,而对文献的复杂性、真实性展开辨析,则是把握思想、研讨真实、走进历史本来面目不可或缺的方面。”(第192页)从张载、二程弟子杨时和吕大临的视野看关洛关系,《关洛之辩》认为,关学与洛学之间的思想争鸣实际上并没有随着张载、二程的去世而宣告结束,而是不断被后学所延续。作为洛学最纯粹传人的杨时和被张载所高度认可的吕大临,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关、洛两大学派的思想有所批判与继承,并予以融会贯通,作者通过“杨时视野中的张载”和“吕大临视野中的二程”(第193—226页),充分探讨二人对关洛之学的继承与评价,这种做法无疑是探讨关、洛学派思想关系的重要方面,而这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却往往是被忽视的。

三、定位清晰,拓展了关洛学派的学术影响

朱陆之辩是发生在南宋的学术事件,同时也是后世讨论最多的学术公案之一。历来关于朱陆之辩的研究,大多立足于程颢与程颐之异追本溯源,并进一步拓展至两人思想的整体比较,而后下沿至朱子学与阳明学的交锋来进行讨论。《关洛之辩》认为,这一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术争鸣,与北宋时期关学与洛学两大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是密不可分的。关洛之辩的影响所及,不只在于奠定了洛学乃至于后世的湖湘学、朱子学等讨论的问题域,而且对于朱陆之争的规模与深度亦有着深刻的影响。所以,从这个意义而言,作者发前人所未发地将关洛之辩定位为“朱陆之辩的先声”,拓展了关洛之辩的学术影响。

作者认为,关洛之辩对朱熹、陆九渊理论的建构皆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宋代思想演变与发展的脉络中,朱熹实际上主要是通过兼取关、洛学派的思想特点,将张载的宇宙论和程颐的天理论相结合,并对“天理”与“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等二分的理论,作了理论上更为圆融的系统建构,实现了理学之集大成。同时,陆九渊对关洛学派心学思想的吸收和继承也是非常突出的,《关洛之辩》认为张载通过“为天地立心”“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心统性情”“心小性大”“礼之原在心”等多个层面,构建起了一个自“天心”(天地之心)到“礼之心”的心学体系。这对于倡导“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理”的陆九渊来说,当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第248页)。作者认为,朱陆之辩对关洛之辩的问题承继,主要表现在从“理气之辩到理心之辩”的跨越,以及在“为学之方的延续”两大方面。故而,关洛之辩的意义不仅在于丰富了关洛学术本身,还在于激烈的理论争鸣,将日后朱陆之辩中所展开的道气关系问题、为学之方问题、天理人欲问题、未发已发问题等都带了出来,为后世开辟了丰富的论题和论域,为真正意义上集纳“致广大而尽精微,尊德性而道问学,极高明而道中庸”理学成熟范式的催生发挥了不可抹杀的作用。

综合言之,将宋明理学史上错综复杂、争议颇大的关学与洛学的学派关系问题置于宋代理学形成、发展的宏阔背景下,基于文献与思想互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进行了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全景式、立体化研究。从张、程的正面交锋、张载逝后二程的评价、二系弟子的评价以及静态文献互入等方面展开探究,揭示出关学与洛学之间的思想互动与交融关系,形成了张载关学是二程洛学的理论起点,二程洛学延伸了张载关学的问题讨论,并开启了对朱陆之辩的新认识,对关、洛学派关系问题进行了系统清理和重新定位。本书体现了作者在北宋学术,尤其是关洛思想研究领域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学术自觉,是一部弥补空白、开拓新思的佳作。

猜你喜欢

关学二程张载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国内首家关学研究机构在西北大学成立
理学体用论视域下天的重新发现:基于二程的考察
《宋元学案》中程颐思想的诠释与评价——兼论二程思想的比较及其分派
张载哲学的本体论结构与归宿
二程对佛教的吸收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