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21年《壹读》小说编辑手记
——爱,小说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2022-03-22何顺学

壹读 2022年3期
关键词:小说作品稿子稿件

◆何顺学

2021年12月7日,我拿到散发着油墨味的第12 期《壹读》杂志,本年度的编辑工作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回想这一年的小说编辑经历,我有些话想要对小说作者和读者说。

《壹读》杂志的小说在《壹读》杂志中一直是一个占比较重的栏目,不论是现在的《壹读》,还是它的前身《玉龙山》,编辑、作者及读者都特别关注这个栏目。2021年的小说编辑工作是一个什么情况呢?一方面,本地作者的自然来稿偏少,高质量的稿件更少,很多时候编辑都面临着无稿可编的尴尬状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首先数量上就不能保证,质量也就更是无从谈起。而另一方面,在与区县作者的交谈中,很多作者又抱怨他们辛苦创作的小说作品很难发得出来,这种“无稿可用”和“有稿难发”的矛盾是丽江小说的真实情况,那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时候我都在想这其中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

我从今年发小说稿的情况来谈这个问题。首先,很多基层写作的写作态度是不够认真的。态度决定方向,细节决定成败。如果作者认为只要把稿件发到我的邮箱就算是完成了,至于发或者不发那得看机遇,发了,说明运气好,不发说明运气不佳。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在邮箱里下载看到的稿子是一篇文辞俱佳,主题积极向上,一万个字里不超出两个错别字,而我还压着你的稿子不发,这有可能吗?我从事小说编辑十六年,扪心自问还真没有这样对待过一篇好稿子。相反,对很多年轻作者的来稿,只要是他们的作品里有一个闪光点,一旦发现了我都会十分惊喜,然后跟作者联系,请他们深入挖掘这个闪光点,完善自己的作品。

如果你投的稿件我没有采用,那么我现在要提醒你的是你需要再仔细看看,立意怎么样?环境营造怎么样?情节设计怎么样?遣词造句怎么样?如果你经过仔细修改了,认为没有问题了,我还是不采用,你可以直接联系我,我们可以展开讨论,如果你确实有充足的理由说服我,我是可以采用你的稿子的。很多情况下,绝大部分作者不会这么认真,很多人只是抱着“玩玩”的态度来进行小说创作。然而小说创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求作者具备各方面的知识储备,要求作者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做这件事。“玩玩”是玩不好作品来的,除非你天赋异秉。有一些自然来稿立意的方向不对,文理不通,甚至到处都是错别字,有些自然来稿有近一万字篇幅,只分成了四五个自然段,类似这样的稿子如果我要采用,那几乎是需要我重新写一遍了。大多数情况下对于这种稿子都是直接否决不用的。

丽江的小说创作在与诗歌,散文,民族文化和文艺评论这几种文体相比较而言,是一个短板,这是一个事实,无须讳言。回想2021 这一年的约稿经历,很多作者给我的答复是:“没有时间写呀!再说小说是个难以驾驭的文体,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来构思,需要长时间的创作,还要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弄好一个中篇,至少得需要半年了。等我将来有时间了一定好好弄一个给你,你可一定要给我发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一个借口。可我要说的是,爱,可以击败这个借口。爱,是小说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记得和晓梅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做编辑工作的时候曾经说过:每天不写一点,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总觉得这一天还有什么重要的事情没有完成,有点对不起自己。只有写作能让自己安心,让自己快乐。

沙蠡先生当年跟我讲过灵感的事。他说当你的大脑中有一丝微弱的灵感闪现的时候,只有写作能让它留住,你的笔是留住这一丝灵感的最好方式,也是唯一的方式。灵感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东西,每个人都会有灵感忽现的一刹那,作家与普通人的区别就是作家用写作的方式把灵感留住了,以后你在写作中会把这些灵感当作味精,在你的这一篇作品里放一点,那一篇作品里放一点,你的小说就会写得色香味俱全了。

成功作家的秘籍只有一个,那就是不停地写。只有不停地写才能留住灵感,只有在写作中你的灵感才会逐渐丰富而具体,只有在写作中被你留住的那些让你倍感温暖而惬意的瞬间,才能被称作灵感。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不要懒惰,不要因为自己的懒惰,让宝贵的灵感从你的脑子里白白跑掉。

小说家大脑中的灵感可能是一个场景,也可能是一段很奇特的对话,抑或是一个人物不同凡响的形象,有了这个灵感,再结合作家的生活经历,将这个灵感移植到作品中去,这个灵感以后可能就是你的小说作品中的灵魂。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是一个“量”的概念,而这个灵感可能就是引领这些“量”的穿线珠子。

只有心里一直珍爱着小说创作的作家,才会不停地用写作的方式留住心中的灵感,只有对小说创作心怀敬畏的作家,才会认真地去进行小说创作。我们的《壹读》杂志虽然只是一本市级文学刊物,但是我们有一群从心里爱着她的编辑和写作者们一直努力着,让这本杂志散发出她的独特魅力。而我要说的是,做小说创作和小说编辑,我是认真的。

2021年《壹读》杂志编发了24 位作者的作品,一共30 篇小说,这些小说作品中既有名家吕翼的《马靴》,山哈的《佛生崽》,于昊燕的《奇缘记》;也有实力青年作家小托夫的《青鱼》,尹晓燕的《梦里梦外》,此称的《雪莲花开》。此外,2021年,《壹读》杂志还刊发了本地作家李永天的《短篇小说三题》,蒋学圣的《灵芝坪纪事》,闵书琦的《短篇小说三题》,李勋阳的《少林鼠·凤凰归来》(节选),黎林的《上学》,芮体元的《程海风云》(节选),唐宗娇的《翩翩堂前燕》,和丽花的《凤凰山往事》,沙玛宏亮的《选举之后》,杨艳川的《流淌过春天的宁蒗河》10 位作者的14 篇小说。外地作家的作品刊发了达隆东智的《棕色熊奇缘》,李文山的《最后一次进山》,赵宇的《同学》,冠洵的《还有别的办法吗》,张瑾的《魔法学院》,王莉的《珍珠》,李聿中的《彼岸之信》,王凯的《1948年风雪》,一共8 篇。

这30 篇小说作品,从作者地域来看,名家有约栏目的三篇小说均来自外地作家,实力青年的三篇小说中有两篇来自外地作家,小说空间栏目刊发的24 篇小说中,本地作家占14 篇,外地作家占8 篇。从总数来看,外地作家的作品有15 篇,本地作家的作品有15篇,各占百分之五十。

从作家年龄来看,有写作多年,退休在家的老作家蒋学圣的《灵芝坪纪事》,芮体元的《程海风云》(节选);有“实力青年”栏目的三位青年作家的三篇非常不错的小说;还有小学六年级学生张瑾的童话《魔法学院》。

从以上数据分析可以看出,2021年《壹读》杂志小说栏目刊发的这些小说作品,从选稿上,做到了不拘一格,唯作品质量为唯一标准的原则。在我选稿、编稿的过程中,有几个真实的体会需要与所有关心、关注《壹读》杂志小说栏目的作者及读者交流。

我选稿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作品的质量。

说到质量,似乎又回到本文刚刚开始的话题,刊发作品的质量是一本杂志的生命,作品的质量决定着刊物的生死存亡,所以如果要我这样一个从事小说编辑工作近二十年的编辑来总结,我要说,小说作品的第一要素是质量,第二也是质量,第三还是质量。那么在2021年编发的这30 篇小说作品中,是不是代表了《壹读》杂志的自然来稿,约稿等通过各种渠道来到我手里供我选择的稿件中的最高质量了呢?现在我拿到了2021年杂志的合订本,再看看这一年从我手里被淘汰的稿件,我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30 篇小说代表的就是这些稿件中的最高质量。

我认为一部好的小说作品,质量的考察来自于作品的立意,结构,质感,细节这四个方面。

立意。立意就是确定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主题就是你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你的小说是想要传达给读者一个什么思想。写小说动笔之前你就要想清楚,要表达一个什么意思给读者,你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然后才能围绕这个目的来组织语言,再将这些语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记住一点,所有的语言都只为主题服务,与主题有关的语言,一万字两万字都不多,与主题无关的语言,一个字也是多余的。小说的立意就像是建造一座房子的意向,首先你认为应该建造一座房子,而且明白你的房子是建好以后用来做什么的,是居住还是做仓库,是做商店还是用来做学校,你得明确这座房子的用途,然后你才会去筹集资金,找人画设计图,设计师根据你的建造意向在图纸上规划出你想象中的房子来。所以立意的过程就是你确定目标的过程,这一过程相当关键,关系到你作品的大方向。

结构。结构就是小说作品将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结构包括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这六种。还是以建房子来打比方,结构就是你建房子想要采用的哪种方式,是土木结构,还是砖混结构,还是钢混结构,又或者钢结构。你只有心里想清楚了自己想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房子,房子建好以后准备用来做什么用,才会选择自己最满意的结构方式。吕翼的《马靴》采用的就是线状结构,小说中的马靴就是将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根线,有了马靴这根主线,小说中的人物,场景,事件就被串联在了一起。

质感。质感通俗地讲就是外观,就是这篇小说作品第一眼看上去要让人赏心悦目,有阅读的欲望。还是以建房为例,质感就是建房子的材料,修建一座房子你是要选择高质量的建材还是选择那些粗制滥造的材料,体现出的是建筑师的建房水平。对作家而言,你使用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就是作家的素质和水平了。铁凝的小说《哦,香雪》《麦桔垛》《玫瑰门》等,其清新脱俗,典雅优美的辞藻,看上去的第一眼就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拿到手里就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在我编发的2021年的小说中,于昊燕的《奇缘记》首先就能带给读者很舒服的阅读体验。这篇小说的辞藻很优美,组成小说的辞藻就像是一个人的外貌,优美的辞藻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人的肌肤,如果在你面前的是一个肤白貌美的佳人,相信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想要多看她一眼的欲望的。相反,如果一个作品你拿到手里,定睛一看,到处是错别字,病句,看完后再仔细一推敲,又发现逻辑混乱,格调低下,庸俗无聊,很多地方甚至有常识性错误。面对这样的作品,你会觉得浪费了自己宝贵的时间,读完之后感觉就是在面对一个效颦的东施,他也尴尬,你也尴尬。

细节。细节在小说作品中的地位至关重要,细节在建房子的过程中就是装修结束后的收尾工程,门窗最后的打磨,地板最后的美缝,窗帘布最后的安装等等,这些工程细小,但也是主人入住后用得最多的地方,之前的立意,结构最后都将以一间实实在在的房子呈现在主人面前,与主人接触最多的是伸手可触的墙面,脚底时刻接触的地板,眼睛一睁就要看到的灯,天花板等等。而在小说中,很多大的场面随着阅读过后时间的流逝,都会慢慢被淡忘,可一些特别传神的细节却会被牢牢地记住。《佛生崽》这篇小说写得生动有趣,作家将血与火的战斗生活写得充满情趣,很多年以后,读者可能会忘记了故事中的大部分人和事,但是那只叫做佛生崽的土狗,那只叫做灰灰的山老鼠却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好小说的标准在各个不同的编辑和读者眼中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成功都是有规律的,失败都是有原因的。一部小说作品的成功与否,无外乎上文提及的四个因素。在编辑实践中,在这四个方面都做到了尽善尽美的小说作品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遇到过,这就像一个人,完美无缺的高、大、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完美,所以才成就了这个纷繁多样的世界,因为缺憾,美才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我在选稿,编辑的过程中,只要发现哪一篇小说稿中只要有一个闪光点都会很兴奋,如果能发现那种能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则是在小说编辑中的快意之事了。

在2021年的小说编辑工作中,修改得最多,编辑工作量最大的还是本地作者的稿件。因为对于外地作者而言,投到我邮箱里的稿件数量是非常大的,我可以在其中优中选优,不行的第一时间就放弃了。可对于本地作者的稿件而言,由于数量的限制,我只能在这些有限的来稿中,选择一些在某些方面还可以塑造的有一定的修改价值的作品来加以修改打磨,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有些稿件刚刚拿到手的时候,无论从遣词造句,结构,情节,细节各方面来考察都没有可取之外,但考虑到是本地年轻少数民族作者,我还是对这样的稿件做了很大幅度的修改。在与这样的作者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这些基层作者生活的不容易,也知道了小说创作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更主要的是要有一颗爱文学的心,对这样的作者,作为一个市级刊物的小说编辑,我本着关心、扶持、培养的角度对他们的作品给予了尽可能的帮助。曾经有一篇原稿只有四千字的小说,经过我的修改以后达到了六千字。一般情况下,这种稿子肯定是要作退回处理的,可是对一个少数民族青年作者而言,退稿也许就是向他关上小说创作的大门,让他在平淡而艰辛的基层生活中失去了文学这一抹亮色。

我在编辑修改这样的稿子的时候,都是在与作者通过微信联系,每一个字,每一个词的修改都会在微信上与他们交流,等稿子全部修改打磨完成,陌生人就变成了知心朋友。当看到自己的第一篇小说终于在家乡的刊物上发表,文学青年的这种喜悦之情是只有醉心于文学的人才能体会到的。作为编辑,看到一篇很一般的稿子经过自己之手,变成一篇各方面都还说得过去的作品,并发表出来,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当小说发表出来以后,我又与作者沟通,让他把原稿与发表出来的稿子认真对照,通过这种对比,知道了小说的修改方向和修改方法,让他在以后的创作中以此作为一个起点,不断进步。

花大力气修改本地年轻作者稿件的事在我的编辑经历中是一种常态化的工作,都说编辑工作是在“为他人做嫁衣”。我觉得能够为他人做嫁衣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当你把一个普通的姑娘打扮成一个漂亮的新嫁娘,那是多么有意义的一件事啊。我的体会是在你精心打扮别人的时候,也会联想到自己,如果这件作品我就是作者,哪些坑是不能踩的,哪些方面是要学习借鉴并加以发扬光大的,这就是作为编辑最大的收获,有时候还会有一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感。

因为爱,所以喜欢上了小说创作。因为小说,与很多作者、作家成了莫逆之交,在讨论与批评中,大家共同进步,共同为小说而欢喜,而失落,而争论。我很喜欢这种工作和生活方式。

因为爱,时间就不能成为一个借口,每个爱小说的人都不会再说“没有时间”,一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当我敲下本文的最后一个句号时,2021年也到了12月30日。2022年,我期待着能与更好的人,更好的小说,更好的自己相遇。

猜你喜欢

小说作品稿子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当我收到稿子时,我在干什么
《老残游记》的语言艺术探析
张爱玲小说作品中悲剧意味分析
拖稿的各种理由
E.L.多克托罗小说作品主题研究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浅谈如何撰写电视新闻中消息类的稿子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读者太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