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及实践转化:以广西大学革命史(1936—1949)为例
2022-03-22陈洪涛刘庆庆
陈洪涛,刘庆庆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加强校史资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好党创办人民大学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1]高校红色校史文化是高校在创立和发展中蕴涵和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孕育诞生并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基因、文化精神、光荣传统及承载它们的场馆、雕塑等物质形态的统称[2]。本文以广西大学革命史(1936—1949)为例,挖掘其中的红色校史文化,感受进步师生的高尚情操和英勇斗争精神,从而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
一、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挖掘
广西大学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由著名教育家、民主革命家马君武先生一手创立,在1936年10月就成立的中共广西大学地下组织,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校风的高等学校。烽火硝烟中校址屡屡搬迁,坎坷之下革命火种如炬不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广西大学进步师生高扬革命、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旗帜,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锲而不舍地追求民族复兴之路,在奋斗征程中形成了红色校史文化。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是物质载体、精神载体与宣传载体的综合。
(一)物质载体的红色校史文化
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的物质载体主要以红色校史人物、红色校史建筑的形式存在。
1.红色校史人物
无数革命先辈和青年师生用双手支撑起广西大学,用脊梁顶起民族振兴,他们以生命、鲜血和汗水灌溉了革命之花。革命志士马君武、李达、陈望道、熊得山、邓初民、黄逸峰等,不仅以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人格教书育人,培养祖国栋梁,而且肩负使命、引领历史潮流,以自身之辉煌带动集体之灿烂。广西大学首任校长马君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他为壮乡培育佳弟子、为八桂输送栋梁才,首创广西高等教育先河;“共产党的哲学家”李达,曾给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经济学,在八桂大地上散播马克思主义火种;首译《共产党宣言》全本的陈望道是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和广西大学文学系的开创者、首任系主任,他抨击封建道德,开辟广西话剧演出新天地;早期著名的社会学家熊得山曾任广西大学历史系教授,他以“恢复中华、追求共和”为己任,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革命志士的启蒙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影响下,广西大学学生接受了新思想,他们首先觉悟,以青春之名,贡献伟大时代。广西大学(含附中)为革命牺牲的青年学生就有陶保桓等32人[3]115。国民党在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对内对外全面清剿共产党及抗日武装,制造了“大别山惨案”。此案造成广西大学学生郑定一病死狱中、黎盛梁在狱中身遭摧残病逝,陈达伍、谢锡贤、陈务信、张一林、余会之、胡承桃、余会之均被活埋。其他为革命前仆后继的英烈书生有与日军战斗牺牲的唐亲政、为革命工作积劳成疾的郭英布、在险难斗争中病倒的李慧以及在武装起义斗争中牺牲的吕仲光等二十余人。他们无论是在刀光剑影、枪林弹雨的前线,还是在白色恐怖、充满腥风血雨的敌后,抑或是在沙场冲锋陷阵,或身陷绝境,始终高扬党的旗帜,高唱正气之歌。
2.红色校史建筑
广西大学校园中的建筑不仅仅是一项工程,更是红色校史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90年风雨历程,广西大学的建筑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每块砖瓦、每片斑驳、每处设计皆承载着校史的厚重,每一个建筑背后都有值得细说的红色故事。
雕塑园。在进入广西大学南门后有一条长长的时光之轴,它记载着广西大学34个重大历史事件,90多年筚路蓝缕、砥砺奋进的历史。两侧的四座浮雕则记录了广西大学从梧州立校、桂林兴校、榕江避难到南宁复校四个历史阶段。鲜活的立体雕塑,让广西大学学子在与人物对话中读懂革命先辈们的理想和信念。雕塑园分为君武园和大师园,主要包括大师级校长雕塑6尊,分别是马君武、白鹏飞、盘珠祁、雷沛鸿、杨东莼、郑建宣;著名社会学家雕塑9尊,分别是李达、陈寅恪、陈望道、梁漱溟、千家驹等;著名自然科学家雕像10尊,分别是李四光、施汝为、陈焕镛、卢鹤绂等。雕塑以单体立像的方式,突出老一辈教授崇高、朴实的精神风貌,彰显了革命豪情。雕塑园为纪念广西大学走过的重要历史足迹而建,每一个时代坐标都能感受到广西大学光辉奋斗历程。大美雕塑,润物无声,承载着广西大学精神的雕塑园滋养着学子的心灵,给学生精神鼓舞和美的熏陶。
校史馆。校史馆位于广西大学图书馆一楼,是讲好红色校史故事、传播学校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它以时间顺序来展示广西大学校史,其中梧州、桂林展区记载着广西大学历史演变、重要人物、革命事迹等。校史馆用图片展示校园变迁,用沙盘还原校园旧址原貌,用人物塑像展现精神风貌,是学校宝贵的红色校史文化载体。
学生爱国民主纪念碑。纪念碑是广西大学建校75周年时由香港校友赞助10万元人民币修建,坐落于东校园,主要是为了纪念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捐躯赴难的西大学子们,激励后代传承革命精神,培养爱国主义而建。
此外,校园内君武楼、君武路、君武小学是广西大学为纪念“一代宗师”马君武先生,以其名字命名建立。以红色校史人物命名,不仅能加深校园红色文化意蕴,还能体现学校的优良革命传统。
(二)精神载体的红色校史文化
广西大学红色校史中的红色精神是革命的、真实的、有生命的,凝聚着广大师生为保卫中华而教书、读书的担当精神,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以及不畏强暴、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1.为保卫中华而教书、读书的担当精神
翻开广西大学红色校史,触目皆是“担当”两个大字。广西大学正是为担当民族复兴的使命而成立。“保卫中华,发达广西”为立校宗旨,校歌由抗战时期广西大学化学系讲师汤铁民作曲,马君武校长亲自填词。歌词内容为“复兴中华,发达广西,是我们立校本意;为国奉献,为民工作,是我们求学目的。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求得知识,练好身体,更遵守严格纪律。努力,努力,大家一齐努力,勤恳朴诚,厚学致新,为祖国奋斗到底!”抗日战争中产生的《广西大学校歌》是硝烟弹雨中一代广西大学师生舍身为国的呐喊。广西大学的教师们真正做到了将“教书育人”的教师梦具化为救亡图存的实际行动,他们传播革命火种,为革命的胜利贡献光热。白鹏飞校长曾说:“我们都是留日学生,今逢国家危难,民族危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一马当先带头加入抗日救亡运动,以笔代枪,唤醒民众共同抗日救国。”[4]107黄现璠立志“学成后为广西民族文化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正”[4]104,用所学报效祖国,挺起中华儿女脊梁。在革命洪流中广西大学学子也扛起了保卫中华、强国富桂的担当与使命,有“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顽强地战斗不息”的唐亲政[3]124,也有始终牢记父亲嘱托“要有志气、好好学习、为家乡争气”的张镇道[3]191,更有临终遗言“我死后,请把我葬在路边,我要看共产党的红旗插到这里”的梁林[3]149,广西大学学子为保卫中华而读书,勇扛时代重任。
2.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
建校初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已经萌发在广西大学学子心中。梧州蝴蝶山荒山野岭,坟垒壕沟,马君武、盘珠祁提倡“锄头主义”,带领广西大学师生员工不畏苦难、共同劳动,经过一番修整,把其变成风景优美、书声朗朗的理想校园。一锄一垦荒,荒地变乐园。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在中共中山大学特别党支部中到了充分体现。1942年“七·九”事件后,广西大学党员全部撤退,欧阳波、张伟贤等几名党员坚持斗争、积蓄力量。经广西省工委批准,欧阳波、张伟贤等几名党员到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系借读,期间成立中共中山大学特别党支部,受广西省工委直接领导。中共中山大学特别党支部从成立到结束,始终坚持革命斗争,艰苦奋斗,发挥百折不挠的精神,保护党组织的安全,为革命积蓄力量。中共中山大学特别党支部成立前后一年半的时间里,动员和组织了100余名进步学生参加东江纵队。在护送他们的路途中,欧阳波家为联络点,他因此被国民党怀疑为“异党分子”,先后遭三次密令驱逐出境和通缉。学生的伙食路费由欧阳波筹借,在护送完毕后欧阳波及母亲承担全部还款,并且遭受了国民党政府通缉。护送之路备尝艰辛,但广西大学学子仍百折不挠、永不放弃。广西大学师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扎根于轰轰烈烈的“返梧运动”。1945年,从榕江返回广西,途中共7名师生因病死亡和翻船遇难。在柳州临时办学点广大师生们以茅草帐篷为教室,睡大架床吃风雨餐,在艰苦条件下仍认真学习,不放弃寻找新校区。广大师生为返回梧州采取许多措施,如建立“促校返梧委员会”、罢课表决心、私雇车南下梧州、游行抗议扣押返梧交通工具等。虽然在抵达梧州安置中备尝艰辛,面临拨款中断、通讯封锁、校舍紧缺等问题,但师生们弘扬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为广西大学的革命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广西大学校史中可以看到,因战火弥漫校址飘离不定,广西大学学子求学之路饱经磨难。正是这坎坷,孕育了广大师生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高尚精神。
3.不惧强暴、甘于奉献的大无畏精神
校园表面的平静不能掩盖当时暗藏的激烈革命斗争,不惧强暴、甘于奉献的精神蕴藏在广西大学学子血脉中。1937年陶保桓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构筑和捍卫了党的堡垒,在狱中敌人对陶保桓施用了各种酷刑,他的左臂和左腿被打断,血肉模糊,左手拇指被敌人用竹签钉了大窟窿,但他始终不惧强暴,不向敌人吐露半点党的秘密。他用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随时随地都要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党组织的安全,就是受到敌人严刑拷打,也不能出卖组织和同志”的誓言[3]121。潘广燧1942年考入广西大学农学院,由于积极参加学生运动,被国民党反动派迫害被捕入狱,长达10个月的牢狱之灾不但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其不怕威胁与恐吓。刘长汉1944年考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系,他投笔从戎,加入中共柳北地下党。一年与日寇及日伪汉奸部队作战五十多次,他曾遭敌人机枪和炮弹袭击,几乎送了命,但他却轻松地称之为“这是入学后自己经历的一次实战锻炼”[2]。广西大学学子视死如归、甘于奉献的精神可歌可泣。1947年广西大学师生举行“反饥饿、反内战”的“六二”大游行,国民党出动军警200多人,抓走7名师生,将其关押于桂林虞山庙,用吊打、电击、灌辣椒水等手段逼供。恶劣的手段并没有使被捕师生屈服,他们崇尚正义不畏强暴,终于等到了积极营救。广西大学学子将不惧强暴、甘于奉献融入精神血脉,化作了穿越风雨的力量。
(三)宣传载体的红色校史文化
为了更好地宣传抗战救国、民主自由的主张,引导广大师生走向挽救民主危亡的道路,广西大学学子在革命进程中积极运用文艺作宣传。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的宣传载体主要包括刊物、话剧、歌咏、壁报等。
1.刊物
1940年在纪念“五·四”青年节期间,广西大学学生蒋英和麦雅斯出版纪念专刊《我们的日子》,此刊一经发表就产生了较大影响;8月蒋英负责主编《西大期刊》及附设在《广西日报》上的周刊《读书与救国》,其均以宣传抗日主张为内容;12月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五周年,广西大学出版发行《新生代》专刊,以广西大学政治学会名义在桂林《救亡日报》出版的《青年政治》双月刊以宣传抗战为中心内容,表达大学生和人民群众要求民主,争取抗战早日胜利的愿望;广西大学学生何新发接办《战报》任主编,他将中共中央报刊、领导人文章的精神与当时的形势结合,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1944年秋广西大学农学院党员邹长安、进步学生郭可展出版反映锄奸抗战、保家卫国的《好消息》报;1948年恢复了《壁联新闻》《西大新闻》,《壁联新闻》每天出版一期,宣传校内外运动动态和人民解放军解放战争形势,这对鼓舞群众、激发斗志起到了重要作用。广西大学或广西大学学子创办的刊物在革命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其借用文字和舆论的力量宣传抗战,唤起广大师生的革命意识,推动社会变革。
2.话剧、歌咏
话剧、歌咏是当时革命话语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革命精神和革命道理。广西大学学子积极组织社团开展话剧、歌咏演出,宣传抗战。1937年12月,广西大学文法学院组建“西大战士服务团”开赴前线,组织歌咏、话剧、艺宣等小分队,邀请邹韬奋、钱俊瑞等来校做报告,讲解抗战时事,宣传党中央十大纲领和战时教育的观点。服务团先在合浦县通过演出话剧、歌咏,张贴大幅标语进行街头宣传,后在北海、钦州、东兴一带访问渔民和前线战士,进行抗日救国宣传。1941年秋,广西大学农学院进步学子黄明、唐天培创办了“西农剧社”。该社先后上演反映抗日救亡斗争的《流寇队长》和揭露反动派丑态的《深渊》《面子问题》《原野》《长夜行》等进步话剧。歌咏队在校内演唱抗日歌曲《大家唱》,对推动抗日救亡运动起到一定的影响。1947年6月2日,1200多人的队伍喊出“国立广西大学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口号,高唱革命歌曲《你是灯塔》《USA滚回去》《团结就是力量》等。此次活动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
3.壁报
广西大学壁报丰富多样,学生壁报栏内摘载了毛泽东《论联合政府》部分内容,并刊登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新闻、各地学生运动动态等。进步壁报在校园内广泛流传,一度成为宣传爱国主义、民主思想的主要阵地。广西大学桂林校区曾形成“民主走廊”。高言弘组织出版的壁报《独秀峰》《人声》是众多壁报中影响较大的,内容多为宣传民主自由,反对独裁统治,反对内战等,唤醒了师生心中反抗的火焰,指引师生与旧思想作斗争。又如1945年的《大时代》壁报,进步教师石兆棠为其创刊号撰写题为《谈但丁的神曲“大时代之梦”》的文章,宣传民主进步思想,唤醒了广西大学学子心中的民主意识。在柳州鹧鸪江校区时期壁报风靡一时,陈乐思创办《二月》,方允中、俞述吾主编《投枪》。在此基础上“学治会”组织全校壁报评比活动,参赛作品达20多种,进步文艺壁报《十二月》获得第一名,而后又成立“壁报联合会”。壁报成为广西大学学子的思想园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思想、新文化,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红色校史文化育人价值
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道:“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5]“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文化的价值旨归。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导引,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6]。红色校史文化具有丰富的育人资源,可发挥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理想信念育人、价值观念育人、道德观念育人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一)“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理想信念育人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也是学生政治立场的重要体现。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够存在,正是因为革命先辈们拥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对民族复兴必胜的信念。抗战初期,马君武先生提出三大教育内容:一、科学的知识;二、工作的技术;三、战斗的本领,以达到救国的大目的[7]22。学习知识、技术、本领只为兴国安邦。“复兴中华,发达广西”不只是立校宗旨,更是广西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咀嚼宗旨之味,品味的是大学精神,回味的是信仰力量。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中涌现的革命志士、先进青年事迹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素材,他们践行“复兴中华,发达广西”的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地追求革命,捍卫中华,改造旧中国,直至生命消失殆尽。先辈们虽已逝去,但其崇高的气节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永留,激励着广西大学学子在新时代勇担使命,展现新作为。
(二)“勤恳朴诚”的价值观念育人
“勤恳朴诚”蕴含于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中,展现了广西大学师生在革命进程中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马君武先生将“勤恳朴诚”设为广西大学校训,简单四字却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理意蕴。唐代柳宗元在《柳浑行状》中说:“词旨切直,意气勤恳”,是指做事认真不懈。“朴”是指朴实朴素,“诚”是指诚心实意,“勤恳朴诚”要求广西大学师生勤勤恳恳做事,实实在在做人。校训一经形成就影响着广西大学师生的言行,逐渐变成广大师生行为规范的约束机制,增强了广西大学独有的群体观念和价值观念。为人朴诚,要求真心诚意,竭诚以待;做学问朴诚,要求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谨慎勤苦的态度,不弄虚作假,不投机取巧,不急功利。“马君武先生在六十大寿上曾对诸生倍加勉励,希望年轻人勤学苦练,从小打好基础,做一个对人类有用的人,做一个民主和科学头脑的人。”[7]22“勤恳朴诚”像一面镜子,时刻照亮广西大学学子的内心,内化为师生们为人为学的品格。
(三)“锄头主义、三拼精神”的道德观念育人
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凝聚了广西大学师生在中国革命中产生的道德实践精华。“锄头主义”形成于建校时,马君武校长为校园建设奔波,要求学生们拿起锄头,去建设美丽校园,去锻炼健康身体。“锄头主义”号召学生拿起锄头以垦荒创业的干劲进行科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劳动精神。“三拼精神”指的是教师要拼命教、职员要拼命干、学生要拼命学,号召广西大学师生砥砺奋进、笃行不怠,培养学生们养成踏实做事、本分做人、顽强拼搏的道德观念。运用红色校史中所产生的道德实践精神教化广西大学学子,在体验和领会红色校史文化的过程中,了解伟大事业、感知英雄气概、体悟道德风范,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8]660。
三、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的实践转化措施
广西大学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9]的嘱托,深耕红色校史,传承红色基因。广西大学推出一系列红色校史展示活动,如:在学校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网站上推出“广西大学红色校史展(1928—1949)”;积极组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主要包括探访校园旧址、追寻校园红色记忆、重走红色校史路等,让师生现场了解和感受广西大学故事;强化校史馆、雕塑园和爱国民主运动纪念碑的教育功能,将到校史馆参观学习列为党史学习教育重要活动内容,并分期分批组织学生到校史馆、雕塑园和爱国民主运动纪念碑开展学习活动,重温入党誓词,把参观校史馆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科目。广西大学在红色校史文化学习教育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在红色校史文化挖掘、教育方式、形式创新上仍存在不足。为了更好地推动红色校史学习教育入情入理、入脑入心,广西大学可将红色校史文化应用于大学新生的爱校荣校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党团组织的党史教育活动以及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
(一)应用于大学新生的爱校荣校教育
新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是了解高校学习生活的“入门砖”。广西大学新生爱校荣校教育主要是参观校史馆,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趣味性不强。开展新生爱校荣校教育应创新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地域和广西大学校史文化特色,如创作开发“广西大学导览”红色校史智慧电子地图,激发广大新生探寻红色校史热情。电子地图集合了手绘地图、红色校史建筑讲解、红色校史游览路线等功能。在设计地图时应以红色校史建筑为重点对象,支持放大查看实际建筑和道路信息,附上文字讲解,体现背后的历史渊源和红色故事。同时,设计“红色校史”专项路线,语音讲解、一键导航,带领新生了解校园背后的红色校史文化,以年轻化、趣味化的方式,传递广西大学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气息。沉浸式的红色校史游览路线体验能使新生真实感受到学校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校园文化自信,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主人翁意识,将爱校荣校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学校建设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二)应用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思政教育承担着立德树人的责任,而红色校史文化具有独特的校园育人价值。让红色校史文化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可设立广西大学红色校史专题课,在课堂上针对梧州初创、桂林发展、南宁复校的学校发展脉络进行讲解,从红色校史发展的特殊规律中概括出普遍性的知识和道理。此外,红色校史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融入课堂教学的关键,应引导思政课教师挖掘红色校史文化,重点研讨红色校史文化怎样融入具体课程环节设置和课下实践活动当中。以广西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可将广西大学红色校史与课程主题相结合,学习红色校史文化中“做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等主题。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为阵地,教师利用教学手段将学校发展历史折射出来的红色精神传授给学生,使其转化为学生的认知和思想养分。
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融入课堂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的传授上,更在于课外的实践活动中。在课下,可以小组为单位,将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作为素材融入小组讨论、拓展学习、微视频拍摄当中,提供新的文化资源。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校歌歌唱比赛、红色校史文化宣讲、红色校史话剧、红色校史演讲比赛和征文等,将红色校史文化渗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他们铭记立校宗旨、校训、校歌,传承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此外,可以网络等新媒体为阵地,创新教育传播方式。如在校征集红色校史文化中历史人物的卡通及动漫形象,制作成微视频呈现红色校史故事,以新颖性、直观性、立体感吸引学生了解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加深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理解。
(三)应用于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
专业是高校培养学科素养的基本单元,专业中的课程思政在于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广西大学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将广西大学的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各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中,充分发挥各学科革命志士所蕴含的育人导向、示范和激励功能。如“我要为国家培养人才,以拯救我们的祖国”的核物理学家卢鹤绂[7]122,“立德、立功、立言”的著名法学家教育家张志让[7]340,“伸张正义,支持学生民主要求”的树木生理学奠基者汪振儒[7]169,“努力向学,蔚为国用”的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7]100,“不顾安危,战火中坚持实验”的中国现代磁学开拓者施汝为等[7]148。探寻革命志士的精神密码,延伸教学内容,将革命志士事迹作为课程思政元素运用于课堂,熏陶、培育、塑造学生的品格、品行,使学生学习“大先生”们为国为民的“大情怀”,完成好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讲好广西大学革命志士经典事例,备好红色校史教案,夯实红色校史课程,传播红色文化,做好红色校史文化“活化”工作,推动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走深走实。
(四)应用于党团组织的党史教育活动
学习党史、传承红色精神,是每一个共产党人的必修课,也是党团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四史”学习教育、党史学习教育中,可深入挖掘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文化,由红色校史引出党的革命史,使学生充分认识党组织在学校创建、发展、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强调马克思主义在党组织、在革命中发挥的启迪民智、指引方向的作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透、党史国史讲清。在广西大学历史上,曾涌现出一批以复兴中华为己任的青年共产党员,他们为中华民族解放、为广西的革命奉献了宝贵的生命。“满腔热血埋黄土,一点红心照赤洲”[3]190是抗日救亡运动的宣传者和组织者莫秉凡一生真实的写照,他一生虽短暂,但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极为丰富。在广西大学红色校史历史上还有许多先进青年的红色故事,如扎根瑶山、把革命吃苦看作最大快乐的陈保民,投笔从戎、光荣献身的刘祖发,为了祖国统一、人民幸福奋斗一生的梁铮卿等。在党团组织党史教育中融入红色校史文化元素,将贴近学生生活的优秀历史校友事迹作为素材充实到党团组织的党史教育内容中,在抽象的精神与现实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提升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用鲜活的事例诠释什么是信仰、为什么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从红色校史中了解先辈们肩挑大义,保国卫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激励更多学生团员党员在坚守信仰中砥砺前行。
(五)应用于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教育
在广西大学红色校史当中,有不少师生白手起家、艰辛创业的故事,他们具有良好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心态,从荒山野地到楼房掩映、从校址易迁到书香校园、从寥寥数人到32所国立高校之一。广西大学师生自力更生,矢志不渝地将广西大学建设成为全国性高等院校。广西大学的辉煌与马君武校长正确的办学创业方向,务实工作、倾心事业的专注,打破常规、革故鼎新的魄力息息相关。1928年10月10日,马君武先生在广西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一定要把西大办成国内知名的高等学府[7]8。”正确的办学创业导向是广西大学成长进步的风向标。居正先生在《马君武碑铭》中说马君武先生在创建广西大学的过程中“一木一石,一瓦一椽,一几一席,悉心擘画,手胼足胝,虽在疾中,未尝少息”[7]10。一砖一瓦皆为广西大学人所垒,一房一楼皆为广西大学人所筑,困难面前不低头、矛盾面前不退缩,知难而进、踏实肯干是广西大学人的创业品格。马君武校长深知办名校要请名师,他以高于广西籍的薪金吸引、鼓励名师任教,不拘一格用人才,只要有真才实学,愿意为广西大学服务的,一律破格提拔,大胆任用。为了使教学跟上时代步伐,他亲自去欧美国家实地考察,研究国外教育和科学发展情况,为学校购买器材[7]12。马君武校长为广西大学办学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大学生创业就业不仅是个体问题,也是关乎到国家发展的问题。将红色校史中的办学创业史融入广西大学学子的创业就业教育中去,通过分析广西大学从创办、茁长到成熟的艰难历程,在经历挫折、失败后仍发展壮大的事迹,学习创业过程中广西大学人的精神品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创业观和就业观,培养广西大学学子的平实之心。广西大学红色校史折射出“有志向就会成就一番事业,有本领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舞台,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中,即使在困厄环境中仍能发光发亮”的道理,可激励广西大学学子们勇毅前行,在时代的潮浪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在坚持不懈的奋斗中尽到自己的责任,让个人创业就业观念与强国伟愿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