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之路径探索

2022-03-22付亚珍

海外文摘·艺术 2022年18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儒家德育

□付亚珍/文

中华文明历经千年积淀,形成其独有的文化魅力与价值,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成果。儒家文化所提倡的道德伦理思想深刻影响着国人的道德气质、价值取向、及日常言行标准。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现代国人为多元文化思潮包围着,包括传统的拜金、功利、个人主义,还有近年来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消费至上主义、低俗主义、精英主义虚无主义等”[1],中国人的传统精神文化观念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高校作为社会系统的文化组织其中的一部分,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亦不能独善其身。“面对消极文化思潮,容易价值观偏差,加剧信仰危机,对青年学生精神生活产生持续而深远的冲击。[2]”面对此问题,高校需重视并积极解决。

近年来,国家强调“要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将现今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融入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精髓,古为今用,对增厚当代高校德育的理论基础,建立新时代的高校德育体系,提升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重要的意义。

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

庞朴先生说过:“文化之为物,不仅具有时代性质,而且具有民族性质。”当前,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时代新人”的任务,青年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的代表之一,与“时代新人”之间有着交通互鉴的现实可能。

1.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教育是树人的过程,也是人类思想精华和道德观念不断存续和发展完善的过程。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现代高校教育指明了育人的方向,也突显道德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价值和突出地位。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理念,与目前高校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理念相契合。一方面先秦儒家提倡“德育为先”,以培养“圣人”“君子”为目标,追求崇高的道德品质,与现今中国高校所提出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目标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德育有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目的,它在提升个人道德境界“成人”的基础上,肩负着着济世安民的社会责任。“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3]”新时代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就是对青年学生提出“大德、公德、私德”的要求,这三个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即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又肩负社会责任的目标有着内在的契合性。

1.2 化解高校德育突出问题的需要

我们理性的有选择的汲取先秦德育思想中的优质教育资源,同时赋予传统道德新的活力,找到其思想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依附点、再生点,厘清其现代的价值是既破解当前高校德育之困境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更是在多元文化激烈交锋下,保持传统文化定力,建立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的重要举措。

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实际也是一种古今文化对话的表现,其不仅是思想领域的文化创城,更是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的过程,从传统文化中探寻解决当下问题的路径,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方向性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5]”这是我国高校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先秦儒家的与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融合的一系列问题时,需要牢牢把握的方向。

2.2 批判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祌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当前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现状进行合理的变革,在汲取先秦儒家优秀德育思想的同时,创造性的转化传统文化,使优秀的儒家德育思想能够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德育提供良好的借鉴。

2.3 科学性的原则

当代大学生因先天的条件,后天的家庭环境、生活方式、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会导致品德和文化素养有差异。我们需要把握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开展德育工作,把“广泛性”和“先进性”结合在一起,做到“因材施教”。

3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之路径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探索,大学生道德教育取得了一些突破、形成了一些经验,但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道德具有传承性,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有着一套较为完备的育人理念和德育方法。解决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可以从儒家德育优秀的成果中汲取积极经验,结合现代道德教育的实际,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积极参考,寻找现代道德教育发展之路。

3.1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建设对知识的传承、文化的传播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深远影响。拥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为大学生的道德品行修养和人文情怀的培养提供了的环境保证,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感受到先秦儒家文化的德育主张。增强校园物质、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德育文化环境,是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1)将儒家德育思想元素融入到高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包括校园内的物质、生活环境、建筑及校园文化景观、路牌标识、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创产品等。为提升儒家文化的校园氛围,高校可以将儒家德育文化的因素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之中,把“软”文化与“硬”设施相结合,增强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感。

(2)营造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和氛围、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媒介作用。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校园多媒体网络平台已经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渠道和重要的方式,“互联网+”新模式为高校学生道德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宣传媒介作用,占领新媒体主渠道,加强先秦儒家德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3.2 德育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建设是高校德育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操作、课程活动等形式,形成德育知识润物细无声的普及与传递。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高校可以尝试开设儒家优秀经典赏析等选修课程。首先,可以从教学内容方面着手,根据学校实际,结合学生专业特色,结合高校所在城市区域民族特色,设置儒家经典德育文化选修课,将儒家德育思想与地方特色的德育资源相结合,建立“传统文化—地方特色—学校风格”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其次,可以从教学形式入手,转变传统灌输式、试卷式上课与考核方式,结合社会活动,增强实践教学的地位。采取师生互学、生生互助、线上线下等方式,开通网络直播、录制微课等形式,创新教学形式,将知识的学习与趣味教学相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3 教师队伍建设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荀子·大略》),教师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和执行方,是大学德育的主体,教师自身素养直接影响着高校教育的水平,增强高校的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先秦儒家的与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有重要意义。

首先可以增强其道德理论专业知识的系统培训,提升他们的传统文化素养,加深他们对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了解和掌握。进而将其运用的实际工作中。其次提升教师个人品德修养,即“身教示范”之法,为学生树立正面的形象,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充实、完善自我。

3.4 大学生自我教育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即儒家的“慎独”“内省”思想。大学生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对象,也是检验高校道德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提升自身文化自觉,加强自我教育,主动参加德育实践活动:先秦儒家倡导“知行合一”,大学生应当经常反思、总结,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对儒家经典的认知和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文化认同感,在日常生活中遵循并践行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各类德育观念主张,同时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践行能力。

3.5 社会、家庭多方教育合力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有很多,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修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即“环境熏陶”之法。

(1)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协调的作用。

社会文化环境也是影响着高校道德教育的因素之一,首先政府可以积极的营造有利于先秦儒家德育文化的正面的社会氛围,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严格审查培训班师资以及办学资质,为在社会中弘扬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营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对高校予以政策上的支持和扶持。一方面可以加大对高校先秦儒家文化专项研究的经费投入,缓解高校的财务压力,为儒家文化进校园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可与高校协同合作,结合当地地域、民俗等特色,与高校共同开拓大学生实践基地等项目,推广当地民俗文化。

(2)发挥家庭良好家风家教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良好的家风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所以,现代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多读书,提升文化修养,以身作则转变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行为品德教育,培养孩子宽厚包容、积极进取的道德品格,重视其综合能力的提升。注意自身言行,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4 结论

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其道德品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高素质人才的道德修养问题。先秦儒家德育思想的超越性和现代性,是当代社会思想道德的根魂和基底,探索其中优秀的“基因”,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将其中的优秀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吸收融合,真正做到古为今用,对于提高中国当代高校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引用

[1] 王平.当前社会思潮的主要形态、渗透逻辑及其应对策略[J].教学与研究,2019(6):85-92.

[2] 伍廉松,万美容.冲击与引领:多元社会思潮与青年精神生活发展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9(3):59-64.

[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2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6.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儒家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