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22-03-22易进蓉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水利水电水利课程体系

易进蓉,杨 艳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12)

2019年1月召开的全国水利工作会议提出,当前水利行业的工作重心已转向“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上,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的总基调。在国家大力推动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的背景下,国内大型水电站开发建设项目的减少,对于一直主要就业岗位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也需及时应对行业的发展,岗位开始面向基层水利单位,从事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运行、施工现场技术与管理、监理等工作[1]。在水利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下,如何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使本专业毕业生满足水利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已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现为全国水利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湖北省品牌专业、中央财政支持建设专业,为全国水利行业培养水利类毕业生近两万人。为了适应行业发展需求,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用结合为途径,从本专业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岗位(群)入手,分析对应工作领域的岗位职业能力,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构建。

1 调研及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本专业的教学团队拟定了专业调研的调查问卷,针对本专业近年来高职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进行调研,对水利行业用人单位、毕业生进行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对调研结果归纳总结出毕业生首次就业的岗位(群)主要有:①施工员:安排施工计划、指导施工作业、监督施工作业的安全性;②监理员:现场监督工程施工质量、进度与安全;③质检员:根据标准和操作规程对原材料进行检测,对施工过程中的施工质量进行控制。同时,基于调研数据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从而得出相应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详见表1)。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结构与教学方式,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具体化,是实现人才能力培养的根本保证,必须紧紧围绕高职教育和专业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科特点,根据循序渐进的技术原则,科学设置教学环节,逐步创新和建构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专业课程体系。

2.1 以校企合作为框架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按照“校企协同育人”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围绕湖北省水利行业灌溉和防洪的特色,农田水利工程和水闸工程较多的特点,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联合区水利局等省内企事业单位合作办学,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及水利行业企业职业标准,与十余家水利行业、企业在技术、资源、人员、利益、制度、文化等方面实现融合,深度合作,实行双证书教育、课堂与实训基地一体化教学,对接水利行业、企业需求,明确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人才培养规格,以水利岗位能力培养为主,在原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双主体 三阶段 四融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图1所示。

表1 岗位能力分析表

图1 “双主体 三阶段 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2.2 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搭建课程体系

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而专业建设的核心的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对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基于对岗位职业能力的分析的基础,力求做到专业学习与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教书与育人、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的有机结合,覆盖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应具有的科学和技术知识、能力和素质。主要针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专业知识宽泛、岗位多的特点,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使用有效的教学理念保证教学各环节的顺利进行。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顶岗实习进行科学整合,构成整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分为三个部分:①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综合素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内核能力;掌握基础科学知识;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健康的体魄和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为必修课程。 ②岗位能力课程:主要包括根据岗位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核心技能而开设的针对性的课程,为必修课程。③专业群拓展课: 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自我规划和自主选择能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与跨岗位的就业能力,拓宽就业口径而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建设法规与安全文明等,此类课程要求至少选修2门。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具体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形成先学徒工后准技术员最后达到技术员标准的能力递进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后,能从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满足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和岗位需求,并具有较强后劲,毕业后可持续发展。

表2 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的水利水电

2.3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确定课程标准

在搭建了专业的课程体系框架后,确定课程体系的实施行动方案和学习领域是关键。从专业定位出发,以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就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以了解学生所需的知识储备,再结合国家的职业标准和专业建设委员会的建议确定学习领域[2]。知识体系重构比较明显的课程有:①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和专业知识的特点,在第一学期增设《土木工程概论》课程,旨在让学生具有工程类的概念和基本知识,为《水利工程制图》《CAD技术与应用》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②根据湖北省水利行业特色和对岗位的调研结果,修改了《水工建筑物构造认知》课程的教学内容,减少了重力坝、土石坝、拱坝等的学时,增加了水闸、防洪工程及堤防、输水(渠系)建筑物和取水建筑物、泵站等的学时。③在课程体系重构之前,《水工建筑材料》课时为36+12学时。结合岗位需求和学生学情,优化为42学时理论加整周实训的方式,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和专项技能的培养。④通过调研和分析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职业面向,将已有土木工程大类的建筑信息(BIM)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标准融入课程体系。新增《BIM工程技术》课程,基于工作过程对课程进行模块化分解,以一个BIM模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课程以使学生掌握根据水工结构设计图创建水工模型的方法为教学目标,具有按照水工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水工模型进行施工的能力;具有根据水工模型计算施工进度、判断模型碰撞的能力。基于职业标准开发由《水利工程制图》、《CAD技术与应用》与《BIM工程技术》构成的BIM课程体系,《水利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具备绘制与识读水利工程图的技能;《CAD技术与应用》主要培养学生具备国标下的计算机软件绘图和识图能力,做到全方位全局的课证融通,给学生创造更科学更为广阔的培训学习条件。

2.4 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改革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是课程体系实施关键的一个环节。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理念,以教师为主体,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使毕业生与职业岗位不能零距离对接,重构课程体系的价值也无法实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学团队从职业岗位的需要作为出发点,将岗位需求的能力和知识对应,根据知识特点设计教学方法,并制定考核标准考核学生是否达到了这些能力要求。岗位能力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采用精讲、多练或边讲边练的方式,运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核心课程打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界限,围绕典型工作任务(过程)设置体现专业理论与职业技能综合的专业核心“理实一体化”课程,推进“教学做合一”。

3 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的顶层设计,关系到专业的发展及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3]。在实施过程中,在校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保障:①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不断开发和完善基于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通过订单培养、“校中厂”、专业技能工作室等平台,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开展教学,构建“教、学、做、练、证” 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②在现有的校内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水利实训大厅和湖北高校省级“陆水枢纽”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整合资源,构建 “强素质、多模块、集成化”的校内外集成互补的实践创新平台。针对毕业基本要求,搭建提升学生工程素养,强化工程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校内集成实践平台和校外集成实践基地。③强化师资力量,着力提升教育品质。通过“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模式,提升师资素质。学院出台相关政策,要求专职教师与企业紧密联系,精通本专业的知识体系,及时了解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等。④继续做好课程思政示范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等现代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还要以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的“新手段”,深化并完善专业建设与发展。⑤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按照“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落实专业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主体责任,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工作。

4 结 语

水利类高职院校是培养水利类人才的主要阵地。当前水利行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高职院校要对接行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基于岗位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校企协同育人,将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水利类人才。

猜你喜欢

水利水电水利课程体系
《湖南水利水电》2021年总目次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河南省水利水电学校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质量监测
水利工会
农村水利水电
水利监督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