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探索
2022-03-22哈尔滨市风华中学杜艳芳
哈尔滨市风华中学 杜艳芳
众所周知,历史是讲过去的事,历史事件不能重演,历史人物也不能再现,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会遇到许多难题,关于战争场面,教师不可能完全用语言真实展示出来;讲发明创造,单纯的语言无法描述其中的原理……根据实际情况,并结合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加入图片、诗词、视频等史料,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史料在历史教科书中的形式包括黑体字、红体小字、数据、表格等。在课堂教学中,史料的应用关键在于如何让史料辅助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研究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利用史料补充教学,增强趣味性,增大课堂容量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通过精选史料内容,能够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根据课标的要求,教师要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要越来越注意让学生从课程资源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在讲授“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这节课时,针对贾思勰这位历史人物,笔者采取了这样的方式,首先出示一个问题:为什么贾思勰能写成《齐民要术》这部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然后为学生提供一段材料:首先,他注意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齐民要术》引用古书达156种,引用《诗经》有30多条。其次,他注重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农,注意收集农谚,书中共引用农谚30多条。最后,他亲自参加生产实践,种庄稼、养羊,并耐心细致地观察,这些使他的知识更加全面。
通过这段材料,让学生进行分析: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通过阅读材料,学生能够提炼有效信息,那就是参考文献、收集谚语歌谣、访问老农、通过实践来验证。
这节课在书法方面介绍了王羲之,用同样的处理方法,找到关于王羲之的小故事。王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少年时才智并不出众。但他自从七岁从卫夫人习书法起,便能坚持勤学苦练。相传他每天练习书法,即便在休息的时候,也在揣摩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气势,一边手随心动,在衣襟上勾勾划划,时间一久,把衣襟都划破了。王羲之常在一个水池边习字,从池里取水研墨、洗笔和刷砚。长年累月下来,竟使一池清水为之变黑。如今王羲之故宅仍有“墨池”遗迹,“临池”也成为习字的一个代称。
通过这段故事,让学生深刻感受:一分辛苦,一分收获,要想获得好的成绩,必须付出努力,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不仅对王羲之这个人物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受到了品德教育。
在讲授“明朝的统治”这课时,笔者充分利用史料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出示一段诗词《醉太平小令》: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让学生通过这段资料,谈谈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原因是元朝的残暴统治,才引发了元末农民起义。教师顺势播放资料“元朝的暴政”,让这段内容的衔接自然。同时出示资料“红巾军起义”:1351年,元政府强征民工,治理黄河。监督治河的官兵,鞭打民工,克扣口粮。民工怨声载道,流传起“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白莲教领袖韩山童、刘福通等凿了一个一眼的石人,背上刻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几个字,埋在黄河河底。民工挖出石人,见刻的字同流传的民谣相符,群情激昂。刘福通趁势领导农民起义,义军头裹红巾,称红巾军。各地农民纷纷响应。
通过这段资料,揭示元朝末年社会动荡,人民起义层出不穷,为引出红巾军的领袖朱元璋做准备。讲到朱元璋时,利用小说《明朝那些事儿》引出朱元璋档案。而说到此处时,咱们不妨来看看百度怎样介绍朱元璋。
姓名:朱元璋
别名:朱重八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佃农
生卒:1328-1398
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母亲:陈氏农民
主要经历: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出去讨饭
1347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起义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通过这段材料,让学生对朱元璋这个人物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又出示了这样一段材料:父母为他取了一个名字(元时惯例):朱重八,这个名字也可以叫做朱八八。朱重八家族的名字,都很有特点:
朱重八高祖名字:朱百六
朱重八曾祖名字:朱四九
朱重八祖父名字:朱初一
朱重八父亲名字:朱五四
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是搞数学的,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能上学和当官,就没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继而追问:通过这段材料,你又获取了哪些信息?使学生在觉得有意思的同时,也回顾了元朝时期实行的人分四等政策,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祖辈的的确确是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就是出身贫苦人家的朱元璋,却最终建立了明朝。播放录像片《明朝的建立》,四段材料共同作用,学生对于明朝建立的来龙去脉就了解得清楚了,达到了教学目的。
在讲“明朝的对外关系”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学习与探究”环节,戚家军抗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小字部分,然后播放录像片《鸳鸯阵》,之后出示两段资料:
第一段:戚继光与特别军队。大将军戚继光率兵驻守在福建福清县,这里面朝大海,山峦起伏,山上有许多猴子。士兵们在山下操练时,常有猴子在山上好奇地观看,还模仿士兵的动作。戚继光发现这一情况十分高兴,命令士兵们从山上捉来数百只猴子,将它们喂养起来并进行训练。经过一段时间,这些猴子竟会模仿人们的操练动作去施放真正的火器。戚继光把它们组成一支听令行事的“特别队伍”。这天,倭寇向福清县进攻,戚继光乘敌人立足未稳,动用这支“特别部队”。他一面令士兵埋伏在敌营四周,设个包围圈,一面指令驯化的猴群操起火器一齐扑向敌营,不一会儿,敌营内到处都布满了活蹦乱跳的猴子。敌军见这种情况还以为是猴子们的嬉戏呢!突然,这支“特别部队”在攻击的号令下,同时将各自操持的火器施放出来。顷刻,大火四起,烈焰腾空,埋伏在四周的士兵们随即发起攻击,倭寇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便被全部消灭了。
第二段:口令的来历。戚继光抗倭时,夜间派士兵在沿海警戒,为避免夜幕中敌我难辨,戚继光让警戒的士兵带着竹哨,如果发现人影就喊一声“哨起!”对方若是自己人,就要立刻喊“立正”而且原地站直。在部队操练时,戚继光不停的让士兵练习这两个动作,后几经演变,“哨起”“立正”就成为了军队队列练习的正规口令。
学生通过这两段资料获得重要信息,从而完成这道学习探究题:戚家军抗倭为什么会取得胜利呢?那就是:(1)正义的,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4)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好史料,可以给课堂增添许多亮色,激发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一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得到智慧。
利用资料,学会从资料当中获取有效信息
有效信息是信息中能够支撑和加强沟通的有效内容,历史资料中的有效信息指的是蕴含在文字中、影视资料中,对提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料中所反映的基本史实,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这些信息一般可以从材料的出处、注释、内容中获取;另一个是材料中所反映的作者的观点、历史发展规律等,这就是进行资料处理的过程。在获取了资料的有效信息后,我们还需将资料中反映的基本史实与客观历史的真实资料所反映的观点主张,与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进行比较,确定作者的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判断材料中所反映史实的真伪,观点主张的正确与否以及是否存在有悖历史发展规律等情况。
在讲“宋代经济的发展”这节课时,我出示了两段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通过这则史料分析南方经济状况如何?
材料二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语:“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这则史料反映了什么问题?学生能够得出结论,南方经济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再出示一个表格(见表1),让学生认真观察: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表1 三朝南北方人口情况
思考这个问题: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最终得出结论:(1)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2)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劳动力和农作物。(3)南方自然条件优越。(4)政府对南方的重视与支持。并推导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完成教学中的第一框题。
在讲“隋的统一与灭亡”一课时,关于隋朝大运河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采用诗词对比法,让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节选)》
通过对比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如何对大运河进行唯物史观的评价。既要看到它在沟通南北方经济文化交流方面所起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它的开凿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导致老百姓怨声载道的消极作用。这样的分析,比教材单纯地介绍要容易理解得多,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再比如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节课时,介绍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结尾处引用了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这首诗,借助形象思维,学生不仅能够印象深刻地记住红军在长征途中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知识点,而且借助诗词,感受到了红军长征途中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坚信革命必胜的乐观主义精神,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有利于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综上所述,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史料发现信息、判断信息和提取有效信息等思维过程。需要训练学生迅速回应信息提供的情境和问题,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的能力。
历史教学就像一部播不完的连续剧,它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起始于学生的真实问题,结束于学生的新问题,在从一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自己的使命。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利用各种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让学生在历史的天空中自由遨游,让学生们喜欢历史,爱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