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诗词经典绽生命之花》教学设计与评析
2022-03-22执教者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
执教者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 滕 颖
评析者 哈尔滨市师范附属小学 李 英
教学内容:小学生命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课《传诗词经典绽生命之花》。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词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诗词魅力。
2.通过了解诗人生平以及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充实学生精神生活、提升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助力学生从诗词中汲取力量、塑造精神、感悟人生。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师:人生如一场修行,得意时“一日看尽长安花”,艰难时“潦倒新停浊酒杯”,生命的跋涉从未停歇,也从不回头,无论是“白日放歌须纵酒”的还乡之喜,“磨损胸中万古刀”的不平之怒,还是“不思量,自难忘”的悼念之哀,“几处早莺争暖树”的游春之乐,都像一本本心灵相册,等待着我们去打开。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能够点亮我们生命的诗词。(板书:传诗词经典绽生命之花)
设计意图:引经据典,点明主题,深情独白,为学生创造唯美的意境。
二、感知体验,交流分享
(一)现诗词之美
1.学生在平板电脑中打开课前上传到作业资源包中的PPT——自己所认为的最美诗词。
2.教师用动态屏滚动展示所有学生上传的内容。
3.随机选择学生分享的诗词,并请学生说说美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4.准备同一首古诗的学生可以相互补充,随时交流自己的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内容,随机点评,总结古诗词的特点——美(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形式美)。
(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境美。
(2)语言凝练,生动形象,夸张、比喻、象征等多种手法——语言美。
(3)音韵和谐,节奏鲜明,朗朗上口——音律美。
(4)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形式美。
(板书:一颗心“美”+四朵花“意、语、音、形”。)
设计意图:课前甄别筛选,课上集中展现,相互交流中呈现诗词之美。
(二)抒诗词之情
师:分享了这么多诗词,我们的感觉可以用一个字概括——美。其实诗歌的魅力不仅仅是美,它还能传递真情,带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1.出示四幅图片(空无一人的街道、被迫停业的餐厅、疫情数据统计图、医护人员救治患者),唤醒学生疫情期间的情感体验。
2.学生交流当时心情。(恐慌、焦虑、无奈、孤独、感激、感动、感恩……)
3.展示抗疫期间海外捐赠物资包装箱上印着充满古风诗词的图片。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视频播放“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的出处以及内涵思想。
5.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诗词文化的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递真情,温暖人心。
总结:就在我国疫情得以控制的同时,国外的疫情开始大面积爆发,拥有大国担当的中国,第一时间派出专家组与医疗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诺言。
6.出示疫情期间我国所援助的世界各国的国旗。学生点击自己平板电脑上任意国家的国旗,电脑上便会出现相应的诗词以及出处和释义。
新西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日本—青山一道同风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法国—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印度—尼莲正东流,西树几千秋;
意大利—云海荡朝日,春色任天涯。
7.学生点击学习自己想要了解的诗词,分享感受,小组内交流。
8.学生汇报集装箱上的诗词带来怎样的情感体验。(带来温暖、看到希望、坚定战胜疫情的信念、全人类更加团结……)
总结:这就是诗词的魅力,它能温暖人心,传递真情,让我们坚定信念,共渡难关。(板书:坚定信念,传递真诚。)
9.出示同学过生日、朋友遇到困难、朋友转学、教师节、母亲节的情景,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中的抢答功能,用自己积累的诗词来表达心中的情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从体验到积累,再到运用,充分感知诗词抒发情感、传递真情的作用。
(三)言诗词之志
1.出示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引导学生体验红军克服万难,坚持信念的精神,与建党百年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新时代的阳光少年。
2.出示更多充满正能量的诗词(共20句)。
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学生在平板电脑中选择自己想谈的诗句,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这些诗词带来的鼓舞和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发言内容以语音转文字的输入形式,上传到公共“讨论答题专区”,便于每个学生滚动查看所有同学的发言记录。
4.小组合作查找、分享更多催人奋进的诗句,每位学生都可以从中挑选出最能够激励自己的诗句,将其制作成书签,作为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座右铭。
5.学生将自己制作的书签拍照上传,后台生成选择诗句数量的比例,教师根据数据分配汇报时间。
总结:同学们的分享中,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有“收取关山五十州”的理想,有“匹夫不可夺志”的激情,也有“我亦乘风破万里”的豪迈。希望这些诗词能为同学们塑造坚毅的精神,凝聚顽强的力量,为同学们的梦想助力。(板书:塑造精神,凝聚力量。)
设计意图:利用信息技术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给予更多学生表达展示的机会,也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分享并共享学习内容的权利,同时通过动手实践活动让诗词更大地发挥其激励的作用。
(四)悟诗词之魂
1.学生打开平板电脑中的学习资料——苏轼的人生经历。
2.学生结合苏轼屡遭贬谪的经历,感受苏轼的人生态度。
设计意图:用苏轼的诗词串联起他起起伏伏的一生,让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以及诗人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出示苏轼三次贬谪之后的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苏轼的超然心态。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被贬至黄州)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被贬至惠州)
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被贬至儋州)
4.学生根据苏轼在诗词中所展现出遇到挫折调整心态的办法,谈谈自己今后遇到人生低谷时应该如何面对。(板书:慰藉心灵,点亮生命)
5.学生作诗,情感升华。
总结:即将升入初中的你们,会有新的目标和方向,也会遇到挫折和困难,那就让我们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用它来激励未来可能遇到困境的自己吧!
设计意图:学生今后学习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希望学生能通过苏轼的诗词汲取到积极的力量,从而更好地面对今后遇到的困难。
6.学生创作完成后进行组内分享,组员选择最佳作品上传至公屏中。
7.所有学生为各组推选出的作品投票,选出最佳人气诗人。
三、总结升华,落地生根
春花秋月、鸟语虫鸣、为人之道、处事之理皆可入诗。诗中有“荡胸生层云”的旷达,有“潇潇雨歇”的畅怀,有“长太息以掩涕兮”的悲鸣,也有“悠悠我心”的真情,哪怕“畏途巉岩不可攀”,也要“会当凌绝顶”,哪怕“无人会,登临意”,也要“猛志固常在”,愿同学们从经典中汲取“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力量,历练“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然,永远保持“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的心境,愿诗词能够点亮每位同学的人生。
板书设计:
评析:
本节课是滕颖老师执教的小学生命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课——《传诗词经典绽生命之花》。
诗词是学生跨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灿烂与辉煌的最好途径,本次教学活动在网络环境下将生命教育课与信息技术全面融合,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打造智慧课堂,提高教学的趣味性、体验性、互动性、情境性。
本节课教师深入挖掘优质的信息技术资源,借助电子书包、课堂互动工具、白板工具、课堂评测、互动反馈、数据报表等系统,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的学习环境,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词文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学生真切感受诗的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形式美的同时,感知诗词带给人们的信念和力量,从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和启迪,从而实现用诗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的教学目标。
一、优化教学设计,构建智慧课堂
每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的恰当选用。本次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内容层层递进,从用课前搜集的古诗“现诗词之美”,到运用积累的古诗“抒诗词之情”,从鉴赏挑选诗句“言诗词之志”,到用创作诗词来“铸诗词之魂”,每一处设计都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的优势,增加了学生活动的多元性、趣味性、互动性,从而有效辅助教学活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比如,在用自己积累的诗词来表达心中情感的环节中,教师利用课堂互动反馈系统中的抢答功能,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再如,在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后,屏幕上可以互动展示,再利用课堂互动反馈系统中“随机选择”的功能,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品读共享,打破以往课堂的界限,大大提高了课堂分享率。课堂评测中的“投票功能”的运用也是点睛之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出喜欢的诗词,丰富了学生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想法和权利。这样优化的教学设计,为构建智慧课堂打下了基础,大大促进了信息技术与生命教育学科的融合,更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利用“电子书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课程的实施如果以课堂、教师或是书本为中心,那么就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所以本节课在设计中充分挖掘并利用智慧课堂电子书包的开放性、自主性,留给学生自主权、选择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进行实践活动。比如,在学生谈对援助物资箱上那些诗词有何感受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用分享动态屏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让更多学生发声。每位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书包里选择分享内容,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感受,人人可看、可说、可听、可做,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动手实践操作,提高课堂实效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互联网特有的开放性,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是教学载体,其运用目的是打造高效课堂。本节课学生分享能够“塑造精神,凝聚力量”的诗句过程中,利用网络环境下课堂评测系统,开启“讨论答题”的互动专区。学生可以随时将自己的感受用平板电脑上传到公屏中,在发表观点的同时,通过控制屏幕,选择更多同学的想法,并随时交流。在这种宽松的网络学习气氛中,学生畅所欲言,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课堂学习资源的创造者,这样的模式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发言,也让所有学生的发言内容被学习与分享。在众多的信息中,学生也丰富了个体的认知和感受,从而提高了课堂的实效性。
四、注重情感体验,扬起生命之帆
本节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将教材所呈现的诗词的作用,以及带给学生的人生启迪,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活动表现了出来,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每一处活动设计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有情可抒、有感可发。如:利用抗疫援助物资箱上的诗词,让学生感受诗词能够传递情感,带给人温暖,引导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诗词去传递真情实感。又如,将《七律·长征》与建党百年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树立远大理想,做新时代的阳光少年。再如,用苏轼的诗词串联起他起起伏伏的一生,让学生通过诗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以及生活态度,从苏轼的诗词中汲取营养,来照亮未来困境中的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本节课中通过一次次的体验、分享,学生感受到了诗词的魅力,提高了鉴赏诗词的能力,充实了精神生活,提高了精神境界,从而真切体会诗词点亮生命的过程。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本课也有一些需要注意和改进之处。教学中不能只满足于利用信息技术呈现、展示这样一种简单的单向活动,更应利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结果,可以考虑制作一些简单的软件,实时监测并接收学生课上生成的学习内容,在课程结束后,形成属于每位学生独特的过程性评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