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2022-03-22赵光旭
赵光旭
四川旅游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0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发展技术的成熟,企业对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的技术需求已登上了时代舞台,市场上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项目实践能力越来越重视。计算机网络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其特点在于理论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学习内容抽象难懂,对学生的动手操作实践能力要求较高[1]。因此,作为高校教师,既要高质量、高标准完成教学任务,又要达到培养学生应用性能力的目的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堂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与上机实验性操作两部分的任务。其中,理论性知识主要通过多媒体课件资源、教材等课程资料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与讲解,实验性操作主要是将每一节课的知识点转化成具体实验案例,锻炼学生对知识点的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教师可以面对面解决学生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然而,随着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一)学生思想上的问题
大学的课程的学习主要依靠自身培养独立学习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课堂授课大都机械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是否能够灵活运用需要后期不断复习与操作练习。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中可以直接辅导学生完成实验任务,因此学生过多依赖教师的帮助而不愿自己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丰富多彩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学习产生惰性,宁可在课堂中粗略的完成实验内容,也不愿花费多余的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内容的反思与创新。
(二)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传统的授课方式一般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方式。简单地说,就是需要师生在机房中完成本节课的理论和实验这两部分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机房上课中既要保证理论知识讲解的时间充足,同时也要为学生预留足够的实验项目的训练时间。然而,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是一种抽象的结构,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理解和掌握。这往往造成了理论知识占用的课堂时间超出预计,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实验任务,这样就会造成实验效率大大降低[2]。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只能采用在课堂上直接讲解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只能机械地听从教师的讲解,师生缺乏一定的互动,从而使一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便会降低。
(三)课堂教学与实际应用相脱离
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别于其他课程,其特点在于将理论知识融入操作中,因此学习如何完成网络的组建和管理要远远重于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传统的上课方式需要教师拿着教材给学生灌输书本上的知识,但是在网络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新的通信技术也在不断地和各个领域融合,这些新知识往往不能及时的在教材中得到更新。这就导致了学生学到的知识落后于时代的脚步[3]。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已经不单单以“名校”作为筛选目标,“项目经验”也成为了企业招聘毕业生的主要条件之一。因此,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
二、产教融合的发展现状
在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题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的第六点“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中指出:鼓励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开发符合国情、国际开放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4]。在当今局势下,高校只有注重应用人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才能提升高校本科学生的教育质量,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
产教融合是一种通过企业和高校的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双向流动与整合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最先在国外兴起,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代表,该校在创立之初曾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解决办学经费的难题,斯坦福大学将柯达公司、通用电气公司、惠普公司等知名企业进驻了科技园,也为硅谷的诞生奠定基础[5]。目前,国内部分高校开始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产教融合成为实现高校转型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模式。越来越多的高校选择企业入驻校园,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的场所与环境。但是产教融合的教学改革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其中一个问题在于部分高校仅仅将这种模式作为学生就业的跳板,却缺乏根据这种模式所带来的教学改革作出相应的转变。本文中以计算机网络课程作为“产教融合”教学改革的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新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案,从而为高校提供教学改革模式的新思路。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方案
(一)提高校企合作认识,完善制度建设
校企合作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举措,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所能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足够的企业实习实践的条件。并且,在学生实习实践中,学校应规范化管理企业针对学生所采用的培养模式。
首先,学校可适当投入资金建立网络实验室,目前诸如思科、华为、锐捷等公司都和高校保持密切合作,通过引进企业中的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等网络设备,可以为学生创造真实环境的网络配置条件。校企合作中,也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参与企业中的实际项目中,在项目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企业亦可以筛选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其次,学校需要推行一个实践实习体系,包括为学生提供专业实习实践、顶岗实习、专周实训的必修课时量,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能愿意主动地参与到其中。除此以外,学校可针对计算机网络开设专门的课程竞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
最后,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完善校企合作过程的规章制度,从而充分保证学生的根本利益,采用三方协议、合同等有效的文件方式使学生的权益得到保障。建立合情合理合法的企业评估标准及制度,企业在与高校合作期间,需要安排相应人员落实企业的走访和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了解。通过一系列工作对华为、思科、锐捷等企业进行测评。此外,高校内需要制定完善的就业、实习实践、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性文件。将学生如何完成实习实践任务、实习实践时期学生有行为规范、企业对学生所做培养计划、企业如何完成对学生能力的考核等内容需要落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提升空间。
(二)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网络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对于技术的要求与能力的要求都比较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传统的纯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足以满足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设计更加符合这门课程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案,从而满足计算机网络学生的能力需求。
首先,教师在教学资料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在理论课程中适当引入企业的相关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思考。
其次,教师的教学模式需要有所调整,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深入理解理论知识是为实践能力服务的,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实验操作的时间。针对理论知识内容过多造成学生实验时间不足的情况,可以适当引入新型的教学模式,如慕课、微课,并且通过引入网络课程在线资源共享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学习渠道,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巩固理论知识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
此外,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专业中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计算机专业学生中需要考核实践操作经验的课程。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校需要组建和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将教师分配到不同的企业进行实习实践,鼓励教师建立创新创业团队,将企业中的项目拿到团队中研究实践,通过实践成果丰富自身的企业实践经验。鼓励教师参加网络工程师认证考试,在考试中提升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完善考核标准,采用“学分制”提高学生认识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在高校中的考核标准较为单一,一般是任课老师根据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按照固定比例得出考核结果。在期末考核中,一般采用闭卷的方法进行期末考试测评。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却忽视了实践操作的运用,个别学生则将希望寄托于考试周的突击复习。这种形式的考试存在一定的弊端,使学生过于注重对书本上知识的掌握,却缺乏实践能力的考核。
传统的授课过程由课程导入、课堂教学环节、课后复习与巩固三个环节组成。课堂导入是利用网络平台等渠道发布课前提问,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回答;课堂教学环节是采用理实一体化实验室进行理论课与实验项目授课方式,学生在课堂中理解概念与应用创新;课后复习与巩固环节是利用第三方网络在线教学平台为学生发布课后综合实训项目与解答过程。具体实现过程如下图1所示。
图1 传统教学模式设计
通过产教融合的方式使企业与学校合作,将学生实习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考核方式,采用校外导师制原则,导师可针对自己的学生做出相应的成绩评定并计入在考核中。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可采用“最终考核成绩=平时成绩40%+期末考试40%+导师评分20%”的新型考核方式。具体考核方式如下表1所示。
表1 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方式
四、总结
目前,我国正面临高校转型的关键时刻,在这样的情形下,实现对学生应用型、创新型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将产教融合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一次巨大的改革,可以为其他应用课程提供借鉴与参考,最终为实现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准备。目前产教融合成为众多大学以及职教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未来的高校教育中,也会成为一种越来越规范的企业培养人才的模式。作为高校管理人员,将产业能力培养与专业技术相结合也会使学生更容易适应企业高效的工作节奏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