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 保 古 建 筑 襄 陵 文 庙

2022-03-22

文史月刊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庙

◇ 刘 甜 石 磊

众所周知,山西是知名的文化大省、文物大省、古建大省,在数量庞大的地表古建筑中,专门用于祭祀“文圣”孔子的文庙,无疑是经久不衰、建筑规格最高的古建筑群。传统社会,外儒内法,儒家作为封建社会的精神统治支柱,具有崇高的政治地位,自西汉武帝之后,儒家取得了压倒“诸子百家”的政治地位,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也从一个生前仕途失意的政治家,成为一个历史上最为成功的老师,历代帝王除了不断地给孔夫子加官进爵,祭祀孔子的文庙也是修建得巍峨庄严,金碧辉煌,京师、州郡、县厅,举凡是王化所能辐射之地,皆有文庙。山西晋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当时的平阳府下属各州县,皆建有文庙,尤其是现在的襄汾县,更是保存有两座国保级的文庙,冠绝全省。然而或许是汾城古镇的名气太大了,去襄汾县旅游观光的人们大部分只知道汾城有文庙、城隍庙、社稷庙等组成的古建筑集群,殊不知在襄汾县的襄陵镇,亦存在一座国保级的文庙——襄陵文庙。

襄陵文庙国保标识牌

元代木构的襄陵文庙大成殿

襄陵文庙大成殿位于襄汾县襄陵镇粮站院内。据民国《襄陵县志》和部分元代碑刻的碑文记载,该处文庙始建于金大安元年(1209年),元大德七年(1303年)平阳府大地震,震波所及导致大成殿塌毁,元大德十年(1306年)重建,明清时期屡有修葺。如金代孔天监的《创修庙学碑记》中记载:“泰和改元(1201)之夏,……旧有庙学,在县西北隅,……既僻且远,……则虽名有庙学,与无无异。孑然仅存者一殿而已……大定(1161)初……易远以近,改蔔树表隅城之东南,爰得美地,……寥寥四十余年,莫终其事。继之堂且焚毀,庙亦滋敝,……天幸承安三年(1198),丹阳赵公以廉升此县宰,……以新庙为己任……公首出俸钱二万,米十斛,……殿庑为之一新。……泰和九年(1209)重午日建”。又比如元代的麻革(号贻溪)先生的《重修庙学碑》中记载:“……度材于汾川,文工于公输……瓦木之腐坏者彻,门宇之倾圮设,赤白漫漶者洁,轮焉换焉,为之一新……”从上述金元时期的重修碑刻记载可以得知:襄陵文庙历史悠久,曾经是襄陵学子进修学业、祭祀孔圣人的圣地。可惜受限于时代的局限,照壁、棂星门、泮池、虹桥、戟门、东西厢房、文昌阁等建筑先后毁于兵燹战火,现仅存有主体建筑大成殿。

襄陵文庙大成殿前设月台,东侧有过门。殿身面阔五间,进深十椽,通面阔22.6米,通进深19.25米,单檐歇山顶,筒板瓦屋面,通高 12.85米。前檐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杪,皆做琴面假昂头,耍头斜杀内凹,当心间补间铺作施二朵,其余逐间用一朵,除第一跳跳头上使用翼形拱外,其他基本同柱头铺作。后檐柱头斗拱为五铺作出双杪,第二杪做琴面假昂头,补间铺作逐间施一朵。梁架结构为殿内厅堂造,六架椽屋前后乳通檐用四柱,山面梁架为十架椽屋分心前后乳用五柱。平梁上施蜀柱、叉手,蜀柱两侧用合沓,叉手与丁华抹颏拱相交承托脊槫。角柱生起、侧脚明显。襄陵文庙大成殿建筑风格粗犷豪迈,角柱、撑柱用材硕大规整,屋檐下的斗拱在兼具美感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承重性,具有明显的元代建筑特征,由于其保存基本完整,依然具备一定的观赏性与实用性,所以具有较高的建筑价值、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

与之相较,汾城镇的汾城文庙大成殿原本也是元代建筑,但是毁于元明易代的战火,明洪武七年(1374年)进行了重建,之后屡有修葺,但浓郁的明代建筑风格始终占据主体地位。汾城文庙大成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屋面琉璃瓦罩盖,光彩夺人。四面围廊迴抱,殿前明次间突出抱厦式檐廊三间。抱厦前方为月台,方形,三面原有石阶和围栏,每年春秋两季祭祀孔圣人的典礼就在这个月台上举行。

襄陵文庙大成殿正面照

也有读者会感到好奇,封建社会一座县城通常只有一座县级规模的文庙,为何襄汾县会有两座文庙?这和襄汾县的历史有关系。襄汾县是由原襄陵县和汾城县(太平县)在1954年合并而成,因为原来的两座县城各建有一座县级规模的文庙,故而现今的襄汾县拥有两座文庙,只不过汾城文庙的古建群保存相对完整,各类建筑设施一应俱全,名气更大,参观的人更多,无形中掩盖了襄陵文庙的光彩。

汾城文庙棂星门

一通富有内涵的重建碑文

了解一所庙宇宫观的历史文化,除了直观地欣赏古建筑、听取导游讲解之外,更深层次的了解则是解读庙宇之内的碑刻,尤其是涉及庙宇兴建、重修的各类碑刻碣石。参观过汾城文庙的游客,都会对汾城文庙之内众多的碑刻印象深刻,尤其是对文徵明、郑板桥、阎锡山等历代名人题字刻诗的碑刻兴趣非凡。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汾城文庙之内的很多碑刻并非文庙之内原有,都是从它处迁徙过来的。笔者在襄陵镇实地采访调研,发现该镇现存多处古建筑与古遗迹,如城隍庙、文峰塔、晋桥、关帝庙、东柴坡垣,还有晋襄公陵。因此笔者推测原本作为襄陵县城的文庙,规模应该比现在要大很多,至少不会逊色于汾城文庙。只是由于襄陵文庙历经战火,才使得原本巍峨壮观的古建群尽数消失,文庙之内的碑刻也多数散佚,这对于襄陵文庙的历史文化解读造成了不小的困境。

笔者查阅史料,在明隆庆版《襄陵县志》内发现了其收录的元代大儒续执中撰写的《重建夫子庙碑记》,这篇碑记的内容非常完整,对于襄陵文庙的重建历史、儒家思想在政治方面的独特地位、“庙学”的教化作用都作了立意高远的论述,非常新颖,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今笔者将全文列出,共飨众君:

汾城文庙大成殿正面照

重建夫子庙碑记

元 续执中

夫子之道,与时隆污。夫子之祀,则无时而既。道关天运之通塞,王政之盛衰,诎伸著熄,未易而言。而礼之报祀在人心者,昭融显畅,非俟外诱,如令典所载。春秋之奠,无问海内外,有民有社者,率敬以承事,虽亘有千万世,不敢有少懈焉。

襄陵县夫子庙,在城之巽隅,面势宏阔,墉宇辉映,制侔大郡。大德七年秋,值坤震坏折,柱圮栋裂,层朅叠压,莽为榛区。丁祭朔告,假位县廨。十年春,达鲁花赤脱尔察、尹柳君丰,睹庙貌废坠,亶相语曰:“政不此先顾善,奚自立!无难功浩费巨而后兴。”乃四集乡民以谋以令,涓基具材。财出于众,力输于壮。梓斫埏陶,冶融圬墁,人人自效,咸乐而趋助。暨簿贾德仁,尉张彦荣、卢协志,从规其中。视大邦之居,建礼殿五楹,讲堂环庑,门厨学舍,为屋窗百余间。数不逾旧,而壮丽有加,像图炜焕,内邃外敞,周阿整削,截然一新。四方庙学,祀先圣于邑者,未有若此之盛也。续将志诸石,佐史张翮来速辞。

惟学校政化之源,秦汉而上为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师传徒授,颖俊造其中。明六德、六行、六艺之习,以推其诚意、正心、修身、治家国之实,而收致知格物之功。然不可不知其所自,故即学适菜于先圣先师。此则有学而无庙。暨隋唐五代而下,天下州县学废,而释奠之礼得不废。学既无所从祀,则皆庙而祭之。其祭则必备鉏豆笾簋尊爵之器,粢盛牲臑葅橑之品,笙磐鼓钟之音,涤酌拜告之容,而士民得以识先王之礼器,与夫仰献俯灌之节,揖逊升降之数,循循然以发其良心,以求其善端,以归其讲诵者,此则有庙而无学也。

国朝屡以崇奉庙祀、宣明教化、作养人才昭天下。而世之为治者,一切从事于刑名、狱讼、征敛、期会之间,而以劝率儒学非簿书之所以切责者,为不急之务。不肖世家襄陵,幼时犹及见先生、耆宿,皆道德明秀,文章粹美,法古而议制,植志而养廉,可以任卿大夫之事者,所在成俗。今诸君复建庙学,扶树教基,新民之耳目,顾士子当自奋跃磨激,以古人正大之学,进而为有用之才,视昔而无愧者,不本与兹欤!

襄陵县达鲁花赤脱尔察、县尹柳丰立石。

立碑时间为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正文可以分为四段:第一段论述孔子的学说是治国之道,“道关天运之通塞,王政之盛衰,诎伸著熄,未易而言”。将孔子学说提升到与天道、国运、王政息息相关的高度,认为尊孔则国兴,儒家思想对于建立仁政,裨益非常,因此数千年来历代王朝对孔子的纪念从无间断,即碑文中所论述的“春秋之奠,无问海内外,有民有社者,率敬以承事,虽亘有千万世,不敢有少懈焉”。

第二段记述襄陵县的庙学毁于大德七年的大地震。《元史·五行志》对这次震灾的记载略详于此:“(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裂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由于地震震级高,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襄陵文庙的主体建筑毁于此次大地震,即碑文中所说的“值坤震坏折,柱圮栋裂,层朅叠压,莽为榛区”,尤其是“莽为榛区”四个字,直接点出了地震的破坏性之大,导致襄陵文庙成为一片瓦砾。震后,襄陵县在百废待举的情况下,由襄陵县当时的两位主官达鲁花脱尔察和县尹柳丰二人牵头,主簿贾德仁,县尉张彦荣、卢协志,典史张翮等人一起参与,发动乡绅士民,捐款捐物,出人出力,重建了文庙,甚至规格比之前更高,诚如碑文中所记载“建礼殿五楹,讲堂环庑,门厨学舍,为屋窗百余间。数不逾旧,而壮丽有加,像图炜焕,内邃外敞,周阿整削,截然一新”。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文庙与官学是合二为一的,即祭祀孔夫子的文庙与学生进学的处所是并列互通的,也就是碑文中的“讲堂环庑,门厨学舍,为屋窗百余间”,从这个角度看当时的北方地区学生读书的处所主要是在“庙学”。虽然早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朝廷就曾明文规定:“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赡学者,并立为书院。”此后书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分布在南方。由于此时朝廷的主要精力放在军事征讨西北地区叛乱的蒙古诸王以及镇压中原地区的农民反抗斗争,且书院多在南方,北方士人多不熟悉,所以反响不大。

第三段论述教育是行政教化的基础。续执中从历史过往的发展轨迹指出“秦汉而上为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师传徒授,颖俊造其中”,学生们在官学中学习“六德、六行、六艺”之类的内容,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成长为儒家所倡导的那种可以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才。

冬日下的襄陵文庙大成殿

第四段论述朝廷的初衷是重视教育的,“国朝屡以崇奉庙祀、宣明教化、作养人才昭天下”,而各级官吏却把它视为不急之务,并未引起高度的重视,基层官吏们重视的则是“刑名、狱讼、征敛、期会”等时间短,见效快,容易出政绩的几项内容,对于“教育学生,培养人才,修缮文庙学宫”这种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见效的“百年大计”,并不重视。续执中通过回忆其幼年时在襄陵一代的求学经历,以及当时“尊师敬学”的情景,对现在县上主要官员重建庙学的行动大加赞赏,“今诸君复建庙学,扶树教基,新民之耳目”,并鼓励士子们努力学习,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顾士子当自奋跃磨激,以古人正大之学,进而为有用之才,视昔而无愧!”

襄陵文庙重建的时代背景

这篇碑文的作者续执中是元代的一位鸿儒,祖籍襄陵城内,于元贞年间(1295-1296)高中进士,大德初任绛州儒学教授。在任上,忠于职守,勤于教诲,人才辈出,名闻于上,后被朝廷征为国子监助教。元代的统治者为蒙古人,虽然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包括元世祖忽必烈在内都曾经倡导尊崇儒家,兴建学校,比如中统二年(1261年)六月,元世祖下令保护一切文化教育设施,规定:“宣圣庙及管内书院,有司岁时致祭,月朔释奠,禁诸官员使臣军马,勿得侵扰亵渎,违者加罚。”当时忽必烈主要是从政治上考虑,树立“施行仁政”的形象,对文人及儒士采取安抚怀柔之策,其目的在于延揽人才,加强自身的统治基础。但是在最高统治者内部,“排斥汉人,反对汉化”,坚持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的民族歧视标准划分亲疏远近,尤其反对重用儒士,反对汉人担任高级行政官僚的观点依旧占有广阔的市场,所以在元代曾经一度停止科举考试,导致很多读书人不能进入官场,只能通过给“梨园”(戏班子)写剧本,混迹“娱乐圈”而勉强度日。

但是从这篇碑记的内容及立意可以看出,续执中是一位博学有为、见识深远的汉族官僚,其之所以能从一个基层的儒学教授被朝廷征辟到最高学府国子监担任助教,应该说和当时的中央政府当权者有一定关系。这通石碑的立碑时间为大德十年(1306年),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为元成宗,此人在元代诸帝中恰好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对于儒家思想比较尊崇。元成宗的蒙古名叫做孛儿只斤·铁穆耳(1295-1307在位),是元世祖忽必烈之孙、皇太子真金第三子,为元朝第二位皇帝,蒙古帝国第六位大汗。其即位后不久,即发出崇奉孔子的诏书。在位期间,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当时的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同时在中书省右丞相哈剌哈孙的推动下,新建文庙于大都(今北京),并徙国子学于其中,增加了国子监的学生。而哈剌哈孙与儒士关系比较密切,据史料记载,其在裁决大政时常征求儒士的意见。当皇帝元成宗铁穆耳与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都表现出对儒家的尊崇态度之后,地方各级行政官僚就存在上行下效的模仿行为,当时主政襄陵县的两位地方官脱尔察与柳丰在灾后首先重修文庙、设置庙学的行为无疑就得到了相应的解释。

存于襄陵文庙内的碑刻

地方党委政府为保护襄陵文庙所做的努力

据专家统计,现今山西省境内存在的元代文庙(包括只剩下主体建筑大成殿的文庙)总共只有12处,包括平遥金庄文庙、 襄垣文庙、清源文庙、左权文庙大成殿、潞城文庙、灵石文庙、长子文庙、浮山文庙大成殿、离石文庙、陵川南召文庙、崞阳文庙、襄陵文庙大成殿等(或许还有遗漏,有待新一轮的文物普查)。由于存世数量稀少,因此现今存世的元代文庙都跻身国家级文保单位。襄汾县境内的汾城文庙、城隍庙、社稷庙等古建筑群被打包申报为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而襄陵文庙虽然现在仅存有一座大成殿,但是由于具备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建筑价值,也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需要指出的是现存的这12座元代文庙中,左权文庙大成殿与襄陵文庙的建筑规制基本相同,均为四面围廊的歇山建筑,平面尺度相近。经笔者查阅史料,发现左权文庙重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年),与襄陵文庙大成殿均为元大德年间的建筑,故而非常相似,因此这两处文庙对于研究元代大德年间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襄陵文庙大成殿内部的梁架及斗拱

地方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襄陵文庙的历史文化价值,为了强化对襄陵文庙的保护,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是理顺了襄陵文庙的管理权限问题,将处于襄陵粮站院内的文庙管理权由襄汾县粮食局划转到襄汾县文物旅游局。其次是划定了襄陵文庙的四至范围,为其添加了必要的消防灭火器,组织专业人员将其由原来的县级文保单位晋级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再次是2010年9月聘请专业资质单位山西重德古建筑规划设计院为其编订了修缮保护工程设计方案。2014年12月份对襄陵文庙大成殿、东过门本体进行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改善。该工程最终在2015年完成。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历史文物工作,多次在不同场合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儒家思想载体的文庙在发展教育、传承文化、稳定社会及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其积极影响亦不可小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襄陵文庙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会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发利用,成为提高襄陵镇百姓生活品位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汾城文庙大成殿背面照片,可以看见清晰的迥廊

襄陵文庙大成殿背面照片

汾城文庙大成殿的内部梁架

猜你喜欢

文庙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平远雨夜
祈求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清代中前期辽宁文庙与满族汉文化“认同”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襄城照壁艺术的探究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