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挑战与实现路径

2022-03-22崔宁波

人民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智慧人才农业

崔宁波

智慧农业是集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为一体的一种高效、优质、低耗的精准生产模式。《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要把建设智慧农业作为“十四五”时期以及面向2035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与竞争力的重要内容。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提到要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智慧农业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农机农艺融合应用,拓宽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事实上,智慧农业的发展不仅是农业技术升级迭代的过程,更是我国资源性、生态性产业实现要素、技术、产品等可控的关键一环,智慧农业无疑会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迈上新台阶。让智慧农业为农村现代化插上翅膀,积极发挥网络数据优势,为乡村振兴战略服务,还需要对其整体发展状况进行科学分析与精准把脉。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智慧农业通过作用于产业发展过程来激发产业振兴的活力。首先,智慧农业最直接的作用是能够运用大数据和反馈机制打通各个环节的信息渠道,高效率地匹配市场供需,进而使农民或农业企业有针对性地制定生产销售计划。其次,智慧农业提升了精细化和高效化的作业水平,有利于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生产领域内,智能化的管理客观上节约了人力成本、优化了工艺流程、提高了产品质量;经营领域内,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上的智慧农业不受时空限制,间接促成了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使农业企业的品牌化意识不断加强;服务领域内,智慧农业的发展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服务难”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决策管理水平。最后,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新业态的发展,无人机植保、农机自动驾驶、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广,能够更合理地配置整个农业产业链的有限资源,提升农业全产业链的价值。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智慧农业将现代化技术、理念应用于传统产业,间接通过学习资源共享为人才振兴带来机遇。在大数据背景下,智慧农业与“互联网+专家”模式的配合,可以实现远程信息分析和技术异地指导,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缓解乡村自身人才短缺问题。还可以帮助收集海量农业人才信息,分析其就业意向和工作期望,通过双向选择破解农村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的局面。除此之外,“政产学研商”多位一体的智慧农业要求农业生产者向管理者转型,培养一批知识结构搭配合理的高素质农民,一些数字化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共享,可以大大降低培养成本,为人才振兴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生态振兴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景。智慧农业在应用过程中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推动农业绿色发展为生态振兴打下基础。在技术层面,智慧农业能够借助卫星搭载高精度感知设备实时监测水、大气、土壤等环境因素的标准化水平,还能够借助智能设备检测农药残留等是否符合绿色产品的质量要求,既确保了整个环境符合生产要求,又保证了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在管理层面,智慧农业能够在充分考虑精细化生产、节水灌溉、废弃物利用等方面的基础上,引导农户进行科学的生产决策规划,促进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同时兼顾农业生态保护修复,为乡村生态振兴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智慧农业通过科学技术、大数据与农业结合指导农民种植养殖,能够改变“靠天吃饭”和散乱无序的低效状态,带动农民脱贫致富。一方面,智慧农业可以依托不同区域内的自然禀赋,“量身定制”专业化、接地气的特色产业,再以“互联网+”形式带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智慧农业推动了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全程可追溯化与虚拟可视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农业中单一农户难以应对自然风险的现状,还极大降低了农业生产中人为因素的不确定性,有效帮助农民减少了劳动力成本及生产资料成本,保障农民长期稳定增收。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智慧农业主要是由政府主导推行试点示范,多数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成熟的市场运行模式。尽管多年来“互联网+”“智慧农业”“大数据”等提法多次出现在国家或地方的政策文件中,但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结合在因势利导、经验吸收、阶段特点等方面的精细规划还不完善,涉及的财政支持、平台建设等也需要进一步加强。《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显示,我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财政投入仅占全国农林水财政支出的0.8%,难以支撑智慧农业的长远发展。

智慧农业在任何应用场景都离不开数据支撑,我国是农业大国,各类资源信息、生产信息、市场信息等丰富多样,然而这些相关数据的收集整理却成为当前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挑战。依靠调查、访谈、普查等方式获取的农业数据范围不够广泛,也缺乏细化的深入整合,导致其权威性、完整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仍较低。具体来看,种植业占农业种类的比重最大,目前还没有一套规范的数据信息管理规章制度;林业的生态系统较为复杂,数据更新的动态管理更是困难;畜牧业的市场因素波动较大,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在加工分享时容易与实际利用脱节。

在硬件方面,传感器是智慧农业数据获取的“神经末梢”,我国自主研发的农业传感器灵敏度较差、稳定性较低,大部分的核心元件仍依赖进口、受制于人。在软件方面,尤其是在决策分析的模型和算法上,我国智慧农业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大量照搬使用国外开发的软件和算法,又会因为环境条件等差异造成难以兼容或适用的问题。此外,我国绝大部分智慧农业的项目主要依靠政府支持,而乡村振兴“造血式”的发展亟需市场机制介入,创新性地拓展现有农商模式,从而激发更多内生动力来解决农村发展的实际问题。

人才作为连接技术与应用的桥梁,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当前农业大数据人才、农业经营管理与信息化复合型人才以及能够操作现代生产设备的农村高素质人才的大量短缺,必然会限制智慧农业的集成应用。另一方面,智慧农业应用本身面临较高的知识门槛,而我国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不高,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低,且由于建设和维护资金较高,导致农业劳动者的参与程度也不高。往往仅是部分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主力,多数小农户只能望而却步。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国家层面要对标乡村振兴的总要求,结合智慧农业发展的市场导向、问题导向、消费导向,制定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整体发展策略。地方政府则应在充分考虑本区域资源条件、农业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拓展,明确相关目标、思路、重点及所需保障等,使整个赋能过程有据可循。各部门要联动提高政策规划的落实效率,不仅涉及农业方面,还包括基础建设、公共安全等多个领域。可以在国家层面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决策咨询和协调机构,为不同发展层次的地区提供针对性、差异性引导,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联动推进、省市分类指导的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新格局。

首先,要整合现有数据资源,加快构建包括农村权属、农业资源、生产管理、机械设备、市场信息等的基础数据库。其次,要进一步推动免费物联网应用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可以通过补偿激励手段促进部门、地区和行业间信息交流、学习借鉴,推动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农业数据的收集、共享和利用,以合作方式深度挖掘数字信息的促农效应。最后,要对现有智慧农业的数据信息进行规范化管理,从在线到离线都要有专门的规章制度和责任落实机制,必要时还可以推出一套从数据采集到发布再到使用的立法管理体系,同时确保数据使用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到要加强农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鉴于智慧农业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人才需求较高,一是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推动农业类高等院校及职业院校开设智慧农业课程和建立实习平台,并支持其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定向培养无偿惠农人才。二是可以通过直接补贴或减免部分个人所得税的形式提高智慧农业人才的薪资待遇,完善农业人才引进和流动机制,鼓励应用型人才“沉下去”,为进一步开展基层推广示范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三是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农村信息专员培训工程及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设计喜闻乐见的方式和内容,促进传统农民向符合智慧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农人”转型。

第一,要加大自主研发投入力度,强化集成创新,重点支持农业传感器、人工智能、智慧物流等共性核心技术的突破,避免关键领域被“一剑封喉”。第二,要积极探索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应用场景,打造内容丰富、种类多样、载体多元的信息服务产品,将区块链等新兴技术转化为商业价值。第三,深化农业知识产权改革,抓好智慧农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建设,这也是衡量行业发展完善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有明确的研发、应用及市场运行规则,将有违规行为的个人和企业一并列入诚信档案,提高违法代价,为智慧农业发展营造公平稳定的外部环境。

智慧农业赋能乡村振兴的任务重、时间长、涉及主体广,要在政府主导下,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参与进来,形成建设合力。对广大农民而言,要搭建多渠道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智慧农业和技术指导信息,再联合各新媒体平台开辟实时推送专栏,当其看到智慧农业带来的红利时,就会更容易接受和参与进来。对农业企业和其他社会主体而言,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杠杆撬动作用,探索建立智慧农业发展示范区,加大智慧农业的财政支持及贷款、税收等优惠力度,在加强刚性约束管理的前提下,引导农业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向智慧农业建设,实现合作共赢。

猜你喜欢

智慧人才农业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毛遂自荐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为国家选人才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