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城为何盛产世界冠军
2022-03-22
国家级金牌500余枚、世界级金牌170余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这些都是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这座东北小城为何能荣获“冬奥冠军之乡”“冠军之城”的美誉?
2月13日,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决赛中,由范可新、曲春雨、张楚桐、张雨婷四位姑娘组成的中国队,时隔12年后在这个项目中再次登上奥运领奖台。
在赛后媒体见面会上,范可新说:“短道速滑是一种传承,我们都是七台河人,我希望以后有更多七台河的孩子能接上我们这一棒。”七台河,这座人口不足百万的东北小城也因此彻底火出圈。
截至2月18日,中国在历届冬奥会获得的21枚金牌中,7枚与七台河有关。国家级金牌500余枚、世界级金牌170余枚、10余次打破世界纪录……这些都是七台河培养的运动员所取得的成绩。
“冠军之城”让冠军精神薪火相传
七台河,黑龙江省一个人口不足70万的小城,如今已成为中国短道速滑运动的代表城市,有着“冬奥冠军之乡”“冠军之城”的美誉。
谈到七台河短道速滑的成功,孟庆余是绕不开的名字。他被称为七台河市短道速滑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
据孟庆余的妻子韩平云介绍,孟庆余在学生时代就热爱滑冰。1969年1月,孟庆余被分配到七台河当煤矿工人。1972年,热爱滑冰的他代表七台河参加冰上运动会,并一举夺得1500 米、3000 米和5000 米3项冠军。
随后孟庆余被调入市体委,成为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教练。速滑队刚组建的时候,没有像样的冰场,孟庆余就自己浇冰场。
直到2013年七台河短道速滑馆建成之后,训练条件才大幅改善。
更关键的是,1987年,孟庆余力排众议将七台河重点项目从早前的速度滑冰,转为短道速滑,并且主攻女子项目,培养出了张杰、杨扬、王濛、孙琳琳、范可新等短道速滑名将。
2006年,孟庆余因交通事故殉职。他去世后,由他亲手选拔和培养起来的一批优秀教练员、运动员接过他的秒表,张杰就是其中之一。
1991年,入选国家队的张杰和队友在当年世界大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比赛中夺冠,成为七台河走出的首位世界冠军。2014年,张杰回到家乡续梦冰场,创建了特奥速滑队,成为特殊教育学校公益教练员,通过短道速滑训练帮助残障孩子康复……就是有这样一批批无私奉献的教练员辛勤努力和付出,让这座小城短道速滑人才辈出。
2019年,七台河深入挖掘40多年滑冰事业的历史,扩大七台河短道速滑项目优势,把城市的观光塔整体打造成了闪耀着冠军精神的“灯塔”——短道速滑冠军馆,进一步弘扬冠军城市精神。
“敢为人先,勇争一流”是七台河的城市精神,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力量和品格、特质和勇气。不怕困难、奋勇拼搏的城市精神也在这座冠军“灯塔”的指引下一代代传承下去。
人才培養,输送冠军后备力量
竞技体育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后备人才的竞争。近年来,七台河不断加大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力度,累计向省和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300余人次,助力冰雪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2014年,七台河开始探索“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建短道速滑特色学校,将短道速滑基础人才放在校园培养。七台河市体育局副局长王宏斌介绍,通过“体教结合”的模式,七台河形成了从学校到专业队,从业余到职业的培养、输送和层层选拔短道速滑人才的机制。
依托冰雪资源丰富的优势,七台河建设了冰雪特色学校,目前已建成11所短道速滑特色学校,组建了15支短道速滑训练队。
2021年4月,七台河创新培养模式创建了“省队市办”基地,建设了一支以七台河市重点班运动员为主体的黑龙江省青年队。短道速滑由“地市级半专业”队伍提升为“省级专业化”队伍,真正承担起为国家队培养输送优秀后备人才的重任。
全民参与,点燃冰雪运动激情
在七台河,人们的冰雪运动热情越来越高。一到冬天,雪地摩托、拉冰爬犁、抽冰尜(尜,读gá,亦称陀螺)等各种冬季运动都能在此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在七台河学习滑冰是免费的。除了需自费购买必备的装备器材,冰场与教练培训都不需要花一分钱。从2014年开始,当地政府还要求每个学校都有浇冰场。同时为了激发更多孩子的上冰热情,七台河市把滑冰这项冬季体育运动纳入了中考的考试行列。
为积极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的号召,2016年以来,七台河市举办了七台河全民冰雪活动日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助力2022北京冬奥会启动仪式等40余项赛事活动,参赛代表队3000余支,参加人数达72万余人次,营造了浓厚的冰雪体育氛围。
(澎湃新闻网、人民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