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乡亲们共同奋斗
2022-03-22杨桂林
20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疫情肆虐,防疫抗疫,如火如荼。虽然这样,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受到影响,奋斗的脚步更不会停息。同样的一年,有一个人的名字走进人们的视野,备受关注。
他就是陆应标,家住麻栗坡县麻栗镇盘龙村委会小寨村小组,一个70来岁的壮族老人,一个退伍老兵!
什么原因让陆应标如此受到关注,以至于让麻栗坡县的城镇乡村那些熟悉或不熟悉他的人,都要弄清楚其中的缘由。
“陆老倌上新闻啦,还是省电视台呢,给麻栗坡人长脸了。”
“实至名归啊,退休不褪色,发挥余热,把自己的家乡搞得风生水起,确实是学习的榜样,上新闻顺理成章!”
熟悉他的人这样谈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当然,不熟悉他的人也会在手机上“热搜”。
大家打开网络,云南省第八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麻栗坡县的陆应标榜上有名,与其他众多获得敬业奉献道德模范称号者一样,被云南省文明委授予称号,还对他的先进事迹在省新闻媒体进行展播。
我熟悉陆应标是缘于过往的工作。印象里,他健谈,还幽默风趣,是个典型的“活宝”,与他共事、交流,常常乐此不疲。用平易近人,刚毅耿直来定位,恰如其分。
他的事迹,很多人自然是了解的,但对他事迹背后的一些经历,人们是陌生的,包括我在内,虽然是熟人,也很少了解。采访陆应标纯属是意外,而且还是第一次。
2022年1月11日,我随文山州文联“双拥”主题文学采访小组走进陆应标的院落。庭院小而全,看上去特别精致,尤其绿化尽显个性。
“哎呀,都是些熟人嘛,家里坐。”陆应标张罗着给客人递烟,或许是熟人的缘故,他对我多了几分亲热,赶紧递过来一支烟。
“陆老,今天采访你,想听你讲故事。”寒暄几句,我便直入话题,随即打开摄像机对着他。
“哦哟,你拿这家伙对着我,怪心慌。”陆应标笑起来。
“没事,你什么世面没有见过呀,会怕我的摄像机,你老倌逗我了。”我也忽悠起他来。
“哈哈哈——”
大家笑起来,气氛热烈。
眼前的陆应标,虽然上了年纪,但依然神采奕奕,谈笑始终幽默风趣。
陆应标1952年出生,20世纪70年代当兵退伍。退伍回乡不久,正值边境形势紧张,奉命参加民兵,由于成绩显著,以老山支前民兵代表的身份随云南省民族参观团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后又在麻栗镇、天保口岸开发区、县委政策研究室的领导岗位上工作。
2005年陆应标退休回到家乡小寨村,赶上县镇党委政府实施小康村建设。那时候,传统的村道十分狭窄,仅够一人挑水桶通过,车子要通过是不可能的事。为此,陆应标首先想到的是把路扩宽,解决行车难,解决劳力强度的问题。然而,谁都知道农村的房子,农村的土地,金贵得很,栽種得好不好不管那么多,但是谁想动它,是不行的,谁不给钱他就不给你挖,动着哪家哪家都不得,没有办法,陆应标带头从自己家的路段干起来。隔壁邻居见状也动起来了,他们两家人就这样无偿让出自留地修建道路,建好的这段路宽敞平坦。其他人家看到了效果,也纷纷跟着干起来。这样一来,家家的进村入户路全部修通。
谈道修路过程,陆应标仰头大笑,那种成就感难以言表。
他说:“2015年国家投入30万建设小寨的小康村,确实是很难的事情。做群众工作,我们党员不先动,村小组干部不先动,你喊群众让土地咋让,让不成。我们这样做了以后,才带动一些人。有一户村民,他家要走路,又没有土地,就出钱跟盘龙街的人家买土地,才整成这样子。如今,事情顺顺利利干成了,群众全部受益,家家的车子都畅通无阻。外村的群众进来小寨,都说规划得好。其实,当时村里的群众是想不通的,整路的时候,占着农户家三棵耙耙叶的位置,叫我赔他50块钱。我说叫我赔50块钱都得,但这三棵耙耙叶要咋整,他说整路挖着要赔的,我说不用赔了,你半边不是还有土地吗?你移到半边栽就行了,只要不影响着它就行了嘛。所以,解决问题你不这样干,不先从自己动手是不行的。小寨今天的变化,国家前前后后投入了700多万,我们群众投工投劳投资不下600万元。这当中,有政府融资,有上海帮扶,搞成这个样子,群众很满意。”
小寨作为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很多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谈到改革贴挂传统家仙这件事情,陆应标一脸的自豪。
他谈兴正浓:“这里面有故事呢。这个工作呢,可以说要追溯到2005年啦!”
陆应标逢人就说,国家投入资金帮寨子搞建设,叫“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项目。首先把寨子治理好,不仅修道路,还要改造房屋,美化环境,讲文明。还有当时从州里下派到村里的工作队员,他看到村中的不文明行为,也找上门来同陆应标商量对策。陆应标说《云南省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刚刚颁布,用来向群众宣传。工作队员觉得有道理,这个办法可行,建议先试后推行。于是,工作队和村小组党支部召开群众会议讨论。会上,陆应标作为党支部书记提出改革贴挂家仙,更改家仙内容。大家经过激烈讨论,大多数人赞成改革,但家仙内容改成什么,心里没有底子。陆应标说公民道德纲要内容比较适合,首先把“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这两句口号放到神龛上去,再把公民道德建设的内容装框围着这两句口号贴挂。事情虽然定下来了,但对传统家仙“土地神位”的更改出现难题。陆应标多方征求意见,保留“土地神位”,内容改成“保护国土资源”。家仙就这样改革成功,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
“你们整个小寨村的家仙都搞成这种形式吗?”我问。
“没有, 大概一半的人家贴挂新式家仙,其他的挂老家仙。我们采取一个办法不晓得对不对,挂新式家仙的人家,移风易俗的那‘五爱心’给他挂上去,没有挂新式家仙的人家,移风易俗那‘五爱心’就不同意挂上去。这是当初开群众会大家通过讨论决定的,做到移风易俗的人家就挂新式家仙。我们宣传的是新思想,培养的是新道德,曾经有人问我,贴挂新式家仙有没有其他影响,我说我挂了十多年,没有哪里不顺嘛。
“哈哈哈——姜是老的辣啊,不愧是退休老领导,思想觉悟不一般。能说说你这一生,哪几桩事情让你最高兴最开心?”
“我最高兴的事情,是退休回家,有党组织的关心,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回到家乡,和老乡亲一起奋斗。2005年小寨村成立党支部,最初党员们提出怀疑,认为谁都没有搞过党务工作,要怎样把支部建设好,是个大问题。工作队的同志问我,他说老陆同志,工作队是阶段性的,撤走以后你们这个寨子怎么办?我说要想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只有加强党支部的建设,加强党员的管理。党员能够发挥先进性,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工作队才留得住。上级派来的工作队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人家是要走的。但是,村里的党员走不到哪去,不正好起到工作队的作用吗?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作为党支部书记,我一直抓党的政治学习、组织建设,把党的政治思想做好,把党员发展好,人多力量大,这个是我值得高兴的一个事情。我退休回家十多年,发展了10多名党员,他们带领群众干事。再一个是,为把支部建设好,我抓紧培养接班人,先后送出两三个党员去县委党校培训。2021年2月,党支部换届选举,我顺顺利利退下来,有了接班人,我这个七八十岁的支书终于脱手啦。退休在家的这些年,同乡亲一起干事,觉得很开心。又比如说殡葬改革问题。我们小寨除了有一家投入一个劳力以外,其他人家每家200元钱,就这样干成了,台地是附近的公司出挖机帮挖的,碰着石头也是人家用破碎机帮我们整好,没有出着钱。就是这样,赚了一点,占着点便宜,要不然的话,要万把块钱,台地也干不出来。殡葬改革,提倡火葬,群众的后顾之忧也解决了,有去处了,不像以前这点去选一处,那点去选一处,很麻烦。现在好啦,减省了很多劳动力,也用不着再喊先生去瞧地理看风水,如今瞧不瞧看不看,位置就在那点,顺序排好,面积还不能超。工作做得很有意义。”
陆应标说到这些事情的时候喜形于色。
“是啊,今天的小寨村,无论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取得双丰收,作为一个退役军人,一个老党员,老干部,你对今后的发展还有些什么考虑?”
“说实话,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说过得去了,但是经济实力不强,集体没有经济,支撑不了群众的农业生产,支撑不了农民的创业和发展,想干的大事干不成。我认为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这个战略提得好,为什么呢?乡村振兴是解决集体没有钱办事的事情。 如果集体有钱,集体拿出钱来,农民群众投劳就可以了,买东西集体拿钱去买了,这个服务能力就强起来,农村要想朝前发展,集体经济实力要增强,不增强是不行的,我记得在文山的‘两优’先进表彰会上,我有一个书面发言,其中有一句话是,我将以我的一切同乡亲们一起为建设好村社,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啪啪啪——,听到此处,我们采访小组不约而同为陆应标拍手称赞。
我對陆应标的访谈在大家热烈的掌声里画上句号。
【作者简介】杨桂林,男,苗族,1963年9月出生于云南麻栗坡,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在《中国民族博览》《做人与处世》《家教博览》《中国民族》《含笑花》《中国民族报》《读书时报》《云南日报》《文山日报》以及菲律宾华文日报《联合日报》等国内外报刊或书籍发表作品400余万字。著有《边缘叙述》《滇南边地文化初探》《苗乡情韵》等文学、地方志专著。
349850190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