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中藏着的万千“气象”

2022-03-22刘楚薇

知识就是力量 2022年3期
关键词:玉门关山寺白昼

刘楚薇

花是节气时令变化的使者。梅是冬天的君子,“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傲立寒风,迎接春天;桃花、杏花是春的主角,“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明丽春景令人神往;夏日的荷花、秋天的菊花绽放出每个季节最美的模样。四时变换,花开花落,都被诗人敏锐地捕捉到了。

毫无疑问,一年中日照条件的变化,确实会影响植物开花的时令。然而,花的开落也不全跟随节气变化,地形等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例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到大林寺时观察到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现象:在山地不同海拔高度处,其气候要素也不同。总体而言,在对流层中,气温会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下降0.6摄氏度。同在“人间四月”,山寺和山脚下的气象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桃花开落的情况也不一样。

无独有偶,在江南“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春天,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留下“春風不度玉门关”的诗句。王之涣笔下春风对玉门关的“冷落”同样与地形因素密不可分。春夏,中国东部盛行东南季风。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春夏来临,陆地升温快于海洋,因此温度高于海洋,这样陆地就成为了热源,海洋成为冷源,海洋上温暖湿润的空气便吹向陆地(冬季风正好与之相反)。玉门关处在河西走廊的西端,地处内陆,远离海洋,同时又有高山层层阻隔,因此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很难到达这里,如此便“春风不度”。

古诗中的昼与夜

在中国的农耕文明中,夏至和冬至两个节气尤为重要。人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对日照的变化格外敏锐。唐代诗人韦应物这样描述夏至:“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晷”是通过观测日影来定时的工具,这里指日影。“漏”即漏壶,是一种计时工具。诗人感慨已到夏至,白昼达到最长,自此黑夜开始变长。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这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在这之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渐渐缩短。

夏至和冬至示意图

相应的,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时就是冬至,冬至之日,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南宋诗人陆游曾借诗慨叹“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冬至大概也给诗人增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愫。

在古诗词的世界里,山河日月俱有感,一草一木皆是情,四季的交替、晴雨的变化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流转在历史的悠悠长河里。今天的我们,仍然能透过古诗,感受到古人对气象、气候变化的体会与感悟,探寻千百年前的一场雪,一江秋……

2867501186341

猜你喜欢

玉门关山寺白昼
情牵铁山寺 养心新圣地
用乡愁敲打城门
在山顶
在办公室打电话有多危险
白昼之月
凉州词
《辛弃疾『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书法
凉州词
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
白昼国王与黑暗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