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总要有作家去关注现实生活
2022-03-22许晓青蒋芳
许晓青 蒋芳
2017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引起全国轰动。而它的原著作者周梅森却开始了另一个“大计划”小说《人民的财产》的创作。
2021年,由《人民的财产》改编的电视剧《突围》开播,讲述社会的嬗变、改革的艰辛,宛如一幅当代国企发展的“清明上河图”,引发观众共鸣。
从《人民的名义》到《人民的财产》,周梅森构建起富有个人特点和情怀担当的“小说体系”,这其中饱含着他对当代中国社会痛点难点的反思。他说:“因为我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我看到了很多东西,想到了很多东西。我把心底的东西写出来,于是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生活是我写作的“宝藏”
记者:从《人民的名义》到《人民的财产》,您将视角从涉案题材转向国企改革过程中的深度问题剖析,就創作本身而言,是否有时间先后之分?还是说,您在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对国企改革题材产生了兴趣?
周梅森:好像不能分割得这么清楚。我的作品里都会有些案件,只是有时为主,有时为辅。《人民的名义》以案件为主,《人民的财产》以案件为辅。前者社会层面展示较少,后者展示得相对较多,以国企中福集团为主线,涉及当今社会各方面人物。
对国企改革,我一直很关注,20世纪90年代我的作品《人间正道》就触及了国企问题,不过比较浅。嗣后,我开始密切追踪一些大型国企,和一些企业家成了朋友,除了这部讲问题的《人民的财产》,还有一部《大博弈》,讲装备制造业国企艰难改革,勇敢博弈,冲入“世界500强”的故事。
记者:您对国企改革和转型的小说选题,显然带着一种执念和挚爱,为什么?
周梅森:因为我的家庭与国企密切关联,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国企工作,有的目前还在。我从小在这种环境中长大,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我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人生中印象非常深刻的岁月写出来,这一直是我非常惦记的一个题材。
记者:《人民的名义》《人民的财产》都侧重于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国社会现状的剖析,仿佛是描绘社会百态的长卷,其中人物塑造刻画、社会现象捕捉,均十分传神,这是如何做到的?
周梅森:最近20年我国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上好的坏的都有,这势必也会对我的创作产生影响。这两部小说中的人物都来自生活。这些年我也涉足过经济领域,赚过钱,也亏过本,《人民的财产》中,钱荣成、傅长明这种人,我都打过交道,也吃过他们的亏。而“师门三兄妹”,则来自我青年时代在矿山遇见的一些人。这些人和事烂熟于心,总有一天会在你哪部作品里冒出来。生活是我写作的“宝藏”。
挑战自己的乐趣远大于巿场成功
记者:深入基层体验生活,要占到您创作周期的多大比例?深入生活观察捕捉的细节,与采访一些现象性人物,您会更侧重哪方面素材的收集归纳?
周梅森:我是作家,不是记者,我写的不是纪实报道,是虚构类的文艺作品,所以人物和事件都不会是真实发生过的原始事件。
我的作品中,都不能说有原型。有很多案件、大量的企业、大量的社会事件,我都看到了,也进行了研究,有些读者就问,是不是写了“哪一个”?我说,我没有写任何“哪一个”企业,我实际上是综合了各家企业的故事,综合了各式人物。我的作品毕竟不是纪实作品,它们是剧本、小说,是虚构的。
一个作家的基本素质就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融会贯通力。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都要看大量的新闻报道,追踪我感兴趣的新闻事件,验证我的分析判断。有时也许只言片语吸引了我,我就会发挥我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再加上我丰富的阅历,这点小事也许就是我日后小说里的重要细节,甚至触发我的灵感,让我写出一部小说来。我对现象性人物从不采访,只和他们吃饭聊天交朋友,抓住他们最具灵性的东西就可以了。
记者:《人民的财产》小说开篇,就巧妙交代了中福集团的革命“家史”,企业的“基因”与新中国史、中国革命史、现代化史融于一体,此后又贯穿在小说的结构关系和情节推进中,这个引子故事,能否概括您当初创作这部作品的一种初心?
周梅森:这是一个创作者的野心造就的格局,想创造一种宏大叙事的模式,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对我这个年龄的作家来说,挑战自己、超越自己的乐趣,远大于巿场成功的乐趣。
我受秘鲁作家略萨的影响较大。他是结构大师,我曾把他的作品拆散了分析,所以我的作品尤其是剧作,都是复式结构,多线索齐头并进。这部戏又加上了历史,就更复杂多彩,也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观照,让人们思索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矛盾面前,作家不能“闭上眼睛”
记者:您在创作过程中最大的动力是什么?
周梅森:我想,总要有一部分作家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问题,不能装作“看不见”。所以尽管有很多磨难,但作为改革开放时代的作家,我有责任和义务,从事这种职业劳动。
记者:在触碰社会痛点时,您如何平衡戏剧张力与真实感之间偶尔的矛盾?
周梅森:作为一个作家,我只是尽量客观地描述我所处的时代风貌,奉献出这个时代的“清明上河图”。虽然触碰了不少社会痛点,但我也是希望我们的社会在高速发展中能及时纠错,不能视而不见、讳疾忌医。我的作品总是面对社会现实,直面很多尖锐问题,我力求讲真话。
记者:您觉得要创作出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最需要把握的是什么?
周梅森:我觉得,要把握住这个时代的本质。这个时代的本质是什么?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同时也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都很正常。要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闭上眼睛”,因为真实是作品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