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内阅读的小学高年级以读促写策略研究
2022-03-22陈雪
陈雪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随着学生学习环境的改变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现阶段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大大增加,然而对于绝大部分小学生来说,写作仍然是一大难题。结合资料及笔者在本校关于学生阅读与写作方面的调查问卷显示:92%的小学生认为阅读是令人快乐的,并有50本书以上的阅读经历;89%的学生认为写作是令人痛苦的,62%的学生更是需要依靠背作文的方式来应对习作练习。总之,写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现有的语言积累水平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严重不平衡。
反观小学语文课内阅读教学课堂,大多数教师在阅读教学都以“读”为主,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写”的部分。《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认识到口语交际教学、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联系,通过多措并举,将读与写、说与写融合在一起,以读促写,夯实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此,课内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十分重要,以读促写十分必要。
笔者在知网“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截止2022年1月,发现基于初等教育的读写结合策略研究只有1388篇。其中与小学高段读写结合策略相关的文献只有9篇。而其中基于课文进行读写结合策略研究的只有2篇。
(二)研究意义
结合上述研究背景,笔者认为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在于:理论来说,可以补充该领域小学高段读写结合的相关理论;实践来说,读写结合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且为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内容
作为小学高段的一线教师,笔者以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为例,尝试进行以读促写的策略探索与实践,以期整理出一套适合小学高段教师使用的课内读写结合策略,进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三、研究方法
实践研究法:通过对部编版五年级上册适合进行以读促写的课文进行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以读促写的策略。
四、研究過程
(一)《慈母情深》为例的以读促写策略探究
1.《慈母情深》介绍
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通过“初到厂房”“寻找母亲”“母亲塞钱”这三个场景和场景中的多处细节描写表达了慈母情深的主题。同时在课后小练笔中,也提示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令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
结合课标和教材的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找慢镜头、快镜头、特写镜头的镜头的方式体会文章中对母亲的描写,从而体会母亲工作的辛苦,进而感受“慈母情深”。2.读写结合,学习作者通过简短的句子、反复的手法表情达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仿照课文写法,写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抵触的。因此,仿照课文进行读写结合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2.《慈母情深》中以读促写的策略说明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研究教材后发现,通过学习细节描写中的“慢镜头” “特写镜头”,利用两个镜头进行细节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是本课读写结合的关键点。
因此,在教学寻找母亲这个场景里,我先引导学生用对比句子的方式感受作者利用反复加倒装的手法达到的慢镜头式细节描写与平时写法的不同,使学生发现慢镜头式细节描写的独特之处。然后利用课后习题的“反复”手法起到的表达效果这个切入点,用填空的方法,让学生关注到每一次反复我的母亲,都是作者在提醒读者关注母亲的动作或神态,这样就无形间拉长了读者的感受时间,也就形成了慢镜头的表达效果,学生由此也就得知慢镜头式的细节描写是用主语反复加倒装的手法写出来的,进而用于自己的习作修改中。
同理,在母亲塞钱的这个场景中,学生关注“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龟裂”这样的特写镜头式细节描写带来的效果后,引导学生尝试把镜头特写式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修改之中。
3.《慈母情深》以读促写策略具体操作步骤片段及效果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刺激其研究写法的兴趣
(2)体会写作方法的好处,并发现写法的独特之处
(3)利用读写结合点,修改习作片段
(二)五上其他课文读写结合的策略实施情况说明
笔者用《慈母情深》一课的读写结合策略,运用于其他课文,实施效果良好。以下是五上第一单元课文的读写结合点:
五、研究成果
笔者以实践研究为基础,总结除了以读促写策略具体实施途径:
1、以读促写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进而刺激其研究写法的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深入地认识某种事物,或乐于参与某种事物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作为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必然能激发学生观察的意愿。因此培养学的观察力的第一步应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2.基于观察、对比,体会作者写法的奥秘,掌握写作技巧。各种事物都有自身的特点,在观察中可以把一种事物和另一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也可以把同一事物的的不同时段进行比较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通过横向或纵向的对比,抓住事物的不同特点。
3.利用读写结合点,进行读写结合练习。“观察是对写作对象的感知过程。”只有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表达才会有条理,层次才能分明。教师要从课文学习中帮助学生概括总结观察的顺序。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读文,认识作者根据事物的特点、观察的角度以及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观察顺序。
1154501186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