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山应》:烛照生命的文学之光
2022-03-22张家鸿
张家鸿
《喊山應》分“文学原乡”“文学创作”“文学检讨”三辑,是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的文学宣言书与自白书。宣言书说给读者听,自白书说给自己听。检讨与文学过往有关的种种,无不启发并期待着自我在日后的创作过程中可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既讲好了故事,又为文学画廊贡献了人物,还能贡献思想光芒,那么就会经典了。”王跃文对经典的定义,何尝不是他心中暗自期许的未来?故而,在他这里因势而写绝无可能,从心出发才是写作的本意。
从首部长篇小说《国画》到随后的《苍黄》《漫水》,王跃文笔下一以贯之的是对现实的强烈关注。他擅长虚构的笔如一把锋利的匕首,划开生活的表相、直击人心的痛点,令人深受震撼。
从本书的体例安排来看,“文学创作”在前,“文学检讨”在后。然而就内在的关联来讲,检讨中的众多文字是因,创作中的许多思考为果。其中最明显的一点,莫过于王跃文讲述自己的创作与经典阅读之间的关系。《红楼梦》对他影响极大,不仅是故事,还有小说营造的味道、气息、调性。从年轻时成为枕边书开始,王跃文已记不清看过多少遍。
鲁迅先生及其作品对他的影响,更是渗透于骨髓之中。“他深邃的目光,他对国民劣根性的令人胆寒的揭示和批判,他隐藏在冷嘲和讥讽之下的热爱和痛楚,这些对我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直到现在,他还能轻松背出先生作品中的许多片段。简而言之,他的写作一直无声地接受着经典作品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较而言,第二辑与第三辑中的文字是充满锐气、饱含激情的,第一辑“文学原乡”则如春风拂面来,令人倍感温暖。不管写出多少作品,不管行走多远,乡村都是王跃文广阔、深邃、源源不断的精神补给之地。溆水流经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个个至爱亲人,他们树立起的人格标杆,无疑是他成长的榜样。
总是一声不响地劳作的爷爷,在一个寒冷的冬日里,见到一个裤子破得像渔网、冻得全身发紫的乞丐缩在稻草堆里嗷嗷叫,马上回家拿出一条裤子给可怜的人送去。其实,爷爷奶奶老两口总共只有三条裤子。面对无助的陌生人,爷爷给予的是一条救命的裤子。“她一辈子跪天跪地跪父母,却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低过头。”这是儿孙眼中的奶奶。长辈们精神养分的赐予,既无声又深刻,它们并不明显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却是王跃文日后行走文学山河的基石。稳固如山,不惧风雨来袭。
文学意味着什么?文学的意义在哪里?文学于现实人生有没有作用?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人而异。王跃文用《喊山应》一书对这两个问题做出独特且深远的回应。
文学意味着希望。“我相信,只要人类存在,文学就不会死亡。”文学给生命以无声的润泽,让生命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保持一颗真心,不随波逐流的同时葆有独立的个性,不人云亦云的同时发出自己的声音。正如作者所言:“世间越来越喧嚣和浮躁,我抵御喧嚣和浮躁的定力,来自对文学的虔诚与敬畏。”与此同时,文学还让作者于现实世界之外,多出一个精神世界。在这里,他可以自由地创造、任性地挥洒,通过深邃广博与五彩斑斓的作品给读者献上一次次饕餮盛宴。
“我的文学写作,何尝不是喊山应呢?文学是寂寞的人,做的寂寞的事。我写过的那些人和事,那些时间和空间,那些实和虚,那些真和幻,都是人世的回声。透过我的文字回声,或许能看出人世的模样。”这是一本既好读又耐读的书,普通读者可以识见为人之道,作家读者可以从中汲取文学养料。
摹写人与客观外物之间的相依相抗
作者:张战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11月
跌宕起伏的国宝历险记
作者:余辉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212250051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