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例谈
2022-03-22杨丽娟
杨丽娟
【摘要】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成为考查学生能力的重要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通过批注式阅读读懂原文,利用原文的内容完成题目的解答。对于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敢于扣住作者的观点举例。
【关键词】中学语文;非连续性文本;关键词;思维能力; 联系生活
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语文学科学习的重要行动目标与行为准则,教育部门对于学生文章阅读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大,考试题目的倾向性和创新性持续增强,语言文字的运用与实际生活有了更为密切的联系,其综合性、实践性的比重不断增加。中学一线语文教师群体,可以明显感知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正在不断由边缘走向中心地带,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成为时代的要求,非连续性文本也成为检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那么如何利用非连续性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呢?下面以广州市初三模考题《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为例,谈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一些探索。
一、善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法,快速找寻内部脉络线索
最近几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的升中考都把非连续性文本列入考查范围,多则材料的阅读加大了学生的信息筛选及处理难度。且其考查的连续性文本阅读脱离了常见的插入图表形式,文字的数量进一步提升,对于关键信息的查找要求进一步加强,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明对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出了更为综合性的要求,对于学生提取和处理信息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与文本的快速对话互动而言,批注式阅读正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生边读边画的方式,以符号开展学生、文本的对话,有助于以醒目的标记圈出和提取最关键的信息,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厘清行文的内在脉络。关于以上例题中的材料组合,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可以采用以下图案快速标示出有用的关键词。 示例如下:
○:圈出材料中的主体和动态性关键词语。
例如[材料二]中的“已经有7个疫苗获批紧急使用或附条件上市”,各段开头的“灭活疫苗”“mRNA疫苗”“载体疫苗”“原理”“优点”“缺点”等,抓住这些关键词,便可获知该材料大体是分类介绍三类疫苗的原理、优缺点等内容。
(一 )标出表限制性的词语
例如,材料一中的“主要目标”材料三中的“至少”“大概率”“可能”这些表修饰性的词语,在选择题中常常通过遗漏的方式考察学生回文比对的能力。在阅读中形成关注这些修饰词的习惯,就不容易在这样的题目中丢分,从而形成严密的思维能力。选择题第1题正确答案为B。其中A选项中遗漏了原文中的“会产生免疫反应但不会生病”;B选项对比原文发现选项把“常规”改为了“新兴”,出现偷梁换柱的错误;D选项直接遗漏了“至少”,导致该选项出现逻辑不严密的错误。
/ //(分隔符):划分材料中的段落层次或者划分某些原因、理由、影响等。
例如[材料四]第一段,“专家认为有必要”是一个理由,“我国几乎所有人”到“甚至造成死亡”是一个理由,“一方面”分析的是一个独立理由,“另一个方面”是一个独立的理由,每一理由用分隔符分开,使材料的条理性更清晰,通过这样的方式思考材料,对文章的内容把握也将变得更深刻,为接下来的做题做充分的准备。
~ ~(波浪线):标记材料中一些文字较长的名词、举例等。例如[材料四]第二自然段举了2个例子,读懂了,就能发现第2题中D 選项是错误项,出现无中生有的错误,原文并没有提到新冠人群免疫力阈值与另外两者的比较信息。
△△(着重号):标在句子的重点词、关键词下。
[材料四]中“几乎所有人”“造成死亡”“呈正比”属于这样的关键性词语。
====(双横线):划在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总起句,中心句、转折句、总结句等关键句子下。
在上文中,转折性的语句较多,例如[材料二]“然而它在儿童、老年人……”引导的是转折复句,是与前文相反的情况。[材料三]中“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引导的也是和前文相反的情况,是否有读懂这样句子的能力,也是在选择题中常常考察的。
?(疑问号):标注在存有疑问的短语和句子周边。
在文章阅读中打问号,不仅可以促进思考,提醒自己有意识地寻找答案,有时对疑问的思考,还有利于领悟出文章中心。
二、读懂题干,懂得联系生活。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它能考察学生结合生活的能力,例如上面例子的第4题。所谓的“结合上文材料”“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即运用文章提到的观点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上文第4题就是一道很典型的结合实际的考察题型。对于这样的考察题型,首先圈出题干的关键词,如“是否赞成”“根据本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这样的题目,学生失分的现象往往比较严重,学生的失分原因有:一是审题不严。试题中明确要求“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很多考生忽视了这一题目要求。不联系生活经历,只一味说大道理;要么只谈生活经历,用大段文字详细叙说故事,但故事不能很好地切合本文的观点。二是没有找对答题区间。不少学生丢开文本,自己根据阅读本文的印象谈,导致蜻蜓点水或者理解不到位,或者干脆脱离文本,自己乱说一气。按照题目要求,应首先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赞成”。本题的答题区间在[材料四]第一段,把几个方面概括一下即可。根据分数5分,应该分4点作答,剩下1分联系生活实际。在平常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作者的观点有时候是分散的,没有那么集中,需要寻找概括,但要点一定是文中出现的作者的观点。
本题的第三问是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简要谈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即可,比如扣住“广州是国际化大都市人员往来复杂”“新冠肺炎病毒传染性强”“邻居亲人被隔离”等,这样的能证明有必要接种疫苗的例子都可以,但很多考生不会谈,有的干脆不写或者是长篇大论地展开叙述,造成不必要的丢分。
综上所述,我们在指导学生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就会发现非连续性文本其实不难,问题的答案都在原文中。教师只有指导学生读懂原文、理清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答题思路,学生在考试中才不会毫无头绪。学生熟悉和掌握试题的一般规律,勤加练习技巧,非连续性文本就能应对自如。
【参考文献】
[1] 高明洁.核心素养视域下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策略探究[N].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社, 2020(3).
[2] 臧松刚.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个合理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21.
(责任编辑:张晓东)
2947500520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