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家两代墓园情

2022-03-22刘俊娥

含笑花 2022年2期
关键词:烈士陵园陵园扫墓

在麻栗坡县城北郊4公里处的烈士陵园旁边,住着一户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家,丈夫李友权,妻子陈慧香,他们带着自己的孩子,从七十年代末期就一直居住在这里,他们怀着一腔对烈士缅怀敬重的深情,怀着一份对党和祖国人民负责的赤诚,怀着一个对烈士家属亲友负责的承诺,日夜守护着庄严的云南麻栗坡烈士陵园,辛勤地护理着烈士陵园里一座座英烈的墓碑。

麻栗坡烈士陵园自修建以来,他们一家就参与了建设和守护。先是李友权夫妇参与建园、护理了17年,1995年因身体欠佳退休回家后,1996年他们当兵退伍的儿子李志林随即选择从事守护陵园的工作,至今已有20余年。30余年风雨无阻,30余年不离不弃,30余年精心护卫,30余年的艰辛付出,筑就了他家两代守墓人的光荣历程,确保了烈士陵园的清洁整齐,让英烈英灵在陵园里得以很好地安息。

近年来因为政府修路征地需要撤迁,他们才搬到另一个地方居住。我们采风团一行参观了他们工作过的烈士陵园、老山作战纪念馆,找到他们家时,已是傍晚时分。出来接待我们的是他们的儿子,第二代守墓人李志林。李志林引领着我们往家里走,他的父亲李师傅默默地坐在门口的凳子上,看到有人来向他问候,抬起头来看看,张了张嘴好像要说什么,但终归没有讲出来,布满沧桑的脸上、浑浊的眼球显得有些迷茫。据说由于他当年白天黑夜忙得不停,又是重体力活动,或因劳累过度,已生病多年,神智不是太清楚了。

我们对李志林说明来意,我说想见见她母亲。他立刻就从里屋把她母亲请出来。陈慧香老人头发已经花白,平静的脸上看不出一丝波澜,我问候她身体可好?生活怎样?她都不太愿意回答。我有些疑惑,她是不是厌烦有人来访,所以不回答我的问题,便同她闲聊起生活的一些琐事,慢慢地她才一边流泪一边告诉我们说:“我不想回忆往事,一点也不想回忆那些悲悲惨惨的时刻,不想回忆那些每天都在哭泣的日子,我的眼睛已经哭疼了,看不清东西了。”但当话匣子打开了,老人又擦着泪眼向我们讲述了他们在烈士陵园生活和工作的一幕幕感人的情景。

我相信,这是他们从心底涌出来的肺腑之言。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我不知用何种笔墨来描写他们的生活、赞扬他们的精神。

诚然,说到他们坚守烈士陵园的工作,那得从当年建烈士陵园的事说起。

麻栗坡烈士陵园,坐落在县城北边磨山的苍松翠柏中,陵园背靠青山,面向祖国,山势巍峨,建筑雄伟,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79年2月17日,麻栗坡县人民政府根据上级指示,在县城西北部磨山岭上修建麻栗坡烈士陵园,直至1989年竣工,历时十年时间,占地50余亩,自下而上由32台挡墙、32道石阶、800多米围墙组成。各式花草树木环绕四周,整座陵园宏伟庄严。其间安葬着959位烈士忠骨。他们当中年龄最小的16岁,最大的35岁。职务最高的是团副政委,部分战士仅入伍三个月就在战斗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三十多年来,麻栗坡县委政府多方筹措、协调大量资金,对烈士陵园进行修缮改造、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环境条件。陵园的正面耸立着用花岗岩装饰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镶嵌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碑身背面是邓小平题词:“为保卫祖国边疆英勇牺牲的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两侧的牌坊为汉白玉制作,镌刻着老山、八里河东山、扣林山作战简介及烈士的英雄事迹。纪念碑前面特制的12座陵墓被称为英雄台,他们都是被中央军委或原昆明军区授予“战斗英雄”光荣称号的烈士。所有烈士墓碑均用大理石制作,上嵌红五色五角星和一对飞翔的和平鸽。下刻有烈士姓名、所属部队、烈士籍贯及英雄事迹。整座陵园的烈士墓在山坡呈梯次整齐排列,远远望去,乳白色的墓碑上鲜红的五角星与苍松翠叶映衬出边陲一道亮丽的风景。每年清明节,均有成千上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国际友人、烈士家属前来悼念烈士英灵。

李友权、陈会香夫妻是麻栗坡烈士陵园建园以来的第一任守墓人,他们自1979年就开始参与建园、守陵,他们同来扫墓的烈士亲友一来二去,彼此非常熟悉,烈士家属和老兵们亲切地叫他们“李大爹、李大妈”。1997年他们的小儿子李志林接过父母守陵的“接力棒”,在这里工作20余年的李志林十分熟悉陵园内烈士们“家”的位置以及大部分英烈的故事。从1988年开始,每年除夕、清明节、中元节,他们家总是先到陵园给烈士敬茶饭,然后再回家祭拜自己家的祖宗,这已成了雷打不动的定律。

李友权夫妇原是麻栗坡县建筑公司的工人,李师傅生于1947年,自幼勤学苦练、心灵手巧,善于做石刻、木雕等技术活,雕刻手艺闻名于县内外。妻子生于1948年,温柔善良、勤俭持家。在平时的日子里总是夫唱妇和,除了上班,还在民间揽一些雕刻活计做,获得一些收入。因此,家庭生活也算过得幸福快乐。

然而,1979年中越边境发生冲突。有冲突就会有牺牲,牺牲的战士遗体拉回来就要找一块地方安顿。即要建麻栗坡烈士陵园,要成立烈士陵园管理所,这就需要工人来修建、管理。于是县委政府民政部门的同志通过相关人员打听知道李师傅会雕刻,就亲自去找李师傅,要调他到烈士陵园工作,专门负责陵园墓碑的雕刻和立碑工作。当时,还有二团的领导也来找他,邀请他去帮搞建筑。权衡两岗位,李师傅认为烈士陵园的雕刻更重要、更有意义,便毫不犹豫地答应并立即到烈士陵园来做雕刻工了。前方战事激烈,牺牲的战士越来越多,需要的墓碑越来越多,李师傅起早摸黑、雕刻不歇。几天下来,握锤子、把钢圈的手肿胀疼痛、极为难受,但不能不做,所以他常常喝杯小酒或是用酒搓手,以舒筋活血、消除疲劳和疼痛,以便继续雕刻墓碑。据不完全统计,他在麻栗坡烈士陵园雕刻的墓碑就有700多块,雕刻的石条不计其数。同时,他还应邀到杨万为者阴山战场牺牲的烈士雕刻墓碑,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也雕刻了不少的烈士墓碑,并帮助他们建立了烈士陵园。之后再回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把未完成的墓碑雕刻、扶立起来,直到烈士墓园建成完工。在长期的雕刻、扶立墓碑的过程中,他阅读了无数的事迹,磨砺出了对烈士英灵朴素的爱心,对这片埋葬著英烈的红土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于是便主动要求留下来做烈士陵园的守护者。

他的妻子陈慧香,开始是来帮丈夫的忙,磨刀磨凿、端水擦锤、帮扶立碑等等。农村出来的朴实妇女,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见过世面,平时是一个非常胆小的人,鉴于农村老人常常传说的鬼话,遇到坟茔总要绕道远走,更别说要面对血淋淋的一堆死者。但是,在烈士陵园里,当时人手不够,县民政局分管烈士陵园工作的副局长田秀兰同志,就叫陈慧香和她一起,在那里接收从前线运来的士兵遗体。陵园前不挨村后不着城,在荒山野岭上,她们俩用煤油灯照着,一起抬遗体、整理遗容,挑水来清洗埋葬,昼夜守着墓地,再加上烈士亲属祭奠时的揪心哭声搅得她寝食不安。她说:“刚开始来做时,我怕得要命,一点也不敢看。特别是半夜三更、黑灯瞎火,我们俩守着那些遗体,你们想象不出来有多害怕,我是怕得真想大哭。”她不断擦着眼泪,又滔滔不绝地讲起来:“想跑吧,又觉得只有田大姐一个人在那里,不忍心走,不走吧,我真是怕了发抖。特别是闻着那种血腥味……”的确如此,据了解,当时烈士陵园一带完全是荒无人烟的山岭,离县城较远,离周围的村庄也不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没有水电、更没有商铺、饭店、旅店之类。我听着,泪花一下子涌动于眼眶里,悄悄擦了擦,轻声地问她:“那你后来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而且一守就那么多年?”她说:“后来看多了,经历多,时间长了,特别是看到那些十多岁的小娃年轻轻就牺牲了。想想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有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于是胆子就大起来了,也不再害怕了。渐渐地,我觉得我看到的不再是死人,而是有灵魂的英雄,他们那样勇敢、那样坚强,他们分明没有死,他们分明是在安静地睡觉……他们的亲人不在,我们得管好他们……”她擦擦眼泪又说:“随后就一直和田大姐在那里做,每天接待、整理、清洗、入棺、埋葬……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来。哪里还会害怕,哪里还来得及害怕,哪里还有时间害怕?”“特别是在清洗整理战士遗体的时候,看见那些被炸得身首分离、皮开肉绽的战士,心里就再也不会害怕,只有撕心的疼痛、只有无限的怜惜……”她还说:“疼痛连着顿悟,在不断的整理中慢慢地明白了,我们与他们不过彼此阴阳之隔、不能对话而已,权当他们在睡觉……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我心中只有痛,只有愛,只有怜,已经不会有怕。”忽然,我看见,她顿悟的梦境里,闪烁着金子般的颜色……

因为有了这种顿悟,她就一直在陵园里参加清理、埋葬、扫墓;有了这种顿悟,她很快就适应了守墓人的生活。陵园建好了,觉得对这项工作做出了经验,对这片安葬着英雄的热土有了感情,对那些牺牲的英雄之墓守出情愫,想要离开也不忍心走了。

是的,她向黑暗的荒原挑战,也向精神的荒原挑战。她把生命的坐标横亘在烈士陵园之上,尽管她的身材在纪念碑下显得那么渺小,但她却成了英雄们的女神……不言而意,渺小透递着伟大,柔韧蓄满坚强,她们精心管理,洗碑擦墓、栽花种草,并一直向烈士讲着各种各样的贴心话,让陵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激扬着生命的灵气与生活的芳香,这是中国乡村妇女仁慈的母爱,这是中华儿女无私无畏的情怀!虽然在岁月的心事里,泪花不断在她沉静的眼里闪动,霜雪不断浸染着她的白发,脸膛不断滋生着皱纹……但我看见,她无比高洁的精气神明显地流露在她的面容上,她美丽善良的心灵在她慈祥的目光里闪动……

陵园建好以后,修建陵园的其他人员已都陆续撤走了,李友权夫妇却毅然选择留下来守护陵园。陈慧香说:“烈士们大都是十八九岁的孩子,他们把生命留在了边疆,留下一座座孤零零的坟茔,他们的亲人又远在他乡,能来扫墓的烈属也需要有人照顾,亲人不能来扫墓的,更不能丢下不管啊!”于是,他们定时或不定时地去帮烈士们扫扫墓、烧烧纸,和他们说说话,就这样,也就坚持下来了。为了便于更好地守陵园,他们在1995年底退休后,把家也安在了距离陵园不到100米的山脚下。因为这样,既方便她们经常去扫墓,又方便她坚持每天义务为烈士陵园清扫卫生间。曾经,因为家安在烈士陵园旁边,离城镇较远,生活上很不方便,子女们对父母亲的选择不理解:“为何我家的房子离烈士的‘房子这么近,而乡亲们的房子都离我家远远的?我们读书不方便,上街也不方便。”后来,通过夫妻俩耐心说服教育以后,子女们也就理解支持了。

说实话,不通过这次访谈,我还真不知道守墓人的辛酸,不知道他们如此的艰辛,更不知道他们如此博大的情怀。当我问她:“烈士陵园建好以后,你们的主要工作是做些什么?”她立即又激动得红了眼:“清扫卫生管好墓园,接待照顾来访人员。清扫卫生管好墓园很好做,主要是接待照顾来扫墓祭奠的人员太难了。”她说:“那些烈士的父母从老远的地方来,一见儿子的坟就痛哭流涕,昏迷过去,劝也劝不听,拉也拉不走,看到人家伤心,自己也跟着伤心,每次都陪着人家哭。他们每家来哭哭也就走了,我却陪着一家又一家,陪着一队又一队,陪着一位又一位的扫墓人,天天在那里陪人,天天在那里劝说,天天在那里安慰,天天在那里哭泣,好像没有了尽头。常常忙得连孩子都照管不了。”如贵州籍烈士韩跃奎的母亲韩大妈前来扫墓,由于长途跋涉的疲劳和失去儿子的悲伤,一到儿子墓前就哭得撕肝裂胆、晕倒过去,他们夫妻赶紧把她背着送往医院抢救。晚上,韩大妈坚持去儿子墓碑前“陪陪孩子”,他们担心韩大妈过度伤心、着凉感冒,花了很长时间才把她劝到家里休息。半夜,韩大妈起床前去陵园,他们又只好一直陪护着她,直到天亮后才离开。贵州平坝烈士党振明的母亲来看儿子,因体弱多病、伤心欲绝,加上路途遥远、车马劳顿,哪里还有力气走路,她曾三次背着老人去烈士墓前祭奠。

她说:每年清明节期间,到麻栗坡烈士陵园扫墓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谁来都会热情接待,能在这里守护烈士陵园,接待烈士的亲属战友,同他们一起扫墓,也是一种荣幸。特别是近几年,清明都会来几万人,每一位都要去接送、要去抚慰、要去照顾。他们有的白天来,有的晚上才到,随时来随时接待,家里好像成了宾客接待站,每天都要买好多菜好多米好多柴来做饭给人家吃。有一天晚上,烈士家属、战友突然来了80人,当晚家里没有那么多米和菜,现走路去街上买米和菜来做煮饭给他们吃,当晚煮了20多斤米,还杀鸡杀鸭煮、做豆腐给他们吃,一直忙到深夜才得休息。她说,这样的例子很多,要说也说不完。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大家的工资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优越,扫墓的人越来越多了……终于,我看到了老人脸颊欣然的一抹畅意。

生活就是这样复杂,有时艰涩得难以理喻,有时浪漫得像诗和远方……生活的记忆在大脑的收藏中不断流动,同时,流辛酸的泪,流苦痛的泪,也流甜蜜的泪……她们为年轻英烈和他们亲属失去亲人的难过而流泪,她们为能守烈士陵园护卫英灵而欣慰。

风过千山,月影横斜,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在烈士墓园里行走,戴月而往,披星而来,长此已矣……有时人来人往,哭声、絮语重叠,喧声四起;有时松木屏住吐纳,鸦雀静默无声,墓园静得出奇……无疑,那会静出一种力量,静出一种品格,静出一种打败浅薄喧嚣、拍散虚假激情而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致……

雷锋同志曾说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又是无限的。”陈惠香她们一家不折不扣地践行了这条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名言,他们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烈士陵园服务之中了,她们在烈士陵园与奠祭者同悲同哭,似乎忘却了四围花开花落的轮回……她们在守墓中过着平凡的生活,在守护好英烈墓园中寻求心灵的宁静。这种宁静充满着无限美好的意境,在这种宁静里,她们的品格、她们的精神,像常开不败的野花,在風中怒放,在雨中怒放,在阳光下闪光!

看着老人红红的眼睛,我的眼里涩涩的,心头酸酸的。老人退休以后,可以安静地过好晚年生活,我们却又来触动了她的心事,我内心觉得十分地抱歉。我说:“真是对不起啊,又来打搅你老人家。”她却说:“其实已经习惯了。虽然退休了,搬家了,但每到逢年过节,还得买纸去烈士陵园祭奠烈士,不去心里挂着,放不下。还有,那些家属也经常会打电话来,叫我们去帮他们管管,所以,哪里会安心啊!”她说她们家每到逢年过节,都要先去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后,才回来祭奠自己家祖宗,春节三十晚上要去献饭,清明节要做花圈去扫墓,中元节要填包烧纸,中秋节要去献月饼,每年至少要花8000多元的费用。平时没事,老人也会买东西去祭奠。烈士家属或是战友打电话来,老人也会去帮买纸去祭奠。她满含深情地说,这种事情(扫墓)我一定会做到老了走不动的时候。

天涯途穷,人生的路不由自主,他们的命运在南疆一隅,与墓园相遇,与烈士相逢。

他们就看到,烈士们短暂的生命虽然打上句号,但精神却是永存的,一块块沉默的墓碑,怎能结束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要把他们事迹传扬下去,把他们的精神发扬光大……让他们行走和别人不一样的生活之路……这条路有辛酸、有苦痛、有劳累,但极为动人……因为这条情感之路,走在无限的牵挂之中,走在无私的奉献之中……天际浮云,绿荫染水,荷茎老去留肝胆,相见有缘难别亦难,情怀与身体相挽,情谊笃定风远去,执诚守墓不犹豫,亘古的坚持,在蹉蹉跎跎的岁月之中。

听着她的诉说,看着她的样子,我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是一位了不起的乡村妇女,这是一位善良而又温柔的母亲,这是一位英灵的忠实陪伴者,这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巾帼英雄!我默默地向她致敬!

她每讲一段故事,就要流一次泪水;她每擦一次泪眼,又会讲出一段感人的故事。她说因为哭多了,眼睛已经模糊得看不清事物了。我实在不愿意让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再这样伤心难过。于是就把第二代守墓人他的儿子李志林叫过来访谈。

我说:“李师,你父母是守墓人,你怎么也来当守墓人?你是找不到其他工作吗?”

“就因为父母是守墓人,我们自幼年起,就天天跟随他们出入在烈士陵园,逐渐认识了那些烈士的姓名、事迹、墓碑位置及一些家属,来来往往之间,也牵扯出割舍不下的感情了,所以当兵回来,我主动请求到烈士陵园工作。”他回答得云淡风轻,语言平实却句句似金,字里行间充满着对英烈们的崇敬之情、充满着守好烈士陵园执着而坚定的信念。李志林高挑的身材,清瘦的面容、淡定的神色透着一种无法言表的坚毅。

“烈士是为我们牺牲的,他们的亲属来不了,我们就是他们的亲人,我们一家人要一代代守下去!父亲在我入伍前一次次这样叮嘱我,让我对守护烈士陵园的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更想来做这份工作。”他说:“我们一家守护烈士陵园时间长了,烈属也把我们当成亲人、家人。有些烈属不能扫墓,就打电话请我们代祭,我们就认真按他们的意愿去做。”

他说,他们兄弟姐妹,从小就跟随父母在烈士陵园里做事,扎花圈、扫墓、烧纸、祭奠的事情样样都会做。要是人来多,父母忙不过来,他们就会一起去帮忙接待,或送水端茶、或扶老携幼、或帮提行旅袋等等。如清理墓地的杂草时,每人六台、每台三四十座,哥哥姐姐们会分着去帮忙做。又如家里每天都有远道而来扫墓的烈属或战友来吃饭,父母经常忙不得做家务,大都是他们兄弟姐妹分担着做家务活。

父亲还教会他做雕刻,以防有谁的墓碑受损了,没有人会修理。母亲教会他做家务,如洗衣服、做饭等,每当来祭奠的人多了,父母忙着带人去陵园里搞祭奠活动,他就要在家里做饭,等他们搞完活动回来,饭菜就做好了,大家也就可以吃饭了。在他读初中的时候,也就十四五岁吧,有一天晚上,男男女女来了十五位家属、战友,父母忙带来客去烈士陵园里搞祭奠仪式,哥哥姐姐又不在家,他只好硬着头皮煮饭做菜,等他们回来,已是十点多钟了,大家都饿了,把他做的饭菜一扫而光。他说,难过的是有时做了饭菜,有的家属因为悲伤过度,吃不下,父母又担心他们饿了生病,觉得很为难。然后还得重新做合人家胃口的饭菜给人家端去、劝慰人家吃饭。

他说,现在国家富强了,人民安居乐业,所以,每年来扫墓的人都很多,据不完全统计,每年至少有6万余人(次)前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祭扫。每次来人,他们家都要参加接待。县民政局每月只补助他们90元钱,大部分是他们家出钱接待,但全家老少,没有一位发怨言,即使自己不吃,也要省出来给客人吃,要做到让人家满意,要劝慰人家往前看、别太伤心难过。

他说,在部队服役期间碰到的一件事对他触动很大。那是在四川隆昌市赖显富烈士的家中,他见到了烈士的父母亲。虽然儿子已经牺牲十多年了,但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母亲体弱多病,他们一直未能来麻栗坡烈士陵园祭奠扫墓。于是,他觉得,要把烈士当作亲人,守护亲人这是义不容辞的事,是任重而道远的事,是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于是,更加坚定了他做守墓人的信念和决心。

1996年,他从部队退伍,本来已分在县民政局工作,但他向领导主动请缨进入陵园管理所,从此开始重复着他父母亲以前守护烈士陵园的工作,每天扫墓、护陵、接待烈士亲属……寒来暑往,不经意间又过了20余年。确切地说,他随父母一道,在烈士陵园里奔走了30余年,30多年时间里,他一直参与守墓、参与修缮。他说:“让人欣慰的是,政府越来越重视,不断加强管理,经过八次大的修缮、多次小的维修,烈士陵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各界没有忘记英烈,国家非常关心烈属,义务照顾他们晚年生活。”

我问道:“长期在墓地里工作,你会不会感到郁闷?有过害怕吗?想过调离吗?”

他略有所思,然后淡淡地笑道:“无论白天或是夜晚,也不论烈日炎炎热浪翻卷、还是月光皎洁天寒地冻,有时候行走在静悄悄的墓园里,穿梭在冷冰冰的坟茔中,聆听着风儿在耳畔呼啸,足音混合着心中的悲叹,探究着烈士陵园沉静的世界,尽管怜惜战士年轻的生命,思想着英雄的光辉事迹,但我也是平凡的人,有时难免会感到孤独、可怕,甚至心头会浮起一些惊恐的意念,双手会不由自主地揪紧衣角以安抚激烈跳动的心脏。但忽然回首,我发现那些镶着红五星的坟茔仿佛不再是坟茔,而是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照亮了四方。那些火焰凝聚着英雄们的精气神,在空气中升腾着、奔涌着,让我心灵无比震撼!恍惚之间,那些红五星又像一双双明亮的眸子,黑白分明、自高处俯视着一起,并甜美地对我说,唉,不用怕。我们都是你的战友、你的兄弟。那一刻,我的神思特别清醒,觉得一个个神圣的灵魂与我紧密联系、亲切对话。那一刻,我的思维已然停滞,烈焰仿佛燃烧着我的神经、我的灵魂、我的生命……我明白了人生的要意,明白了生活的真谛,明白了生命的定位!”

忽然,我看到他明亮的眸子里,闪动着一种自信的、自豪的辉光。他说,来日方长,不用多说,他会用心去守护好烈士陵园,护理好那些英雄的墓碑。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李志林,李家第二代守墓人,一位极其平凡的守墓人。他没有科学创造的光辉业绩,没有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也没有什么豪言壮言、千斤重誓,他就是一位極为普通的守墓人。然而,从另一种角度,诠释他的生活之道、生命要诀,却可以在平常之中,探见出一般人所不能的非常,一种坚持不懈、坚定不移的执着。

告别李志林一家出门,天色已暗,含泪的双眼有些模糊,柔弱的心一阵疼过一阵……人们常说,生活是复杂多样的。李志林一家的生活也应为多样的,但他们一家两代却单纯地选择了守护烈士陵园,他们在烈士陵园里工作,他们的快乐在每一次扫墓、祭奠英灵的活动中,他们的幸福在每一次陪同烈士亲友的照顾、劝导、安慰之中,他们的心灵是的那样纯洁富丽,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崇高伟大,他们的精神是那样的令人敬仰!

我自觉才疏学浅,难以书写他们的伟大,但我无法不歌颂、无法不咏唱,他们艰辛付出的伟大,无怨无悔的伟大,坚贞不屈的伟大!入心入骨的墓园情,让他们一家两代坚守烈士陵园……他们艰辛地过着不分季节的日子,走过寒来暑往冷暖相伴的日子,走过用血泪把日子浸染成辉煌的光阴……他们把思想和理念钢铁般地铸牢在烈士陵园里,用一颗圣洁的灵魂守护着烈士陵园所有不朽的英灵,让那些英雄的血脉不断流淌,让那座精神的磁场不断放大,让那段光辉的历史不断传承……让那些英雄的思想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相互融合……诚然,他们用真情和行动浇灌着双拥之花,他们的这种精神圣洁、高雅,让人心潮沸腾、精神振奋、豪情万丈!

【作者简介】刘俊娥,女,1963年8月出生于云南麻栗坡。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先后在《含笑花》《云崖》《云南日报》《云南政协报》《文山日报》等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数百篇,创作出版发行过散文集《生命与土地》、古风诗集《山水墨韵》,曾有诗作获得《中华诗词》杂志社举办的“中华诗词题名铜奖”、有散文获得文山州文联举办的文学作品征文三等奖。

猜你喜欢

烈士陵园陵园扫墓
赞少先队员清明祭扫革命先烈墓
维权解难题,英烈归陵园
遵义红军烈士陵园36年的守护者
谒赵县六市庄烈士陵园
赵祖昌
9年后甘肃再探秦西垂陵园
英德革命烈士陵园
清明小记
陵园艺术雕塑的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