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见唐宦官“彭希晟墓志”及彭氏一族略考

2022-03-21杨涛

大众考古 2022年10期
关键词:中尉大将军宦官

文 图/杨涛

彭希晟墓志见证了晚唐彭氏宦官家族的兴衰,勾勒了彭希晟作为宦官的沉浮轨迹,其父彭献忠在惠昭太子之死及随后的“太子之争”中的作为为彭氏家族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湖 北宜昌发现的唐代宦官彭希晟墓志,志石呈方形,边长77 厘米,厚12厘米,志文34 行,满行33 字,全文1126 字,楷书,由唐代崔立之撰文、田师循书丹、卢元卿篆额。墓志全文如下:

大唐故辅国大将军行右监门卫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襄阳县开国公食邑二千五百户陇西彭公墓志铭并序

朝议大夫行尚书工部员外郎上柱国赐鱼袋崔立之撰

朝议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上柱国田师循书

卢元卿篆额

公讳希晟,字知远,其先陇西襄武县人,远祖祖在殿享七百之祚,为孔圣庄叟所称。汉朝有宣,晋朝有灌,名存列传。到于今不朽,子孙繁盛,冠冕相承,爰自湟中,迁于镐京。今为三原县人也。大父(祖父)令俊(彭令俊)皇朝朝议郎行内侍省内谒者监,有仁有义,贻庆于昆。裔考献忠为唐重臣,官至冠军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左神策军护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使,赠开府仪同三司左武卫上将军。在德宗、顺宗、宪宗朝连居课绩之最,出入荣耀。柬于三圣之心。凡是权贵莫可得而偕也。公以仁孝两高名实俱允见称于近侍之列。贞元中授内侍省宫闱局丞,俄迁内常侍,悉心曹署动静可纪,频年累赐绯紫白黄其鱼,在行李往来辉如也。永贞元年(805 年),除学士使,元和初改左僻仗,冬加内侍,历营幕阁门(阁门使)、翰林(翰林使)、学士(学士使)、内园(内园使)等使引拔英彦,察视勤惰,未曾卤莽于其所莅焉。旋除山南西道监军使。

彭希晟墓志

墓志拓片

朝觐到阙,复除牛羊使,冬授幽州卢龙监军使,宽而不残,军府爱之,又入觐除鸿胪礼宾使,旋改军器使。长庆元年,授左神策军中尉兼左街功德两副使。三年,丁家艰(丁忧)泣血以居内行有闻,是年夏起复镇军大将军,冬出剑南西川监军使,徇公废私,恪慎王事又难能也。宝历元年七月,服阕转辅国大将军监军,如故中外,迭授光宠。若一勋勤,实无与让矣,前后蒙手昭者垂百余封。自开国男迁侯又公食邑三百户累加至二千五百户,荣命优渥,独冠伦萃。宝历元年十二月,徴至,阙下既,对见抚勉之厚有加常等,特恩许归憩歇税驾私弟(私宅)不幸遇时疾,以二月十一日奄焉告终。

帝闻之骇叹将累日宫局惨戚者殆踰于旬春秋四十九。夫人西平郡夫人段氏,初笄以归与公有如宾之敬。有二子,长曰州猷,朝议郎。次曰州端,将仕郎并为内侍省掖庭局宫教博士。连璧耀目,双珠莹掌。识者谓公为有后矣。侯律既变疮痏浸深,遂与夫人合谋于蓍龟三兆皆告,以其年七月八日克葬于万年县白鹿之原。礼也,呜呼,孝者,人伦之盛美,公有加焉;义者,邦国之大训,公不忝焉。厚禄高爵,巍峨山积,洲问嘉称,随风悠扬。虽古之名贤,谅无我京矣。以立之早,以文字成名,见讬镌勒,含悲叙事,庶无媿(愧)于玄堂焉。铭曰,天佑我唐。克生贤良于古,有光永代,不忘伊昔,立身爰自早岁,由内及外,切列相济,其馨如兰,其郁如桂,人曰彭公实皇之袂明时所赖谋猷冈蔽终焉。有归今也则逝宫闱骇悼若无所继,妻嘉子贤,教义实存,英英将军殁而弥尊白鹿之原潘袁之村松槚是寄不崩骞,虽光阴若流,日月如奔,岂媿乎词以彰幽魂,清风万代,庶保无害。

宦官彭氏家族

彭希晟家族

“子孙繁盛,冠冕相承”,一个宦官的墓志何来此说?唐代中晚期,宦官势力不断膨胀,高阶宦官通过收养养子形成了把持朝政的宦官家族集团。彭氏家族与仇氏家族、梁氏家族等同为唐代上层权阉世家,但是有关彭氏家族的文献记载不多。彭氏家族始见彭令俊,繁盛于彭献忠,败落于彭希晟。彭献忠是晚唐时期著名的权阉,历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权倾一时,官至左神策军中尉(中郎将),但是两《唐书》无传。彭氏家族世系的史料很少,现存世内侍护军中尉彭献忠神道碑。

彭希晟墓志曰:“大父令俊,皇朝朝议郎行内侍省内谒者监,有仁有义,贻庆于昆。裔考献忠为唐重臣,官至冠军大将军、左领军卫大将军……”彭希晟祖父彭令俊、父彭献忠皆为宦官,他们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而是由各自利益纠集在一起的收养家族。

彭希晟职务升迁

据已出土的彭献忠神道碑和新发现的彭希晟墓志,可以勾画出彭献忠父子职务升迁的轨迹。德宗时期(779—805年),彭希晟仅为宫闱局丞;元和年间(806—820 年),彭希晟的官职一路升迁,从左僻使、内侍、阁门使、翰林使、学士使、内园使、山南西道监军使、牛羊使、幽州卢龙监军使,直到军器使。即使在其父彭献忠去世,仍受其荫护,升任左神策军中尉副使,成为彭氏权宦家族的骨干。

元和年间彭希晟仕途突然变得顺畅,一路高升,这与同时期擢升至左神策军中尉的彭献忠密切相关。此节点,彭希晟投靠了彭献忠集团,认仅比自己大12岁的彭献忠为养父。

参与“太子之争”

“六年充惠昭太子监护使,袛事既毕,加冠军大将军”。元和六年(811 年),彭献忠受唐宪宗信赖,任惠昭太子监护使。然而就在当年,年仅19 岁的惠昭太子卒薨,史书未载其因。彭献忠神道碑中也仅仅用四个字“袛事既毕”来敷衍此事,惠昭太子之死使得宪宗元和年间的“储位之争”白热化。“惠昭太子薨,承璀请立澧王,不从”,左神策军中尉吐突承璀成为澧王最强有力的支持者。宪宗没有采纳承璀的建议,而立嫡子遂王宥为皇太子。元和十五年(820 年),太子发动宫廷政变,宦官梁守谦等为立太子而斩杀了承璀及澧王,宦官在皇权争夺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回到元和六年,惠昭太子薨,作为太子监护使的彭献忠并没有受到处罚,反而得到晋升,甚至担任宦官系统中最重要的左神策军中尉一职。据《资治通鉴》记载:“……加冠军大将军。至十月,迁左领军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充左神策军中郎将兼左公德使”,结合史书所载左神策军中尉任职时间,吐突承璀因牵连“宦官刘希光受贿一案”被贬为淮南监军,此事与彭献忠晋升左神策军中尉在时间上相吻合,且与彭献忠小心谨慎、低调勤恳,深得唐宪宗李纯的信任密切相关。

彭献忠在元和年间的储位之争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因史料匮乏而未尽可知。不过唐宪宗仍对献忠信赖,元和八年(813 年)沉迷于求仙得道、长生不死的宪宗,“命中尉彭忠献帅徒三百人修兴唐观,赐钱十万使壮其旧制。其观北距禁城因是开複道为行幸之所”。

宦官娶妻,妻亦获封

彭希晟娶妻,其妻段氏受赐“西平郡夫人”,根据彭希晟任职辅国大将军监军,符合唐命妇之制,而其母(彭献忠妻)冯氏在献忠去世时,仅赐赠“长乐郡君”。按唐代外命妇赐赠标准,贞元二十年(804年),时献忠38 岁,其散阶为“正议大夫”(正四上),使职为“教坊使”,勋官“上柱国”,夫人冯氏最可能此时蒙荫受赐“郡君”称号。此后献忠官阶愈高,权势愈大,直至充左神策军中尉,而夫人封号未变。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有二,其一,献忠为官作风低调,与性格张扬的吐突承璀形成鲜明对比。重修兴唐观之事,献忠与郄彝素配合默契,而没有发生四年前吐突承璀与李绛兴修大安国寺时的“碑文之争”。也正如彭献忠神道碑所言“位愈高而接物愈敬,恩益厚而处躬益卑”。其二,献忠与夫人冯氏的感情并不和谐。对女性而言,与宦官的婚姻本就非常残忍,献忠去世,夫人冯氏原可以居家奉佛,但她执意受戒出家,以脱离彭氏家族,最终获得宪宗特赦,法号“正智”,赐居义阳寺。

唐代宦官专权有其发展轨迹,司马光总结唐代宦官之害“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彭氏一族主要活动于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五代,主要是彭献忠于宪宗元和年间任左神策军中尉等实权官衔,把彭氏一族带到繁华鼎盛。综合彭献忠神道碑和彭希晟墓志得知,彭氏家族的发展始于彭令俊,盛于彭献忠,而衰于彭希晟。希晟兄弟六人,大哥希绩、二哥希昭、三哥希贞、五弟希晃、六弟希庆,然史料未闻。至献忠去世之时,希贞、希晟均赐金紫,当时地位就很高。至希晟去世时,其长子州猷任朝议郎(正六上),次子州端任将仕郎(从九下)。彭氏一系四代为宦,权重一时,乃是唐代上层权宦世家,但是由于史料匮乏,仅能管中窥豹。

猜你喜欢

中尉大将军宦官
威风凛凛的“大将军”
大将军搬砖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彭大将军”也写诗
这很值得
中尉的微笑
毛岸英曾被授予苏军中尉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