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仪征联营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虎首形柄漆盒

2022-03-21夏晶马照武

大众考古 2022年10期
关键词:盒盖汉墓西汉

文 图/夏晶 马照武

仪 征联营墓群位于江苏仪征刘集镇联营村谢庄组、赵营组及联合组一带的高地上,庙山汉墓西北1 公里处,是一处西汉早期墓葬的密集埋葬区,与庙山汉墓关系密切。2018—2019 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仪征市博物馆对该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其中西汉墓M59 出土了一件形制比较特殊的西汉彩绘虎首形柄漆盒,为研究西汉时期漆器的纹饰、形制、工艺等提供了参考资料。

形制纹饰

西汉彩绘虎首形柄漆盒长28 厘米,高11.8 厘米,腹径17.3 厘米,底径11.2厘米,由盒盖、盒身、盒柄三部分组成。整个漆盒内髹朱漆,外髹黑漆,整体设计复杂精巧。为更好了解该器物的内部结构,同时避免伤害文物,我们拍摄了X 光照片以便更清楚观察。

盒盖为木胎,剜制,圜形,通过3根铆钉与1 根“S”形铜铰链相连接,直径15.2 厘米,高3 厘米。盒盖顶部中心为一针刻柿蒂纹,其外饰4 个变形鸟纹。再向外为两组针刻菱形与锯齿线条组合纹饰,间隔一组针刻变形鸟纹。

漆盒纹饰(俯视,侧视)

漆盒X光照

盒身为木胎,剜制,圆形,敛口,弧腹,圜底,矮圈足,口径15.2 厘米,高7.8 厘米。由上而下装饰一组朱漆变形鸟纹,以及针刻菱形与锯齿线条组合纹饰。

盒柄为木胎,圆柱形,中空,长10.9 厘米,直径3.2 厘米。一端连接盒身,与口沿齐平,内嵌“S”形铜铰链连接盒盖。另一端雕刻成虎首状,虎双耳贴于头顶,张嘴,睁眼,气势逼人。虎首下颚可活动,连接一根木柄,插入颈部,压在“S”形铜铰链上方。虎首形柄外髹黑漆,颈部有两道朱漆弦纹、两组针刻变体鸟纹,虎耳上用针刻线条装饰,还用朱漆描绘虎的眼、口、鼻等部位,形象生动,独具匠心。

比较分析

商周时期青铜食器多是重要礼器,漆器也有礼器功能。秦汉时期,漆木食器的仪式功能已不强烈,髹漆食器更趋实用。漆圆盒始见于战国、流行于秦汉,是秦汉漆器中的典型器物,如荆州雨台山楚墓、荆州嵠峨山楚墓都曾发现过类似的漆圆盒。扬州战国时为楚之广陵,其人文、历史、地理都与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1993 年扬州果园战国墓就出土漆圆盒,但这种带柄可按压开启的圆盒全国范围内出土数量并不多。

1975 年安徽天长安乐乡汉墓出土汉代彩绘鸭嘴柄漆盒,通长29.6 厘米,口径17.5 厘米,柄长13 厘米,高11.5 厘米。这件漆盒为木胎,盒身、盒盖皆为圆形,上下可扣合,近底处渐收,下承浅圈足,柄部做成鸭首状,并彩绘鸭眼等部位。鸭嘴张开,喉部有插销连接盒盖与盒身,以手握鸭嘴部位,一紧一松,漆盒便可开合。盒内髹朱漆;盒外髹黑漆,并以纤细的朱色线条绘云气纹、仙人、龙凤等图案。1991 年天长三角圩墓地M1 也出土了2 件形制相似的带柄圆盒,但盒柄已残缺。天长出土的这类按压开启的圆盒通体为木质,盖与身相对独立,将木柄设计成张嘴的鸭首形,上下颚分别连接盖与器身,通过喉部的插销连接。

天长安乐乡汉墓出土汉代彩绘鸭嘴柄漆盒

漆盒及纹饰

通过对比可发现,联营M59 这件漆盒设计更加复杂精巧,从工艺上讲盒盖通过 “S”形铜铰链连接木柄,使用时手握虎首形柄,抬压与虎下颚连接成一体的木杆,通过杠杆原理撬动铜铰链,盒盖随之开启。铜制铰链强度高、耐老化,可以支撑盒盖的反复开启且不易折断。从髹漆工艺来说,在两种不同材质结合的器物上髹漆,并做到浑然一体,对工艺的要求更高。

从出土地区上看,仪征与天长接壤,两汉时期都曾先后隶属荆、吴、江都、广陵国,是当时东南地区漆木器制作的中心之一。这一地区漆器的生产已达到空前的兴盛,品种繁多,造型丰富,工艺精湛。

从年代上看,仪征联营M59 为西汉早期偏晚墓葬,出土的这件漆盒纹饰更加抽象;天长安乐乡汉墓以及三角圩M1均为西汉晚期墓葬,出土漆盒纹饰更加具象。也就是说,漆器工匠在更早的时间已经掌握了更加复杂的漆器制作工艺。

综上可以看出,仪征联营汉墓出土的西汉彩绘虎首形柄漆盒体现了卓越的设计思想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不但考虑到了外观的庄重、美观,更加注重实际使用的便捷和耐久,蕴涵巧思,是至今考古发现的唯一一件,具有极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盒盖汉墓西汉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种适用于极小寄生蜂室内繁殖的繁蜂盒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推理:遮住的饼干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基于蓄电池盒盖翻转移位机构的设计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吃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