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2022-03-21蔡紫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2年4期
关键词:黄河流域省份城镇化

蔡紫薇

(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 211100)

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中国的城镇化实现了高速增长,2020 年末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在城镇化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中国城乡关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现阶段城乡关系呈现失衡的非良性互动状态,城乡二元结构十分突出[1]。城乡发展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不充分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是顺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迫切要求,是解决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学术界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优势互补、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作用关系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诸如叶超等[2]认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在内容和目标上具有一定交叉和重合之处,本质上是相辅相成、互联互动的关系,两者有机结合是实现城乡融合的关键。张琛等[3]认为乡村振兴离不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也离不开乡村振兴的支持,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不少学者在定性分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两者的协调关系也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实证研究[4-8]。在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的背景下,掌握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破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其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显得尤其突出,是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的重点和难点区域。在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下,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鉴于此,本研究将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探寻其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以期为黄河流域各省市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区域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域概况

黄河流域地理位置介于95°53′—119°05′E,32°10′—41°50′N,流域面积为79.5 万km2。大部分区域位于中国的西北部,从西到东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4 个地貌单元,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 个省。黄河流域内人均耕地面积约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1.5 倍,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光热资源充足、降水充沛,农业生产发展潜力大。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黄河流域的城镇化水平持续上升,2011 年,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为51.27%,黄河流域9个省份中,城镇化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只有内蒙古。到2019 年,山东省、河南省、四川省、陕西省、甘肃省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增长超过10%,内蒙古、山西省、青海省的城镇化水平也有明显的增长。

1.2 数据来源

本研究对象为黄河流域9 个省,研究时段为2011—2019 年。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2012—2020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地方统计年鉴和统计公报。

2 研究方法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研究遵循科学合理设置评价指标的原则,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9-14],充分考虑黄河流域发展现状及战略定位,构建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表1)。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 个层面构建乡村振兴子系统评价体系。根据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和内涵,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5 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子系统评价体系,并将子系统层细分到具体的指标层,从而能够对各个评价维度进行定量化处理,准确地测度出乡村振兴及新型城镇化水平。

表1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评价指标体系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 数据标准化 采用极差标准化法来消除变量量纲和变异范围影响,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和逆向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据,表示第i个样本第j个指标的标准化数值(i=1,2,3,…,n;j=1,2,3,…,m),xij为原始数据,maxxij和minxij分别为相应指标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2.2 计算指标权重 由于各项指标对于系统的贡献程度不同,本研究采用熵值法[15]确定各指标权重,来客观反映各项指标的相对重要程度,计算步骤如下:

1)计算各系统指标值的比值。

2)计算第j项指标的信息熵值。

3)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权。

2.2.3 计算指标综合指数

式中,f(x)、g(y)分别代表2 个子系统,即乡村振兴系统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

2.3 评价模型构建

2.3.1 耦合度模型 “耦合”作为物理学概念,指2个或2 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16]。耦合度用来描述系统或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影响的程度,突出影响作用的绝对强度,不对好坏作出评价。两系统的耦合度一般采用如下模型进行计算:

式中,耦合度C∈[ 0,1 ],数值越大,表明2 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程度越大。

2.3.2 耦合协调度模型 由于耦合度模型只能评价系统之间相互影响的绝对强弱,反映的是二者发展的相似程度,不能很好地反映要素发展的整体水平及协调程度的高低。因此,需要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这种作用的利弊进行描述,以便分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2 大系统相互耦合的协调程度。耦合协调度模型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D为耦合协调度,T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协调指数,a、b分别表示各系统的重要性程度,本研究认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地位同等,故取a=b= 0.5。

2.3.3 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划分 参考相关研究[17-20]的耦合类型划分标准和实际情况,本研究将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性划分为10个类型,见表2 所示。

表2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类型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乡村振兴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图1),平均综合指数从0.388 4上升到0.481 7(表3),乡村振兴发展趋势总体态势良好。从各省份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来看,黄河流域9 个省份中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有山东和河南2 个省份。山东省是乡村振兴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长期位居第一,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3 个方面得分较高。河南省次之,除了治理有效得分较低,其他方面得分均较高;四川省、陕西省、内蒙古和山西省属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中等地区,其中,四川省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较高,除生态宜居表现较差,其他方面发展均表现良好。陕西省在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方面得分较低,在乡风文明方面得分较高。内蒙古在乡村文明、生活富裕和治理有效方面得分较低,其他方面发展良好。山西省在产业兴旺和治理有效得分较低,并且还需要注意乡风文明方面的发展;甘肃省、宁夏和青海省是乡村振兴发展低水平的地区,其中,甘肃省和宁夏的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近,甘肃省各方面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但发展较均衡,宁夏的治理有效、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和产业兴旺发展水平很低,只有生态宜居方面相对高一些,青海省各方面发展水平都很低,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在所有省份中排最后。

图1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

表3 黄河流域9 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平均综合指数

此外,就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数增长速度来看,内蒙古增长速度最快,乡村振兴综合指数从0.318 2上升到0.467 8,尤以2015—2018 年期间增长较为明显,主要是因该省人均粮食产量、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农村人均道路面积、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大幅提升,使得乡村振兴水平提升较快;陕西省、宁夏次之;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山东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高意味着增长空间较小,乡村振兴综合指数仅从0.769 3增加到0.771 6,此外在2014—2019 年呈波动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该时段内山东省在农业机械总动力、乡村文化站机构数等单项指标出现增长停滞甚至略微下降现象。

3.2 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呈波动上升趋势(图2),各省份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平均综合指数从0.446 7 上升到0.615 3(表3),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得到总体提升。从各省份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来看,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较高地区有山东、内蒙古、宁夏、山西和河南5 个省份,山东省在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3 个方面得分均高于其他省份,从5 个方面得分情况来看,山东省不仅积极推进人口市民化,还注重优化城镇化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内蒙古的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得分较高,人口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仅次于山东省。宁夏、山西省和河南省的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得分较高,5 个方面没有明显短板,发展较全面;四川省和陕西省属于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等水平地区,四川省的城乡一体化方面得分高于其他省份,社会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陕西省人口城镇化发展得分较高,但城乡一体化发展得分仅高于甘肃省;青海省和甘肃省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低水平地区,青海省除社会城镇化发展较好,各项发展较弱,并且生态城镇化得分最差。甘肃省的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得分最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影响着各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图2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

此外,就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指数增长速度来看,内蒙古增长速度最快,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从0.472 1 上升到0.801 4,尤以2011—2013 年期间增长较为明显,主要因该省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每万人拥有的公共交通车辆和医疗机构床位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大幅提升,使得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提升较快;河南省、宁夏次之;和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增长速度相似,增长速度最慢的是山东省,新型城镇化综合指数仅从0.819 4 增加到0.880 7,此外在2011—2013 年、2016—2018 年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由于该时段内山东省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单项指标发展不足,生态城镇化建设是提高该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3.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

3.3.1 时间变化分析 通过计算2011—2019 年黄河流域9 个省份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图3)发现,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两系统耦合度C值变化趋势较平稳,且均值超过0.960 0,两者呈现高度耦合状态。表明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看似侧重点不同,但都着眼农民、涵盖农村,本质都是为了解决农民农村问题、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

图3 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发展度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发展过程,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从2011 年的0.615 3上升至2019 年的0.724 6。整体而言,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2 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且呈良好发展态势。这说明近年来沿黄流域的生态修复和治理保护,为各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各省市在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重视乡村振兴发展,加强农业农村建设。

3.3.2 空间分异格局 从黄河流域9 省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表4)可知,2011—2019 年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区域差异较大,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特征,大致呈东高西低态势,表现出黄河流域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异格局。2011年,黄河流域各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均值为0.615 3,呈现出4 个阶段。仅山东省处于良好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为0.891 1,分布在黄河流域下游,山西、内蒙古、河南、四川、陕西5 个省份处于初级协调阶段,分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宁夏处于勉强协调阶段,甘肃省和青海省处于濒临失调阶段,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普遍较低;2015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呈现出5 个阶段。其中,山东省处于优质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为0.910 0,内蒙古、河南、四川3 个省份处于中级协调阶段,山西、陕西、宁夏3 个省份处于初级协调阶段,青海省和甘肃省分别处于勉强协调和濒临协调阶段;2019 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发展度总体水平较高,均值为0.724 6,达到了中级协调水平,呈现出4 个阶段。其中黄河流域上游的山东省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仍然最高,处于优质协调阶段,河南省次之,处于良好协调阶段,中游的山西、内蒙古、四川、陕西4 省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下游的宁夏处于初级协调阶段,甘肃省和青海省处于勉强协调阶段。耦合协调类型的空间分异格局是由各省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所致,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现实程度差异相关。

表4 2011—2019 年黄河流域各省份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度

4 小结与建议

本研究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1—2019 年黄河流域9 个省份的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客观地评价了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水平,诠释了二者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发展趋势。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①2011—2019 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且乡村振兴发展水平始终滞后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②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耦合度变化趋势较平稳,呈现高度耦合状态,表明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动关系;③从时间尺度来看,2011—2019 年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经历了“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发展过程,2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高且呈良好发展态势;④从空间尺度来看,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度在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聚集特征,表现出黄河流域下游>中游>上游的空间分异格局。

上述结论也为黄河流域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启示。黄河流域要根据各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条件和现实程度的差异,采取差异化的策略来推进其整体上实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高水平协调发展。黄河流域下游地区耦合协调度优越,当地应针对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情况,以平稳增长和优势保持为目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全面推进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将农业发展活力充分激发,并将生态文明发展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注重生态基础设施建设,走绿色、集约、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向更高水平迈进;中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良好,这些区域要坚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合理缩小两者差距,保证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利益整合,共存共荣;上游地区耦合协调度较差,应将乡村振兴发展作为首要目标,突出地域特色,发挥其比较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探索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切实增强农业发展活力,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形

成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局面。

猜你喜欢

黄河流域省份城镇化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