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
2022-03-21组稿何家玲申超波崔力李楠任长胜邓雨楠胡蓝月
(组稿:何家玲、申超波、崔力、李楠、任长胜、邓雨楠、胡蓝月)
科技创新篇
全国人大代表,中核集团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核能作为安全、经济、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引领全球在“后疫情时代”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具有独特作用和重要意义。
建议:
一是尽快出台统领我国原子能领域的基本性法律,完善与我国核大国地位相适应的法规体系。目前《原子能法(征求意见稿)》已基本成熟,应结合最新形势与战略需求,尽快完善《原子能法(征求意见稿)》相关内容,有利于树立我国负责任核大国形象,助推我国由核大国向核强国转变,助力实现“双碳”愿景目标。
二是尽快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核安全法》局限于其法律定位,仍需通过行政法规或部门规章进一步细化;《放射性污染防治法》针对放射性废物治理的规定相对原则和简单。亟需制定《放射性废物管理法》,明确放射性废物管理的责任,建立和完善放射性废物管理组织机构及管理体系,确立放射性废物管理国家计划,建立放射性废物管理资金保障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确保规范管理、长久安全。
三是修改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健全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的制度保障,健全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制度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强化企业国有资产“国家所有”的制度保障,充实向人大报告企业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制度规定。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核学会理事长——
当前,国家已明确提出了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的方针。但是核电开发还仅限于沿海厂址,核电对“双碳”目标实现的贡献力度还未完全体现,我国现有核电布局将无法满足“双碳”目标的需求。
建议:一是优先在高比例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地区,结合跨区域电网通道规划,启动建设核电项目,提升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能力。二是对于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多功能模块化小堆等项目,完善法规标准体系,简化项目审批流程,出台配套扶持政策,加快项目落地,以稳定的零碳能源支撑高耗能企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助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三是将每年9 月27 日设为国家“核科学日”。1958 年9月27 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一堆一器”的建成,标志着我国跨进了原子能时代。将9 月27 日设为国家“核科学日”,可以更好地加强核科普工作,让公众了解核、认识核、接受核,进一步推动我国核事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核集团副总工程师——
当前,核科技作为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战略基石在大国战略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凸显,核科技自立自强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和重要。加强核科技基础科研,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创新性研究,整体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有利于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有效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有利于核工业做大做强,实现高质量发展。
建议:一是设立国家核基础科研专项渠道,建立基础科研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将科研院所全部纳入基础性科研院所稳定支持范围,合理有序部署一批核领域基础科研重大项目,实现核基础科研可持续发展,塑造原始创新“动力源”。二是通过科技创新,实施集智攻关,力争在2025 年前实现先进核技术在空天、海洋和陆地新的突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服务于新时代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三是注重精神传承与人才培养。“以身许国、敢为人先、严谨求实”是科研人员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要将老一辈核工业人的精神传承下去,在精神的鼓舞中夯实基础,共同推动核工业由大向强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首席专家、战略与管理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双碳”背景下,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是大势所趋,但新能源具有不稳定性和季节性,不能作为基荷电源。发展新能源一定要同时发展稳定的非化石性基荷电源,而核电是不可或缺的选项。
核能是助力碳中和的可靠清洁能源,其不受季节和气候等因素影响,除按计划的短暂换料维修外,能以额定功率长期稳定运行,满足基荷电源可靠、经济、充足和清洁四大要求,是替代化石能源基荷电源、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的最佳选择。
2021 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首次提出“在确保安全前提下积极有序发展核电”。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已跻身世界前列,安全运行有保障,产能充足,可以为推动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建议:
一是要明确核电作为基荷电源的地位。建议国家能源行业主管部门加快出台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核电的基荷电源地位。“十四五”起每年核准8 台以上百万千瓦三代核电机组,尽快提高核电的占比。
二是着力推动智慧电网的发展,构建适应大比例新能源装机的智慧安全电网。
三是加强核的公众认识和接受度。应培养一支专业的核科普队伍,提高大众对核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科技质量与信息化部主任——
我国在高温气冷堆、超高温气冷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背景下,高温气冷堆制氢可成为制取“绿氢”的主攻方向,满足能源变革高效、大规模、无碳排放制取氢气的需求。我国必须抓住核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有序推进核电技术进步和核能多用途利用,按照核能发展“三步走”(热堆—快堆—聚变堆)战略,稳步提高核电在我国能源电力结构中的比重,统筹核电厂址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加快核电批量化建设步伐,有力提升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水平,推进核能高质量发展。
建议:一是加大对核领域基础研究和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研设施投入等方面给予倾斜,解决核心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二是出台更多针对企业的鼓励政策,不断完善企业科研能力和人才保障体系,支撑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军工央企在经历了“瘦身健体、提质增效”系列改革和近年实施的“两非”剥离处置和“再压减”等工作后,在盘活存量资产,处置非主业、非优势企业及业务(“两非”)和低效、无效资产(“两资”)方面提升空间较大。应从行业管理政策、机制上着手解决,释放更多存量资产的市场价值,优化资产结构,加快迈向世界一流企业。
建议:
一是在主管机关的统一组织部署下,建立完善军工央企资产调整机制,建立军工企业资产调整平台。
二是着力提升军工央企能力。积极实践支撑军工主业发展的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创新,积极探索“开放、共享、协同”的大军工资产调整新的机制和模式。
三是有效破解军工资产流动性难题。推进国家投资的军工设备设施的“军工央企大共享”,促进资产充分共享和有效流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
通航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基建、新动能和新增长点,是落实交通强国和航空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通航业产业链条长、专业性强、管理部门繁多、地域跨度大。“十四五”期间,亟需在新型举国体制下务实发展,发挥地方政府发展通用航空的热情,通过政府主导、企业推动,做实通航,落实航空强国战略。
建议:
一是建立跨部门军、地、航协调机制,统筹推动通航产业发展。地方政府主导,根据国家相关行业发展规划,编制并发布通航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出台配套扶持政策,总结并推广低空空域改革试点经验,支持通航产业落地。尤其在国产通航器研发、购置和使用方面给予政策、资金、税收等支持,牵引和推广国产通航器应用,做强做大国家通航产业。
二是整合地区航空资源,打造民航运输和通航运营一体化支持保障基础环境。地方政府主导,成立航空投资管理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整合地区机场资源、油料资源、飞行保障资源等,建设“干—支—通”机场,以干线机场为核心打造临空经济区,与周边支线机场、通航机场形成“干—支—通”综合机场运输网络。
三是建立应急救援体系,打造若干应急救援基地。地方政府主导,统筹发布地区通航运营公共服务信息,支持采购使用国产民用航空器入驻应急救援基地,提升航空应急救援装备自主可控和保障能力。
四是支持地区通航平台公司与通用航空“国家队”深度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从机场临空经济建设、军民航务管理、航材航油保障、短途客货运输、特色小镇打造、综合展会娱乐等方面入手,牵引和推动国产航空器的市场应用和发展,做实通航运营服务业务。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党委书记——
目前,我国在役液体火箭发动机均为一次性使用,相较于重复使用运载器,发射成本偏高,发射效率相对较弱。尽管我国现已开展了重复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但距离工程应用程度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缺少具备重复使用能力的液体火箭发动机产品、重复使用发动机设计理念、验证方法等基础知识和条件不完备、基础研究薄弱制约发动机的持续创新等方面。
建议:一是加强政策引导,推动航天技术转化应用的前瞻性技术示范应用。针对利用航天技术转化形成的例如液氢应用和垃圾热解等为代表的前瞻性技术开展论证并予以立项,出台相关指导文件,化解发展过程中的政策障碍,实现前沿领域国产装备的领先发展。二是建议国家出台相关鼓励支持政策,推动国有大型企业与航天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及首台套产品应用合作,在信息获取、技术研发、产品验证、首台套产品示范性项目应用、产品迭代升级的全流程中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和日常交流机制,促进航天先进技术向民用领域进行转移转化,实现国家核心装备技术自主可控。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十一院研究员——
超级计算机是全球科技制高点之一,是国家战略能力的体现,是“国之重器”。但超算软件是“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主要面临发展存在代差、发展投入不足等问题,影响高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创新发展。大数据中心最重要的算力芯片是数据处理单元DPU,目前我国正处于从DPU 并跑到领跑的窗口期,自主研发DPU 芯片可有效补齐技术短板,提升国家信息安全水平。
针对超算软件发展,建议一是建立对超算软件稳定、协调支持的机制,对重点人才和团队进行重点、持续支持,加大对超算软件的投入。二是不断提升对超算软件到一般软件等无形资产的科研管理水平,推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准则助推超算软件行业发展。
针对加快我国DPU 发展,建议一是要进行顶层规划,对DPU的产业联盟、专项基金、新兴产业补贴政策、科创中心、行业标准等进行研究和布署,利用好国内DPU 的科创和产业的新形势和发展良机。二是要加强生态链建设,对国内DPU 行业头部研发机构、企业的上下游生态建设进行总体引导。三是推出包括将国产DPU 纳入信创产品目录、国产DPU 采购优先等应用政策,实现DPU 芯片的良性发展,同时对国内用户给予一定时间、不同额度的补助支持,不断提升国产DPU 的性能并降低成本,促进我国DPU 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快速、良性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三江科技委副主任——
进一步发挥好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在科技自立自强进程中的积极作用,汇集众智、提高效率,助力我们快速掌握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六院46 所科技委常委——
聚力抢占科技制高点,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途径。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靠自主创新。
建议:
一是着力建设世界一流航天战略科技人才队伍。建议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出发,把解决工程技术问题放在优先位置,把主要资源投向工程技术的攻关,加速战略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发展。立足航天战略科技人才自主培养,以人才为牵引深化实施航天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确保航天工业能够当好重大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
二是加强军工企业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作用。军工企业具有明显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建议国家从解决重大关键问题出发,引导推动军工企业有更多机会、更大力量参与到科技自立自强行动中来,紧扣产业链部署人才链、创新链,把军工企业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纳入到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发展布局中。
三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瓶颈,是影响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因素。2022 年1月1 日开始,国家执行军品带税采购政策,对所有军品生产销售恢复征收增值税。这一税收的开征,使国家经济能够充分享受军工经济发展的红利,有利于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繁荣。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特级专家——
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还不强,表现在缺乏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供需不匹配、创新资源存在“孤岛”现象、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等方面。以国家战略需求为主导,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健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机制,共同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平台,既可以解决全链条协同创新力不足的问题,也是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新型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有效途径。
建议:一是打造开放协作共享的创新平台,积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创新的集中优势,实现创新资源整合,构建协同攻关、深度融合的运行管理模式,统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工程技术研发,为基础科学研究形成系统、有序的组织优势。二是建立适用于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科研平台,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激发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创新活力。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长安汽车党委书记、董事长——
当前,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发展正在加速,但仍存在部分法律法规束缚产业发展、网联融合应用不充分、汽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具体条款缺失等问题。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政府引导、法规保障、标准统一,加速行业合作,打破数据壁垒,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包容新兴产业发展。
二是合理制定汽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要求,建立可信汽车数据流通渠道,在满足数据安全要求的同时,进一步促进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三是以电子合格证取代纸质车辆合格证,打通产业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消费者、整车企业、经销商、融资机构、车管所”之间作业流程线上化流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船舶集团江南造船科技委主任——
2021 年10 月31 日,在第二十六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上,22 个国家签署了《关于绿色航运走廊的克莱德班克宣言》,承诺到2025 年将建立6 条海上绿色航运走廊。我国虽然不是《克莱德班克宣言》的签署国,但作为全力改善国际治理体系的全球航运大国和国际海事组织(IMO)理事会A 类理事国,考虑到签署国的相应行动可能对IMO 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最终战略以及国际航运零排放发展路径的影响,仍需要对绿色航运走廊的建设高度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行动。
建议:
一是要加强内河和沿海航线“绿色走廊”的顶层设计,建立相关的政策支持和法规监管体系,以推动利益相关方跨价值链合作,解决碳中和燃料和零碳燃料的可用性、零碳燃料的推进机械和围护系统,以及为零排放船舶提供燃料的基础设施等关键问题。
二是以铁矿石和集装箱支线接驳运输为“绿色走廊”的主要依托航线,建立内河和沿海“绿色走廊”示范航线,并将示范航线取得的成功经验复制推广到同一或其他“绿色走廊”,逐步扩大沿海和内河零排放航运规模。
三是设立“绿色走廊”建设重大技术专项,如蓝色过渡燃料和绿色燃料量产、零碳发动机技术、零碳燃料围护系统、大功率电力推进技术、碳捕捉技术等,增强我国绿色零碳船舶及配套技术的自主创新和自主可控能力。
四是政府牵头组织大型航运企业、支线运输联合体、造船企业和相关科研院所、中国船级社以及能源企业、金融机构等成立相关的“零排放联盟”,确定“燃料碳当量的测算标准”,形成统一的“中国声音”和“中国标准”。
人才建设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航天江南有限公司材料成型部钳焊一班班长——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大规模开展职业基础技能培训,有利于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建议:一是加大对西部技工教育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开展东西部协作帮扶。
二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落实新增教育经费向职业教育倾斜,使更多资金支持职业教育发展。
三是支持技工院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积极推动将有条件技师学院纳入高等学校序列,提高职业技能院校学生就业率。
四是加快观念转变,形成职业技能人才的吸引力。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为广大青年人搭建成长平台,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制造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大力发展航空职业教育,加快构建兼具军工特色与市场活力的新时代航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是促进航空工业制造及服务迈向高端的重要基础,是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的重要途径,是支撑战略空军军企一体、军地一体的重要保障,是国家高端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航空职业教育仍存在相关标准体系有待健全、企业办学地位不平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等问题,亟需加快构建航空现代职业教育系。
建议:一是建立健全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及政策。改善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环境,落实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在金融、财政、土地、税收、信用等方面的组合式激励政策。
二是构建高端制造业职业教育国家标准。以航空高端制造业为切入点,研究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标准,推进相关资源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领域集中。
三是建立航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按照需求牵引、对接急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交替原则,高质量发展国家航空现代职业教育,横向贯通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精尖”专业和专业群,纵向完善职业教育“五年一贯制”“高本贯通”的一体化培养形式、互认机制、评价方式。打造一批高水平实训基地,推动国家航空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加强产教融合专业建设,建设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级航空教材,健全航空专业设置定期评估标准及机制,推进虚拟工厂网络学习空间建设。
四是打造一体化职业教育平台。依托航空工业现有职业教育资源,牵头打造具有高端装备制造业共性、兼具军工特色与市场活力的一体化职业教育平台。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一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建议:一是要坚持思想政治引领,引导产业工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二是要创造条件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进一步倡导尊崇劳动模范和技能人才的社会新风尚。三是要健全产业工人素质能力提升的长效机制,大力提升产业工人队伍能力和素质。四是要加强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五是要进一步深化就业、分配等改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东北工业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科研、技术服务留抵退税等问题,降低制造业成本,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因此,着力培养“专、精、特、新”企业,推进质量强国战略,深入实施国企三年改革行动计划等,有利于促进企业管理、研发、制造能力提升,实现适应科技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国际一流企业的发展目标。
建议:加强班组长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建立技能人才通道,创新科技人才管理办法,实现落地的激励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江麓集团原六分厂电焊工——
通过立法将社会、职业院校、企业及个人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打通创新链条,有利于激发技能人员的创新力、创造力,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推动自主创新、制造强国、产业兴国。
建议:一是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适当发展本科层次乃至博士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做好中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办出有特色、有质量、有吸引力和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二是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相关条例,将民办职业教育支持政策研究提高到国家高等教育战略改革高度,纳入同级同类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制度设计之中,保障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同等法律地位。
三是尽快立法明确民办职业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性质,扶持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各类职业教育,着力培养高素质、融合型的技能人员。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东安动力增程动力系统研究院高级技师——
东安动力作为兵器装备集团“十四五”期间在全国重点布局的百亿级产业基地之一,致力于围绕兵器装备集团“两圈一新”战略布局,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升级产品、以均衡协同为主线优化市场,打造哈尔滨汽车产业集群。
建议:一是用人单位提升择优转正劳务派遣员工用工比例,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激励产业工人参加多元化线上培训、技能大赛。二是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三是广泛宣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氛围。四是大力推进校企培养人才模式,加强实践操作培训,实现入职后顺利转岗。五是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为技能人才创建发展平台,为国家制造业发展输送大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华南光电特种装备公司科试班班长——
华南光电作为兵器装备集团所属企业,将聚力围绕“两圈一新”产业布局,突出强军首责,在新市场、新领域开拓上取得突破,为兵器装备集团建设世界一流科技企业集团贡献华南力量。要实现这个目标,人才支撑是关键。
建议:一是进一步完善技能工人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向上延伸技能等级通道。可将现技能工人职业资格技能等级由5 级变为8 级,增加特级技师、技能大师、首席技能大师三个级别,让技能人才苦练技能有准头、职业发展有奔头、待遇提升有盼头。二是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在岗激励和退休待遇机制,例如对退休时具备高级技师的技能人员提高相应待遇,从政策上鼓励中小私营企业建立年金制度,比如对已建立年金制度的中小私营企业在税收上给予一定优惠,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激励更多人加入到技术工人的队伍中。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发黎明操作工——
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没有一支高素质劳动大军,就没有制造业的繁荣发展。特别是像航空发动机这样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
建议:通过扩大范围、落实待遇、强化标准等措施,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引导包括航发技能人员在内的所有劳动者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
社会民生篇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原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
煤在我国处于主体能源地位,煤的清洁高效利用对发挥我国煤资源优势、保障能源安全和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双碳”背景下,各地政府对新建煤化工项目审批收紧,许多化工企业面临着限产停产。促进我国先进煤气化技术和应用的可持续发展应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建议:
一是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抓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指导要求,对于新增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说法,出台相应具体的政策措施及指导意见,引导地方政府积极落实。
二是对煤炭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的地区,适当放宽能耗和碳排指标,鼓励发展具有先进技术的煤化工产业。一方面向经济发达地区供应化工品需求,另一方面通过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三是对于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项目,适当给予一定的能耗和碳排放额度,尤其是对配套相应绿色减碳措施的煤化工项目,应给予政策支持。要加快推进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更加精准推动“双碳”工作。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规模化加强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鉴于我国火电、钢铁、水泥等企业大量分布再沿海地区,海上CCUS 将成为这些行业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手段,并将催生大量新装备需求。
建议:
一是加强技术研究,提升技术成熟度。通过设立海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相关科研项目,针对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分离、低温二氧化碳储罐、大型二氧化碳运输船、二氧化碳浮式存储平台等技术与装备开展研究,为海上CCUS 产业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二是启动示范项目建设,打通产业链条。支持国内电力、石化、钢铁、水泥等碳源企业和船舶、机械等装备制造企业组建联合体,建设覆盖多类碳排放源、多类运输方式、多类利用与封存形式的综合性海上CCUS 示范项目,打通产业上中下游链条,为海上CCUS 项目商业化运营探索路径。
三是强化支持力度,创新投融资模式。政府市场“双发力”,针对当前海上CCUS 项目成本高、盈利难等问题,将海上CCUS 产业项目纳入支持范围,同时建立支持鼓励的制度机制,筹措社会资本设立绿色低碳相关产业基金、支持海上CCUS 相关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等,为海上CCUS 技术研究和项目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