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与思考

2022-03-21王斯洋

民族文汇 2022年2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现代化体系

王斯洋

关键字:乡村振兴;社会治理;治理体系

在推动我国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的过程中,基于对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在健全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对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社会运行机制下,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格局再到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在这种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基层社会治理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基础,是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经环节。

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溯源

作为政府和社会力量对社会领域的问题进行管控和处理,社会治理的主体不同于社会管理仅仅局限于政府,而是有社会多方面、多层次、多元化的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直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是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下的概念,作为一种社会实践,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对基层的社会领域中公共问题的管控和处理,它既是对国家基层进行社会治理,也是在基层进行社会治理。基层社会治理的治理主体包括县区、乡镇政府及政府的派出机构,政法部门,还包括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等社会力量。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演进经历了从“管控”到“管理”,从“管理”到“服务”,从“服务”向“治理”转化的阶段。在“管控”到“管理”的发展阶段,为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由國家直接管控农村基层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各项工作。到改革开放以后,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国家管理权力下放,社会组织开始参与到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在“管理”到“服务”的社会治理发展阶段中,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多元主体协作管理,管理方式法治化、管理手段多样化的新型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但为群众提供服务的主体依然是行政。因此,在“服务”向“治理”转化的过程中,强调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中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进入多元共治新阶段。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社会治理的效力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长久战略。

社会治理是整个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对社会领域事务的管理,我们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对于社会的管理基本上都会用国家管理或者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概念来概括。可以说,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积累了不同阶段的经验教训,也经历了一定过程的概念和认识上的转变。习近平同志指出:“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路下,才有了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的概念。

在对社会治理的不断深化探索中,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战略任务。基于对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视,党的十九大从推进制度建设的角度提出了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结合基层实际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我们党对社会治理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从创新社会治理的体制、格局再到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建设和发展理念,在这种治国理念的指导下,基层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和重心就显得尤其重要,基层社会治理可以说是治国理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乡村振兴重在治理有效

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基本单元,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从社会学视角来看,乡村振兴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过程,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过程。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与基层社会治理息息相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必须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

习近平同志指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量任务在基层,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地的责任主体在基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作也在基层”。作为对国家的基层进行社会治理所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过程,基层社会治理主要指的是对县区以下的社会领域中存在的公共问题进行政策性的管控和处理。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中,重点在于建立起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与全面乡村振兴协同推进,在此过程中对农村发展起决定性影响的就是基层社会治理。因为基层社会治理是最接近群众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它的成效如何就直接体现在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为了有效解决改革和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多元需求的基础上,从乡村振兴的角度实现有效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治理过程包括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包括党委、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 运用自治、法治、德治的手段,达到化解群众矛盾、解决群众问题、维护乡村平安目的的过程。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要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社会治理主体各尽所能,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顺利实现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三、乡村振兴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

有效的社会治理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推进乡村振兴是创新社会治理的长久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是发挥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核心作用,实现治理理念、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和治理手段的现代化。

目前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层干部思想认识水平局限,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形势,理解中央和上级政策不深入、不透彻,容易出现执行政策呆板、走样等现象。随着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要求日趋精细化,基层干部能力不足,专业人才缺乏,制约了基层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快速的城镇化发展给城市人口结构带来巨大变化,大量的流动性人口成为社会管理盲区,给经济社会管理带来新的难题,导致基层社会治理盲区增多等。针对以上问题,必须结合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善于运用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态度、专业的方法、精细的标准,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使社会治理在现代化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一是树立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乡村治理理念。坚持综合治理的方针,基层党组织要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依靠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分工合作,形成治理合力。二是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要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和社會治理的积极性,把农民充分组织调动起来,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爱农村的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三是振兴乡村文化。乡风文明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的重要支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9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3]中共玉溪市委党校课题组.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挑战·路径—以云南省玉溪市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20(4)

[5]张来明.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历史沿革与发展展望[J].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8第9期

[6]王思斌.新中国70年国家治理格局下的社会治理和基层社会治理[J].青年社会科学,2019(6)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现代化体系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之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
凉山彝区贫困农村基层治理创新实践与探索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党员文摘》:基层党建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