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认同感”提升为导向的来华留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2022-03-21冯清华
摘要:在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提升国内教育国际竞争力,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海外教育基地,以“认同感”提升为导向,创新来华留学教育管理模式。鉴于此,本研究分别从环境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以此增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感。
关键词:认同感;来华留学;教育管理。
引 言:
伴随我国国际化进程加速和全球影响力提升,来华留学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对国内留学生教育给予高度重视。2021年5月,习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由来华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是“非官方性”的柔性传播,更真实、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和传播力。如何调动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成为各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重要课题。“讲好”的前提是“认同”,认同感是归属感、责任感、荣誉感的出发点,逐步递增,直至升华为共生共荣。具体来说,将从环境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观认同来培养和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
一、环境认同
认同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将主体置于特定的环境氛围中,使其切实体会到周边的人文、社会环境,才能提升主体对所处环境的认同感。从来华留学生的视角来看,其所接触的校园环境既包括客观教学设施等硬环境,也包括规章制度、教学管理等软环境,其中软环境对认同感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硬环境建设
受文化差异等因素的限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学习生活环境的适应存在障碍,从而影响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认同感的形成。针对这一问题,各高校应加大资金和教学资源投入,建设符合国际标准的教学和生活设施,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快建设来华留学生教学所必需的教学设施、器材和设备。另一方面,提供来华留学生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住宿设施和文娱场馆等。例如,来华留学生初到中国,可能因文化差异和生活方式的差异而无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为此,应加强留学公寓的智能化建设,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并提供人性化的操作指导,使来华留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二)软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是指在来华留学生培养方面制定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和管理规范,促进来华留学生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在安全稳定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地区国别、语言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结合国内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对留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和制度安排,确保基本的校园安全,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2]。
以燕山大学为例,学校遵循“严管厚爱、有畏有为”的原则对来华留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定期组织学生代表召开研讨会,及时了解学生的意愿和诉求,确保来华留学生管理的规范性。通过多种取到进行宣传讲解,帮助来华留学生读懂弄痛,并落实到日常管理服务之中,不断促进来华留学生的学习养成和生活养成。
(1)学风考评体系建设
受到不同国家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和学生基础差异的影响,来华留学生入校后出现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各不相同等情况。特别是对学校严格的课堂考勤、结课考试等制度表现出不适应或抵触现象,加之语言环境适应等困难。上课缺勤、科研拖沓等现象经常发生,为此,学校出台了《燕山大学来华留学生学风考评办法》,由辅导员牵头建立了“发起-回收-谈话-预警”为一体的学风考评体系。每学期对每名留学生进行二至四次学风考评,内容细化到每门课或科研任务。以此畅通与培养学院教学管理部门、任课教师、专业导师之间的联系,及时掌握每一名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科研情况,并第一时间针对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对出现欠学分严重的同学进行及时学业预警和有针对性的学业帮扶。经实践证明,来华留学生的学风有了显著提升。
(2)诚信考评体系建设
受到宗教信仰差异、思维模式差异的影响,个别来华留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普遍暴露出了不遵守校园管理规范、课堂积极性不高、生活习惯散漫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将影响来华留学生融入校园生活的进程,阻碍对中国认同感的形成。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高留学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燕山大学将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生活习惯、道德行为规范、规章制度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纳入学生诚信考评体系,出台了《燕山大学来华留学生诚信考评办法》。经实践证明,诚信考评制度将游离在学生违纪行为之外的不良行为或习惯进行了有效规范,是法律法规、学校规章制度的有益补充。
(3)综合测评体系建设
根据趋同化管理的要求,学校将来华留学生综合测评作为日常考核的最终体现。考评内容由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学业表现和其他表现三方面组成。其中思想品德表现采用学生互评、学院评价的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知华友华爱华表现、学风诚信表现等情况;学业表现全面评价学生在校学习情况和科研情况;其他表现全面评价学生在校课外文化体育、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的情况。经过时间证明,综合测评作为各类先优、奖助学金评审评定的标准和依据,受到留学生的普遍认同。
(4)一站式社区管理服务体系建设
来华留学生在华学习生活期间缺少交际圈,公寓成为在校学习和生活最主要的空间,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上课之外的时间基本都是公寓内度过。学校根据国家“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要求,在网格化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进“管理+服务+文化”育人体系的建设。学院在辅导员进驻公寓共同生活的基础上,构建了学生会、网格员、国家代表、宗教联络人四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完善了来华留学生文化交流展示等活动设施,使来华留学生切身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帮助,提高了留学生的认同感。
二、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方式之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文化能够广泛传播的基础。因此,推动中华文化元素与留学生教育融合发展,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对于国家国际教育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燕山大学基于来华留学生教学现状及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从感知中国、学在中国和情满中国三个层面进行中华文化推广活动,学校先后建成长城文化、秦皇文化、玻璃产业文化等五个实践基地,充分结合秦皇岛的文化风貌和地区特色,利用多样化的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并积极开设各类文化体验活动,对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培养起到了良好效果。
(一)成立创新创业和传统文化工作坊
为培养具有良好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国际人才,使来华留学生成为中华文化的传播者和推动者,燕山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创建来华留学生创新创业、中国传统文化等工作坊,以基础知识教学、历史文化讲解、组织辩论和演讲等方式,来加强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和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为确保教学质量,学院引入了创新学分制度,根据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和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并将其与综合考评挂钩,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随着中华文化在国际上影响力的增强,中华元素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之中,从这一维度看来,中华文化的用途具有广泛性,对于来华留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影响。因而,应探索中华文化同留学生专业课程之间的契合点,使二者有机结合,加深文化传播的深度。
(二)开设中华文化体验活动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中华文化在世界上传播的速度不断加快,很多海外学生在中华文化魅力的感召下,来到中国进行学习深造。因而,在学习过程中,要将中华元素与实际教学相融合,使来华留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感受浓厚的中华文化氛围。同时,要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并通过各种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学校官方公众号等进行宣传教育,引导来华留学生主动参与中华文化体验活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激发学习热情。燕山大学围绕燕赵文化和秦皇文化的主题,举办了丰富的文化实践体验活动,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收获了各界媒体的一致好评。其中,“长城文化体验”活动向来华留学生展现了气势磅礴的长城文化,受到了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的支持。
(三)开设多元化的语言文化课程
语言教学使来华留学生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教学课程,但是仅仅通过语言教学来传授基础汉语知识、培养语言沟通能力不仅效果难以达到预期,而且无法满足提高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感的目标指向。因此,高校应充分发挥语言的文化传播功能和思想教育功能,开设多元化的语言文化课程,将语言作为文化传播的工具,使来华留学生沉浸在中华文化的氛围当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来华留学生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将中国作为其“第二故乡”,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主动将中华文化带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为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高校教务部门应深度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观念,将其融入到教学目标设立和实际课程安排中,在语言教育课程中,加入中华文化的元素,以思想认知的加深来帮助来华留学生形成中华文化的认同感[3]。例如,京剧、武术、国画等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且来华留学生通过影视剧作品等对此有浓厚的兴趣,高校应在语言课程教学中增添京剧、武术等传统文化的历史演变等内容的讲解,激发来华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
三、价值观认同
价值观念对人类主体的行为具有指引和规范作用,受文化历史差异和地理位置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会形成差异性较强的价值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的成果,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和国家社会经济平稳运行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为切实提高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同感,应推进来华留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学习,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一)开设价值观念教育活动
价值观念的养成不能单纯地依靠课堂教育,必须与课外实践和教育活动相结合,使来华留学生在充分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后,主动依照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指导自身的实践活动。为此,高校应以社交平台、校园宣传板报、实践竞赛等形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渗透到来华留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辅导员要将工作落到实处,坚持“一轴两翼”原则,向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内容进行解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得到来华留学生的认同。
(二)尊重来华留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念
国际教育应充分考虑留学生的文化差异、思维方式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国别差异,坚持“人本”理念,尊重来自不同国家留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诉求。受到国别差异的影响,来华留学生难以很快接受中国的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因此,高校应本着相互尊重的原则,充分听取来华留学生的诉求和意见,以“循序渐进、润物无声”的方式进行价值观念教育。例如,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来华留学生举行座谈会,为其提供表达自己观念和诉求的平台,推动不同价值观念的交流碰撞,使其逐渐接受中国价值观念的内容[4]。
(三)丰富来华留学生教学实践活动
价值观念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体现,才能提升来华留学生的价值认同感。为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中华传统优秀观念的内容贯彻与整个教学实践过程,并开设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如:设立来华留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组织社区服务活动等。此外,价值观念教育还与法律观念教育相融合、与各类文体活动相结合,让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法律法规形成基本认知,让集体观念在留学生思想意识中扎根,逐渐提高对中国价值观念的认同。
结语:
综合以上分析,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为将我国建成全球主要留学中心和世界杰出青年向往的留学目的地。加强来华留学生对中国认同感的培养必不可少,本文分别从环境认同、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三个层面进行阐述,以期为中国国际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晶.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对策与建议[J].创新人才教育,2021(04):77-80.
[2]陈永峰.场域、文化与认同:我国高校留学生趋同教育的创新维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10):125-130.
[3]冯桂阳. 留学生文化认同与汉语學习动机研究[D].渤海大学,2021.
[4]周婷.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的研究进展—基于2004—2018年CNKI的文献分析[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4):89-96.
作者简介:冯清华(1980.06-),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教育、跨文化交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