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江姐》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研究
2022-03-21李维娜赵露
李维娜 赵露
摘 要:《江姐》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一部民族歌剧。它是根据长篇小说《红岩》中共产党员江竹筠同志为革命事业忠心奋斗一生,不屈不挠,最后英勇就义的真实历史故事改编的大型民族歌剧。该剧由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于1964年首演于北京儿童剧场,轰动一时。2021年6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来临之际,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师生共同在终南音乐厅创办演绎了这部民族歌剧作为献礼,重现了英雄前辈们在危难时刻仍然坚守初心,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具有高度的红色教育意义。
关键词:《江姐》 民族歌剧 女性人物形象
一、江姐的人物戏剧形象塑造
歌剧是一种由戏剧、音乐、舞蹈等综合为一体的舞台艺术形式,其中戏剧和音乐是最主要的元素。江姐是整部歌剧的核心人物,贯穿整部歌剧的发展。剧中在不同场景展现了江姐不同的人物性格,鲜活地刻画出一位爱憎分明的革命者形象。歌剧《江姐》的成功在于改变了以往中国歌剧中对于英雄人物的单一形象塑造,从多种角度刻画和塑造了一个较为丰满的生活在革命时期的女性角色,以人物形象推动剧情的发展。
1.1沉着冷静、坚强果敢的地下党员形象
歌剧第一场,黎明之前,在重庆朝天门码头,是江姐的第一次亮相。她带着上级的任务将要前往华蓥山,为了保护自身安全,化身为富家小姐,衣着华丽,手拎提包,心想着将要与丈夫会面。她带着必胜的信念,内心充满激动与欣喜,在激昂明亮的音乐中,透漏出江姐心中的浪漫情怀。甫志高身穿西装扛着箱子的细节被江姐发现,江姐严肃的批评了他,体现出江姐作为共产党人的严谨。这与后来甫志高叛变前后呼应,甫志高与江姐的形象形成对比,更加戏剧化。
1.2从容不迫、饱含深情、可歌可泣的人妻形象
第二场,江姐到达川北城门附近,看到了丈夫的头颅被挂在城墙上,内心顿时悲痛万分,体现出江姐内心的柔弱和无助,但是她想起老彭“革命尚未成功,人民未得解放,我怎能在这里痛苦悲伤”的话,擦干眼泪振作起来,又投身到革命中去。这段体现了江姐内心情感的变化,由震惊、悲痛到振作的情绪浮动,把江姐坚强的性格与作为地下革命者不负使命的精神刻画的淋漓尽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面对巨大悲痛时依然能保持清醒的革命女性,使江姐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可敬。
1.3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革命领导者形象
第三幕,江姐到达华蓥山与双枪老太婆会面,又一次想到这是丈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她内心翻江倒海,但是为了不给战友增加悲痛的心情,在与双枪老太婆的交谈中,她故作镇定,将痛苦埋在心里。当得知战友为她担心时,终于爆发了压抑已久的悲痛,扑在老太婆的怀里失声痛哭。在我党同志怒不可言,要为老彭报仇时,江姐冷静的分析了局势并劝导其他同志不要轻举妄动,要以大局为重,同时接过老彭留下的红旗,将丈夫生前未完成的革命接过手,继续为了信仰而奋斗。这段剧情体现出面对危急时刻大家从容不迫、团结和谐的革命友谊,也为国民党反动派必然走向灭亡,我党必然成功埋下了伏笔。
第四幕,在大桥边的“幺店子”,刻画了江姐与双枪老太婆带领其他同志智取敌人的三车军火一幕,体现出江姐作为领导者在危急时刻的机智和果断。
第五幕,在江姐与其他同志成功截获敌人的军火后,回去听说党内出现了叛徒,这时江姐让大家立刻撤退,并撤掉联络站,恰巧甫志高的出现让江姐对他产生怀疑。甫志高的谎言这让江姐更加确定他就是叛徒,同时很快意识到自己已经被包围,这时蓝洪顺的出现让故事发展至高潮,江姐决定要救战友,不惜暴露自己,刻画了江姐顾全大局,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
1.4舍生忘死、大义凛然、不屈不挠的英雄形象
歌剧第六幕,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集中营审讯室,江姐被捕入狱。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和威逼利诱,江姐不但没有背叛组织,还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丑恶嘴脸嗤之以鼻。这时音乐唱起了《我看你无耻的奴才如何下场》,体现了江姐带着必胜的信念且毫无动摇。面对审讯室的刑具和沈养斋的恐吓,江姐临危不惧地唱起《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体现了江姐崇高的革命精神。
第七幕,狱中的江姐与其他战友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时,激动万分,可不幸的是,国民党反动派在倒台之际,依然没有放过江姐。但是当江姐得知自己就要奔赴刑场时,并没有畏惧,而是拿出了丈夫生前的那面红旗,决定要与战友们一起绣一面五星红旗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爱,她们将对祖国的祝福和美好向往都一针一线地绣到了红旗中,这一幕感动了所有战友。江姐与战友们惜别之际提到了自己年幼的孩子,整部歌剧其实很少提到她的孩子,但是在告别时终于提到。从江姐为革命战斗献身但孩子始终是内心的牵挂的角度,更是塑造了一位女革命者作为母亲为了革命与孩子分别时的不舍却心怀大爱之情。最后,江姐穿上了那件红毛衣奔赴刑场,体现了她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也把江姐作为以为一革命者的形象体现得无限崇高和伟大。
二、江姐的人物音乐形象塑造
音乐作為歌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是歌剧的灵魂所在。歌剧中的音乐除了要与内容贴切之外,还必须与剧中人物性格相统一,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2.1以《红梅赞》为例
歌剧《江姐》中,作曲家采用了多样化的音乐素材,烘托出江姐细致生动的人物形象。在整部歌剧中,最具代表性的唱段是《红梅赞》,它作为全剧的主题旋律贯穿全剧的发展,也是江姐英雄形象的象征。这种创作手法与西方作曲家瓦格纳的“主导动机”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梅赞》刚开始就以八度的大跳作为全曲的开场,以一字多音的手法,使《红梅赞》的音调有了崇高的气质,开场就以昂扬的音调刻画了江姐坚贞不屈的革命形象。作曲家运用了戏曲拖腔的手法,再加上装饰音、附点以及十六分音符的运用,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这是一首女高音演唱的咏叹调,以红梅暗喻江姐的女英雄形象,成为塑造江姐女性音乐形象的点睛之笔。(见谱例一)
2.2以《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为例
这是歌剧《江姐》第六段的压轴唱段,当江姐不幸被甫志高出卖被捕入狱时,歌剧达到全曲戏剧冲突的一个高潮。江姐面对国民党沈养斋的严刑逼供与恐吓时,神态自若地唱起《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这里充分体现出江姐坚毅的性格。虽然这是一首带有西洋歌剧性质的咏叹调,但其旋律音调却是民族的。音乐运用戏曲板式变化与速度对比等创作手法,与歌词共同展现出江姐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乐观的革命斗志。(见谱例二)
2.3以《五洲人民齐欢笑》为例
《五洲人民齐欢笑》是歌剧最后一场江姐英勇就义前在狱中与战友告别时的一段,这里表现了江姐对革命事业的无悔和对国家的一腔炽热。离别之际,江姐的唱段依旧铿锵有力,两个“不要用...”(见图三)展示出江姐视死如归,以及对美好明天向往的乐观主义精神,音乐与人物形象相契合,共同将歌剧推向高潮。
三、歌剧《江姐》的舞台表现元素
3.1演员的表现力
在终南音乐厅上演的这部歌剧演员都是音乐学院的学生,具有专业的舞台表演素养和充足的实践经验,因此在演出的过程中,演员一个个神态自若。例如在第七场江姐得知自己要被国民党杀害时,依然平静的带领大家绣红旗,“绣”的动作也十分逼真,体现了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柔。尤其是当配以革命歌曲《绣红旗》的旋律响起,观众们无不感动的热泪盈眶。红旗,代表的是江姐用她一生的坚强斗志与不屈的灵魂树立起来的,更是代表革命英雄无畏精神的光辉旗帜,是代表新中国成立的五星红旗,也是代表人民解放和美好生活到来的伟大旗帜。演员们丰富的表现力和优秀的唱腔将作品的真情表达出来,更是感染了观众的情绪。
3.2音乐的表现形式
作为我国极具影响力的一部民族歌剧,音乐是歌剧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也是使剧情达到顶点的重要手段。这部歌剧相较于之前的中国歌剧增添了许多音乐表现的形式。
3.2.1合唱、齐唱烘托剧情
剧中频繁使用合唱、齐唱来增加音响效果。在第二场中,江姐看见丈夫老彭的头颅挂在城墙上示众,一时间心如刀绞,唱出《革命到底志如钢》二声部合唱——“天昏昏、野茫茫”,展示了江姐听闻噩耗内心悲痛万分的情绪,塑造出江姐为人妻的人物形象,紧接着齐唱“风声紧锣声响敌人在身旁”把她拉回了现实,引出了内心共产党人的信念,强忍悲痛继续战斗,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精神用音乐表现出来。
用合唱点题,渲染气氛,推向剧情高潮是作曲家们常用的手法,将内心的情绪、对白用音乐表达,从而激发观众的热情达到灵魂的契合,这也是这部歌剧成功的一点,将人物形象塑造的活灵活现、深入人心。
3.2.2钢琴伴奏渲染气氛
在这部歌剧中使用到的伴奏乐器并不多,也没有使用录音带进行配乐,而钢琴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贯穿了整部歌剧的发展。钢琴声音响起与剧情相互配合,可谓是这部歌剧的灵魂所在,使演出更加真实,音乐与表演结合,造成舞台表演的戏剧性。
四、结语
歌剧《江姐》的诞生无疑是我国歌剧史上一部里程碑之作,凝聚了作曲家的无数心血,它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是因为剧本来自于生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又反哺于生活”。
这部歌剧的创作对中国歌剧在女性角色塑造方面有着突出的影响,同时在舞台表演方面也留下了更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角色。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女英雄数不胜数。将革命年代女英雄的坚贞品格在艺术作品中进行细致的刻画,也无疑传播和呼唤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就是女性群体的地位在不断提高,将妇女写进历史,将女英雄事迹歌颂与传唱,这也意味着封建传统思想在不断被否定,女性应该被受到尊重,以江姐为代表的革命女性的经典传唱也应该经久不衰。
当笔者看完这部歌剧的表演,不仅领会到中国民族歌剧的艺术魅力,更对伟大的祖国有了新的认识。江姐所体现出的伟大气节代表的是无数革命志士所展示出来的红岩精神,她是一代英雄的象征。她以崇高的革命精神和獨特的人格魅力成就了这部歌剧的艺术价值,也在时刻提醒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更应该立鸿鹄之志,将革命先烈的伟大民族精神继续传承和发扬下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邱爱金. 歌剧《江姐》中江姐的人物形象和音乐表现的分析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
[2]蔡铮铮.中国民族歌剧的女性主义印象[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刘倩. 中国歌剧作品《江姐》的理论分析[D].中国音乐学院,2020.
作者简介:李维娜(1998.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