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探析
2022-03-21农方燕
农方燕
关键词:传统文化;行为习惯;教育培养
前言:传统文化教育凝聚着中华优秀民族文化思想中极为丰富的精神与思想内涵,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引导,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能够在不断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培养出更多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和优秀人格修养与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继承者。下面,就广西地域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来进一步探讨和分析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影响作用。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
近期,我省教育部印发了有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文件内容中重点强调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立足于学生们的学习成长发展,合理发挥文化教育和素质育人的作用意义,能够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思维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想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素质素养[1]。
學生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素养的成长离不来家庭、社会以及学校之间的共同教育,坚持以学校文化教育为主,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辅助的教育理念,能够在充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与思想意识观念的基础上,全方位培养和提升学生们的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地域文化特点的合理应用更加能够用来突显学生们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们在舒适且熟悉的文化学习成长氛围中收获学习能力和良好行为习惯意识,能够促使学生们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全面提升与进步[2]。
2、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策略方法
2.1明确教育目标,细化教学安排
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和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中需要多方面考虑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尤其是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全面尊重学生们的个性化差异情况和身心发展成长需求,也需要考虑不同时期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意识培养差异,避免给予学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或者负担,影响学生们思维观念和行为素养能力的成长与进步。
首先,明确素质育人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培养目标,利用合适且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与策略,细致设计不同课程教学策略与教育引导方式,在全方位营造良好文化学习成长环境与学习氛围的基础上,培养和引导学生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文化素养能力;其次,加强与学生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利用互动性和引导性策略措施强化传统文化教育,帮助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家乡的文化发展特点和传统文化内容,建立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精神信念,促使学生们文化素养与爱国、爱家乡等思维意识的建立和形成[3]。另外,教师也可以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户外文化教育活动,利用实践性更强的地域性文化教育宣传和引导,帮助学生们充分理解和感受家乡的文化发展历史和重要事迹,能够在强化提升文化教育质量效果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们意识到良好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对自己未来学习成长的影响,进一步构建学生们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思维意识习惯。
2.2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文化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的是密切相关的,丰富传统文化教育方法与措施,创新教育策略与手段都是能够有效强化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与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和手段。例如:根据广西特有的铜鼓、花山崖壁画、壮族干栏式建筑以及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等为引导话题,为学生们讲解广西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瑰宝的由来和所蕴含的精神思想,能够让学生们快速投入互动交流和学习探索状态,帮助学生们集中注意力分析和研究传统文化对自己生活发展的影响,然后通过合适的活动和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们文化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们主动探索传统文化,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在广西特有的地域文化中感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崛起。丰富的教育引导策略能够建立学生们坚定的文化信念和思想意识观念,促使学生们在养成良好文明素养与文化意识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素养,主动为国家的兴旺发展与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崛起投入更多的热情和参与积极性,成为一名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全面性素质人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者和继承者之一!
结束语
综上,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关注,能够在全面激发学生们的学习自主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培养和构建学生们良好的文化信仰与民族精神意识,促使学生们在思维能力、文化素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等方面获得全方位的提升与进步。
参考文献:
[1] 周大鹏. 浅谈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J]. 文渊(高中版), 2020(1) : 593-594.
[2] 李凤云.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培养良好行为习惯[J]. 东西南北:教育, 2020(12):1.
[3] 刘辉. 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J].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 (21):2.
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广西边境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编号:2019C44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