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新出唐代孙谅墓志考释

2022-03-21安宏轩

收藏与投资 2022年3期
关键词:官职仕途唐代

摘要:唐代孙谅墓志,新近出土,首次刊布。孙谅出生于唐朝官宦世家,祖籍今河南省原阳县,安史之乱平定后,在魏博节度使节制地区仕宦长达三十余年,历田承嗣、田悦、田绪三任节度使,曾任昌乐县县尉、主簿、县丞,累迁堂邑、聊城、高唐、经城、清河、临清、成安、顿丘等县县令(长),官至贝州别驾,葬于顿丘县德懋乡(今河南省清丰县大流乡)。本文考证孙谅的仕宦历程,梳理唐代魏博藩镇与中央政权的依附关系。

关键词:唐代;孙谅;仕途;官职;魏博藩镇

唐代孙谅墓志,2015年河南省清丰县大流乡大岳庄村出土。该墓志一合二石,青石质地,志盖呈覆斗形,长64厘米,宽63厘米,厚15厘米。四个侧面分别以阴线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图案。盖铭阴文篆书“故孙府君并夫人墓志”9字3行,行3字(图一)。志石长66厘米,宽65厘米,厚11厘米。

一、墓志志文迻錄

墓志志文为阴文楷书,计24行,满行32字,凡627字(图二)。兹将志文迻录如下(志文中繁体字、异体字、俗字均改为简体字和正字):

唐故朝散大夫试秘书省著作郎兼贝州别驾赏紫金鱼袋孙府君墓志铭并序

府君讳谅,字谅,其先富春著姓也。帝王之后,冠盖相承。因世仕于郑,遂为阳武人也。曾祖思眘,许州扶沟令;祖履虚,汾州京陵府折冲;父缙,军器监丞。皆文武当才,干蛊厥职。府君以弱冠拔乎其萃,试左卫仓曹参军,寻改太子通事舍人兼魏州昌乐尉。不出其位,簿、丞皆历之,咸以屈于佐寮也。由是累迁堂邑、聊城、高唐、经城、清河、临清、成安、顿丘八县长。所居则化,悉有成绩,来必颂美,去必借留,如膏雨之救炎旱也。然而田畴辟,户口增,茕独安,豪猾屏,尽府君之术内矣。善政尤布,嘉声远闻。廉使赏功,表以加等,自顿丘令署秘书省著作郎,兼贝州别驾。当半刾之寄,咏海沂之康,不减于前贤也。甘陵重镇,墆积颇殷,而府君监之,勤亦至矣。明于出纳,谨于盖藏。得嘉量之精微,成我仓之羡溢。六周星而六书上考,所谓得其人矣。岂意驰晖不停,流年若坠;方当知命,忽感逝川。贞元九年七月廿六日遇疾终于静虑里官舍,春秋五十有五。以其年十一月廿三日迁窆于顿丘东北德懋乡之原,迩先茔也。呜呼!器宇纯和,识度沉敏。善交益敬,席宠逾恭。凡所历官,必著遗爱。及是云殁,罔不衔悲。故魏博节度使右仆射驸马都尉即府君之出也,而伯父昆弟佐郡领邑者十有余人。声问播扬,独处其厚。非求之欤,自得之欤!时议亦以方岳待之,良可痛惜。夫人范阳卢氏,即徐州参军务成之季女也,春秋五十有四,贞元十四年正月三日终于临黄官舍。临黄即次子莒作尉之邑。以其年十月廿六日合祔于府君玄堂,盖遵周公鲁人之礼也。莒以縡比忝府君忘言之交,有直笔之分,泣而求志,敢无愧色焉。铭曰:富春之胤,荥水之英。世载其美,时扬厥声。于赫府君,显显令名。题舆制锦,一郡八城。遗爱尚存,驰晖不停。奄归厚夜,密迩先茔。万古千秋,松柏青青。

二、墓志主人孙谅身世

孙谅史籍无传。据墓志,孙谅“贞元九年(793年)七月廿六日遇疾,终于静虑里官舍,春秋五十有五”。以此推算孙谅出生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据志文记述,孙谅出生于唐朝中期官宦世家,父辈、同辈兄弟“佐郡领邑者”有十余人,宗族显赫,闻名乡里。

孙谅先祖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志云:“其先富春著姓也,帝王之后。”富春,古县名,秦置,属会稽郡,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改属吴郡,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孙氏自鼻祖孙明因父孙武之功得封富春为食邑,经历秦、汉的发展,至三国孙权建立东吴政权,已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谅祖籍古郑州阳武县(今河南省原阳县)。墓志记载孙谅祖辈“因世仕于郑,遂为阳武人也”。“郑”即郑州。唐初置郑州于武牢,今属河南省荥阳市。贞观七年(633年),郑州治所由武牢移至管城(今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阳武县,古县名,1950年与原武县合并称原阳县。阳武县,晋、隋两朝属荥阳郡,荥阳以荥水而得名,故铭文称孙谅为“荥水之英”。

曾祖孙思眘,为许州扶沟令。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扶沟,唐属许州,今属河南省周口市。

祖父孙履虚,为汾州京陵府折冲都尉。汾州,今山西省汾阳市一带。京陵府,唐代军府名。唐沿隋府兵之制,设军府,各有其名号,总称折冲府。折冲都尉为折冲府最高军事长官,“掌领五校之属,以备宿卫,以从师役,总其戎具、资粮、差点、教习之法令”。

父亲孙缙,为军器监丞。军器监掌兵器甲胄之制造,领甲坊、弩坊二署,设监一人,少监一人,丞二人。军器监丞“掌判监事,凡材革出纳之数,工徒众寡之役,皆督课焉”。

妻子卢氏,为徐州参军卢务成的小女儿。唐代府、州分别置司录及录事参军事,简称“参军”。

次子孙莒,为临黄县县尉。临黄县,唐代县名,属澶州,治所在今河南省范县临黄集。

三、孙谅仕途及主要官职

志文记载孙谅仕途主要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由中央机构调地方机构任职。初入仕途录用为左卫仓曹参军,不久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魏州昌乐尉。左卫,古代官署名,唐代南衙十六卫府之一。左卫与右卫掌宫禁宿卫,俗称“禁卫军”。左卫仓曹参军,掌左卫文官勋考、假使、禄俸、公廨、医药等,品级为正八品下。太子通事舍人,唐代官名,隶属东宫太子右春坊。唐制,《旧唐书·职官志》:“舍人掌导引宫臣辞见及承令劳问之事。”[1]品级为正七品下。

第二阶段是由县廷“长吏”到“八县”之长。墓志记载孙谅以太子通事舍人兼任昌乐县县尉,后又历任县主簿、县丞等佐僚之职,并“累迁堂邑、聊城、高唐、经城、清河、临清、成安、顿丘八县长”。县是封建王朝重要的地方行政基层单位,以令、长为主官,“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县令掌一县之政,职责在于敦导地方风纪,劝民农桑,征收赋税,兴修水利,扶贫恤孤,躬亲狱讼,维持治安。唐代,县有赤、畿、望、紧和上、中、下之分,县令品级从正五品至从七品不等。县令以下有县丞、主簿和县尉,均属县令的佐官,是县廷中地位较高的官员,属于“长吏”,品级多为八品、九品。县丞职掌协助县令总理县廷政务。主簿掌付事勾稽,省署抄目,纠正非违,监印,给纸笔杂用之事[2]。县尉主兵事,掌一县治安之要职。

第三阶段是由县令擢升州(府)“上佐”。孙谅因任内广施善政,嘉声远闻,自顿丘令升迁秘书省著作郎兼贝州别驾。秘书省,官署名,掌图书经籍之事,领著作、太史二局。著作局设著作郎2人,著作佐郎2人。著作郎,从五品上。贝州治所位于河北省清河县境内。别驾,州署属官。汉置别驾从事史,为州刺史佐官,刺史外出巡行视察,别乘专车随从,故称“别驾”。唐承汉制,在州置别驾之职,总署众务,地位高,职权重,时称其居刺史之半,在刺史缺员或亲王兼领时,可知州事。志文记述孙谅在别驾职位的主要政绩为“明于出纳,谨于盖藏;得嘉量之精微,成我仓之羡溢”。此绩列为唐代官吏职位年度考核标准“二十七最”之一“仓库之最”。从中可以窥见唐中期州府别驾职权为掌监仓库,并非不预时务。唐后期诸州别驾、长史并置,别驾职权变轻,甚至成为闲职。唐代别驾品级因州等级不同亦有高低之分,上州为从四品下阶,中州、下州皆为五品。

孙谅病逝于静虑里官舍,卒前身份为“朝散大夫试秘书省著作郎兼贝州别驾赏紫金鱼袋”。朝散大夫,文散官,从五品下阶。古代区分官员的地位、身份、官品高低的外部标志就是服饰。唐代官员服色以散官品级划定,三品及以上服紫,四、五品服绯,六、七品服绿,八、九品服青。中央机构高级职事官有散官不够三品的可以赐紫,不够五品的可以赐绯。官位不及者,往往以获赐紫、赐绯为荣。

唐代五品以上高官照例佩饰随身鱼符,以袋装之,称鱼袋。鱼袋因装饰用材不同又有金银之分,三品以上佩饰金鱼袋,五品以上佩饰银鱼袋。由于赐紫、赐绯者也例赐鱼袋,故又有赐紫金鱼袋、赐绯银鱼袋的说法。

孙谅所任官职按唐代职官制度官阶均为五品,应着绯(朱红)服,配银鱼袋,而实际待遇是穿紫服,佩戴金鱼袋,享受的是三品及以上官员特定服饰待遇,由此可以佐证唐代带服的赐、借制度。

四、孫谅与魏博藩镇

孙谅生活的时代处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孙谅弱冠之年出仕左卫仓曹参军,可知孙谅出仕做官的时间应为乾元二年(759年)前后,适逢安史之乱。孙谅到地方任职首站为昌乐县,仕昌乐尉。昌乐县,唐属魏州,后唐避讳改南乐,沿用至今。在孙谅任职的“八县”之中,堂邑、聊城、高唐属博州,经城、清河、临清属贝州,成安属相州,顿丘属澶州。《旧唐书·地理志》:“魏博节度使,治魏州,管魏、贝、博、相、澶、卫六州。”[2]《新唐书·列传》:“承嗣盗有贝、搏、魏、卫、相、礠、洺七州,而未尝北面天子。”[3]孙谅自魏州昌乐尉至贝州别驾任上病故,仕途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任职区域皆属魏博节度使节制地区。田氏自承嗣至怀谏据魏州,四世,凡四十九年[4]。孙谅历田承嗣、田悦、田绪三任节度使。孙谅作为魏博镇的“亲民”之官,辗转数县,由昌乐县佐僚累迁堂邑、聊城、顿丘等八县之令(长),“所居则化,悉有成绩”。唐朝官吏任期制度规定,六品以下五年一迁,后又改为四年一迁、三年一迁。按照“三年一迁”计算,孙谅在县令(长)职位上就长达二十余年。正如墓志铭美曰:“世载其美,时扬厥声。于赫府君,显显令名。题舆制锦,一郡八城。”

志文曰:“故魏博节度使右仆射驸马都尉即府君之出也。”《说文》:“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可见孙谅的仕途是在“魏博节度使右仆射驸马都尉”的任期内实现重大转折,由七品县令擢升至五品别驾。孙谅在别驾任上怀有先贤王祥之志,六年六次考核均为上等,可知孙谅任别驾的时间为贞元二年(786年),此时乃田绪据魏博节度使之职。唐兴元元年(784年),田承嗣六子田绪杀堂兄田悦及妻、母,被推为留后。朝廷为笼络田绪,授其银青光禄大夫、魏州大都督府长史、兼御史大夫、魏博节度使之职,后以功授检校工部尚书。《旧唐书·列传》载:“贞元元年,以嘉诚公主出降绪,加驸马都尉。寻迁检校左仆射,封常山郡王,食邑三千户。改封雁门郡王,食实封五百户。寻加同平章事。贞元十二年四月,暴卒,时年三十三,赠司空,赙赉加等。”[4]《新唐书·列传》亦载田绪“累迁检校尚书左仆射、常山郡王,又徙王雁门,实封五百户,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5]。志文中“右仆射”应为“左仆射”,属墓志误记。

安史之乱叛将田承嗣降唐后,拥兵自重,与朝廷分庭抗礼,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端。王夫之《读通鉴论·昭宣帝》:“唐之乱,藩镇之强为之也。藩镇之强,始于河北,而魏博为尤,魏博者,天下强悍之区也。”[4]魏博藩镇作为河北三镇之首,与唐廷的关系十分复杂,在政治上,藩帅由本镇拥立,不受中央派遣;在军事上,养蓄重兵,胁迫中央;在财政上,截留本镇赋税拒向中央上缴。志文中“廉使赏功,表以加等,自顿丘令署秘书省著作郎兼贝州别驾”的记述,表明孙谅的擢升是由朝廷敕授。1992年濮阳县出土的唐代阎之光墓志记载:“乡州贡举,时逢丧乱,阻隔礼闱,公(阎之光)见机而谋,委节军府。言呈七德,射满六钧,时主慕能,文表公艺,以贞元五年十月八日累任勋职。”可以看出魏博藩镇在所属州县地方官吏的任免乃至军府幕僚的升迁等方面与中央政权存在依附关系,即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虽然魏博藩帅不接受朝廷的派遣,但是藩帅的拥立不管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还是偏裨擅立,都需要得到朝廷认可和批准,以彰显朝廷对藩镇的统治权。《旧唐书·地理志》“澶州”条:“大历七年正月敕,又于顿丘县置澶州,领顿丘、清丰、观城、临黄四县。”《旧唐书·地理志》“清丰”条:“清丰,大历七年,割顿丘、昌乐二县界四乡置。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魏州田承嗣请为县名。”[6]魏博州县行政区划的改易和废置,亦须上报朝廷批准。综上所述,魏博藩镇在割据时期仍对唐廷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并非完全犹如夷狄之邦,游离于唐廷掌控之外。

作者简介

安宏轩,1973年9月生,河南濮阳人,文博研究馆员,本科。

参考文献

[1](后晋)刘昫.旧唐书·卷四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鹿谞慧,曲万法,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M].济南:齐鲁书社,2013:209.

[3](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5.

[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24501705361

猜你喜欢

官职仕途唐代
宰相这一官职怎么来的?
古代的任免升迁
唐代女性服饰考略
唐代铜镜中的设计美学初探
唐代前期的文学理论初探
唐代皖南诗歌探究
徐安贞仕途与诗歌初探
更正与致歉
仕途如同鼻屎等5则
“父母官”新注释